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858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docx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精编版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3.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的方法。

4.调查法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5.实验法是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的方法。

二.填空题

1.医学,心理学2.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3.1879,冯特,心理实验室4.生物-心理-社会5.恩格尔,生物

6.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7.8.晤谈,问卷    

四.简答题:

1.生物心理社会医模式对健康和疾病是怎样认识的?

(1)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学科。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相关学科:

(1)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2)心理生理学(3)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 (4)心身医学与心理生理医学(5)行为医学(6)心理健康心理学 (7)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8)护理心理学 (9)变态心理学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3)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方法;

(5)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其它各方面。

五.论述题:

试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及其重要意义。

原因:

(1)与上世纪初比较,随着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目前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相应地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

     

(2)据分析,目前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

这就是所谓的行为危险因子。

这些行为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应该说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了行为问题。

     (3)研究证明,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例如技术更新迅速,职业容易老化等,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果人遭受到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这是近代某些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发病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4)通过近几十年许多生物行为科学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紧张刺激造成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诸如生物反馈、自我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矫正等行为技术的发展,从实验和临床应用角度雄辩地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也已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就是说,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这些也都给医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

上述种种,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

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无病的水平,更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

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来。

意义:

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一章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题:

1.行为:

狭义的概念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的概念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和意识等心理活动。

2.强化:

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reinforcement)。

3.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extinction)。

4.操作条件反射:

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5.认知:

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说,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

认知是一种心理功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前者指认知活动所涉及的特殊事件,后者指认知活动的内在结构。

二.填空题

1.强化,泛化,消退2.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3.潜意识,前意识,意识4.本我,自我,超我

5.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

四.简答题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按照这一理论思路,任何环境刺激,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包括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影响。

任何与个体需要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

2.无意识论:

将心理活动为三个层次:

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conscious)是人们当前可以直接感知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与语言有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觉知。

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unconscious),也叫无意识。

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通常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所构成。

本我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

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

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督,遵循道德原则。

3.埃里斯的ABC理论:

他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有信念或信念系统(B)。

第二章人的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

2.知觉:

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与脑对刺激作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3.感受性:

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4.感觉的适应:

感觉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5.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6.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7.想象:

它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9.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在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

10.意志:

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1.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

是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某些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需要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3.动机:

是一种驱使人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4.挫折:

是指动机受阻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15.能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6.气质:

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17.性格:

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8.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19.再认:

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

20.再现(回忆):

是人们过去经验过和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

21.迁移:

是指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影响另一些问题的解决。

22.再造想象:

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运用头脑里储存的记忆表象或感知材料作为原型素材,经选择、加工、改造而独立地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24.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5.智力:

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填空题:

1.脑   客观现实

2.内容   源泉   主观   能动

3.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5.直接   个别属性   反映

6.直接   整体   外部相互联系   反映

7.感受性   感觉阈限

8.感觉阈限   反比

9.感觉的适应   提高   降低

10.嗅觉

11.感觉的相互作用   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

12.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3.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表象

14.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15.动态变化   质   量

16.再认   回忆

17.记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18.7±2

19.遗忘   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20.间接的   概括的

21.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22.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   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23.定势   动机   迁移   功能固着   个性

24.表象   思维

25.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26.指向   集中   选择功能   保持   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

27.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28.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29.情绪   情感   态度   体验   心身变化   需要

30.表情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31.快乐   悲哀   愤怒   恐惧   心境   激情   应激

32.人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33.意志   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   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

34.采取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35.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坚韧性

36.倾向性   稳定

37.稳定性与可变性   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的整体性   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38.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39.需要   客观现实

40.自然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41.马斯洛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42.动机   需要   刺激   始发功能   指引功能   激励功能

43.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44.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45.挫折   抱负水平   个人容忍力   外部因素

46.能力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47.智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记忆能力   想象能力   言语能力   思维能力

48.正态分布   智商   IQ

49.典型的   稳定   动力

50.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51.巴甫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52.稳定的态度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3.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5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55.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心理活动   行为

56.生理需要

57.活泼型   兴奋型   安静型   抑制型

58.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59.胆汁质

60.速度   灵活性   强度   指向性

61.持久而微弱   弥散性

三.选择题:

1.C   2.C   3.E   4.A   5.C   6.B   7.E   8.C   9.B   10.E   11.D   12.E   13.C   14.A   15.B   16.E   17.D   18.B   19.D   20.D   21.D   22.C   23.D   24.C   25.E   26.C   27.E28.B   29.B   30.B   31.A   32.D   33.E   34.D   35.A   36.A   37.C  38.D   39.E  40.C41.A   42.D   43.E   44.D   45.E   46.A   47.D    48.D   49.D   50.A   51.E   52.B  53.C54.E   55.C     56.C   57.D   58.C   59.E   60.D   61.A   62.A   63.D   64.B   65.B 66.E67.E   68.B   69.C   70.A   71.B   72.B   73.B   74.E   75.B   76.B   77.A   78.D  79.E 80.A   81.C   82.C   83.D   84.C   85.C   86.E   87.E   88.B   89.A   90.C   91.A  92.E 93.C   94.A   95.C   96.B   97.D   98.B   99.C   100.D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

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3.艾宾豪斯遗忘曲线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人在识记某种材料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得特别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的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4.影响记忆的因素是什么?

(1)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和任务;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遗忘因素;

(4)识记方法。

5.正确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1)及时复习;

(2)分散识记比集中识记效果好;

(3)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4)不要把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

(5)结合回忆的识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

(6)多样化的复习。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定势;

(2)动机;

(3)迁移;

(4)功能固着;

(5)个性。

7.在心理学上情绪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

(3)情绪比情感强烈,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是以内心体验的形式稳定地蕴藏在人的人格当中。

8.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几方面?

(1)有明确的目的;

(2)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

9.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

(1)气质是先天的,较多地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2)气质可塑性小,变化慢,而性格可塑性大,变化快;

(3)气质的表现范围较窄,只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人的一切稳定的心理特征;

(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

(5)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性格具有核心意义,而气质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联系:

(1)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2)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

1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1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

12.如何进行情绪的调节?

  

(1)调整行为目标;

(2)改变认知评价方式;(3)改变或转换环境;(4)心理防御或应对;(5)自我控制与求助。

13.如何进行意志的培养?

(1)正确的观念,崇高的理想是培养意志的决定条件;

(2)脚踏实地,点滴做起;(3)在克服困难中表现、锻炼和培养意志;(4)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1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意志过程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另外,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五.论述题:

1.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脑的进化看,人脑及心理功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这一点可以从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段的神经系统和行为特点的相互关系上看出来。

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动物只有弥散的或网状的神经系统,相应的行为也较为简单。

随后出现的头部神经节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而具有头部神经节的动物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了。

从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并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区分,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脑。

与此同时,动物的行为也变得较为复杂了。

人脑的形成大约经历了10亿年,大脑皮层特别是新皮层在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可以适应各种各样极度复杂的自然环境,心理现象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脑不会独自产生心理,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它时,才实现反映机能,产生心理。

虎孩、狼孩、熊孩等虽然都具备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但由于他们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正常心理。

②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到情感、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然而,人的主观心理并不是死板地、机械地反映事物,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每个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反映带有主观性。

另外,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能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雄辩地证明,人类的生存进货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根据人类需要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结果。

第三章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填空题:

1.身体上   心理上   社会上

2.心理健康   初级功能-防治心理疾病   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   高级功能-发展健康的个体与社会

3.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   人际和谐   适应环境   人格完整

4.胚胎期   1-3岁

5.社会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性的困惑问题

6.孤独心理权威心理恐惧心理

三.选择题:

1.A2.E3.E4.A

四.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适应环境

(5)人格完整

2.心理健康的意义是什么?

(1)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2)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3.帮助患儿减轻分离焦虑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对待分离焦虑。

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理解、同情他们的处境,对疾病和治疗给予必要的解释、劝慰、保证和鼓励,让患儿认识自己的病友,帮助他们相互交流,树立信心,对长期住院的患儿组织他们学习和娱乐。

第四章心理应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应激: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生活事件:

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3.应对: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4.认知评价(cognitiveappraisal):

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5.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

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6.否认:

是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痛苦。

7.退行:

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8.合理化:

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9.潜抑:

是把不能被以上所接受的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10.反向:

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

1.适应   应对   适应的   不适应的   生物的   心理的   社会的   文化的   生理的   心理的   行为的   内外因素   认知评价

2.生活事件

3.躯体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