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909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docx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定稿学位论文

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曝目的巨大成就。

但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供应短缺与资源消费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越来越激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究其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对环境资源的刚性需求。

因此迫切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本文运用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优秀成果,结合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全面探讨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对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的资源产出率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方向及需要的系列配套政策建议。

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选题意义及文章安排;第二部分是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综述;第三部分分析循环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第五部分是结束语。

关键词:

循环经济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StrategicResearchoftheIndustrialrestructuringundertheRecyclingEconomy

Abstract

Sincereformandopeningup,China'snationaleconomyhasdevelopedrapidlyandhasmadeenormousflyingover.However,inthehigh-speedsustainedeconomicgrowth,China'sresourcesupplyshortageandresourcesbetweenthegrowthinconsumerdemandisbecomingincreasinglyprominentandbecomingmoreandmoreintense.Thereasonisthattheindustrialstructureofourcountryatthisstagetodetermineitsrigiddemandforenvironmentalresources.Therefore,weurgentlyneedtousetheconceptofrecyclingeconomytoadjustand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

Thisarticleintroducesexcellenttheoriesofmanyfamouseconomistsconcerning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undertheCirculationEconomy.Afteranalysisthetheoryof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circulationeconomy,discussedtheproblemsexistedinourindustrialstructurecomprehensively.BasedontheresourcesoutputratioofthethreeindustryofChinain2006,andcombiningtheactual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variousindustriesinourcountry,thisarticleprovidesthedirectionofindustrialrestructuringshouldsticktoandthepolicyrecommendationsofthegovernmentshouldsupplyfor.

Keywords:

Recyclingeconomy,Industry,Industrialrestructuring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

2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理论

2.1循环经济的理论…………………………………………………………………………3

2.2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6

2.3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9

3循环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15

3.1从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来看,结构性矛盾突出……15

3.2从产业结构体系完的整性上看,环保产业发展不足.16

3.3从产业的技术进步情况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3.4从产业布局上看,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22

4.1循环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4.2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5结束语.26

致谢43

参考文献44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国内外学者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大方向:

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微观方面的应用研究,出于本文研究内容的考虑,下面只就宏观方面的研究加以说明。

国际上对于循环经济的广泛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宏观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BrownR.L.在其著作《环境革命经济》中,认为经济系统的发展超越了生态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新的经济模式。

而对于具体的工业系统,提出工业的生态化转型。

美国经济学家K.E.Boulding在其著作《宇宙飞船经济观》中倡导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新的资源”,“生产一消费一回收处理一再生产一再消费……”的资源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废物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

一直以来,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个专业概念被使用,而将其作为一种经济模式的引进和探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

1997阂毅梅在环境导报上发表的《德国的<循环经济法>》为我国经济理论界关注循环经济的标志,此后学者们相继进行了研究,例如曲格平在《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提出提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王均奇、施国庆在《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思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环境导向。

循环经济思路能够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弥补传统思路的不足。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其中第一条就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对循环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的实现手段和理论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宏观研究并不多,虽然有学者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要从宏观结构上进行调整,但是却并未指出具体的调整方法。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取得了巨大的飞越,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资源供应量短缺与资源消费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越来越激化,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

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也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这样的部署不仅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我国在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尽管较多地强调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可循环性,却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

究其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对环境资源的刚性需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追求低代价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并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1.3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1章:

绪论部分,本部分提出论文的论点,阐述选题的意义,对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论文的总体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述,分析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3章: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指出产业结构的不足,并提出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第4章: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层面上构筑了循环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即分别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政府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第五章:

结束语。

2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理论

2.1循环经济的理论

2.1.1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从各种文献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循环经济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其次循环经济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

再次,循环经济是绿色循环型和清洁节约型经济,它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理念,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

物质和能源在这个反馈式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最大化的利用。

同时,循环经济是一种公众经济,它将关注点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上,并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的整体出发点是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和保护环境,而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涉及到整体利益、人类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公众性问题。

2.1.2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并在此后不断发展。

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模式,即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

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

在“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下,人们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是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由于末端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

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1.3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循环经济对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资源化原则(Resource)。

减量化原则又称物质化原则,旨在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

再循环原则又称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方法,旨在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中,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到最小。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

"3R”原则首先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减少生产定量产品的能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量(即减量化);其次是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来减少产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即再利用);再次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再次成为资源,加入到经济循环中(再循环)。

最后,将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2.2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

2.2.1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不仅静态地揭示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和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而且动态地揭示了这种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各产业的替代发展规律。

一般地说,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改善和效率的大幅提高。

产业结构改善一方面表现为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即产业结构遵循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依次递进,沿着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升级。

效率的提高,则表现为要素效率的提高,如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提高等。

而不论是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效率的提高最终都要落实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而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并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就意味着,新兴产业部门只有改进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才能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2.2.2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一个产业体系能否在某个经济发展阶段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市场约束,也就是该产品生产出来后是否存在市场需求。

消费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立足点。

消费是带动生产的根本因素,缺乏消费需求支撑的产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消费需求的提高刺激需求体系的分化和产业优化,引起产业之间和部门之间利益差别,促使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优化。

二是技术和资源约束,即生产者是否具备生产该产品的技术能力与设备,能否以相对低的生产成本持续生产。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驱动力,技术创新有可能催生新兴产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创造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新的生产部门。

同时,由于技术创新,便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改造原有的产业部门,促使原有产业部门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三是制度约束,即政府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制度安排既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又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中,消费、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因素。

2.2.3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机统一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进一步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动力。

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的高变动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两大基本特征。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经济增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一国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状都表明经济的迅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反之,产业结构调整后新的优势产业、先进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发达国家,技术含量高、技术进步快、效率高的产业往往占有很大比重,而对于迅速由落后地区或国家转变为先进的地区或国家来说,它们的产业结构转化能力通常很强,也就是说,它们通过自动学习和搜索,不断调整各产业之间的生产能力配置构成,提高高效率产业的比重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从而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3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从产业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有三点:

一是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人类主要通过生产和生活消耗物质和能量,而产业体系是消耗物质资源及能源最主要的体系;二是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主张,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该按照要素察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因此在新的要素(不可持续资源和自然环境)察赋结构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尤为重要;三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实现基础在于产业发展,本质在于产业生态化。

因此,只有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才能将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循环经济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1.循环经济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思维和模式,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高技术产业化等有效途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理念的酝酿和形成是人类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认识成果,也是人类实践认识和科学技术知识高度发展的产物。

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这是因为要实现循环型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并非只控制末端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彻底地变革能源、材料、制造、建筑、农业等传统技术,以及研制开发环保、节能、节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

这些日新月异的高、新、尖技术不仅能够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和经济形态的变革,而且能够使全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显著的优化与升级,使其科学技术知识的成分不断增加。

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消耗的、高污染的产业正在被现代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的、低消耗的、清洁型的产业取代。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生态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强劲。

2.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上是新、老产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使物质产品、信息、人力资源和资金从不可持续运行的产业领域向可持续运行的产业领域不断转移,从而大大增长社会经济财富总量的过程。

这种过程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3循环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

我国经济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30年来之所以能实现GDP的可持续增长,始终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农村和农业,同时扩大消费品工业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全国加工工业与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之间缺口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汽车、经济实用住房等新型加工业上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加快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

这些产业结构变革正在使我国经济继续向着可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

但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的,只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只追求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没有注意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带来了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排放多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从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来看,结构性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化工业型转变的过程。

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11.7%,工业的比重则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6年的48.9%。

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大幅度上升,由1985年的25%上升到2006年的39.4%25。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是它的贡献度在降低,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拉动,可以判断的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下面将对一、二、三产业逐个进行分析。

3.1.1第一产业

近几年,我国第一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产品结构有较大变化,但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农产品种植结构仍然有待升级,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

表1反映了在2000-2006年间,传统的谷物豆类等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下降,而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提高。

说明我国农产品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为主开始向粮食为主、积极发展多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但是,从表中也反映出经济作物的品种结构仍然有待升级。

特别是2003年以来,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有所增加,蔬菜、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的比重有所下降。

其次,农产品深加工业刚刚起步。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

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

1。

国内市场的农产品多数是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而农业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以深加工产品出口为主。

表1我国农产品种植结构变化

年份

农作物总耕作面积(公顷)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非粮食作物耕种面积(%)

蔬菜

棉花

油料作物

其他作物

2000

156300

69.39

11.06

2.59

9.85

7.28

2003

152415

65.22

13.32

3.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