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0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 5.docx

长春小学语文五下《23滁州西涧》word教案5

《滁州西涧》教案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

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

(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

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

(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

(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

(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

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

江上的雪。

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

周围的群山。

绝:

断绝 

    诗意:

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

数量很多的道路。

踪:

脚印。

灭:

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

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

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翁: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

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

寒冷江面上。

 

   诗意:

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

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一、环境——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

(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写字有哪些要求呢?

十个字:

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

(出示:

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

(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出示:

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孤”、“独”——孤独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

(朗读指导) 

三、精神——顽强不屈 

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

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

(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

有没有被寒冷征服?

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朗读指导) 

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

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

《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

是古诗中的精品!

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出示)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

几个“数字”?

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出示 

  江雪-(      )-(     )=(      )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

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答案: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江雪-(千山万径)-(飞鸟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

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

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

“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教学目标 

     赏析 

教学过程 

朗读全首词 体会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

“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

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

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

“我醉得怎样?

”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

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

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

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