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0275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docx

河北省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重要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的特点。

1、在教育任务上,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它所培养的各种高级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从事专门的工作。

2、在培养对象上,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是18岁以上青少年。

他们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3、在社会职能上,高等教育有三个社会职能: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4、在地位作用上,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5、在培养方式上,高等教育需要在传授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另外,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应遵循的原则。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

客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其来源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反应,即来源于客观事实;其次,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心理又是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客观性;第三,从结果来看,学生所形成的心理又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在实际中,作用于客观事实。

2、系统性原则:

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

系统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组织适应性。

【层次性——人的心理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结构:

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心理的起源与发展)、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以及心理的物质结构(脑的结构)。

3、实践性原则:

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道德性原则:

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5、发展性原则:

即创新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立足发展、立足创新。

三、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六种: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1、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优点:

第一,可获取当前所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的有关信息。

第二,可获取真实而自然地有关信息。

第三,通常不要求被观察者的合作。

3、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他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出现,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4、有效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

观察前要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相应的观察计划,确定的观察对象,充分的观察工具。

2、做好观察记录。

完整而准确的记录有助于事后的整理、分析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消除观察者误差。

首先,应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作用。

其次,应防止观察者的某些反应偏向。

四、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28-34

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

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知识点:

1.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学科特征:

①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②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③研究对象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④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研究内容:

①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③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④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⑤高等学校学生的德育心理⑥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系统性原则:

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

(三)实践性原则:

也可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道德性原则:

是指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

也可称为创新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立足发展、立足创新。

◇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又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二)访谈法:

是根据事先确定的研究目的,通过与研究对象就一些事先拟定好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三)问卷法:

是将统一、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其如实回答,进而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四)测量法:

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测定。

(五)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

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自然实验法:

也叫现场实验,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如家庭、学校等)进行的实验。

(六)个案研究法:

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学校教与学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1、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

它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社会性。

2、成因:

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遗传是一种通过父母细胞核里染色体上的基因把上代的生物特征传给下代的生物现象,是人的个别差异形成的生物前提。

环境是人的个别差异形成的外部原因。

环境的影响,在个体出生前就已产生,只有环境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一定的关系时,才能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教育是人的心理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怎样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怎样因材施教?

1、气质差异与学习:

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坦率、热情、进取的品质,但也容易形成粗心、冒失、刚愎自用等特点;多血质的学生容易形成活泼、机敏、开朗、善交往、富有同情心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轻浮、不踏实、感情不真挚、无恒心等特点;粘液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稳重、冷静、实干、坚忍不拔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冷漠、固执、拖沓等特点;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细心、谨慎、自爱、谦让、温和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怯懦、多疑、孤僻、自卑等特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

胆汁质类型的学生,不宜采用淡写的批评、软弱无力的告诫,而应施行强刺激,即摸清情况抓住问题要害,采取强有力措施迅速解决。

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应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粘液质类型的学生属内向型,需要深入细致耐心的教育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解除他们的内心深处的苦闷。

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教育时要细心谨慎,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指出其错误时要态度温和,并及时指出他们的优点以增强其自信心。

2、性格差异与学习: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有好坏之分。

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有六种性格特征与学习有关,即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和独立型。

要抓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如对性格开朗、坦率、直爽的学生可采用直接批评法;对接受能力强、头脑聪明、反应敏锐的学生采取暗示批评法;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采用对比批评法;对爱面子、自尊心强的学生,采用迂回批评法。

3、能力差异与学习:

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人的能力和特长有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是他们自身内在积极因素的表现,体现着他们在一个群体中的优势。

要善于发现、挖掘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

另外,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有差别,不能为人所难,应该知其所长,用其所长。

三、什么是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应该怎样调试?

P65-66

1、嫉妒往往是对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同等条件”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

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2、成因:

性格缺陷(自卑、自我中心、心胸狭窄等)、强烈的欲望感、自我评价过高。

3、调试:

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有害于人际关系、学习及身体健康。

克服嫉妒心理要从五方面入手:

正确评价自己;转移注意;正确比较;提高修养;降低预期。

四、请你对一个大学生的能力、性格、认知方式等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里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人的能力和特长都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长,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变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因此要抓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认识方式也成为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他有多方面的表现,个体差异较大,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试?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主要出现三种问题,即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

1、羞怯心理及其调试:

羞怯心理是阻碍人们交际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心理。

羞怯是生活中人们常遇到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紧张、不自然、胆怯等特征。

调试:

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议论;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

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是克服自卑心理,相信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己的优势。

2、自卑心理及其调试:

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会有意识地回避与同学交往甚至拒绝与任何人交往,大多性格内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交往时异常紧张,语无伦次。

调试:

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心来解决由于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自卑,通过改变比较方法来调整因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法造成的自卑;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积极与他人交往。

3、嫉妒心理及其调试:

嫉妒往往是对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同等条件”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

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调试:

正确评价自己;转移注意;正确比较;提高修养;降低预期。

知识点:

1.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一)体格发育趋向稳定

(二)性机能日趋成熟(三)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二)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三)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四)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五)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

P76-78

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首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师需要具备博且专的知识素养,这样既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学习的指导者:

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教师指导、评定、启发、帮助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授人以渔”。

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

高校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组织者,要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技能,注意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开放、进取的教学环境。

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通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慢慢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高校教师应更多地成为大学生价值的导向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事业心、科学的求实态度,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5、家长代理人:

大学教师兼当父母角色比真正的父母更理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更大。

6、心理调节者: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面对很多问题,教师需扮演心理调节者,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减轻焦虑,给予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教师须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

7、科学研究者:

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发现、探究学术问题。

二、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

P79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此阶段大学教师应初步了解应承担的基本角色,正确定位。

2、角色认同阶段:

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此阶段是在认识上了解教师角色基础上,在思想和感情上也接受职责。

3、角色信念阶段:

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三、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

首先,应做到真诚,因为真诚是沟通的前提。

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工作中具有主动性。

其次,教师应做到注重观察。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持久的。

观察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活动中的表现,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认知。

2、教学能力:

第一,教学组织能力。

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积累经验,有助于自己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周到的安排。

第二,教学认知能力。

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

体现在三个方面:

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第三,教学操作能力。

即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具体操作方式。

第四,教学监控能力。

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

包括两个方面: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准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监察、评价和反馈及自我调整。

第五,教学反思能力。

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地审视与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3、言语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应注意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二要言之有情;三要言之有物。

从形式上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一要准确精炼;二要通俗易懂;三要生动形象;四要严密含蓄;五要变化速度和语音。

4、获取新知的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同时担当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更应该不断地获取新知,真正做到“学而不厌“,与时代同步。

5、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一,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

高校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要做到三个方面:

具有科学的学生观【1、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2、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大学生具有独立人格、个性,不仅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关爱学生;树立威信。

第二,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首先,教师只有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搞好教育工作。

其次,对同事,教师要增强交往、团结合作、礼貌待人、通情达理、善于欣赏、取长补短等,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要充分合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6、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高校教师充当着“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因此应具备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

7、自我更新的能力:

这里的自我更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二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首先,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其次,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进行创造性行为的过程,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育改革、开展科学研究、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教育对象都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能力。

四、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P90-95

1、认识心理方面:

第一,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

第二,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

第三,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

第四,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

第五,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

2、情感心理方面:

第一,教师要具有积极情感。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知识。

第二,教师要有移情能力。

教师要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感受他们的思想。

第三,教师要有情感调控能力。

教师要正确认识情感的作用,能够对情感具有调控能力,排除消极情绪,始终保持愉快的心境。

3、人格方面:

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即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帮助。

教师要做到心胸豁达。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人格品质。

4、意志方面:

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5、自我意识方面:

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首先,教师要做到自知,即能够从各方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能够正确地看待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的自知是自尊和自信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做到自尊,要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卑不吭,同时避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再次,教师要有自信,要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教师要能够做药自律,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地做到“身教”。

五、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P96-100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过大的压力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1、社会层面:

首先,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要对教师报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

其次,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

2、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

其次,高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

再次,高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

3、个人层面:

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其次,高校教师要学习运用心理调试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

最后,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知识点:

6.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

其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条件。

再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

最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第四章学习理论

一、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

P103-104

人类的学习除了有同动物一样的生物学意义之外,还具有社会意义,这也是人和动物在学习上的本质性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

人类的学习除了运用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会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间接地获得人类的社会经验,从而使人类社会积累的大量知识经验、文化瑰宝通过社会传递并保存下来。

2、以语言为中介:

人类的学习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类的学习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下,以语言为中介,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积极主动性:

人类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总是以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进行交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P105-108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第一,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人类是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知识经验的,所以从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角色来看,学生学习具有接受性的特点。

第二,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2、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

第一,学生学习的定向性。

学生所学的是前人整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

第二,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学生所学的前后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先学的知识通常为后学的知识做铺垫,后学的知识又是先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或扩展。

第三,学生学习的意义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学生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意义性。

3、大学生学习的新特点:

第一,学习主体的变化。

大学生学习不同于中、小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大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二,学习的自主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高校更加重视知识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体现着这种要求,也充分体现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学习的专业性。

大学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的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因此学习的职业定向较为明确,要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进行学习。

第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大学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才之路。

第五,学习的研究探索性与创新性。

大学生已具有对书本之外的新观点、新理论进行深入钻研与探索的能力。

三、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

P115

1、准备律: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处于积极地学习准备状态,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

2、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