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02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docx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绪论

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

诊察了解断:

分析判断

诊断:

就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

诊法:

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第一章    望诊

一、全身望诊

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表现。

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及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

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形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二、局部望诊

1.熟悉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

了解前阴、后阴、皮肤水痘、疮疡等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舌诊

(一)舌诊概述

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

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与舌苔;舌的形态结构。

了解舌的组织机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

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

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

(二)望舌质

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

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

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

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苔

1.掌握舌苔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四)舌象综合分析

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

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

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

四、望小儿指纹

1.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3.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五、望排出物

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章     闻     诊

一、听声音

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呼吸音、胃肠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

2.掌握发音、音哑与失音、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语、夺气、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

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

二、嗅气味

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

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

第三章问诊

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

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

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

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

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

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

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

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

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

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

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

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

三、问现在症

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

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

3.掌握问汗的内容;无汗、有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

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

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

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

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

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

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

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

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

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

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

11.了解阳痿、遗精、早泄等含义。

第四章  切  诊

一、脉诊概说

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

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

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四、脉诊的临床意义

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

五、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

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六、按诊的内容

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

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

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

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意义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

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真寒热证与真假热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

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掌握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熟悉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的常见证型。

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的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3.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

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

第六章    病性辨证

一、辨六淫证候

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

二、辨阴阳虚损证候

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

三、辨气血证候

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

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了解常见血病证候分类。

掌握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血瘀证的成因。

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

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因、病机。

四、辨津液证候

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

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

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

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熟悉心与小肠的病变范围;心和小肠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

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熟悉肺与大肠的病变范围;肺和大肠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搏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虚滑泻证、虫积肠道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

三、脾与胃病辨证

1.熟悉脾和胃的病变范围;脾与胃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脘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熟悉胃阳虚、胃气虚证与脾阳虚、脾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的鉴别。

四、肝与胆病辨证

1.熟悉肝与胆的病变范围;肝与胆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凝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熟悉肾与膀胱的病变范围;肾与膀胱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

六、脏腑兼病辨证

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

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

 第二节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一、六经辨经概要

1.熟悉六经辨证的概念。

2.熟悉太阳病证[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腑证]、阳明病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病证传经、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并病等概念。

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2.熟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3.了解卫气营血证的顺传、逆传等概念。

三、三焦辨证概要

1.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临床实际运用。

2.了解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3.了解三焦病证传变的顺传、逆传等概念。

四、经络辨证概要

1.了解经络辨证的概念。

2.了解十二经脉的病证特点。

3.了解奇经八脉各自的病证特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