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113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现代西经流派.docx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现代西经流派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常考知识点

第四部分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常考知识点

对现代西经学的流派作出准确的划分比较复杂。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

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主流经济学派源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近代西经学的历史表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不断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40年代,以正统自居的约翰·穆勒继承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并吸收了萨伊等人的观点,形成了一个以生产费用论和供求决定论相综合的理论体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代表的数理学派以及后来的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逐渐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并在经济学上形成为“边际学派革命”。

到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穆勒的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体系,形成“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并成为西经学的正统。

然而经济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垄断与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假设前提相矛盾,加之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使得以均衡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所论证的自由竞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结论不再令人信服,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

针对以上问题西方学者对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正。

第一次是1933年由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所作出的,修正的重点是把作为新古典理论之例外的垄断竞争纳入到理论分析之中。

第二次修正是更为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1936年凯恩斯在其《通论》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并且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经济经常如此,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对新古典理论的两次修正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逐渐流行,使原有正统的西经学体系出现明显的漏洞。

一方面原有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前提,在对个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结论;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承认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对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市场不能自行实现充分就业的结论,并据此主张政府干预。

这样正统的经济理论就需要修正。

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者把传统的新古典理论作为微经学,而把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宏经学,统一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之中,形成新古典综合派。

该派理论体系论证了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不同的就业水平的决定,二者分析的侧重面不同,但相互统一、互为补充。

之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直处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

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胀恶化的经济现实使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有所下降。

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出现的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即滞胀,使新古典综合派陷入更大的困境。

依这一学派的观点,在经济小于充分就业时,价格总水平趋向于下降,只有在高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胀。

在出现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扩大总支出,从而增加就业。

然而扩大总支出的结果导致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不利于抑制通胀。

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经济政策选择进退两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

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

为了应付批评,新古典综合派在对原有的理论作出重新解释的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试图形成一个调和各派说法的更为综合的理论模式,并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

特别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理论模型中,短期分析侧重于总需求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而在长期则强调总供给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变动。

(二)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非主流经济学是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共生的。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就与当时“流行学派”的学说体系相对立,强调经济学中民族的和历史的特征。

随后发展起来的新旧历史学派在利用历史的生理和统计方法描述经济社会变动的历史事实的同时,注重一个国家民族的、心理的、道德的和法律的诸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继承了“反古典”的传统。

从历史学派到制度学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较为正统的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的边际分析学派同时代的制度学派,汲取了德国新旧历史学派的经济观点,采用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方法,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解释经济制度,以进化的方式解释社会制度的演进,对现有的制度采取改良的批判态度,并且强调政府在推进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米恩斯和贝利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制度学派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分析代表技术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其对权力结构,从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熊彼特的理论。

熊彼特的理论在西经学中独具一格,自成体系。

从20世纪初直到1950年去世,熊彼特广泛接受了奥地利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并加以发展。

把经济体系置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以“创新”来解释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周期的理论。

熊彼特的理论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罗斯托接受了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30年代后逐渐流行的凯恩斯理论的影响,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变革,强调制度因素,也注重投资和创新等技术因素对经济成长的作用。

新制度学派。

二战后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等人对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采取批判的态度,沿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并吸收了熊彼特等人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结构、权力、利益、动机、行为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对现有经济社会中的权力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价值观和观念不正确等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提出了批评,设计出权力和收入结构改革政策。

瑞典学派。

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瑞典学派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典经济学家威克赛尔,其后又经过了林达尔、缪尔达尔等人的发展,现已发展到林德伯克等人的第三代时期。

受到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和数理学派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分析利息、货币、价格和经济周期等宏观总量的动态变动问题。

新经济自由主义。

这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并在五六十年代获得较大发展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这一学派包含的范围相当宽泛。

从狭义上讲新自由主义包括米塞斯、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派(或新维也纳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

从广义上讲,、新自由主义也把从芝加哥学派发展出来的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主义也包含在内。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吸收新古典和奥地利学派的某些观点,形成了以宣扬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为特点的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

源于20世纪初费雪的旧货币数量论,并在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可以认为是芝加哥学派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支派,但又不是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照搬。

这个流派的典型特点是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以货币的变动说明经济的波动,主张用稳定的货币政策平抑经济波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流派。

卢卡斯等人吸收了货币学派的某些观点,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在新古典的基础上论证了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可能性,并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最具威胁的批评。

供给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费尔德斯坦、拉弗等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倡自由放任,推崇萨伊的经济思想,强调供给对于需求的决定作用。

在政策上主张减税,以刺激供给。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把这一新兴理论流派的思想转化为政策,从而使供给学派名声显赫。

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流派的影响逐渐减弱。

新剑桥学派。

不同于以上的非主流经济学流派,新剑桥学派是以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

在对于凯恩斯《通论》的解释过程中,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为凯恩斯主义阵营中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凯恩斯左派。

这一流派的学说渊源来自约翰·穆勒的“古典”经济学说,凯恩斯《通论》是其论证的出发点。

新剑桥学派在分析方法上强调历史的非均衡的变动过程,注重收入分配格局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现实经济的某些弊端提出了批评。

(三)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如果说以上两个部分是从纵向上把握现代西经学各个流派的形成过程,那么了解流派的理论观点则是从横向把握这些流派。

对现代西经学的主要流派作出全面详尽的分析已经超出了实现本书的要求,下面简要提供了这些流派的基本情况,较详细的情况将在习题中给出。

1、新古典综合派

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经学流派。

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经学和凯恩斯的宏经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

萨缪尔森、托宾、索洛、希克斯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

(1)接受以个体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的微经理论和凯恩斯的宏经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以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部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传统的微经学对解释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仍然起作用;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调节,因而需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宏经政策理论加以说明。

(2)在微观领域,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厂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市场的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它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因而传统的效用论、成本论、厂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仍然有效。

(3)在宏观领域,以收入与支出相等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凯恩斯理论被推广到包含财政和货币政策的IS—LM分析之中,使得凯恩斯理论的分析既适用于经济萧条时期,又适用于繁荣时期。

(4)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性。

(5)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并利用市场的不完全性解释滞胀现象。

2、新剑桥学派

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经学流派。

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

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

(1)注重历史的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

(2)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3)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4)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

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5)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

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6)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又名维也纳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六七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经济自由主义是该学派的主要标志。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

其主要理论观点:

(1)利用行为科学的行为选择理论,强调效用论中消费者对商品大小的选择比较的方面,以便修补传统的效用论有关基数效用的假定。

(2)认为货币因素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商行对货币的自行收缩和扩张使货币经济周期成为可能,主张保持货币中性。

(3)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认为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不仅使得通胀严重,而且导致市场信号扭曲。

主张取消政府的货币发行垄断权,发行竞争性货币。

(4)崇尚经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4、伦敦学派

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主要领袖人物是罗宾斯,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也曾在其中活动。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1)货币的需求符合边际效用理论,货币应与黄金挂钩。

(2)认为失业是工资太高的结果,降低工资是消除危机的有效途径。

(3)批判基数效用论,主张利用序数效用分析;同时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宣扬经济学的实证化。

(4)提倡经济自由,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

(5)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5、芝加哥学派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以芝加哥大学为地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奈特、西蒙斯,哈耶克、弗里德曼也曾在其列。

芝加哥学派强调实证分析,主要的理论观点:

(1)强调货币对解释经济变量的作用,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

(2)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3)认为利润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6、弗莱堡学派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二战后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是艾哈德、罗柏凯、鲁斯托夫等。

社会市场经济的名称体现了弗莱堡学派的理论特色。

主要的理论观点:

(1)着重经济秩序分析,提出了理念的经济模型。

(2)在完全自由放任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模型中选择第三条道路。

(3)私有制、竞争的市场、公开的协议价格、企业家的权力、稳定的货币和政策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原则。

(4)实行限制垄断、保护竞争、控制货币、稳定通货的经济政策。

(5)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有效的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均衡和稳定。

7、货币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西经学流派,理论特色是有关货币的分析。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里希等。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证交换方程。

(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

(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胀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

(4)崇尚经济自由。

8、供给学派

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并红极一时的西经学流派。

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

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9、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的西经学流派,其理论特点是以理性预期假设为基础解释新古典的就业、产量和价格。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巴罗等。

该学派的理论观点:

(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经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经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经政策的有效性。

10、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经学动态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特点是利用供给和价格粘性来解释凯恩斯理论。

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曼丘、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利茨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

(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

(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11、新古典主义

20世纪80年代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继续坚持理性预期假设,坚持市场出清。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来自理性预期学派。

主要观点:

(1)假定经济当事人按最大化行事,能形成理性预期,市场可以连续出清。

(2)从基本假设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3)以不完全信息来说明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性变动。

(4)供给因素的变动引起劳动需求的变动,从而导致就业的变动。

(5)需求管理无效。

12、瑞典学派

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20世纪初期的威克塞尔,30年代以后的缪尔达尔、林达尔、奥林、伦德堡以及60年代后的林德伯克等。

该学派在分析方法和理论上独树一帜,以动态的、一般均衡的方法说明宏观总量问题。

其主要理论观点:

(1)货币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时间把物质资本与价值联系起来。

市场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的差异是解释经济活动扩张或收缩的因素。

(2)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相互依存,根据稀缺程度的不同存在相对比价。

不同国家之间相对比价的不同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条件。

(3)在一个小国家内,通胀来源于开放部门。

(4)利用价值判断研究经济制度。

(5)主张利用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以及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把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自由的社会民主主义制度。

13、新制度学派

在凡勃仑的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经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加尔布雷思、博尔丁、格鲁齐、海尔布伦纳以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英国的甘布尔等。

该学派的基本特征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用演进的方法研究整个社会制度,并重视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的作用。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

(1)认为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由于大企业的计划管理和小企业受市场控制,所以社会充满不和谐。

制度和结构缺陷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2)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某一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后者又会加强前者的变化。

(3)利用政策改善制度结构。

在发展中国家中采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制度改革。

(4)以价值判断为标准,重建经济学。

14、熊彼特的理论

这是以创新为特色的动态经济变革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

(1)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创新是原有的均衡向新的均衡转化的动力。

(3)在均衡变动的过程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由于创新,资本主义将向社会主义过渡。

15、罗斯托的理论

这是以经济成长阶段论为主要特色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各部门的重要性发生变化,其中主导部门起到带动经济起飞的作用。

(2)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各代人的欲望以及满足这些欲望的方式发生变化。

(3)由于主导部门和需求的更替,经济得以发展,然而这一发展是一种起飞形式的突变。

经济起飞的条件是高的积累率、主导部门和制度上的变革。

(4)在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执行有利于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的政策。

单元过关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剑桥学派

后凯恩斯主义体系中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卡尔多和斯拉法。

该学派在凯恩斯主义的旗帜下,强调其反新古典主义的成分,力图扩大凯恩斯理论体系中与新古典主义的分歧,甚至用自己的改良主义观点去看待和解释。

所以新剑桥学派又被称为凯恩斯左派,这使它在各重大理论问题上与试图弥合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形成鲜明对比。

在方法论方面,该学派极力攻击新古典综合派用均衡观代替凯恩斯的历史观。

在对新古典学派的态度上,它只强调凯恩斯理论的“革命性”因素,闭口不谈继承性问题。

在经济理论的重心方面,它强调应把理论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而不是收入—支出问题。

在这些理论研究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舌战形成了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

在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中,收入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尤为重要。

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错误的,是一种循环论证,其中尤以资本的衡量标准问题最困难。

同时新剑桥学派强调所有权因素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指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

在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新剑桥学派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资本家和工人的投资率的差异,从而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在既定的储蓄倾向条件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的变化,即经济增长率越大,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就越大,工资收入所占比重就越小。

根据上述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的症结在于收入的分配失调,而现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不会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

因此应该把改良收入分配制度放在首位,以税收、转移支付等收入和社会政策实现收入再分配。

2、新奥地利学派

又称维也纳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活动中心最初设在维也纳大学,故名。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

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

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

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2)效用理论。

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

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

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

交换就是以比较不满足的状态去换取较满足的状态,为了得到后者就必须放弃前者,如果交换的结果是后者大于前者,那么经济当事人便在交换中获得好处。

当经济当事人停止这种交换时,经济当事人的效用满足便达到了最优。

(3)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

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

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

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

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

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

据此新奥地利学派主张,保持货币中性,即使货币对价格形成和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

(4)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

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

根据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

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

既然通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5)反对社会主义。

新奥地利学派否定社会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并认为计划经济是对人性的奴役。

在他们看来,合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