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269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docx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

常见病穴位速查表

注明:

所有穴位具体位置见:

人体穴位大全疾病

体穴

耳穴

足穴

颈椎综合症

大椎、新设、肩井、曲池、风池

耳神门、皮质下、颈

颈、涌泉

肩周炎

肩髃、天宗、肩井、肩贞、曲池、痛点

耳神门、锁骨、肩

肝、肺

腰痛、腰扭伤

肾俞、腰阳关、秩边、委中、痛点

耳神门、腰骶椎、肾

肾、腰椎

坐骨神经痛

肾俞、腰夹脊、八髎、环跳、殷门、委中、痛点

交感、臀、脾、耳神门、坐骨神经

肾、脾、盆腔、膝臀部

腰间盘突出症

肾俞、大肠俞、关元、委中、阳陵泉、痛点

腰骶椎、肾、坐骨神经

肾、脾、盆腔、腰椎

风湿性关节炎

痛点、委中、膝眼、条口、阳陵泉

肾上腺、风溪、脾、肝、耳神门

脾、肝、心

类风湿关节炎

梁丘、膝眼、条口、阳陵泉、肩髃、手三里、外关、痛点

肾上腺、交感

脾、肝、心

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下肢不遂

风池、尺泽、合谷、曲池、外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昆仑、大溪、内庭

内分泌、肩、颈椎、额内分泌、臀、坐骨神经

大脑、涌泉大脑、涌泉

头痛

印堂、合谷、风池、三阴交、太阳、神门、安眠

耳神门、肾上腺、皮质下

大脑、涌泉

三叉神经痛

颊车、下关、合谷、迎香、承浆

耳神门、皮质下、面颊

三叉神经、大脑

神经衰弱失眠

风池、三阴交、神门、足三里、太阳、百会

耳神门、肾、心、皮质下垂前、耳背肾

涌泉、肾、性腺

高血压

内关、外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百会、风池、血压点

耳背降压沟、心、肝、耳背肝

涌泉、肝、大脑、心

心绞痛

三阴交、手三里、内关、神门、气海

心、肝、皮质下、交感、耳神门、耳背心

心脏、肝、涌泉

风湿性心脏病

内关、外关、人迎、三阴交、昆仑、神门

心、皮质下、交感、耳背心

心脏、涌泉

原发性直立低血压

太阳、百会、风池、人迎、内关、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压点

交感、肾上腺、心、耳神门、升压点

涌泉、心、肾

糖尿病

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腰阳关、阳陵泉、命门、阳陵泉

肾、胰、肺、内分泌、膀胱

肾上腺、胰、脾、膀胱

胃肠功能紊乱

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三阴交

耳神门、胃、交感、皮质下

胃、腹腔神经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太阳、内关、神门、甲状肿点、肝俞、心俞、风池、人迎

脾、内分泌、肝

甲状腺、心、肝

胆囊炎

胆俞、肝俞、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

耳神门、交感、胆、胰、内分泌

胆囊、肝脏

支气管哮喘

尺泽、列缺、肺俞、气海、俞府、风门定喘

耳神门、交感、支气管、肺

颈、气管、肺、涌泉

前列腺炎、增生

会阴、腰俞、关元、气海、三阴交、肾俞、中极

肝、肾上腺、耳神门、生殖器、膀胱

性腺、肾

乳腺增生炎

乳根、乳通、阳陵泉、血海、足三里

胸椎、肝、脾、内分泌、耳神门、内生殖器

胸椎、肺、性腺

月经不调、痛经

中极、关元、血海、内关、气海、归来、三阴交

内生殖器、神门、内分泌

性腺、盆腔

男性性机能障碍早泄、阳萎

会阴、关元、腰阳关、肾俞、腰俞、中极、阳陵泉

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内分泌、肾

性腺、肾

男性不育症

三阴交、关元、中极、肾俞、会阴、足三里

外生殖器、内生殖器、肾、内分泌、皮质下、交感

性腺、肾

更年期综合症

腰俞、大椎、关元、肾俞、三阴交、气海、足三里

内生殖器、肾、肝、内分泌、皮质下、耳神门

涌泉、脑、性腺

便秘腹痛

上脘、盲俞、大肠俞、痛点、足三里、气海

大肠、交感、耳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肠、结肠、肝

排尿功能障碍

肾俞、中极、脾俞、阳陵泉、足三里、关元

肾、膀胱、内生殖器

输尿管、膀胱、性腺

肾盂、肾炎

肾俞、脾俞、中极、阳陵泉、三阴交、关元

肾、膀胱、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肺

肾、胰、输尿管、膀胱、性腺

肠炎、腹泻

天枢、足三里、肾俞、命门、神阙、气海

胃、小肠、大肠、耳神门、交感

胃、脾、腹腔、神经、肠

慢性鼻炎

迎香、大阳、印堂、列缺、合谷

脾、肺、额、交感

鼻、肺、额

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上肢

环跳、足三里、上巨虚、解溪、腰阳关、阳陵泉肩髃、曲池、手三里、内关、肩井

坐骨神经、腰椎、耳神门肘、肩、耳神门、颈、腕

腰椎、盆腔、涌泉涌泉、大脑

落枕

大椎、风池、肩井、肺俞

枕、颈椎、耳神门、肝、肺

颈、肝、肺、涌泉

肥胖症

三阴交、血海、气海、脂肪部位、胃俞、合谷、内庭、天枢、足三里

脾、胃、大肠、内分泌、交感

肾上腺、涌泉、胃

戒毒心瘾

内关、心俞、肺俞、大阳、风池、三阴交、曲池、足三里、神门、肾俞

心、脾、肺、交感、内分泌耳神门、肾

涌泉、大脑、肾、肝、性腺

痔疮

长强、会阴、痔疮、痛点、承山、百合、大肠俞、气海

内分泌、大肠、肛门、交感、皮质下

肠、尾骨、性腺

牙痛

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风池、痛点

面颊、颌、牙、耳神门、交感

肝、肺、涌泉

耳鸣、耳聋

听宫、翳风、下关

内耳、皮质下、贲门

耳、额、窦

感冒

大椎、风池、合谷、肺俞、曲池

肺、脾、交感、内分泌、垂前

脾、肺、涌泉

注:

以上穴位具体位置均在穴位图上显示

相关专题:

人体穴位图常用体穴治疗功能表

  穴位

主治

图示

穴位

主治

图示

心俞

心悸、心痛、心闷、失眠、咳嗽

2

肩髃

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1

吐血、梦遗、盗汗、脏躁、嗽

肩贞

手臂麻木、肩胛酸痛

2

神经衰弱、戒毒

曲池

肘关节炎、高血压、上肢麻木

3

膈俞

咳嗽、吐血、盗汗、呕吐

2

发热、脑血管后遗症

肝俞

黄胆、肝痛、吐血、胸肋痛、戒毒

2

尺泽

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1

高血压、失眠、心悸、神经衰弱

感冒、支气管炎

胆俞

胆结石、胆囊炎、消化不良

2

内关

胃痛、腹痛、恶心、呕吐、

1

脾俞

腹池、消化不良、腹胀、胸背痛、戒毒

2

心悸、手指麻木、戒毒

肾俞

糖尿病、腰痛、肾痛、遗精、戒毒

2

神门

失眠、心悸、高血压、戒毒

1

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失眠、多梦

列缺

头痛、失眠、感冒、支气管炎

1

命门

月经不调、遗精、腰痛

2

哮喘

中枢

偏瘫、腰椎病

2

小海

上臂麻木、心肺痛

1

大肠俞

腹痛胀、便秘、腰背痛

2

天井

偏头痛、上肢麻痹、颈臂酸痛

3

腰阳关

月经不调、下肢麻木、腰痛

2

手三里

齿痛、半身不遂、腰痛、

3

膀胱俞

腹痛、尿泌系统病、尿道炎、膀胱炎

2

手臂麻木

腰俞

月经不调、腰背痛、急性腰扭伤

外关

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3

遗精、脑血管后遗症

2

合谷

手指关节痛、感冒头痛、中风

3

偏瘫、三叉神经痛

秩边

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2

少海

肘关节及周围组织疾患

长强

肛门痛、尿闭、便秘、痔疮、腰骶痛

2

环跳

腰腿痛、中风后遗症

3

委中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

2

阳陵泉

膝关节痛、风湿关节炎、偏瘫

3

风湿关节炎

膝眼

膝关节炎

1

承山

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2

梁丘

胃痛、腹胀、乳房痛、风湿关节炎

痛经、便秘、痔疮

乳腺炎、下肢疼痛

1

会阴

痔疮、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2

条口

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殷门

腰脊痛、大腿痛、支气管哮喘

胃痉挛、肠炎

头维

偏头痛、目眩、目痛、视物不明

上巨虚

坐骨神经、贫血、脾胃虚

1

呕吐、高血压

足三里

胃痛、腹泻、腹痛、高血压、

1

印堂

头痛、眩晕、失眠、面部神经麻木

1

虚弱、心悸、头痛、中风偏瘫

三叉神经痛、高血压、鼻炎、结膜炎

贫血、下肢瘫痪、关节炎

迎香

头痛、眩晕、中暑、急惊风、鼻炎

1

上腕

胃肠疾病

1

目赤肿痛

中腕

腹痛、腹胀、便秘

1

承浆

面瘫、龈肿、牙痛

1

神阙

肠鸣、腹痛、腹泻、虚脱、戒毒

1

阳白

面神经麻痹、眼球痛、肩骨痛

1

气海

泌尿系统疾病、便秘、水肿

1

地仓

口眼歪斜、流涎、面腮痛

1

百会

头痛、眩晕、体克、高血压、失眠、

2

关元

月经不调、痛经、阳萎遗精

癫痛、戒毒、神经痛、戒毒

尿频、下腹痛、戒毒

太阳

偏头痛、失眠、火眼、口歪斜

3

中极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下腹痛、水肿

1

安眼

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烦躁、

2

天枢

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戒毒

1

戒毒、神经衰弱

神经病

听宫

耳鸣、耳聋、聋哑、中耳炎、外耳道炎

3

曲骨

下关

牙痛、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

3

归来

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

颊车

牙痛口歪、面瘫、中风失音

3

卯巢炎、睾丸炎、男女生殖器疾病

1

翳风

耳聋、耳鸣、耳流脓、牙痛

3

大椎

感冒、脊椎病、发热、落枕

远视近视夜育症

风池

偏头痛、头晕、高血压、耳鸣、戒毒

2

人迎

头痛、咽喉肿痛、高血压

3

肩井

肩背痛、肩周炎、中风偏瘫

2

乳根

咳嗽、胸闷、哎逆、乳痛、哮喘

3

风门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

2

乳通

乳腺炎增生、胸闷、胸痛

3

哮喘、支气管炎、咳嗽

2

新设

支气管炎、哮喘、扁桃体炎、颈椎痛

肺俞

肺部病症、虚汗、戒毒

2

落枕、头痛

天宗

肩脾痛、手麻、上肢痛

2

血压点

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

肩贞

颈椎病、肩周炎

2

殷门

腰痛、背痛、下肢侧痛、颈痛

2

委中

踝关节痛、下肢痛、偏瘫落枕

2

承山

腰腿脚痛

2

内庭

腿肿、头痛、腹泻、腹胀、便秘

3

跗阳

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

阳关

膝肿痛、小腿麻木

3

痉挛、面部神经痛

悬钟

踝关节痛、偏瘫、落枕

3

阳陵泉

膝关节炎、偏瘫、胸痛

3

昆仑

头痛、甲状腺肿大、腰脊痛、

3

血海

月经过多、荨麻疹、神经皮炎

3

坐骨神经痛

阴陵泉

腹痛、腹胀、月经不调、腰痛、戒毒

3

太溪

四肢、麻痹

3

三阴交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萎、失眠

涌泉

头痛、高血压、目眩、头昏、

3

偏瘫、糖尿病、戒毒

3

神经衰弱、失眠、戒毒

特效穴位治疗常见病集锦--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1.合谷:

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

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曲池:

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颊车:

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

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足三里:

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丰隆:

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

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公孙:

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三阴交:

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

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少海:

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神门:

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15.少泽:

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16.后溪:

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17.天宗:

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18.攒竹:

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19.天柱:

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20.大杼: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

21.风门:

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22.肺俞:

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

23.心俞:

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

24.肝俞:

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25.脾俞:

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26.胃俞:

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

27.三焦俞:

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28.肾俞:

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29.殷门:

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30.秩边:

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31.至阴:

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32.涌泉:

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33.照海:

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

34.内关:

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35.风池:

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36.环跳:

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

37.悬钟:

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

38.章门:

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39.长强:

补肾,健脾,通络,固锐。

40.大椎:

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

41.中极:

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42.石门:

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

43.鸠尾:

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

44.膻中:

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

常用特效穴位治疗小疾病-小腿抽筋、落枕、闪腰、流鼻

一、小腿抽筋大家有时候去游泳会出现腿抽筋,这时候千万别慌张,可以按压抽筋那条腿的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后侧小腿肚子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按压到位的话抽筋的腿会慢慢松弛下来。

效果不错。

二、落枕: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

双手皆要按压。

三、闪腰:

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正下方凹处。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四、鼻衄:

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

发生鼻衄时除了头往后仰、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五、晕车如感到胸闷恶心等晕车症状,除打开车门通风以外,还可以按压内关穴,位置在腕横纹中点上俩寸处.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交警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

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

下巨虚;大肠:

上巨虚;三焦:

委阳;膀胱:

委中;胃:

足三里;胆:

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

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

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

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

中脘、足三里

组方:

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

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

内关

消化系统:

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

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

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

少海

五指不伸:

中渚

指痛:

少商

臂痹:

肩髃

吐血:

尺泽

流涎:

地仓

男蛊女孕:

涌泉

鬼邪妖癫:

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

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

曲池、合谷

鼻渊:

合谷、太冲

泄泻:

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

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

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

内关、膻中

注:

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

曲池

胸闷穴:

膻中

调心穴:

内关

急救穴:

人中

神衰穴:

脐中

精神病穴:

百会

癔瘫穴:

涌泉

面瘫穴:

下关

偏瘫穴:

率谷

脑缺血穴:

风池

前头痛穴:

中脘

偏头痛穴:

太冲

后头痛穴:

至阴

失眠穴:

大陵

失眠2穴:

风池

胃痛穴:

中脘

止泻穴:

申脉

肾痛(结石)穴:

精灵

利尿穴:

三阴交

落枕穴:

悬钟

腕痛穴:

太溪

肘痛穴:

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

后溪

髋痛穴:

合谷

肋痛穴:

阳陵泉

膝痛穴:

曲池

踝痛穴:

合谷

足跟痛穴:

大陵

手麻穴:

后溪

催乳穴:

涌泉

上牙痛穴:

下关

下牙痛穴:

合谷

鼻炎穴:

下关

眩晕穴:

百会

耳聋穴:

听宫

耳鸣穴:

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jing脉所过,主治所及。

按压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

按摩穴位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的治疗:

最重要的是去除病因,如戒酒。

曾得过肝炎的人特别容易。

按压足三里穴:

由轻渐重,连续均匀地按压。

捏大椎穴:

半坐,头略微前倾,拇指和食指相对用力,捏起大椎穴处皮肤,作间断捏揉动作。

掐内、外关穴:

拇指、食指相对分别按压内关、外关穴位,用力均匀,持续5分钟,使局部有酸重感,有时可向指端放射。

让身体运动起来:

适量定期运动,可选择慢跑、太极类等。

科名

病证

常见灸治穴位呼

感冒

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

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支气管哮喘

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