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932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docx

升医学病理学考试复习题

考试题型:

名解:

10个ⅹ2分=20分

填空:

40个空ⅹ0.5分=20分

简答:

4个ⅹ4分=16分

论述:

3个ⅹ8分=24分

单选:

40个ⅹ0.5分=20分

编者寄语:

为了方便大家复习,特编写此套复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本人能力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

-沈文哲

 

适应、损伤和修复

一、名解:

1、肥大:

是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引起的细胞体积增大。

2、增生: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3、萎缩:

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通常伴相应的功能降低,能量需求减少和细胞内物质丧失。

4、化生:

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变性:

是指细胞内和(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蓄积的现象。

6、坏死:

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多细胞死亡形式。

7、坏疽:

指组织坏死后发生继发改变而出现的特殊形态变化,分干性、湿性、气性三种。

8、机化:

是新生肉芽组织替代坏死组织或异物的过程。

9、钙化:

组织内有固态的钙盐沉积称为钙化。

10、修复:

通过邻近同种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方式,以修补、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11、再生:

是指局部组织损伤后邻近同种细胞通过分裂增生已完成修复的现象,又称再生性修复。

12、细胞水肿:

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细胞体积增大。

13、脂肪变性:

指除脂肪细胞外,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含量明显增多。

14、不可逆性损伤:

细胞受损达到不可恢复的程度。

15、凋亡:

活体内局部组织以程序化调控为特点的单细胞死亡形式。

二、简答题

1、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答:

(1)营养不良性萎缩:

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如:

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失用性萎缩:

如:

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如:

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及小儿麻痹引起相应肢体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如:

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6)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如:

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的萎缩及慢性胃炎时胃黏膜的萎缩。

2、萎缩的大体表现和光镜下的改变?

答:

肉眼观察:

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

(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

(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3、化生类型及意义?

答:

(1)上皮细胞化生

①鳞状上皮化生:

常见于气管、支气管

②肠上皮化生:

发生于胃腺

③柱状上皮化生:

发生于食管、子宫颈

(2)间叶细胞的化生: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

(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促使细胞组织增生失去控制而发生癌变;

(3)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无益处。

4、变性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

(1)细胞水肿   

(2)脂肪变性    (3)玻璃样变   (4)淀粉样变

(5)粘液样变性   (6)病理性色素沉着   (7)病理性钙化

5、坏死细胞核的变化是什么?

答:

(1)核固缩:

核体积缩小,染色变深;

(2)核破裂:

核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

核染色质变浅,甚至溶解、消失。

6、坏死的常见类型?

答:

一、基本坏死类型

       

(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

二、特殊类型的坏死

(1)干酪样坏死

(2)脂肪坏死

(3)坏疽:

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

7、坏死的结局?

答: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和包裹

(4)钙化

8、创伤愈合的类型有哪些?

答:

(1)一期愈合

①创缘整齐, 组织缺损少,炎症反应轻;②肉芽组织从伤口边缘长入,表皮由基底细胞再生;③愈合后瘢痕较小,表皮再生完全。

(2)二期愈合

①创口大,创缘不整,坏死组织多,炎症反应明显;②肉芽组织须从底部和边缘生长将伤口填平,然后表皮再生;③愈合后瘢痕较大,表皮再生较薄。

9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答:

基本过程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造重塑

影响因素

(1)正确复位

        

(2)妥当固定

        (3)功能恢复 

三、论述题

1、试述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答:

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

①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②成纤维细胞  ③炎细胞

肉芽组织的功能: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③机化坏死组织,血栓及其它异物。

④破坏组织结构,影响组织功能

结局:

肉芽组织长出后逐渐成熟转化为纤维组织,最终转变为瘢痕组织,此时毛细血管闭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转为纤维细胞,此外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即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瘢痕组织

2、试从病变部位、发病原因、病变特点及全身中毒症状等方面比较干、湿性坏疽的异同?

答:

二者异同

好发部位

发病原因

病变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

四肢末端

动脉阻塞,静脉回流通畅

干燥皱缩,黑褐色,与健康组织边界清楚

腐败轻,发展慢,全身症状轻

湿性坏疽

内脏器官

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受阻

明显肿胀,污黑色,恶臭,与健康组织边界不清

腐败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重

3、根据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试述其特点并分别举例?

答:

细胞类型

再生能力

与细胞周期关系

细胞举例

不稳定细胞

极强

在生理状态下不断从G0期进入G1期

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表皮、间皮、造血细胞等

稳定细胞

较强

生理状态下处于G0期不增殖,受到损伤后即进入G1期

肝、肾、胰、甲状腺、肾上腺、皮脂腺、汗腺、涎腺等腺体及腺样器官的腺细胞,原始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平滑肌细胞等

永久细胞

无或弱

正常时和损伤后都处于G0期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有哪些?

答:

全身因素

   

(1)年龄

   

(2)营养状况

   (3)激素及药物

   (4)并发症

   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

   

(2)局部血液供应

   (3)神经支配

   (4)电离辐射(注:

最好扩展答)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解

1、充血(动脉性充血和主动性充血):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淤血(静脉性充血和被动性充血):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3、出血:

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逸出,分为生理性出血和病理性出血。

4、血栓形成:

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或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块的过程。

5、血栓:

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6、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或难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7、栓子:

阻塞血管腔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8、梗死:

机体局部组织器官因血流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9、血栓再通:

在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于表面而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是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的过程。

二、简答题

1、淤血的病因?

答:

(1)静脉受压:

静脉受压其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而致。

(2)静脉腔阻塞:

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瘤栓可阻塞静脉而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

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淤血。

2、长期淤血的后果?

答:

(1)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

   

(2)组织细胞损伤;

   (3)淤血性出血;

   (4)网状纤维胶原化;

(5)血栓形成;

(6)侧支循环建立;

3、血栓的类型?

答:

(1)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

(4)透明血栓

4、血栓的结局?

答:

(1)溶解、吸收

   

(2)机化与再通

   (3)钙化

   (4)血栓脱落

5、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及部位?

答:

部位:

肺和肠

(1)动脉阻塞伴严重静脉淤血,是肺梗死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

   

(2)器官结构组织疏松,如肠和肺的组织较疏松,即肺出血性梗死和肠出血性梗死;

   (3)常伴有严重淤血。

6、血栓形成的过程?

答:

血流经静脉瓣后形成涡流→血小板黏集形成血栓的头部→血小板黏集形成珊瑚状的小梁,白细胞黏附于血小板表面→小梁间纤维素网罗大量的红细胞,形成混合血栓的体部,局部血流停滞形成血栓的尾部。

三、论述题

1、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答: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2)血流状态的改变:

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的增高:

可分为遗传性高凝状态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的影响①止血     ②防止细菌扩散

(2)不利的影响:

①阻塞血管:

其后果决定于器官和组织内有无充分的侧支循环;②栓塞;

③心瓣膜病:

心瓣膜上较大的赘生物生物机化可引起的瓣膜纤维化和变形;④广泛性出血

2、栓子的种类及栓子的运行途径?

答:

种类:

(1)血栓栓塞

         

(2)脂肪栓塞

(3)气体栓塞

(4)羊水栓塞

(5)其他栓塞:

恶性肿瘤细胞;细菌或真菌团、寄生虫及虫卵侵入血管;其他异物

栓子运行途径:

1、静脉、右心→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2、左心、动脉→全身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致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4、交叉性栓塞:

常见于先心病时的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经缺损从压力高一侧到压力低一侧。

5、逆行性栓塞:

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胸、腹腔内压力骤增时,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3、梗死产生的原因、类型及不同类型梗死的形成条件?

答:

梗死形成的原因:

  

(1)血管阻塞  

(2)血管受压闭塞(3)动脉痉挛   (4)未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

                     (5)局部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

    类型:

(1)贫血性梗死:

 见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

(2)出血性梗死:

发生条件:

①严重淤血伴有动脉阻塞:

肺、肠、卵巢。

②组织疏松:

富有弹性、易扩展,梗死区血液不易挤出  

(3)败血性梗死: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

常见: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炎症

一、名解

1、炎症: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刺激及局部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2、炎症介质:

由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3、变质:

炎症过程中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

4、渗出:

炎症中局部组织血管内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成分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

5、炎细胞浸润:

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并聚集到组织中现象。

6、增生:

有炎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增生。

7、趋化作用:

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的炎症部位做定向游走的现象。

8、蜂窝织炎: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散性化脓性炎。

9、脓肿:

发生在组织或器官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9、表面化脓:

是指发生在黏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10、纤维素性炎:

是炎症以纤维素原渗出为主,纤维素原在病灶中进一步受组织因子作用下形成纤维素。

11、绒毛心:

脏层心包膜表面以纤维素渗出为主时,渗出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搏动和牵拉作用而形成绒毛状。

13、假膜及假膜性炎:

发生于黏膜面的纤维素性炎症常会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把发生在黏膜表面的纤维素性炎称为假膜性炎。

14、化脓性炎:

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15、炎性假瘤:

是由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

16、炎性息肉:

黏膜上皮向其表面呈指状突起。

17、肉芽肿:

是局部炎症中由大量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二、简答题

1、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

答:

(1)变质:

实质细胞变质和间质细胞的变质

   

(2)渗出:

可引起炎性水肿和体腔或关节腔积液

   (3)增生:

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2、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

答:

(1)红:

血管扩张、充血  

(2)肿:

炎性渗出   

(3)热:

局部血流增多,代谢增高(4)痛:

局部张力增高,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的作用

(5)功能障碍:

组织损伤;炎性水肿;疼痛。

3、渗出性炎有哪些类型?

答:

(1)浆液性炎:

急性炎症的早期变化

   

(2)纤维素性炎:

急性过程

   (3)化脓性炎:

①脓肿   ②蜂窝织炎    ③表面化脓和积脓

   (4)出血性炎:

不能单独发生

4、炎症的结局?

答:

(1)痊愈

   

(2)迁延不愈

   (3)蔓延扩散:

①局部蔓延  ②淋巴道播散  ③血道播散

5、渗出液的作用?

答:

(1)大量渗出液能稀释毒素,带走炎区内的有害物质;

   

(2)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3)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增强机体局部的防御能力并杀灭病原微生物;

   (4)渗出的纤维素原转变成纤维素而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

三、论述题

1、炎症按病程和病变的分类?

答:

按病程分:

(1)急性炎症

             

(2)慢性炎症

按病变分:

(1)变质性炎

         

(2)渗出性炎

         (3)增生性炎

         (4)非特异性慢性炎

         (5)肉芽肿性炎

2、炎症早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白细胞渗出的过程?

答:

炎症早期血液动力学变化

(1)细动脉短暂收缩,主要为轴索反射引起也有化学介质参与

(2)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加速(主要为化学介质作用,也有轴索反射作用)

(3)速度减慢(血浆外溢,血液粘度增加)

白细胞渗出的过程:

包括白细胞边集与附壁、白细胞游出和趋化、白细胞在局部的吞噬作用等过程。

白细胞的游出是一个主动、耗能的过程。

炎症时随着炎症灶内血流缓慢,白细胞靠边并黏附在血管壁表面称白细胞附壁;开始时白细胞尚能向前滚动,很快与内皮细胞紧密黏着在一起,称为粘着。

然后白细胞胞浆伸出伪足,在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处插入,逐渐整个白细胞挤出至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最后穿过基底膜到达血管外。

3、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在炎症中的作用?

答:

来源:

细胞和血浆

    种类: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血管活性胺(组胺和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NO及神经肽。

(2)体液中的炎症介质:

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维素溶解系统。

在炎症中的作用:

(1)扩张血管

               

(2)增加血管通透性

               (3)趋化作用

               (4)发热

               (5)致痛

               (6)致组织损伤

4、炎细胞的类型及在炎症中的的意义?

答:

(1)中性粒细胞:

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的吞噬作用

   

(2)巨噬细胞:

①吞噬、杀灭消化病原菌和异物或组织碎片,甚至肿瘤细胞;②分泌参与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③提取并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3)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具有免疫功能

   (4)嗜酸粒细胞:

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

   (5)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释放肝素及组织胺,引起炎症反应。

5、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区别点

渗出液(炎症引起)

漏出液(非炎症引起)

比重

>1.018

<1.018

蛋白量

>30g/L

<30g/L

白细胞

>1000x10^6

<300x10^6

Rivalta试验

阳性

阴性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自凝

透明度

浑浊

澄清

肿瘤

一、名解

1、肿瘤: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或肿块。

2、异型性:

肿瘤无论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3、分化:

是指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

4、生长分数:

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值阶段的细胞比例。

5、肿瘤的演变: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和获得更大恶性潜能的现象。

6、肿瘤的异质化:

指由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群体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7、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8、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有些非内分泌腺发生的肿瘤能产生或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9、副肿瘤综合征:

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神经、内分泌、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10、癌症:

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11、癌: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12、肉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3、角化珠(癌珠):

分化好的鳞癌,癌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出现同心圆状或层状的角化物。

14、畸胎瘤:

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多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组织成分,排列结构紊乱。

15、不典型增生:

细胞的增生出现了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被诊断为恶性。

16、原位癌:

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已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膜的非侵袭癌,亦称上皮内瘤变Ⅲ级。

17、癌前病变(癌前疾病):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或疾病。

18、交界性肿瘤:

将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某些肿瘤。

二、简答题

1、肿瘤的特征?

答:

(1)具有同源性

   

(2)相对无止境生长,体现肿瘤发生发展的进行性,又叫无目的性、肿瘤的寄生性

   (3)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表现

   (4)不需要致瘤因子一直存在

   (5)肿瘤具有异常的代谢功能和结构

   (6)恶性肿瘤还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特点

2、肿瘤的基本组织成分及作用是什么?

答:

由实质和间质组成

    

(1)实质:

由瘤细胞构成,通常根据肿瘤实质的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2)间质:

间质成分不具有特异性,一般由结缔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组成,无神经,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3、什么是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二者依据是什么?

答:

分级:

(1)Ⅰ级:

为高分化,属低度恶性

         

(2)Ⅱ级:

为中分化,属中度恶性

         (3)Ⅲ级:

为低分化,属高度恶性

    依据:

根据其分化程度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及核分裂象的多少,来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

    分期:

TNM分期法:

T指肿瘤原发病灶的大小,用T1—T4来表示;N指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淋巴结转移时用N0表示,根据淋巴结受累程度和范围大小,依次用N1—N3表示;M指血道转移,无血道转移者用M0表示,有血道转移者用M1或M2表示。

    依据:

根据其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和范围、是否累计邻近器官、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道转移、有无血道或种植性等远处转移来确定。

4、常见癌前疾病?

答:

(1)黏膜白斑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2)慢性宫颈炎、子宫颈糜烂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3)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伴导管上皮异型增生

   (4)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7)皮肤慢性溃疡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5、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什么?

答:

区别如下:

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差,异型性大

核分裂象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象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或外生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等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

手术切除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感染等,甚至造成恶病质

6、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及扩散方式?

答:

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

             (3)外生性生长

    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也称侵袭)

             

(2)转移:

①淋巴道转移   ②血道转移   ③种植性转移

7、肿瘤的命名原则?

答:

一、良性肿瘤:

(1)部位+组织来源+“瘤”

(2)部位+瘤形态+组织来源+“瘤”

二、恶性肿瘤:

(1)癌:

上皮组织的恶性瘤   部位+组织来源+“癌”

(2)肉瘤:

间叶组织的恶性瘤   部位+组织来源+“肉瘤”

三、特殊命名原则:

(1)以人名命名的恶性瘤

(2)肿瘤名称前加“ 恶性 ” 两字

(3)以母细胞命名的恶性瘤

(4)以“瘤”字结尾的恶性肿瘤

(5)瘤病

8、癌和肉瘤的区别是什么?

答:

区别如下

区别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

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大体特点

质较硬、灰白色、较干燥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

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晰,纤维组织常有增生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免疫组化

表达上皮标记如CK、EMA

表达间叶组织标记如vimentin

转移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三、论述题

1、恶性肿瘤异型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

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恶性肿瘤组织异型性明显,失去正常的组织结构,瘤细胞排列紊乱,数量多,且大小不等,层次增多或极性丧失。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三大:

(1)细胞体积大(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

                           

(2)细胞核大

                           (3)核浆比例大

                      三多:

(1)DNA多

                           

(2)RNA多

                           (3)核分裂象多

2、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是什么?

答:

 一、良性肿瘤:

(1)局部压迫和阻塞:

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和肠梗阻

(2)继发改变:

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二、恶性肿瘤:

(1)继发改变:

可因浸润、坏死而并发出血、感染、穿孔和病理性骨折等,还可引起发热。

(2)恶病质:

原因:

营养缺乏,肿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