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2854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优秀教案

四下第五单元

《游》教学设计

一、任务解读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游”。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精读课文《海上日出》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景物的个性。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这是一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佳作典范,值得学生们学习借鉴。

《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写好写景类作文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范本。

两篇均按照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来进一步强调了按照游览顺序写文章的好方法。

《颐和园》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七月的天山》则是总分总的结构写景抒情。

这篇习作例文最大的特点就是:

不仅有很好的写作顺序示范,而且分述部分正好是四个景物的特写镜头,让学生更容易模仿。

1、习作提示:

习作提示写道:

“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哪个地方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

”这句话为学生寻找写作素材拓宽了思路。

现在的孩子旅游经历都不少,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积累了丰厚的习作素材,学生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本次习作的提示正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习作主题“游”的基础上,将思路拓展出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接生活,寻找多元的素材,在交流与碰撞中,激发习作的兴趣与表达的欲望。

2、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游》提出明确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这个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

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教材首先要求学生从所积累的素材中选择一处地方,这是一个筛选素材的过程;接着,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中学过的习作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习作还要求学生: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在进行习作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范文,如《颐和园》从“来到有名的长廊”,便知道了作者游览的地点;“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抬头一看”“向下望”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再次明确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基本要点。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七月的天山》从“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着手,因为经过前几篇的指导铺垫,这个并非难事了,也因此选取了写野花的一段作为示范,突出了野花五彩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的特点。

教会孩子们利用语言的表达,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不同的景物总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它独有的特色写,从大小、形状、色彩,甚至动态、静态等几个方面,逐一地细致描写。

3、实践指导:

教材最后一处写道:

“写完后,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看看游览的顺序、景物的特点是否写清楚了,并提出修改意见。

”本次习作的目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学生的习作是否达到了目标,需要通过交流、评改来检验,因此此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

在评改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比较有典型代表的学生习作,通过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完善修改的目的,为全体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让全体学生审视自身的习作是否达成目标;还要注意交流的充分性,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堂内的交流,让学生体验习作发表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巧用《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进行比较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勾连《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课文,领悟课文表达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手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

3.迁移运用,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描写校园景物特点,作为实例,感受校园美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重点:

1.巧用《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进行比较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勾连《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课文,领悟课文表达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手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

教学难点:

迁移运用,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描写校园景物特点,作为实例,感受校园美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PPT、游览路线板贴、马克笔、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前指导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

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

最让你们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

一、范文引路,领悟写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校情感

今天我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老师,你是否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带着老师们到我们逛一逛呢?

(二)勾连范文,领悟写作顺序

1.借助课文结构图表,学习“移步换景”。

校园里的景物很多,你们打算怎么介绍呢?

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为了既清楚又有特点地展现我们的校园,老师带来了一种新的写景顺序——移步换景。

谁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说一说什么叫“移步换景”?

放微课:

移步换景就是在描写建筑或是自然风景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因为游览的时候立足点和观察点是变化的,每转换一个观察点,便别有一番景致。

也就是按照游览的路线来介绍学校就特别清楚。

认真默读课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文章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颐和园和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出示课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和学习单——课文结构图表。

出示要求:

1.自由选择其中一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拿笔用圆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地点,用直线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行踪。

2.完成学习单——课文结构图表。

课文

《》

开头

脉络

顺序

地点

见闻

承接词

中间结构

1

2

3

4

结尾

完成后,全班共同交流点评。

用这种图表的形式,把文章的脉络,也就是把作文的脉络提取出来,使作者写作的思路一目了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标表述:

《颐和园》的作者从大门开始,绕过大殿,到达长廊,然后就细细观察长廊里的柱子、栏杆、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等。

离开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再是登上万寿山,最后到达昆明湖。

一路游,一路换景,一路观察。

叶爷爷游览的地点是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游览的顺序依次是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最后出洞。

要求:

请在“地点”一栏中,填写你认为最值得让老师客人看的建筑或风景,因为它最能体现我们学校的特点;在“见闻”一栏里,填写相对应的地点所看到的景物。

老师巡视,指导。

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些地点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学校的?

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

在图表中里,还有“顺序”栏和“承接词”栏。

比如说听课老师刚才从校门口一进来,就直奔立体足球场,然后再折回大门口前,看一看教学楼,然后再到办公楼,最后穿过这个操场,这样写行吗?

学习例文《颐和园》里的介绍,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颐和园里这么多美景串起来的。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打上括号。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学习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读这几句话,看看哪半句承上,哪半句启下?

再一次对图表进行修改。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点评小组同学的图表,看谁的思路最清晰,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承接词准确。

(师巡视,展示一位同学的图表)

题目

游校园

开头

我们的校园既美丽整洁,又富有特色。

脉络

顺序

地点

见闻

承接词

中间结构

1

花坛

树、花

鹅卵石路

映入眼帘

穿过

2

教学楼

教室

走过

3

操场

足球场

篮球场

跑道

绕过去

来到

结尾:

我们能在这么美的环境里学习,是多么幸福呀!

教师引导:

在这么多的地点中,对突出学校特点的花坛详写,其他略写。

现在大家能自然地从一个景点的介绍过渡到另一个景点,能很清楚地体现游览校园的顺序。

其实不仅仅是用在校园,同学们在写游记或参观记时,也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这种方法。

2.借例文片段,学习“定点观察”。

同学们,我们的客人老师在大家的介绍下,已经初步地和你逛了一圈,可是他们说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呢,印象不太深刻。

他们还想请大家帮忙,找一个点,好好看看。

你们想带他们去哪一处呢?

(跟我去花园吧!

我打算去教学楼上往下看……)

大家都很热情!

为了你这个小导游的工作再细致一些,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叫“定点观察”。

微课演示:

“定点观察”,就是指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按一定的空间方位全盘观察。

这时,“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东侧”“西侧”等等这类方位词就成了我们的好帮手。

出示《颐和园》片段: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作者把脚步停留在万寿山的佛香阁,你能很快找出作者分别哪几个方向观察周围的景物?

出示,定点观察注意事项:

1.选好“观察点”。

我们观察事物时,将所站的位置叫做观察点。

观察时立足点始终不能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点上。

这个点必须是能全面清楚地观察到景物的,最好能统整这一处的所有景物。

2.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两边……只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会避免零乱。

二、作业布置,初试身手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出示要求:

1.学以致用,运用“移步换景”介绍参观路线,也可以在某一处用“定点观察”突出重点。

2.把句子写通顺,注意植物园内每一处小园之间的过渡,使意思更连贯流畅。

 

第二课时:

实战演练

一、赏读美文,回顾总结

(一)回顾写作顺序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会了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也会停下脚步,驻足介绍很多景物,看来真是收获不小。

为此,老师带来了一篇美文送给大家——《七月的天山》。

请你学以致用,快速找一找表示作者的游览顺序的词句。

全班交流: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二)揭示景物特征

可是要想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只有框架可不行,还得把你想要介绍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出示: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二、对接例文,掌握写法

(一)一处景多个物

我们如何把想要介绍的景物写具体呢?

在你的笔下的景物,怎样通过你的语句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呢?

大家快来看看《七月的天山》这篇习作例文教给我们的方法吧!

出示:

《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

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作者是如何清楚、形象地描绘这些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选其中一处,进行交流。

小结: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这些景物都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种描写景物的绝妙的表达方式,在我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起来。

(二)一处景一个物

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

我们再来一起探讨第4自然段。

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来进行描绘的呢?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天山深处的野花写得如此美丽动人。

为花儿们点赞,为大家的成功学习点赞。

(三)一个物不同变化

《海上日出》,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观察、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其中对日出的刻画,展现了同一景物的特征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变化,也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重点出示:

日出时的变化: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本段中,太阳是如何变化的?

描写太阳形状、色彩、动态等词语有哪些?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小组派代表进行板贴展示。

小结:

这一段写得细致而完整,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

巴金爷爷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出写得这么壮观,这么辉煌。

这离不开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更离不开他对日出淋漓尽致的描写。

三、小试牛刀

学生小练笔:

街心花坛。

作品展示,相互评价:

生读自己写的作品,其他同学点评,有没有抓住景物的特征。

四、习作练习

习作《游》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五、自我评赏,同伴交流

(一)学生完成习作后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划出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和段落。

(二)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三)小组内评优点,评出大家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四)小组内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五)推荐一篇参加班级交流。

六、集体诊断,二次修改

(一)选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作一次修改。

(二)学生根据集体评议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习作《游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按游览顺序绘制路线图,再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或参观访问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

引导学生在文中融入真情实感。

2.要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色写下来,重点描写吸引人的景物,写出其特色。

注意各部分的衔接,详略得当,融情于景,动静结合。

3.倡导学生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写景。

语句要通顺,过渡要自然,如需介绍景点的有关知识,要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按游览顺序绘制路线图,再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或参观访问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

引导学生在文中融入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要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色写下来,重点描写吸引人的景物,写出其特色。

注意各部分的衔接,详略得当,融情于景,动静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观察一处景物,或收集整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的资料,如图片、照片、景点介绍等。

教学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各旅游景点的图片。

师: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呢?

指名回答。

(师补充:

世界这么美,我想去看看!

过渡:

同学们,你们一定跟随爸爸妈妈游览过很多地方,老师相信每一次旅行必会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想不想把记忆中的美景写下来呢?

生:

想。

过渡语:

那我们就心随笔动,试着写一写吧。

描写最让你心动的一处景物,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

板书课题,齐读:

《游________》。

师:

同学们,怎么写好一篇游记呢?

(生同桌相互讨论。

师:

首先要明确自己要写什么景物,这就叫——言之有物(板书)。

师:

那么怎样把游览过的景点生动、形象地写下来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美丽景色,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自然景观(纯天然的山水河流、花草树木)。

另一类是人文景观(也就是在天然的基础之上修筑的人文建筑物、古迹等)。

设计意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着激发兴趣的意图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处于活跃状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集思广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二、自拟文题,指导开头

1.师:

万事开头难,作文的命题,有时候可以在作文之前写,有时候可以在写完作文后再拟,这次作文题目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先拟题目。

(学生自主命题,写在作文本上。

2.师:

指导开头。

(让学生动笔写开头,教师再展示,相机点评指导。

设计意图:

好的开头,是习作成功的一半。

引导学生在自主命题之后,让学生动笔写开头,并进行点评指导,为下文写游览的经过做好铺垫。

三、把握重点,构思文路

1.选好材料,如何行文。

(1)同学们,作文开头写好了,我们接着干什么?

(接着写游览的经过)如果一次游览去了五六个景点,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个不落地写出来?

为什么?

相机引导:

不能记“流水账”,要详略得当,也就是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的写得简略些。

如果什么都写,就什么也写不好。

(2)在尊重游览经历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写一些景点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可以从中选择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重点详写,其他略写。

每个地点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关注顺序,条理清晰。

(1)写一篇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游______》这篇作文时,“游”字可以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老师在“游”字下打着重号)

(2)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七月的天山》(课件《七月的天山》)的游览线索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讨论,老师板书: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点拔: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写自己的游览经历呢?

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后汇报:

①先——然后——再——(这就叫作游踪),试着画出路线图。

②《桂林山水》是抓住桂林山、水这两处代表性的景物刻画的,突出山水的美景。

你也可以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所探讨的,可以概括为:

(板书:

言之有序)。

3.关注重点,探究写法。

(1)小组讨论:

想想《七月的天山》的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得具体、生动的。

(2)学生汇报。

(3)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4)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同桌先说,再交流。

随机板书:

色、形、大、小、光泽、动静结合。

小结:

大自然的景物各不相同,我们要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

运用联想,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形象描绘,使景物形象逼真,让读者宛如亲眼所见一般。

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板书:

言之有法)

4.寄情于景,主题鲜明。

(1)写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我们写这篇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呢?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性情等。

(2)景色本身无情,但是,人是有感情的。

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把感情融于景物中,写出真情实感,才会打动读者。

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板书:

言之有情)

5.自主习作,精益求精。

师:

时间会偷偷溜走,可是文字却将那些美好的记忆都保存下来了。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眼中的景物吧!

(板书:

所见、所闻、所感)

(1)生动笔写。

(2)汇报。

指导全班学生评议。

(3)小组同学再修改。

(4)小组内展示读。

(5)组内推荐在全班展示。

展示:

读优秀习作,提问好在哪里。

生1:

文章按游览顺序把游踪写清楚,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2:

这篇作文能灵活运用日常积累的优美词句把意思表达完整。

生3:

过渡十分自然。

总结:

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

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能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只要你胸中有温暖,就可以看到春天,只要你有一颗敏感的心再加上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就一定处处是文章。

设计意图:

寓情于景,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这样可以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习作主题,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中,通过指导别人怎么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习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