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3035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docx

历史问答题专项训练题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

中国古代史

1、“关注民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热点词,这个话题在十七大代表和普通百姓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中外历史上,一些国家政府采取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载“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

《旧唐书》载“(唐朝规定一:

)凡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若不役,由收起庸(”庸“指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材料二(改革开放引起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并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材料三在30年代大危机中,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面对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制》,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X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材料四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海啸”引发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救援行动仍在继续,欧盟已开始倡导彻底检查全球金融体系,并提出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即新版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白宫发言人宣布,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将于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

10月2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的金融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力量,才能克服困难。

在当前这种合作表现在领导人首先要高度重视。

(1)依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为安定社会、保障民生提出哪些思想主X,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何作用?

(3)概括材料三说明美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特点和直接作用是什么?

(4)当今世界人类不仅面临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还面临迅速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通过材料四,说明面对“金融海啸”,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

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XX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

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

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

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

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

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

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方志远 《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材料二你已经看到,从五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

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迭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

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

到16世纪,它再一次向西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

……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进入俄国的亚洲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以XX为例,近百余年间,产业工人增长十分迅速。

1870年有工人4,908人,1894年为36,220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0人,1928年仅八大行业就有223,681人。

1852年XX人口不过50余万人,但到1949年增至近550万人,单靠人口的自然增长,近百年时间XX增加500万人口是难以想象的。

有学者估计,根据正常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百年时间里,近代XX人口最多增长到100余万至150万左右。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流动较两晋、唐、宋有哪些特点?

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海外移民的情况,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造成XX产业工人增长的原因。

城市产业工人增加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产生哪些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晁错复说上曰: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00年,美国全国大约有580万农户,其中资本主义农场还不到100万户,

但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52%。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粮食、原料、出口产品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在1880—1900年间,美国两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蜀黍的总产量分别增产了两倍半和两倍,棉花增加了一倍半以上。

1880年农产品在全国出口品中所占的份额达83%。

美国成了世界市场上粮食和肉类的主要供应者之一。

——X祚昌等主编《世界史》

(1)材料一中描述的农业经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请分析造成此特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施农业政策时应注意的问题。

4、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

“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候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人纪》 

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

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5、民生问题是历代统治者都高度关注的问题,它直接涉与到国家的XX久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XX暴涨漂六百余家。

……十三日,诏日:

“暴雨为灾,……诣司供进(进奉财物),悉令减省。

凡所力役(徭役),量事停废,遭水亡家,赐帛有差。

”……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灾后百姓的态度各是怎样?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与史实,说明隋炀帝和唐太宗分别为自己的政权带来了什么结果?

由此,你试用古人的一句话作一概括。

6、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材料二(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与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

先于XX置邸肆贸易者,罢(取缔)之。

——《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吏治存在什么问题?

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分)

材料三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

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生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

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选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与其面临的实际困难。

(1分)

材料四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

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

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

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

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科技的投入。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

(1分)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1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纸是由中国俘虏传来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

(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

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

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主要外销的货物。

它因此也调剂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和幸福。

----------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

材料二608年,日本国王接见隋朝使者时,说:

“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仪之国,故遣朝贡。

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仪……冀闻大国唯新之化。

”--------《隋书·倭国传》

材料三贞观21年……太宗遣使(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XX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西域传》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什么了什么问题?

(2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分)

8.阅读下列材料:

(7分)

材料一孔子主X人们要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其核心思想是“仁”。

这里的“仁”指尊重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

孔子说:

“仁者爱人”,他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人与人要讲诚信。

在联合国正门厅挂着他的格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体现了他这一思想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②,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③。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

“可。

”始皇闻亡(逃亡),乃大怒曰:

“……卢

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XX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儒生们互相告密),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XX。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大兴儒学。

材料四袁世凯篡权后,下令“尊孔读经”,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之本,于是“孔教会”、“尊孔会”组织纷纷出现。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XX;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X?

(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1分)材料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怎样的主X?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待“六艺之科”的态度上有何本质不同?

(2分)

(3)陈独秀反对孔教,拥护“德先生”、“赛先生”,这里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后来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一事件有何作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3分)

9.中国历史上,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外来文明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

(清代)一到衰敝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掩饰。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在这个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祥,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

“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文史知识》

材料三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

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模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

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

“鸿生”火柴的创办者X鸿生说:

“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1)依据材料一,概述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态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

(1分)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1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

(1分)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

(2分)

10、历史上我国北方曾多次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大业7年(公元611年)……XX、XX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冬,十月,乙卯,(黄河)底柱崩,偃河(堵塞河道)逆流数十里。

……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XX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

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加之饥谨,谷价踊责,东北边尤甚,斗米值数百钱。

……重以(又因为)官吏贪残。

因缘侵渔,百姓穷困,财力俱竭……。

———《资治通鉴》

材料二1941年到1942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为了战胜严重的财政困难,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中共中央和提出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1年首先从陕甘宁边区开始,掀起大生产热潮。

从普通战士、职工、学生到党中央干部都积极参加。

边区政府成立生产委员会,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并号召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纺织原料。

、朱德、周恩来等党政军负责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

各根据地军民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运动。

……根据地军民经过艰苦奋斗,开荒26.1亩,做到经费、物资自给,实现“耕一余一”,并上交公粮一万石。

————何沁心主编《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2009年春天,北方遭遇特大旱情,XX、XX、XX、XX、XX、XX、XX、XX等8省冬麦区受旱。

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指挥抗旱,国家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

中央财政紧急下拨资金3亿元,保证柴油、电力和灌溉机械的供给;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妥善解决好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进一步通过技术指导,强化小麦田间管理。

国务院还强调大灾之年要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1)材料一反映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哪一朝代?

当时政府是否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3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大生产运动的重点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特点。

(2分)

11、(7分)2009年8月21日,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主办的“流感大流行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宣布,中药抗甲流病毒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有文字时起就有了医学的记载,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传,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是黄帝、岐伯,因此,医学在中国又被称作“岐黄之术”……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的名医秦越人(扁鹤)就掌握了内、妇、儿、五官科等多科疾病的诊疗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医学巅峰。

公元2世纪,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又在外科方面有所突破,他发明了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可用以实行腹部手术,在外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公元7世纪,唐王朝颁行流通全国的《新修本草》(《唐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针灸术,在XX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先秦的《脉灸经》。

材料二11世纪,宋代针灸专家王惟一与能工巧匠一起设计铸造的针灸铜人,是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教具模型。

其他如十二世纪法医学家宋慈所著《洗冤录》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15世纪,我国已经开始成功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被称为免疫学的先声,它在世界上传播X围之广,影响之大,所获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16世纪,明代伟大的药学家、医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更是我国古代科学宝库的珍贵遗产……这些史实无一不说明中国医学的显赫成就和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谢阳谷《中医药学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唐时期中医药学的主要成就。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医药学?

(5分)

12.观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有司(有关部门)以林邑(唐朝藩国国名)表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

太宗曰:

“兵者(指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来有不亡者。

……且(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士卒瘁(过度劳累)劳,若我士卒疾役,虽克剪(消无或战胜的毒思)此蛮(对林邑蛮的蔑称),亦有何补(补,泛指益处)?

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竞(最终)不讨(讨伐)之。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贞观政要》载“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

我(唐朝规定:

)凡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若不役,由收其庸(“庸”指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引起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并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四(1935年8月,罗斯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第1节使每州条件许可的X围内,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再批准拨予截至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

……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此批准拨款予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摘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理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为安定社会、保障民生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何作用?

(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实施(社会保障法)的积极作用。

(2分)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1分)

13.(6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与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分)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1分)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1分)

14、(13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裁:

“X骞始开西域之迹。

”以后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西域。

X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

“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始自X骞而成于X吉。

(1)为什么说“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是“始自X骞而成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