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3074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docx

郭庆光传播学课后习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四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42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传播过程与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区别是什么?

直线模式即单向直线模式,他单考虑

了受传者的反映,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不能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

循环模式将传授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强调了社会传播的

的互动性,参加传播过程中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的

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

2)序连性

3)结构性

第二节

1.简述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每一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又有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种传播

过程,除了受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这种

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综合体系。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

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有什么特点?

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能量交往,2)物质交往,3)符号交往。

4.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

4)传播学不只狭义的信息“交流”,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五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43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什么是人内传播?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和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他的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对事物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活动

3.简述米德的“自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

“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

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上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第二节

1.什么是人际传播?

它的特点是什么?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体系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

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是: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对自我的认识,而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的媒体。

而人际传播的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所以

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4.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些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六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44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传播有助与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2.什么是群体意识?

它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意识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是什么?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和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5.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在集体行为中,信息的流动呈现一种异常状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1.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2.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2.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3.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

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作用?

1)公关宣传。

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2)广告宣传。

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七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46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传播?

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应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第二节

1.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a.价格低廉

b.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住,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c.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

d.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多数的一般大众”。

e.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的主要财源。

2.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我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

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到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的家庭。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二次大站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体。

4.试析电视的媒体特性。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节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2.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者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

3.什么是信息环境?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那些方面?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2)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3)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4.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八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53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制度?

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2.国家和政府对媒体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a.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b.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c.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d.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a.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b.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c.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公众利益”也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则,它使得垄断资本也不能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介为所欲为。

a.个人的信息反馈。

b.结成受众团体。

c.诉诸于法律手段。

d.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主要内容:

a.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b.极权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c.政府有权利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d.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a.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b.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判政府和官吏,这种批判是正当合法的;

c.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d.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九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55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

3.“热媒介”和“冷媒介”。

意义:

它开拓了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

(1).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

(3).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2.“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答:

“电视人”的概念: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什么是“媒介依存症”?

答: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

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4.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那些特点?

答:

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

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c.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d.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5.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

答:

这种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长寄予无条件的乐观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回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

第二节

1.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

a地位稳固.

b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c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答:

组织目标:

a经营目标.

b宣传目标.

c公共性和公益性

制约因素:

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它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公共性公益性的制另一方面,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营目标十月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3.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答:

公共性和公益性有三个方面:

a,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是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b,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c,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4.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答:

实质:

a,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b,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内容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c,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作用:

社会主义媒介认为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宣传活动,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并旗帜明鲜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资本主义媒介则极力否认新闻报道具有宣传性,通过“独立性”或“立中性”来掩盖自己为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达到本质。

5.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答:

它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行文的标准.这一点,是由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含简单答案)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

2010-02-0615:

58共1人浏览[大][中][小]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效果?

他有哪些含义?

  答:

指的是人的行为生产的有效结果。

  他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传授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生产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层面是什么?

  答:

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

a环境认知效果;b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c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

a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c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答:

a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他们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

b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讯息通过语言、文字、音声、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的传递的。

c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体、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d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的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映,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

e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答:

第一种是"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例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等.这种"理论"虽然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但支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种是"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第三种便是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和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