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4008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9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

1《老师,您好》

一、说教材:

《老师,您好》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描写和咱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

所以面对这首抒情诗,学生通过多读能了解本首诗的含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难点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5、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③注重课堂交流。

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6、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安排了2个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

生自由交流。

我再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3)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

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展开。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5、老师,您好!

昨天今天

崇高现实理想感激

浸透、蕴含

教师

事业

真理和智慧

美好春晖和朝霞祝愿

春蚕、甘露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课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一、说教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2篇课文。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抒发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的诚挚祝愿。

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它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新课标中对三四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受年龄限制,学生在揣摩语言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的能力仍有限。

结合本文特点和4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情感目标:

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其中,教学重难点是:

目标3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阅读法,启发诱导法、媒体演示法,拓展延伸法。

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

分别是:

板块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让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

再让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板块3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因为思念弟弟的心绪不定之感。

2、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苏轼见到月亮时是什么态度?

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3、指名回答,并说说苏轼只埋怨了这一句吗?

还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

4、苏轼还想到了什么?

又是什么态度?

为什么呢?

使学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实难十全十美,苏轼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5、学生再读56自然段,体会苏轼的感情。

6、让学生读读五行词,思考其意思,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解释的句子。

7、小组探究:

联系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板块4赏读积累,拓展延伸

1、以多媒体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2、多媒体播放王菲歌曲《明月几时有》,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缓解学生情绪。

3、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练习背诵。

四、说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共有一轮明月)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古诗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号,希望我说的《古诗两首》能带领学生领会秋色、秋景有形的意象,品尝秋意、秋思无形的滋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策略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一课时《望洞庭》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径

洞庭所作。

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2.重难点分析:

入诗境方能悟诗情,所以我将本课重点定为1.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2.背诵古诗。

由于悟诗情要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谈感受,使学生领略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词语,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已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预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同时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能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把握古诗的大体意思,但毕竟是浅近的。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式地读,想象画面,叙说古诗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鼓励学生动笔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成批注和布置多样作业以提高学生品读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随文安插练笔。

第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拟定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

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凭借洞庭湖湖光画面和镜子对照,白玉盘、青螺等实物照片和课文插图对照想象出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说教学策略

最先说说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搜集资料: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再说说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白盘子、青螺的多媒体课件、

配套朗读

下面我说说教学学法分析:

方法一:

多法品读,内化语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始终要抓住“品读”这一手段,将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尽显于学生脑海中。

只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

方法二:

图画展现,转化形象。

诗歌是通过言语刻画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而营造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世界。

文字中蕴藏的无形无相的东西学生通过内在阅读思维,将其展现成千姿百态的丰富想象,而诗歌形象可感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图文对照,“化显为隐,转意为象”,学生的思维会带有更鲜明的形象和更强烈的色彩。

方法三:

情动于中,言表于外。

将文字化成画面,体验诗歌的“意象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湖”想象、体悟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皓月银辉下的湖面,绿水青山,好比银盘中的青螺。

让学生也进入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的情境,“入境”从而理解古诗美的内涵,“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

现在到了关键部分,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宁静和谐、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学生齐读,把词写在对应的诗句旁边。

第二板块:

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读诗,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程序是先自由理解,再小组内研讨,然后全班交流。

(相:

相互和:

和谐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

远望)(板书“两相和”)

  2.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板书“镜未磨”)

  3..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出示实物图片: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板书(“白银盘”和“青螺”)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凭借课文插图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让学生发挥想象,先在小组内自由描述再上台看幻灯片上的插图解说。

第三板块:

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程序是自由练读,想象画面;同桌赛读,欣赏插图;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第四板块:

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教师总结: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板书“宁静和谐”“皓月银辉”)

2、再读原诗,深化美。

第五板块:

延伸读,升华美。

  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多样作业布置:

1.读一读:

再读两首《题君山》和刘禹锡的其他诗歌,让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2.练一练: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3.抄一抄: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4.想想练笔: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我的板书设计是:

望洞庭

皓月银辉两相和宁静和谐

镜未磨

白银盘青螺

 

《古诗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号,希望我说的《古诗两首》能带领学生领会秋色、秋景有形的意象,品尝秋意、秋思无形的滋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策略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

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

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2.重难点分析:

入诗境方能悟诗情,所以我将本课重点定为1.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2.背诵古诗。

由于悟诗情要抓住一些重点字句谈感受,使学生领略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秋”、“半轮”和“影”、“入”、“流”以及“君”,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第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已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预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同时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能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把握古诗的大体意思,但毕竟是浅近的。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式地读,想象画面,叙说古诗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鼓励学生动笔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成批注和布置多样作业以提高学生品读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随文安插练笔。

第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拟定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

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并能写出本课题《峨眉山月歌》一诗融入的诗人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情怀;

师生合力吟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领悟写景抒情。

3.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说教学策略

最先说说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诗中的五个地名。

温习已学的李白的诗歌。

下面我说说教法学法分析:

方法一:

多法品读,内化语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始终要抓住“品读”这一手段,将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尽显于学生脑海中。

只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

方法二:

图画展现,转化形象。

诗歌是通过言语刻画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而营造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世界。

文字中蕴藏的无形无相的东西学生通过内在阅读思维,将其展现成千姿百态的丰富想象,而诗歌形象可感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图文对照,“化显为隐,转意为象”,学生的思维会带有更鲜明的形象和更强烈的色彩。

方法三:

通过生活,引入教育。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本课教学我引导学生联系夜晚行走或坐船坐车看月亮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对静止:

诗人在船上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

因为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船走,月影也在跟着它走。

虽然江水是流动的,但诗人感觉月不在动,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教育的生活化。

现在到了关键部分,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回忆旧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谁来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给同学们背背?

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板书:

《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块:

激发兴趣,解题引学。

1.出示几幅美丽的峨眉山图片,指名介绍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地势陡峭,风景秀丽:

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2.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3.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教学生划准节奏223,指名练读出韵律和节奏。

4.找出最重点的字:

“月”。

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弯弯娥眉秋月青山吐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映清江随水流去

夜发清溪向三峡——一叶轻舟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随行明月被遮不见

把词写在对应的诗句旁边。

第三板块:

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用上老师刚刚出示的词语,说说古诗的意思,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残月娥眉月或新月娥眉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第四板块: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头吐出弯弯的半轮月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这一优美意境。

(板书青山吐月月影映平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谈一谈。

(板书:

——岿然不动)

3.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

(板书:

君:

故乡山水;故乡亲友;随行的明月)

4.最后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争取背诵。

第五版块:

拓展资料,开阔视野。

自从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对后世咏诵峨眉的诗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古诗常常借景抒情,欣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体会这一表现手法。

(写景抒情)

 多样作业布置:

1.读一读:

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2.练一练: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3.做一做:

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4.想想练笔:

想象本课题《峨眉山月歌》一诗融入的诗人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情怀,用几句话写下来。

我的板书设计是:

《峨眉山月歌》

青山吐月月影映平羌——岿然不动

君:

故乡山水;故乡亲友;随行的明月

写景抒情

 

4《秋天》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属于“关注自然”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3、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说教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