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49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还有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这种生物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丙是已唯一的食物来源,故若丙灭绝,必然导致已灭绝。

2.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

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数目增加。

3.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次级消费者B.初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

答案:

A

解析:

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4.下图表示除分解者外有5个物种(U、V、W、X、Y)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下表描述正确的是(  )

生产者

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A

U

V

W

XY

B

U

Y

X

WV

C

V

U

W

XY

D

V

U

Y

WX

 答案:

D

解析:

根据能量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的特点,结合图得知V为生产者,排除A、B项;又因为Y既以U、X为食,又以V为食,推出Y为杂食性动物,故选D。

5.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C.a与c是竞争关系

D.a→b→c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答案:

B

解析:

若a增加,则b减少,c增加;若a减少,则b增加,随之c就减少。

所以a捕食b,b捕食c。

本题涉及生态系统、食物链等多个知识点,生态系统几乎每年都有命题,是高考中的热点,也是难点,复习时应加强对本节内容的训练。

6.(xx·江苏江安中学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

B

解析:

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是寄生生活的,应为消费者;蚯蚓为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②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分解者作用不强,需要其他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并把垃圾、废物运到其他系统分解,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生物群落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即发生演替。

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的,能充分利用光能。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

生物群落由该地域所有生物构成,故①错误。

图中有4条食物链:

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蜘蛛→青蛙→蛇。

蛇处于第四、五营养级。

青蛙捕食蜘蛛,二者又同时捕食蝗虫,为竞争关系。

青蛙与蜘蛛利用的能量来自蝗虫,蝗虫利用的能量来自大麦和狗尾草,蝗虫所含能量少于大麦和狗尾草。

9.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B.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鹰和鹿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图中虫获得的能量占草能量的10%~20%

答案:

A

解析:

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其种群密度不断增大,鹰有充足的食物,种群密度也不断增大。

该食物网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鹰和鹿在同一生态系统,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

图中虫、鼠、鹿获得的能量之和占草能量的10%~20%。

10.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

A

解析:

由于X营养级三个物种数量都下降,而Y、Z营养级数量都上升,所以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同时也说明“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说法错误;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因为若Z捕食对象单一,则Y中某物种应明显下降,但Y中没有这种现象;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即便存在竞争关系也不会很明显,这是因为若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则其数量会明显下降甚至被淘汰,但比较甲、乙前后数量的变化,同一时期三物种未体现谁胜谁劣。

11.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

A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所以A错;硅藻是生产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B错;蓝鲸在此食物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对该食物网的影响不是最大,所以D错;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对。

12.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B.

C.D.

答案:

A

解析:

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消费者(如根瘤菌)和分解者(如乳酸菌、圆褐固氮菌等)。

13.(xx·云南省部分高三年联考)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

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脚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蜣螂与普通蜣螂相比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D.该蜣螂头部和后脚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该新发现的蜣螂吃粪便,所以是分解者,同时取食蜈蚣,所以又是消费者,故A项推测合理;因为该蜣螂与普通蜣螂部分结构不同,所以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项推测合理;由题中不能推测出新发现的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故C项推测无依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D项正确。

14.(xx·北京市西城区期末)图中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

答案:

D

解析:

有机污染引起好氧微生物大量繁殖,随好氧微生物的大量增加,有机物和氧气消耗增加使有机物和氧气减少,好氧微生物随之减少。

15.(xx·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

(3)增加 (4)减弱

解析:

(1)人捕食狐与羊羔,狐也捕食羊羔,人与狐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缺一不可);兔瘟热病毒引起野兔得瘟疫,此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2)根据题干叙述,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解。

(3)人登岛后第5年,野兔数量大大增加,种内竞争强度增加。

(4)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从而使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减弱。

16.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学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数千米深的黑暗的冰冷洋底陆续发现了多个巨大的“热液生态系统”。

这些“热液生态系统”通常分布于温度高达350℃~400℃的高温高压的热液喷口附近。

热液中富含氢气和硫化氢。

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管状蠕虫、海葵、蛤、虾、鱼等生物。

管状蠕虫体内生活着一些化能自养型细菌,它们从热液中获得硫离子,又从海水中获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管状蠕虫生活所必需的有机物。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热液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能。

此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能自养型细菌与管状蠕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

与陆地上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相比,其体内酶的最适温度__________陆地细菌。

(3)在海葵、蛤、虾等生物体内发现有正常生活的化能自养型细菌,这是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化能自养型细菌 硫离子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或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 植物或光能自养生物 

(2)互利共生 高于 (3)相互适应(或自然选择)

解析:

(1)深海中没有光,在此环境中生存的生产者只能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其能量的来源为硫离子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或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2)化能细菌与管状蠕虫之间属于共生关系;由于化能细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其酶能耐受高温;(3)见答案。

1.(xx·海南单科)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

2.(xx·黄冈质检)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两条食物链,若大量捕杀青蛙,则短期内对其他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水稻上升     B.田鼠下降

C.稻螟虫下降D.蛇上升

答案:

B

解析:

青蛙数量减少,稻螟虫数量上升,稻螟虫捕食水稻使其数量下降;田鼠缺少食物数量下降,蛇缺少食物,数量也下降。

3.(xx·海南单科)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

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答案:

D

解析:

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

2.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答案:

A

解析: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哪一营养级,哪一营养级即是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的应为分解者,且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即它们靠细胞呼吸产生CO2)。

3.“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不正确的叙述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应尽可能多地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中释放的CO2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答案:

D

解析:

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浮游生物呼吸作用加强,CO2释放增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灾难。

为防止气候变暖,要减少CO2排放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由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氧化无机物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于无机环境。

5.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把CO2释放到大气中去,以维持碳循环过程的主要形式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化工厂的分解释放

C.生物的呼吸作用D.碳酸盐的风化分解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O2首先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归还到大气中去。

化石燃料的燃烧虽然可以放出CO2,但并不是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这种形式。

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图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

C

解析:

图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

呼吸消耗、流向消费者、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图中①②③④的总和是呼吸消耗、流向消费者、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因此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是食物链的成员。

7.(xx·福建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答案:

A

解析:

该图若代表碳循环,则乙为CO2库,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A项正确;该图若代表内环境成分,则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B项错误;该图不能代表能量流向,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不能出现双箭头表示,C项错误;该图若代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D项错误。

8.(杭州高中xx届月考)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

C

解析:

图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a、c、d所有种群构成群落,C1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d是群落中的腐生生物,即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

9.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该生态系统中鸭子以植物为食时是初级消费者,以昆虫为食时是次级消费者。

生物群落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和,故C项错误。

水稻和红萍所需的光照不同,其分层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10.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适当放牧,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答案:

B

解析:

A正确,动物的植食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分化,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例如:

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

11.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

B

解析:

A项中,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有未利用的,所以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大于各h产生的CO2量;C项中,k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项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循环。

12.下列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A选项错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营养级。

13.假如一个人在代谢过程中,其全部同化量的

来自植物,另

来自牛肉,并且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均为10%,现共有M千克植物通过食物链被摄入人体,问最多能使人体体重增加多少千克(不计人体呼吸作用损耗)(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推断出两条食物链①植物→人,②植物→牛→人,设人体增重为x千克,按10%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可得,由①食物链引起人增重

,消耗植物量为

÷10%=5x;由②食物链引起人体增重

,消耗植物量为

÷10%÷10%=50x,则共消耗植物5x+50x=55x。

由题意可知55x=M,所以x=

14.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GP

NP

R

15.91

2.81

13.23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

答案:

D

解析:

A正确,按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的多少,①②③④中能量最高的为第一营养级,⑤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营养级。

B正确,①为第三营养级、③为第四营养级,(0.88÷15.91)×100%≈5.5%。

C正确,本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值为生产者固定的871.27,输出量为13.23+501.58+0.54+79.13+192.59=787.07<871.27,故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错误,④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④营养级GP的去向,应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固定的能量。

15.(xx·山东卷)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