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5227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2 外力作.docx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最新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外力作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试标准】

学考要求

考纲细解

学考要求

a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c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能够结合某一区域地表形态来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c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

地区

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

横断山区

④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

⑤挤压抬升,流水下切

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

⑥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千沟万壑

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

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⑩修建梯田等。

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a、c)

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探究归纳]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河流上游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中低纬度可溶性岩石分布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槽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沿海地区

2.沉积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

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

冲积平原等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

的黄土堆积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沉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学以致用]

读宁夏平原分布图,完成

(1)~

(2)题。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看,宁夏平原的形成受到(  )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

C.挤压下陷D.断裂下陷

(2)贺兰山是我国的(  )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B.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

C.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界线

D.中、西部经济地带分界线

解析 第

(1)题,宁夏平原是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形成的。

流水沉积属于外力作用。

(2)题,贺兰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而贺兰山的降水量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 

(1)B 

(2)A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必考c)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增加,同时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变小。

[探究归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以致用]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

(1)~

(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B.土壤类型

C.坡向D.物质组成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 

(1)B 

(2)A

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解析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答案 1.C 2.B

3.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

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预计不久将面临“断头”危机。

“女王头”独特地貌的形成对应的外力作用是(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解析 “女王头”地貌位于台湾东北部海岸,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

答案 A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多姿多彩。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熟语的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5.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沉积作用

C.海浪沉积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 第4题,积沙成滩属于流水的沉积作用;水滴石穿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泥沙俱下属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山崩地裂属于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沉积物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性,这是冰川沉积物的典型特征;流水和风力沉积物有很好的分选性,先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砾石、粗沙,再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粉沙、黏土。

答案 4.B 5.B

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 第

(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2)题,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第(3)题,甲图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第(4)题,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 

(1)冲积扇 三角洲 沉积

(2)F E (3)C (4)B

教材P41活动

提示 冰川搬运的力量巨大,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故沉积物也杂乱无章。

而风力沉积物、流水沉积物有明显的粗、细颗粒之分。

教材P42活动(上)

提示 图2—20为海浪侵蚀形成。

图2—21为风化侵蚀形成。

教材P42活动(下)

提示 

(1)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而在坡地上耕作,会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生产。

(2)对于地狭人稠的岛国或沿海国家(城市),实施填海造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陆地面积,但同时破坏了海岸生态系统,从而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一、选择题

(2017·浙江五校联考)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示意简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属于美洲板块的代码是(  )

A.①B.②C.③D.④

2.北部紧邻极圈的甲地是一个10万多平方千米的岛屿。

该岛(  )

A.地热资源较为缺乏B.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D.由两大板块挤压形成

解析 第1题,①属于太平洋板块;②属于美洲板块;③属于非洲板块;④属于印度洋板块,选B;第2题,甲位于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属于生长边界,多火山活动,选C。

答案 1.B 2.C

3.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故B项正确。

答案 B

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

完成4~5题。

4.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

A.MB.OC.PD.Q

5.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

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

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

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

解析 第4题,由地质构造图可看出,M为背斜,O为向斜,P为背斜,Q为断层。

再结合地貌景观图可看出,O为向斜山。

第5题,根据图中的岩层分布和地表形态分析,图中有褶皱和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图中的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了,形成了谷地,因此图中的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正确。

答案 4.B 5.D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据此完成6~7题。

6.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B.②C.③D.④

7.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6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

第7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是背斜构造。

答案 6.C 7.A

(2017·11月浙江选考科目考试)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完成8~9题。

8.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

9.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甲地所在地形区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故为地垒。

正确答案为A。

第9题,按图例所示,乙处岩石为片麻岩,其按成因分类为变质岩。

正确答案为D。

答案 8.A 9.D

10.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 三峡大坝完工后,下游附近的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加快,导致较小的沉积物颗粒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

答案 A

(2017·4月浙江选考考试)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完成11~12题。

11.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11题,观察四幅景观图可知,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

故B正确。

第12题,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利于聚落(城镇、乡镇等)建设,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11.B 12.B

坐落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喀斯特地貌坑“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于2016年7月3日顺利完工。

这只“观天巨眼”预计于同年9月全部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完成13~14题。

13.“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B.流水

C.冰川D.生物

14.“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表不易积水 ②地势低平 ③降水丰富 ④人烟稀少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13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该地属于石灰岩高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容易被流水侵蚀,大窝凼洼地地形最有可能是溶蚀塌陷。

第14题,本地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不易积水;远离城区,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少。

答案 14.B 15.C

二、非选择题

1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一般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一般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

(2)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原因是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四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4)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

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大峡谷

(5)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填数码)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及新老关系,①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

据图知地垒处岩层相对于两侧岩层上升。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答案 

(1)② 山岭 ① 谷地或盆地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而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3)绘图略

(4)AC

(5)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16.(加试部分)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岩石)。

(4)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

(6)根据材料一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题,材料一图中a为印度洋板块,b为亚欧板块;材料二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印度洋板块。

(2)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落差大,以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为主。

第(3)题,沉积岩岩层中含有化石。

第(4)题,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第(5)题,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是典型的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

第(6)题,结合图示可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有关。

答案 

(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

(3)沉积岩

(4)A

(5)B

(6)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