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5555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27讲必修3

第27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2.思想内容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2.“异端”思想家李贽

3.三大进步思想家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整体把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基准考点一 宋明理学

主题一 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视角1 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道家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视角2 宋代理学出现的社会条件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主题二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实质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③“存天理,灭人欲”。

由此可进一步认识到,程朱理学所谓“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上是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

主题三 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一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史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史料三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信息解读]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主要思想是:

①陆九渊:

世界观: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

方法论: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②王守仁:

世界观:

核心“致良知”、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

方法论: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树立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主题四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主题五 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

[信息解读] 据史料可知:

(1)宋明理学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

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我们对宋明理学应采

取的正确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基准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主题一 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史料 “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信息解读]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具有以下“异端”思想:

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探讨世界本原,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主题二 王夫之与程朱理学的不同

程朱理学

王夫之

世界本原

理在气先

理在气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唯心主义先验论

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存天理,灭人欲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主题三 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批判和顾炎武的爱国思想

史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由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信息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

①批判揭露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大害。

②亡国不同于亡天下: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

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题四 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

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由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

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

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与“经世致用”之学是分不开的。

主题五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专制,倡民主。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并未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起到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的原因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③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未能彻底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遭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时代气息。

探究思考:

你认为当商场着火的时候,上面两个人物各有何反映?

提示 

(1)程朱理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2)陆王心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

了方寸。

 

例1(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审题突破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属于封建纲常伦理思想,魏晋时期对佛教的斥责说明佛教的某些教义触犯了儒家伦理。

答案 D

例2(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含义。

材料突出士、农、工、商四民都是“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心与道是核心,致良知是目的。

A项的表述与材料突出的四民并举相矛盾;材料不涉及对四民的整合,所以B项不正确;C项错误在于误解了“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其强调的不是民生内容,而是强调关系人们生存的方法。

答案 D

例3(2012·浙江高考,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审题突破 解题主要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根据材料”提醒了不要脱离材料而直接回答课本所学知识,否则会容易造成所答非所问的状况。

“分别”要求从三个层次上回答。

答案 李贽:

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顾炎武: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

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非选择题得高分的诀窍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2)两个原则:

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

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

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

论和解答。

(3)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

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4)五个步骤:

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

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解答注意事项

(1)答案要做到“两化”:

要点化、系统化。

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

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

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

(2)语言要做到“两化”:

简单化、专业化。

简单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量

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

语言作答。

(3)书写要做到“三化”:

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社会遗存:

贞节牌坊) 说到徽州,我们马上就想起了徽商……徽州又以牌坊闻名。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

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贞孝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

镌有“徽州府属贞孝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

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B.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重

C.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D.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

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理学的消极作用,理学的消极作用是压抑人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贞节牌坊的数量增多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对妇女的思想束缚越来越严重。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

宋明理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C

解析 A项错在“统治地位丧失”;B项错在“彻底否定”;D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揭示了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质。

3.(立意——核心概念:

理学求理的方法)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 A

解析 “理以应事”与“格物致知”思想一致;B项强调等级秩序;C项强调自修自省;D项突出立志。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 A

解析 题中所述黄宗羲等人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局限性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即A项。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明代德清禅师曰:

“为学有三要: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这表明德清禅师(  )

A.认为儒、道、佛三教缺一不可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答案 A

解析 认真读题,明确德清禅师主张儒(知《春秋》)、道(精《老》《庄》)、佛(参禅)三者不能缺一。

6.黄宗羲认为: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A

解析 黄宗羲强调“天下之法”、“治法”(完善制度建设),即强调法治要体现民众意志和利益。

对点训练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

A.程颐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

答案 B

解析 王阳明有“知行合一”的观点。

2.“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

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

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

答案 A

解析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3.《清史稿·烈女传》记载:

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说明李贽(  )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答案 D

解析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意思是都是以孔子认为的对错为对错,所以从来没有什么对不对的。

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干。

5.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

“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贾宝玉思想与现实的思想格格不入。

这与李贽的思想极其相似。

6.南宋学者金履祥说:

“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

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

”以下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陆九渊B.顾炎武C.王守仁D.黄宗羲

答案 D

解析 材料观点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相似,而此观点是黄宗羲的观点。

7.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  )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张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所指时间可以推断该理论出现在明末清初,由此排除南宋朱熹、明代李贽和王阳明。

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8.顾炎武认为:

“王(阳明)学末流背离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家思想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 D项是错误的,顾炎武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他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9.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工商皆本”

C.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度

答案 D

解析 由“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得出王夫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深化训练

1.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

‘君家有书乎?

’曰:

‘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

‘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

‘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对儒家思想的崇拜。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西汉,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唐宋。

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

3.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下列不属于历史观的是(  )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C.“太极生阴阳,理生气”

D.“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答案 C

解析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这是属于哲学的观点,和历史观没有关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

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或问:

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

曰:

怎得便会贯通?

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

材料二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南宋学者和思想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会上,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双方争议了三天,最终不欢而散。

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扼要归纳朱熹思想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就“教人之法”方面对读书与明理成为圣贤方面会如何各执一词?

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朱熹与陆九渊对世界本原认识上的不同和思想属性方面的相同。

答案 

(1)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朱熹:

①主张多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