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58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

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

“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

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

“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

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

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

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

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

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

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

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

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

一切绝非那样简单。

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

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

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

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

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

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

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

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

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

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

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

后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

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

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

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

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

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

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

这真的是太难了。

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临了。

我可以在网上搜索。

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

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

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

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

我们笃信不疑:

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

五成新。

中短篇小说集。

书名:

《猎人的故事》。

作者:

阿拉米列夫。

首篇:

中篇小说《暴风雨前》。

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

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取材于《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C.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因为它是作者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D.作者求学、工作到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几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部残卷的想念与日俱增。

5.结合全文,请说说长期以,“我”为什么深深感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5分)

6.本文题目是“携一本书游走”,可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想念、寻找这部残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

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

1993年,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

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

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

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理论认为:

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

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科学时报》、XX百科)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

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

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

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

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也就是4次运算。

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分解一个2048

比特的数

传统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时间

10年

24小时

硬件

占据1/4北美面积的服务器农场

小房间里的一台量子计算机内含一百万个量子比特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会上说:

“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进行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

美媒评价:

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

厄科特指出:

“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

”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将是属于北京的。

(新浪科技)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不能理解为50%的概率是死的,50%的概率是活的,而应该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B.材料二运用了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时间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材料三中姚期智指出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机和AI结合,我们就可以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凌驾于自然之上。

D.三则材料广泛,既有多个网页资料,又有报刊宣传,形式多样,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E.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介和专家都高度认同,并给予高度赞扬。

9.三则材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量子?

请分别予以概括。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骞曰: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

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

既臣大夏而君

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是岁元朔六年也。

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

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

骞既失侯,因曰: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

岁余,骞卒。

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或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

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

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

汉节多用竹、木制成,饰以鸟类羽毛。

苏武曾杖汉节牧羊,“卧起,节旄尽落。

D.大行:

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诏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

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逃往月氏,只是月氏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也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交往,可以用道德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5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李太白杂言(节选)

宋·徐积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①,不是高歌即酣饮②。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还抱清风寝。

注释:

①《唐才子传》记载: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②高歌酣饮:

杜甫《赠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选文首句“乃知公是真英物”给予了李白高度的评价,指出李白是真正的杰出人物。

 

B.“万叠秋山清耸骨”比喻新奇,耸峙的万叠秋山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心中诗仙的伟岸。

C.诗人借描写春风得意时李白戴乌纱、穿宫锦和痛饮高歌展现了李白的高傲和狂放。

D.“饮时独对月明中”化用李白名篇《静夜思》和《将进酒》,赞颂了李白的卓尔不群。

E.“醉还抱清风寝”借描写李白醉酒之后抱清风酣然入眠表现了李白的豪迈俊逸。

15.诗人以诗论诗,“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家如果“,”,往往会走向灭亡。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婉转流畅的句子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张老师从业十五年尽职尽责,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所追求的“大爱”已经融进了学生心里。

②虽然是在国外举行婚礼,但两人的婚礼还是吸引了国内不少媒体前往报道。

婚礼宴会上,许多明星都真诚祝福新人凤凰于飞,百年好合。

③在煌煌的夕阳中,石头铺成的庭院里,野草莓兀自地开着花,枇杷树开始结果,周围宁静得让人顿生黍离之悲。

④她到任不久就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打发时间,让别人眼中的自己看起很忙而不被人说三道四。

⑤三亚市公安局没有置之不理游客反映的天价海鲜、出租车宰客等问题 ,而是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有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⑥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用了40分钟,内容详尽,重点突出,新闻性、针对性强,都是穿靴戴帽的大实话。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堰河”这个艺术形象,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让读者不仅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而且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B.网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增加纸箱回收率,减少浪费。

C.凡是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线

D.“谁能绘得萧红影?

”这是诗人兼学者聂绀弩先生悼念萧红时写下的诗句,暗示了一个天才女作家难以言说的坎坷命运与孤寂心境。

19.下列对联的内容与括号内的说明,不契合一项是()(3分)

A.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除夕)

B.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清明)

C.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中秋)

D.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

(端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①_________________,因为说教和试点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而应通过制度规范以推而行之。

当然,加快推广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只是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____。

投放只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必须有相对应的收集、运输等一系列处理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缺失了,③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关于哈尔滨地区配送延迟的通告

尊敬的联通用户:

根据哈尔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知,自5月20日开始至6月底,哈尔滨地区将集中40天时间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在此期间,发往哈尔滨的实物礼品发货及配送时间将受到影响。

给您带不便,我们非常不好意思。

感谢您对中国联通积分商城的支持与抬爱!

中国联通积分商城

2018年5月17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某班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颇深,这六句是:

①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荀子》)

②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

③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魏征)

④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头活水。

(朱熹)

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错,“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

C错,“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

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

D.错,“消极”原文无此意。

2.B(并不是各自完备。

3.D(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

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

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表述。

4.A(B项“夸张手法”错误;C项“面临困境时”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D项“与日俱增”错误,原文只是说到想念,没有提到“与日俱增”。

5.①他的书陪伴了我的童年,拓展了我的友谊,生成了我的人生梦想。

②他的书让我了解我生活之外的世界。

③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我的写作道路。

④他和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知道生活中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

6.①失去书的空虚、失落与前文拥有书时的充实、快乐形成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