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6141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数字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农业.docx

《数字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字农业.docx

数字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的谭英和潘学标曾经坦言:

没有信息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没有技术的生产是愚蠢的生产,没有科学管理的生产是无序的生产;农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就必须打开数字化农业之门。

  “数字农业”,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部队”等概念对应。

它要求对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全面实现数字化。

它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数字农业”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具有多源、多维、时态性和海量的特点。

数据的多源是指数据来源多种多样,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可以是遥感、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数据等。

数据可以是多维的,其中空间立体三维的时空数据必然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大规模的、海量的。

“数字农业”要在大量的时空数据基础上,对农业某一自然现象或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

例如,土壤中残留农药的模拟和农作物生产的虚拟现实,农业自然灾害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虚拟现实等。

  “数字农业”的方向之一是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局部环境,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常的说法,精确农业由10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

其关键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精确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

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在已有863计划、973计划和攻关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了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投入,以“精确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多年来,我国有关科研单位、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郊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农垦企业,已经积极展开了数字农业的实践,并且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例1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把“数字农业”变成现实。

1990年,该中心承担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又称“863电脑农业”。

这一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投入资金近8亿元,开发了5个863品牌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200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建立了包括10万多条知识规则的知识库、3000多万个数据的数据库、600多个区域性的知识模型,覆盖全国800多个县,累计示范面积5000多万亩,增加产量24.8亿公斤,新增产值22亿元,节约成本6亿元,增收节支总额28亿元,使700多万农户受益。

  关于“863电脑农业”,有关专家认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只是作为一种载体,综合了多项农业生产单项技术,并有效地传播了这些技术而已。

”但即使这样,其对提高投入/产出比的作用还是有十分明显的。

  在提高投入产出比方面,仅以北京示范区为例,应用专家系统后,肥水资源利用率可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

1996年~1997年各个试点地块95%以上达到或超过预期产量目标,其中小麦中心示范区与本地区产量水平比较增加5.55~7.66%,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增加18.87%(超高产样板田比全市平均水平增加42.32%)。

玉米作物试验点单产增加30.6公斤(8.2%),单位成本降低9.5元(4%),亩经济效益增加47.0元(29.7%),产投比增加11.6%。

  该农业专家系统在降低成本方面,还有吉林的有关典型情况。

1997年冬天吉林示范区的榆树市出现了干旱和高温的异常情况,根据专家系统给出的建议,取消了原计划的玉米地膜覆盖生产方案,全市共减少地膜覆盖玉米3万多公顷。

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约2000万元。

  例2 北京市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给北京市农业局的课题,是由北京市农业局主持、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协作于1998年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系统,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设并有效投入使用的现代化的应用系统。

  该系统在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用于基本农田管理的省市级1:

10000比例尺的地理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开发了全国第一个省市级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编写了国内第一本GIS技术用于基本农田管理的书。

  该系统成果可作为北京郊区国土资源再开发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建立郊区GIS资源经济系统,节省大量的数字化费用和外业调绘费用。

另外,其数字地图产品可有偿提供给有关单位,应用软件开发经验和成果可起到样板作用,供国内其它地区借鉴。

图20-4北京市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图例

  

  

  该系统目前已用于北京郊区县13个区县基本农田管理工作,并为《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从本项目成果实际应用效果看,也是比较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基本农田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基本农田征占管理工作中,北京市已通过本系统查询耕地性质,审核、办理了40起有关征地、占地的项目。

运用系统属性信息数据库查询有关图斑(基本情况底图)信息,审核、办理158起有关征地、占地项目。

  二是成果图件在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编制区域规划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为切实抓好郊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保护好依法划定的430万亩基本农田,1999年市里同郊区各区县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责任书签订后,区县领导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很重视,不少区县拿着本系统基本农田图斑图,同乡镇签订了责任书,把保护责任具体落实到了地块。

  三是系统数据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应中国农科院区划所邀请,参与国家科委“863计划”、“成像光谱仪技术农用识别能力试验与评价”课题研究,将有关空间数据提供给该课题组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成效。

  该系统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它参加了三次重大科技成果展,第一次是全国第二届信息高速公路展览会,第二次是北京市科技周,第三次是国际农业高新技术周。

  有关专家认为,该系统应用与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其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服务、为农业生产监控和预测服务、为精准农业服务、为农业宏观规划服务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还为北京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生产早日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例3 浙江象山“数字农业”迎来高效益。

象山县是浙江省农业大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欧美、亚洲各国纷纷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给象山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巨大的压力。

面对困难,象山求新思变,以科技为龙头,积极打造以标准化建设、精深加工和网络营销为主的“数字农业”。

  标准化建设是象山“数字农业”一路快跑的支撑力量。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象山县建成了浙东白鹅、象山绿果等7个农产品加工基地和20个精品农业示范基地,标准设施栽培面积达5万亩。

同时,县农林部门还全面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出台《象山县出口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规范》,强化监控与管理。

建立可追溯制度,对28家企业和基地实行“田间档案”管理,真实记录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目前全县优质农产品占有率达到80%。

  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象山“数字农业”活力迸发的基因。

在石浦镇东方水产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每类产品的加工都实行HACCP管理(食品安全危害点控制),即对每道流程的温度、湿度和时间进行机械化操作。

象山能大食品公司投资16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的果蔬真空冷冻脱水生产线,对果蔬的修整、烘干、包装全部采用电脑程序无菌操作,产品远销西欧。

贤庠的干红杨梅酒、黄避岙的有机茶、鹤浦的紫菜……这些以科技求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成为象山走上“数字农业”的重要力量。

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3.6亿元,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

  例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字农业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领域开始应用精确播种、精确灌溉、精确施肥、精确田管、精确植保、精确收割等六大精确技术,在微机推荐平衡施肥和滴灌自动化控制两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处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2003年,该兵团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367.96万亩,其中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847.38万亩,采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实施滴灌面积达247.72万,利用微机平衡施肥面积达189.23万亩,自动化机采棉种植面积达98.12万亩,精确选种发芽率达到92%以上。

  该兵团农一师三团,应用农业信息技术表现突出。

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应用了可视化农业视频监测系统、机载地理卫星产量模型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的自动监测、微机决策平衡施肥系统、水量遥测系统、自动化测肥水微机渗灌系统以及自动气象站。

在企业管理中,他们采用了政务公开查询系统、会计电算化报账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农产品销售管理系统等。

这些信息服务项目共同构成了他们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

    他们的可视化农业视频监测系统,通过摄像机对农作物生产状态进行观测,通过无线通信设施,将所采集的视频信息传输到连部管理室,进而通过数模转换,利用团场计算机网络传输到团部中心机房进行存贮,供团领导及科研人员进行监测与分析棉花生育过程、虫害发生分布及社区管理等。

他们引进美国凯斯公司2555型采棉机,装备机载棉花产量监测AGl32系统,采集棉花产量构成及分布信息,通过卫星传输给播种、施肥、灌溉等具备遥感信息系统的机械,实现精确农业。

引进棉铃虫电磁感应自动测报仪,测报棉铃虫发生规律,通过网络传输给各单位技术人员,为垦区棉铃虫防治提供信息。

他们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合作研发出的微机决策平衡施肥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及棉花生长的氮、磷、钾需求量,形成各条田的相关信息,供全团查询施肥方案。

自动化测肥水微机渗灌系统应用张力计采集土壤水分信息,采用微机无线遥感技术,实行电磁阀控制开关,管理施肥、灌溉,亩节水80立方米,节肥5.2公斤。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

它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从依靠经验为主的传统产业,转变为依靠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业信息技术与调查通信

  1、农作物估产

  农作物产量是每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情报,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国家的科学水平和经济实力,在收获前后以最快的方式获取农作物的产量。

最初的预测形式是农学估产,以后逐步发展了统计估产和气象模式估产。

在上世纪70年代遥感技术出现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将遥感手段应用于作物估产,使农作物产量的估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目前,全世界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应用遥感手段对作物进行估产方面,已由实验阶段走向了业务化运行。

美国农业部的全球农业遥感估产系统,每年投资8000多万美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十大监测区的主要农作物进行估产,精度较高,已为美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了主动权和明显的效益。

类似的成功系统有加拿大的全球作物监测系统(CWCMS)和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作物监测系统(MARS)等。

  过去,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估算和长势监测方法,都是依靠自下而上的统计报表来完成的,由于无法避免人为干扰,所以统计出来的数据时效差、尺度小、费用大,并且准确性差,应用新的农作物估产方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从“六五”开始,我国就有单位从事农作物遥感估产方法的研究和试验。

1983年起农业部先后组织了北京近郊小麦、浙江杭嘉湖地区水稻及北方6省市小麦遥感估产。

1984年开始,国家气象局组织北方11省市开展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综合测产技术研究,组建了全国冬小麦遥感综合测产地面监测系统。

“八五”期间,遥感估产成为国家科技攻关内容,开展小麦、玉米和水稻大面积遥感估产试验研究,在1993~1996年的4年间分别对4省2市(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和北京市、天津市)的冬小麦,湖北、江苏和上海市的水稻,吉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长势和产量开展监测预报。

1998年起在农业部农业遥感中心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遥感估产和监测。

  全国冬小麦长势监测和估产:

自1999年开始,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组织各有关农业遥感技术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和NOAA图像,对我国冬小麦生长状况、种植面积变化情况、长势状况、旱情和单产进行了监测和评价。

全国冬小麦监测工作主要分三部分完成,一是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量的抽样调查,二是冬小麦长势和旱情监测,三是冬小麦单产计算和总产量变化量的估测。

2003年,共对36景TM图像进行了解译,覆盖了238个县级单位,占冬小麦主产区县级单位总数的25%左右。

结果表明,冬小麦面积进行抽样调查的解译误差能够控制在5%之内;单产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平均误差约为3.6%,绝大部分县估算精度大于95%;冬小麦总产变化量的估测精度在93%以上。

近几年来,随着地面样方的不断增多以及估测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建立了“全国冬小麦业务运行系统”,这一精度已经达到95%以上。

  全国玉米面积监测和总产量预报:

2000-2003年,农业遥感监测中心组织有关农业遥感技术单位,利用中国资源一号卫星图像、美国陆地卫星图像、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图像,结合野外调查,对全国玉米主产区玉米面积、单产和总产进行了监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如2003年的遥感监测得到以下结论:

(1)2003年全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48万亩,减少幅度为0.4%,其中东北地区减0.1%,华北地区减0.7%,西南地区减0.1%,黄土高原地区减0.6%。

(2)玉米单产减少约8kg,下降幅度为2.4%,其中东北减2.8%,华北减2.6%,西南增1.0%,黄土高原增3.0%。

(3)根据面积和单产变化,推算玉米总产减产幅度为2.8%。

通过实施监测,建立了玉米遥感监测地面调查信息系统,提高地面调查效率和分析精度,建立了2003年全国玉米遥感监测空间图形和统计数据库,完善了“全国玉米遥感监测运行系统”的技术标准。

  2、资源调查与安全预警

  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定位,客观性强,不受人为干扰。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区域的遥感监测运行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投入使用,为其资源环境调查、粮食生产和贸易、食物安全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成立以来,在农业资源调查和有关安全预警方面完成了几项有代表性的工作。

一是完成了我国北方四省农用地变化的监测工作,重点对草原开荒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十年开荒撂荒一半的重要结论,为中央做出停止开荒种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见图17-1)。

二是完成了我国北方草原草畜平衡状况的监测,得出了近20年来,我国北方草原产草能力下降18%、平均超载36%的重要结论,为我国加强草原建设和恢复草畜平衡提供了基础信息。

三是完成了东北三省农用地变化调查工作,为东北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布局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提供了辅助决策信息服务。

图1关于耕地开荒情况的卫星图   

  

  

  

  上图为黑龙江省富锦市的一处湿地,1995年基本上尚未开发,而到2002年,湿地已被压缩到中间很小的区域,周围已变成整齐的粮田。

  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相继开展了全国冬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单产、长势、旱情以及总产量变化,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变化,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变化,旱涝灾情监测评估(见图17-2),全国农用地、北方草地资源和草畜平衡的遥感监测评价等工作,除了能够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外,还可为正在建设和运行中的农产品预警系统、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系统、重大农业灾害评价系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等重点工作提供基础性和支持性信息,为农业宏观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手段。

图2气象卫星涝灾监测图象

  全国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

从1999年以来,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开展了棉花面积监测工作。

全国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遥感抽样与地面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遥感图像选用了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图像。

遥感抽样区选取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地区,山东省的德州、东营、聊城、荷泽地区,河南省的周口、商丘、开封地区,江苏省的连云港、徐州、盐城地区,湖北的荆州地区,安徽的安庆地区以及新疆的石河子、奎屯、阿克苏、喀什等地区。

通过野外实地验证,样区内棉花面积变化率的监测精度在95%以上,全国棉花面积变化的估测精度在90%以上。

  东北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从2002年起已开展了两年,监测区域为东北大豆主产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采用的图像为美国、法国的卫星图片,对县级试点采用了1-2米分辨率图像的量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3年结合实地调查,对东北地区65个县大豆种植面积进行了遥感调查。

大豆种植面积的遥感调查原理与其他作物基本一致,难度在于有效遥感图像的获取以及作物分类的识别判读。

目前仅对主产区开展了遥感监测工作。

  我国上海市开发应用了农业GIS应用系统,被列为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

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上,建成了统一的农业GIS开发环境,为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正在开发上海林业管理、畜牧业管理、农田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三个GIS应用子系统。

同时,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包括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林业病虫害监测、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等。

2004年3月建成了禽流感防治应急分析GIS系统。

一旦上海郊区某地发生禽流感疫情,该系统可迅速作出反应,按要求划定疫区和控制区,快速找到就近的兽医人员,开展疫病的预防和处理。

  3、卫星通信

  2004年,我国农业部基本建成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

这是一个卫星通信网络,全系统包含三部分:

一是从农业部到省厅的双向数据通信系统,二是农业部到省厅的视频会议系统,三是农业部到全国的数字广播(DVB)系统。

该系统将农业部局域网和省厅的局域网在交换网上连接起来,有效地形成了全国性的网络--交换网。

农业部将在这个网上建立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资源库、内部信息资源库等大型的数据库,给相关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在全国农业系统内,已经利用双向数据通信系统发送业务工作邮件。

视频会议系统,已经成功地运行起来。

农业部通过该系统转播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了全国粮食生产会议、农田测土配方施肥、防治蝗虫等会议。

农业部信息中心通过该系统举办了农产品市场形势、中国农业网上展厅、全国农村信息联播、全国农村供求信息“一站通”等内容的视频研讨会。

图3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网)图例

  

  

  

  四、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与推广展望

  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无疑将更加倚重科技的力量,农业信息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下,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企业化、信息化,是切实保障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路径。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问题,亚洲农业信息技术联盟主席梅方权教授(原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文献中心主任)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一批农业信息技术开展了较好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有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总体上,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现行农业信息采集指标体系不健全,其应用开发研究尚处于分散无序、部门分割状态,信息资源封闭难于共享;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商品化程度不高,技术产品种类不多,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尚未用信息技术开发出来,已开发的未得到有效的维护;农业信息法律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标准化严重滞后;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数据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互通互联程度低;农业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力争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重点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并逐步推进和支持省、地、县、乡信息网络的建设;选建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组织多学科力量,进行系统组装试验,逐步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加强国家农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同时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国家科技部在认真总结国家“863计划”和攻关计划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就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

其主要精神有:

  1、开展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方针、原则与目标

  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要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勇攀科技高峰”的科技工作总方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加强集成,主要围绕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智能化决策,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生产两个方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总目标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提高农业领域的信息化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大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

  一是促进农业生产领域的信息化,重视农业基本信息和高水平农业专家知识的采集、归纳和整理,以数据库、知识库建设为重点,开发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的先进、实用的农业专家系统和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直接为亿万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服务。

  二是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不同层次的综合农业科技信息系统,提供农业资源、生产、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及决策支持方案。

逐步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业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三是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区。

发挥示范区辐射、样板的作用,带动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进程和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

  四是针对我国特点,积极跟踪农业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国际前沿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力争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造就一批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

  2、加强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智能化决策的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关键技术的研究:

农业信息采集、集成和动态监测、预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的应用;农业科技信息标准、采集、管理、服务中的关键技术。

  为实施农业智能化决策,围绕智能化农业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