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6230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docx

注册结构基础材料知识点剖析

第1节材料科学与物质结构基础知识

一、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建筑材料的组成

1.材料的成分组成是决定其性能与结构的基础。

这里说的成分组成主要指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两个方面。

1)化学成分建筑材料的化学成分大体上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类。

在一定范围内,钢材的强度随C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塑形却下降。

建筑材料根据化学成分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及复合材料三大类。

2)矿物成分某些建筑材料其性质主要取决于矿物组成。

(二)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建筑材料的结构按尺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微观结构:

原子-分子尺度

亚微观(细观)结构:

光学显微镜尺度

宏观结构:

目测或放大镜尺度

建筑材料主要为固态物质,即使是液体材料也必须固化后才能使用。

固态物质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种结构。

1)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内部质点(原子、分子等)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形成晶格构造。

内部质点具有长程有序以及平移有序。

晶格构造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几何外形及各向异性,但宏观上多呈现各向同性。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且多具良好的导电性与导热性,这也是与非晶体的主要差异。

2)非晶体结构非晶体物质的主体有玻璃体和胶体两类。

玻璃体的特点之一是各向同性,玻璃体无固定的熔点,但化学活性较高。

(4)材料的宏观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1.宏观结构一般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观察。

在建筑材料中多注意观察密实性、多孔性、构造形式(如层状、粒状、纤维状等)。

1)材料的密实性好是指其结构致密,其特点是强度高、硬度大、吸水性小、耐磨、抗渗、抗冻,但隔热性能差

2)材料的孔隙特征包括内部孔隙的分布状况和连通状况。

多孔材料绝热性能好,但吸水性大、抗冻性较差,一般来说其强度较低。

建筑材料的性质,就根本来说,取决于其内部(或自身)的组成与结构。

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

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1)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空隙在内的体积。

在测量有孔材料的密实体积时,须将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李氏瓶(排液置换法)测定。

(2)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材料的表观密度大小与其含水情况有关。

通常材料的表观密度是指气干状态下的密度。

(3)堆积密度

堆积密度是粉状或粒状材料的一个指标,指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材料的孔隙率与孔隙率

(1)孔隙率

孔隙率是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

孔隙率

材料中固体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称为密实度。

密实度D=1-P,即材料的密实度+孔隙率=1

(2)空隙率

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在某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

空隙率

空隙率可作为控制砂石级配及计算混凝土砂率的依据。

3.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

材料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亲水性,材料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憎水性。

一般可以按润湿边角的大小将材料分为亲水性材料与憎水性材料两类。

润湿边角指在材料、水和空气的交点处,沿水滴表面的切线与水和固体接触面所成的夹角θ。

亲水性材料(砖、混凝土、木材等)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小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θ<90°。

少数材料如沥青、石蜡等为憎水性材料。

憎水性材料有θ≥90°,有较好的防水性。

4.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

(1)吸水性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表示。

吸水率是指材料浸水后在规定时间内吸入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或材料体积的百分率。

建筑材料一般均采用质量吸水率。

质量吸水率

(2)吸湿性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常用含水率表示

含水率

与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材料的平衡含水率。

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均会导致材料其他性质的改变,如材料自重增大,绝热性、强度及耐水性等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等。

5.材料的耐水性

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相知称为耐水性。

材料的耐水性用软化系数K表示

软化系数的大小表示材料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程度,其范围波动在0-1之间。

软化系数越小,说明材料吸水饱和后的强度降低越多,耐水性则越差。

对于经常处于水中或受潮严重的重要结构物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85;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物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

6.材料的抗渗性

渗透系数越大,表明材料渗透的水量越多,抗渗性则越差。

抗渗性也可用抗渗等级表示。

抗渗等级是以规定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方法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的,以符号Pn表示,其中n为该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的0.1MPa数。

抗渗性是决定材料耐久性的主要指标。

材料抵抗其他液体渗透的性质也属抗渗性。

7.材料的抗冻性

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强度也无显著降低的性质。

材料的抗冻性可用抗冻标号Dn或抗冻等级Fn表示,n为最大冻融次数,一般规定材料在经受若干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不超过5%,强度损失不超过25%时,认为抗冻性合格。

材料的抗冻性的高低,取决于材料孔隙中被水充满的程度和材料对因水分结冰体积膨胀所产生压力的抵抗能力。

抗冻性常作为考察材料耐久性的一项指标。

8.材料的导热性

导热性是指当材料两侧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从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而一侧传导的性质。

材料的导热性通常用导热系数λ表示。

λ——导热系数(热导率)[W/(m·K)]

Q——传导热量(J)

A——热传导面积(m2)

t——热传导时间(h)

α——材料厚度(m)

T2-T1——材料两面温度差(K)

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材料的导热性越好;导热系数越小,则材料的绝热性能越好。

绝大多数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介于0.023-3.49W/(m·K)之间,通常把导热系数小于0.23W/(m·K)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有分子结构、孔隙率及孔隙特征、材料的温度等。

材料受潮或受冻后,其导热系数大大提高。

绝热材料在储存、使用中必须防水防潮。

(2)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

1.材料的强度与等级

材料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

材料的抗压强度(fc)、抗拉强度(ft)及抗剪强度(fv)的计算通式如下:

2.材料的变形性能

1)弹性与塑形

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产生变形,外力取消后变形消失,材料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这种外力去除后即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属可逆变形。

弹性模量E是衡量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一个指标,E越大,材料越不易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有一部分变形不能恢复,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塑性。

这种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属不可逆变形。

2)脆性与韧性

当外力达到一定限度后,材料突然破坏,而破坏时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脆性。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混凝土、玻璃、砖、石等。

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远远大于其抗拉强度,拉压比很小,所以脆性材料不能承受振动和冲击荷载,只适于用作承压构件。

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够吸收较大能量,同时还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称为韧性作用。

建筑钢材(软钢)、木材等属于韧性材料。

第2节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

胶凝材料能将散粒材料或物体粘结成为整体,并具有所需的强度。

胶凝材料按成分分为无机胶凝材料和有机胶凝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按硬化条件不同,可分为气硬性胶凝材料与水硬性胶凝材料。

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继续保持或发展其强度。

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保持并发展其强度,如各种水泥。

气硬性胶凝材料只适用于地上干燥环境,而水硬性胶凝材料则可在地上、地下或水中使用。

1、石灰

石灰石经煅烧分解,即得生石灰(CaO)

生石灰按氧化镁含量分为钙质生石灰(MgO≤5%)与镁质生石灰(MgO>5%)两类。

(1)生石灰的熟化(消解)

在使用时,需将生石灰加水消解成熟石灰[Ca(OH)2]

该过程特点是放热量大(64.9kJ)与体积剧烈膨胀(体积可增大1-2.5倍左右)。

过火石灰熟化慢,为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使抹灰层表面开裂或隆起),因此必须将石灰浆在储存坑中放置两周以上的时间(称为“陈伏”),方可使用。

(2)石灰浆的硬化

石灰浆在空气中逐渐硬化是由以下两个作用过程来完成的。

1)结晶作用——游离水分蒸发,Ca(OH)2逐渐从饱和溶液中结晶。

2)碳化作用——Ca(OH)2与空气中的CO2化合生成CaCO3结晶,释放出水分并被蒸发。

硬化石灰浆体的强度一般不高,受潮后更低,硬化增长慢,硬化过程中体积收缩大,通常需加入啥子、纸筋等,以防止收缩开裂。

(3)石灰的应用

1.配制石灰砂浆、石灰乳

2.配制石灰土、三合土

3.生产灰砂砖、碳化石灰板

石灰还可用来配制无熟料水泥及生产多种硅酸盐制品等。

2、建筑石膏

生产建筑石膏的主要原料是天然二水石膏(CaSO4·2H2O)(又称软石膏或生石膏)。

二水石膏经煅烧、磨细可得β型半水石膏,即建筑石膏。

(1)建筑石膏的水化、凝结、硬化

建筑石膏加水后,溶解、水化生成二水石膏,即

在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过程中,称浆体开始失去流动性为初凝,称完全失去可塑性为终凝。

(2)建筑石膏的性质与应用

1.性质

1)凝结硬化快。

一般初凝时间只有3-5min,终凝时间只有20-30min。

2)硬化后体积微膨胀(约1%)。

3)硬化后孔隙率大(可达50%-60%)。

导热性较低,吸音性较强,吸湿性较强。

4)耐水性与抗冻性较差。

5)抗火性好。

2.应用:

大量用于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和生产纸面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石膏砌块等墙体材料。

第3节水泥

水泥按其用途和性能可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与特种水泥。

1、硅酸盐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

硅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称I型硅酸盐水泥,其代号为P.I;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粉磨时掺加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II型硅酸盐水泥,其代号为P.II。

在生产水泥时,需加入水泥质量3%左右的石膏(CaSO4·2H2O),其目的是延缓水泥的凝结,便于施工。

(1)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熟料的主要矿物组成有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与铁铝酸四钙,其中硅酸钙占绝大部分。

各种熟料矿物单独与水作用时的特性

名称

硅酸三钙

3CaO·SiO2

(C3S)

硅酸二钙

2CaO·SiO2

(C2S)

铝酸三钙

3CaO·Al2O3

(C3A)

铁铝酸四钙

4CaO·Al2O3·Fe2O3

(C4AF)

凝结硬化速度

最快

28d水化放热量

最多

强度

早期低、后期高

(2)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凝结、硬化

水泥颗粒水化,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水泥浆逐渐变稠失去可塑性,但尚未具有强度,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随后产生明显的强度并逐渐发展成为坚硬的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硬化”。

1.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水泥加水拌合后,在水泥颗粒表面的熟料矿物立即水化,形成水化物并放出一定热量。

水泥水化后生成的主要水化产物有凝胶与晶体两类。

2.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

硬化后的水泥石是由水泥水化产物、未水化完的水泥颗粒、孔隙与水所组成。

(3)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

硅酸盐水泥有不溶物、氧化镁、SO3、烧失量、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10项技术要求。

其中影响水泥性质的主要指标有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与强度四项。

1.细度

水泥的细度是指水泥的粗细程度。

硅酸盐水泥的细度用比表面积表示,应大于300m2/kg。

2.凝结时间

水泥的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

初凝时间为自加水起至水泥净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为自加水起至水泥净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时间。

3.体积安定性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反映水泥加水硬化后体积变化均匀性的物理指标。

体积安定性不良,是指水泥硬化后,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

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熟料中所含的游离氧化钙或游离氧化镁过多,或水泥磨细时掺入的石膏过量。

国家标准规定,水泥中游离氧化镁含量不得超过5.0%,SO3含量不得超过3.5%。

4,强度

水泥的强度是表征水泥质量的重要指标。

国标规定,水泥与标准砂和水以1:

3:

0.5的比例混合,按规定的方法制成40mm*×40mm×160mm的试件,在标准温度(20°C±2°C)的水中养护,分别测定其3d与28d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

2、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1)普通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其代号为P.O,是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2)三种掺加混合材料较多的硅酸盐水泥

1.矿渣硅酸盐水泥(简称矿渣水泥)

代号为P.S,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70%,并分为A型和B型。

A型矿渣掺量>20%且≤50%,代号为P.S.A;B型矿渣掺量>50%且≤70%,代号为P.S.B。

2.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简称火山灰水泥)

代号为P.P,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50%。

3.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简称粉煤灰水泥)

代号为P.F,水泥中粉煤灰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40%。

这三种水泥的性质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1)早期强度较低,后期强度增长较快

2)环境温、湿度对水泥凝结硬化的影响较大,故适于采用蒸气养护

3)水化热较低,放热速度慢

4)抗软水及硫酸盐侵蚀的能力较强

5)抗冻性、抗碳化性与耐磨性较差

矿渣水泥的耐热性较强,保水性较差,需水量较大,抗渗性较差。

第4节混凝土

1、普通混凝土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普通混凝土原材料为水泥、水、细集料(砂)及粗集料(石子),必要时还可加入各种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

在混凝土中,砂与石子主要起骨架作用,称为集料,又称骨料,还可起到减小混凝土因水泥硬化产生的收缩作用。

(1)水泥

选择水泥要考虑品种与强度等级两个方面

1.品种

2.强度等级

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应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相适应。

一般以水泥强度等级(单位:

MPa)为混凝土强度的1.5-2.0倍为宜,对于高强度混凝土,可取0.9-1.5倍。

若用高强度等级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只需用少量水泥就可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但水泥用量偏少,会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与密实度,可考虑掺入一定数量的掺加料(如粉煤灰)。

若用低强度等级水泥配制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为满足强度要求,需较多的水泥用量,过多的水泥用量不仅不经济,而且还会影响混凝土的其他技术性质(如硬化收缩增大,会引起混凝土开裂),可掺入减水剂。

(2)细集料

粒径在0.15-5mm之间的集料为细集料。

1.有害杂质

凡存在于砂或石子中会降低混凝土性质的成分称为有害杂质。

砂中有害杂质包括泥、泥块、云母、轻物质、硫化物与硫酸盐、有机物质及氯化物等。

海砂含氯盐,对钢筋有锈蚀作用。

对砂中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含量有怀疑时,应根据结构或构件的使用条件,进行专门试验,测定其碱集料反应的活性,即碱活性检验后,再确定其适用性。

2.砂的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

混凝土用砂的选用,主要应从砂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与水泥用量(即混凝土的经济性)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因此,主要考虑砂的粗细程度(细度模数)与级配。

级配良好的砂,具有较小的空隙率,用来配制混凝土,不仅所需水泥浆量较少,而且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密实度和强度。

相同用砂量,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包裹砂粒表面所需的水泥浆越少,因此越节省水泥。

混凝土用砂应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粗砂。

(3)粗集料

1.有害杂质

2.针、片状颗粒含量

石子的形状以接近立方体或球形的为好,不应含有较多的针、片状颗粒。

针、片状颗粒受力易折断,当含量较多时,会增大粗集料空隙率,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强度,因此其含量应加以限制。

3.强度

碎石的强度用岩石的块体抗压强度或压碎指标表示,卵石的强度就用压碎指标表示。

4.颗粒级配与最大粒径

石子级配好坏对节约水泥,保证混凝土具有较高密实度、强度与工作性,有很密切的关系。

石子的级配也通过筛分试验来确定。

从结构的角度规定,混凝土用石子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超过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

对混凝土实心板,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

5.坚固性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所用石子,要测定其坚固性。

6.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卵石、碎石配备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发生,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4)水

拌制混凝土用水宜优先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5)普通混凝土外加剂

外加剂不同于掺加料。

掺加料一般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量超过水泥质量的5%,且在配合比设计时,需要考虑体积或质量变化的外加材料。

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拌加物中掺入不超过水泥质量的5%,且能使混凝土按要求改变性质的物质,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不考虑对混凝土体积或质量的变化。

1.减水剂

减水剂是指能保持混凝土在稠度不变的条件下,具有减水增强作用的外加剂。

(1)提高流动性

(2)提高强度

(3)节约水泥

(4)改善混凝土的某种性能

2.早强剂

早强剂是指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外加剂,多在冬季或紧急抢修时采用。

3.缓凝剂

缓凝剂是指能延缓混凝土凝结的外加剂,适用于高温季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泵送与滑模方法施工及较长时间停放或

4.速凝剂

速凝剂是指能使混凝土迅速凝结硬化的外加剂,主要用于隧道与地下工程、引水涵洞等工程锚喷支护时的喷射混凝土。

5.引气剂

引气剂是指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分布均匀稳定而封闭的微小气泡的外加剂。

采用引气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冻等耐久性,改善拌和物的工作性,多用于水工混凝土。

外加剂除上述几种外,还有防水剂、防冻剂、膨胀剂、发气剂等。

2、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1)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又称工作性)

1.和易性的概念及指标

混凝土硬化以前称为混凝土拌和物。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易于施工操作(拌和、运输、浇筑、捣实),并能获得质量均匀、密实的混凝土性能。

和易性为一项综合的技术性质,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的含义。

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以坍落度(cm)或维勃稠度(s)作为指标。

坍落度适用于流动性较大的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值不小于10mm),维勃稠度适用于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

2.坍落度的选择

施工中选择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一般依据构件截面的大小、钢筋疏密和捣实方法来确定。

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小或钢筋较密或人工插捣时,坍落度可选择大些。

总的原则是,应以保证能顺利施工为前提,坍落度尽量选小些为宜。

3.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

(1)水泥浆的数量与稠度

无论是水泥浆数量,还是水泥浆的稀稠,实际上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用水量的多少。

因为无论是提高水灰比或增加水泥浆用量最终都表现为混凝土用水量的增加。

(2)砂率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

合理砂率是指在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流动性,且能保持粘聚性及保水性良好时的砂率值。

(3)水泥品种与集料品种、性质

除以上所述外,影响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的因素,还有外加剂、时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等。

调整拌和物和易性的措施:

1)尽可能采用合理砂率,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和节约水泥

2)改善砂、石级配

3)尽量采用较粗的砂、石

4)当混凝土的配合比初步确定后,如发现拌和物坍落度太小,可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适量的水泥浆,以提高混凝土坍落度,满足施工要求;当坍落度太大时,可增加适量砂、石,从而减小坍落度,达到施工要求,避免出现离析、泌水等不利现象。

5)掺用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2)混凝土的强度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及强度等级

根据国家标准试验方法规定,将混凝土拌和物制成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条件(温度20°C±3°C,相对湿度90%以上)下,养护到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fcu表示。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边长及强度换算系数

试件边长(mm)

抗压强度换算系数

试件边长(mm)

抗压强度换算系数

100

0.95

200

1.05

150

1.00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表示。

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即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值的总体分布中,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过5%。

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共12个强度等级。

2.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受压构件大部分是棱柱体或圆柱体,采用150×150×300的棱柱体作为标准试件。

试验表明,轴心抗压强度约为立方体抗压强度的0.7-0.8倍。

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到混凝土强度与试件强度之间的差异,设计采用的轴心抗压强度为立方体抗压强度的0.67倍。

3.混凝土抗拉强度

一般采用劈裂法来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简称劈拉强度。

4.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

(1)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

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最重要的因素。

在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相同时,混凝土的强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降低。

(2)温度和湿度

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对混凝土强度有很大影响。

冬季混凝土施工时,要特别注意保温养护,以免混凝土早期受冻破坏。

周围环境的湿度对混凝土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必须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混凝土在自然条件下养护,称为自然养护。

即在混凝土凝结后(一般在12h以内),表面加以覆盖和浇水,一般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与矿渣水泥配置的混凝土,需浇水保温至少7d,使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或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3)龄期

混凝土在正常条件下养护,其强度随龄期的增加而增长,最初7-14d内,强度增长较快,28d以后增长缓慢,但只有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强度仍有所增长。

5.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措施

(1)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或早强类水泥

(2)采用低水灰比或水胶比的混凝土

(3)采用湿热养护-蒸气养护与蒸压养护

蒸气养护是将混凝土放在低于100°C的常温蒸气中养护,目的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蒸压养护是将混凝土放在温度为175°C、8个大气压的蒸压釜中进行养护。

(4)采用机械搅拌与振捣

可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度与强度,对用水量少、水灰比小的干硬性混凝土,效果显著。

(5)掺入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加料

在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掺入减水剂,拌和水量减少,降低水灰比,可提高混凝土强度。

(3)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1.化学收缩

一般在混凝土成型后40多天内增长较快,以后就渐趋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