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6509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docx

高二政治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

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课时安排

本课可用8课时,其中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l)什么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设计以上问题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第一课与第二课的在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

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辅助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

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

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

"建议:

教师可以参照《地理》书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教师归纳。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

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提问:

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

(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

(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l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三个方面,即:

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

(提示:

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反面印证即:

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

)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提示:

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

如:

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反面印证即:

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提示:

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

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师最后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板书)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板书)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板书)

(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

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的。

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

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

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

他们回答说:

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

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

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

(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如:

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

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

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

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

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

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

1997年5月6日这一天,5o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

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

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

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

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

(又如:

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矿泉水煮饭了。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

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

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不是。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例如:

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

又如:

“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

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

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

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

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

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

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

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

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

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

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

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

小结:

(可请学生作小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请学生以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3)调查当地生态农业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和科技兴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l)什么是联系?

(2)上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什么问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联系的含义,而且我们重点讨论了联系的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整体。

而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引导学生边看教材第47页,边回答。

)这些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的加以分析。

在以上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可以引导。

)人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事物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就是研究事物的原因问题,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探讨和追寻事物因果问题。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事物的因果联系。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板书)

2.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

例如:

教材第47页最后一段;又如:

同学们每次的考试成绩是结果,考好考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只有认真分析,才能不断的提高。

(可调动学生举例,使学生认识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之中。

[附:

另介绍凡例供参考使用。

例1:

"长虹电子集团公司靠'事事先想一步,招招先行一步'的'先'字诀,在市场竞争中成为中国彩电行业的'龙头'。

"(参见《北京青年报》1997年5月14日)例2:

黄河断流的原因。

(参见《北京青年报》1997年6月27日)]

既然因果联系是人们最常见、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联系形式,所以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因果联系,什么是原因结果以及因果联系的特点等问题。

(l)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板书)

第一,什么是因果联系。

(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黑体字,结合上面讲过的例子,对因果联系的含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板书)

(划书第48页,要求学生简明了解原因与结果的基本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井回答:

事物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果联系与其它形式联系的区别在哪里?

即: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三,因果联系的特点。

(板书)

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

(板书)

即“前因后果”,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

常言道:

“钟不敲不响”,敲是响的原因,总是先敲后晌,不会倒过来,成为先晌后敲。

但并不是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如春夏秋冬的更替,白天和黑夜的变换等,都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板书)

先敲后响,敲是引起,响是被引起。

改革开放不是贪污腐化等新的经济犯罪现象的引起,贪污腐化等新的经济犯罪现象也不是改革开放的被引起。

可见,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因果联系,缺一不可。

以上两个特点是因果联系区别于其它形式联系的特点。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者是不同的,有区别的;我们还知道了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先行后续以及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又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我们现在就来了解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这种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板书)

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区别。

(板书)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一是含义不同。

二是时间顺序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先行后续的顺序。

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相对的,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板书)

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请同学们思考第48页的小栏自。

)"想一想:

有人在办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

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有好的结果与坏的掷之分。

这里所谓的“毫无结果”,其实是指末达到预期的结果,而非没有任何结果。

如我们去办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未办成两种结果,决不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总之,原因和结果互相依赖缺一不可。

虽然有些现象,我们尚不知道它的原因,但它的原因是存在的有些现象,我们还不了解它将产生怎样的结果,然而它的结果也是会产生的。

如果说存在着无因之果,那就等于说这个结果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如果说存在着无果之因,那么它本身也就不成其为原因了。

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当我们考察的是一个事物具体的因果联系时,我们把考察的特定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确定某一现象为原因,另一现象为结果的时候,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区别是严格的,不能同时既是原因又是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原因和结果摆在普遍联系之网和无限发展的因果链条中来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相对性,它们之间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就显现出来了。

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转化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引导学生看书第48页至第49页。

)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注意,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能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也是从关系双方的互相作用来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

例如,教与学的关系中,就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的方面来说,教的好坏是因,学生学的好坏是果。

从学作用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促进教师教学中改进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学又是固,教则是果。

又如,我们在高一经济常识中讲过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等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提问:

①请同学列举若干互为因果的事例。

⑦请同学看书第79页问答题第4小题(答案参见教参)。

以上我们了解了有关因果联系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本书的前言中,我们曾讲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那么,我们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呢?

(学生看书后,先找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3)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板书)

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板书)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作为联系的一种具体形式,因果联系也同样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要同因果联系打交道,都是在因果联系的链条的制约下进行的。

对于我们周围的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只要深入探索,总会找到它的来龙去脉,发现它所体现的因果联系。

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奥秘,是科学的使命。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很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

比如爱因斯坦说过: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穷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既然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探索,如果不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对事物作出主观的随意的解释,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事物,更谈不上进行科学研究了。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9页至第50页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两个例子说明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例子可参考:

通用汽车公司黑海汽车制造厂总裁收到一封关于汽车的抱怨信:

"最近我买了一辆新的黑海牌车,每次我从商店买完香子兰冰激淋回家,汽车就起动不了。

但我买其他种类的冰激淋,车起动得很好。

"黑海厂总裁对这封信感到迷惑不解,但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查看。

当晚,工程师随这个车主去买香子兰冰激淋,返回时,车起动不了。

工程师又连续去了三个晚上。

第二个晚上,车主买了巧克力冰激淋和草莓冰激淋,车都能起动。

第三个晚上,买了香子兰冰激淋,车又起动不了了。

工程师绝不相信这部车对香子兰冰激淋过敏。

于是他加倍工作以求解决问题。

每次他都作记录,像日期、汽车往返的时间、汽油类型等。

最后他发现了线索:

车主买香子兰冰激淋比买其他冰激淋所花的时问要短。

因为香子兰冰激淋很受欢迎,故分箱摆在货架前面,很易取到。

因而问题就变成了:

为什么车停很短时问就起动不了。

工程师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即是因为汽锁使汽车起动不了。

而买其他冰激淋需要的时间多,可以使汽车充分冷却以便起动。

而买完香子兰冰激淋时,汽车引擎还很热,所产生的汽锁耗散不掉,因而汽车起动不了。

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有趣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并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的方法。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板书)

一是因为一定的结果都是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所以要求人们应当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桥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例1:

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就是记取了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结果造成了对世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的教训而制定的。

例2:

请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介绍成功的经验、好的学习方法等;也可分组"会诊",给学生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认真分析自己、认识自己,更快提高的机会。

二是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有了对事物发展结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取得好的结果。

请同学们回答:

“凡事预测立,不预则废”说明了什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后果的事例有哪些,带来了哪些后果,你认为应怎样解决?

1997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文称,英国爱丁堡罗林研究所首次用"克隆"培育法成功地复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

有人预言,生物工程将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生活的科学技术的中心环节。

以"克隆"为代表的无性繁殖技术的突破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以上同学们的回答都说明了根据事物的原因预见结果钓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钓结果作出预见或只顾眼前利益,就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危害。

特别是同学们对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当然,对“克隆”技术的争论,至今众说纷坛,但这才更加促使科学家不断地进行研究,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小结:

(可让学生自己作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果联系的内容,通过学习使我们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理解的更加具体了,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是具体的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课后练习

(l)简要分析,教材第50页的漫画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培根说"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3)运用所学哲学理论,根据事物前后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