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6873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文言文阅读猜押篇目梳理与练习(蓝色的字是答案)

第1篇爱莲说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

立今义:

栽种

(2)一词多义

①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香

②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距离远,与近相对,远处

③鲜陶后鲜有闻少

无鲜肥滋味之享新鲜芳草鲜美鲜艳

(3)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蔓:

原意为枝蔓,在文中意思为生枝蔓。

枝:

原意为枝节,在文中意思为长枝节。

②形容词作动词

香远益清远:

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在文中意思为远播。

(4)实词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

沾染(污秽)

③濯清涟而不妖濯:

洗涤妖:

美丽而不端庄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亲近而不庄重

⑤亭亭净植亭亭:

耸立的样子植:

⑥花之君子者也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⑦花之隐逸者也隐逸:

指隐居的人

⑧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闻:

听说

2.句子翻译

(1)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而)我只喜欢莲花的出自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茎)中间贯通而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去靠近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问题探究。

(1)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答:

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

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2)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答:

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傲岸,冰清玉洁。

(3)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答:

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5)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设问变式:

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

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6)《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课后习题)

答:

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7)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示例:

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所诱导了,说法很绝对。

生活中,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

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四、写作特色。

1.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衬托手法的运用。

作者将陶渊明爱菊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趋向与自己爱莲所蕴含的君子之风作对比,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3.语言:

句式富于变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考点精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香远益清更加

(2)陶后鲜有闻很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译文: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3.在语段

(一)中,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2分)

答:

君子应是这样的人:

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值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作为“说”这种文体,请比较语段

(一)

(二)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

(3分)

【链接】说,也称杂说。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说这种文体很像现在的杂文或短篇的小论文,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答:

《爱莲说》突出的写作手法有: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衬托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师说》选段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参考译文】

(二)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真是令人奇怪啊!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节选自《宋史·陶渊明传》)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蔓不蔓不枝

青树翠蔓(《小石潭记》)

B.众宜乎众矣

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C.鲜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D.益香远益清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意思对即可。

2分)

3.语段

(一)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表现手法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2分)

答:

运用象征手法,用“莲”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具有高洁品质、情操的君子。

4.语段

(一)周敦颐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语段

(二)陶渊明却喜欢菊花,请结合语段

(一)

(二)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答:

①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分别喜欢莲花和菊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一样,陶渊明追求隐逸,而周敦颐不慕名利。

②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语段

(二)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语段

(一)中“出淤泥而不染”是相似的。

【参考译文】

(二)官府的公田都下令要种高粱,说:

“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

”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把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

“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

“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共10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

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咎?

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

如人生有二枝,一枝稍粗,则为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皆通,悉为人所不道。

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工书善画者哉?

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拈,一卮不设者哉?

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

……噫,“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2)宜乎众矣应当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答: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3.作者写《爱莲说》,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趣?

(2分)

答: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趣。

4.周敦颐对莲之描述与语段

(二)中作者对海棠之描述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语段

(一)中周敦颐重在以花明志,语段

(二)作者重在以花喻人。

【参考译文】

(二)“海棠花美丽却没有香味”,这是《春秋》对贤明者加以责备,严格要求的说法。

否则没有香味的花太多了,为什么都宽恕了,但是独独海棠有罪?

因为这样我又说海棠不是完全没有香味,香味在隐隐约约的地方,而且又不幸被花的美丽外表所压过。

就好比人一生有两根枝干,一根比较粗糙,就会被精致的另一根所掩盖;一门技艺太强了,即便通晓很多门技艺,都不会被人所称道。

王羲之擅长书法,吴道子擅长绘画,这两个人难道只擅长书法绘画吗?

苏轼不擅长下棋喝酒,难道就一点棋艺都不懂,一杯酒都不能喝吗?

(他的)诗文太厉害了,下棋和喝酒就不为人称道了。

……哎,“最好听的声音是无声之音”,“最美味的东西是不调和五味”,难道必定像兰花像麝香一样,香气扑鼻芬芳熏人,这样以后才能叫做有香气吗?

第2篇三峡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为中断。

(2)古今异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如果今义:

自己;从

②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至”是动词,“到”的意思;“于”是介词

今义:

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③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今义:

用于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

快今义:

⑤良多趣味古义:

实在今义:

较好

(3)一词多义

①绝哀转久绝消失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②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4)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奔:

原意为奔跑,在文中意思为飞奔的马。

空谷传响响:

原意为回响,在文中意思为响声。

②名词作状语

有时朝发白帝朝:

原意为早晨,在文中意思为在早晨。

(5)实词解释

①略无阙处略无:

毫无

②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正午夜分:

半夜

③不见曦月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④至于夏水襄陵襄:

⑤沿溯阻绝沿:

顺流而下溯:

逆流而上

⑥则素湍绿潭素湍:

白色的急流

⑦回清倒影回清:

回旋的清波

⑧绝巘多生怪柏绝:

极高的山峰

⑨飞漱其间飞漱:

急流冲荡

⑩每至晴初霜旦晴初:

天刚晴霜旦:

下霜的早晨

属引凄异属引:

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2.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这其中的距离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第二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

山的特点:

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

水的特点:

水清澈(水清),水流湍急(水急)。

(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

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课后习题)

答: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

答: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

理由一:

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猛、水流湍急)。

原句:

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理由二:

落差大。

原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

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

示例:

我会在夏天去。

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文章中心概括。

本篇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作者融情于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绘物写景。

文中写山,突出高、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则抓住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来写,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三峡风光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布局合理。

作者先写七百里的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

因为三峡的山多、连绵、高,峡间很窄,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地方更急,更壮观。

一年四季,涨落有序。

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红线。

考点精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自 自非亭午夜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B.或 或王命急宣

或其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C.绝 绝巘多生怪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D.属 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

3.语段

(一)中的表现出了春冬之时水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

(2分)

答:

①水清:

“回清倒影”就表现了水的清澈,能够映出树木的影子。

②水急:

“素湍”“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都是表现水流湍急的特点。

4.同为秋声,其情态却是迥异,其表现手法也是别具一格。

请结合语段

(一)

(二)的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秋声的不同特点的。

(3分)

答:

《三峡》主要抓住秋声中猿猴的鸣叫声来写,突出了声音的凄凉悲哀的特点,渲染出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在《秋声赋》中,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

【参考译文】

(二)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

“奇怪啊!

”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有时朝发白帝在早晨

(2)良多趣味实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3.从语段

(一)中可以看出,三峡的四季风景体现出怎样的美?

(3分)

答:

夏季水势浩大壮美,春冬季节的清澈秀美,秋季哀婉凄凉的美。

4.比较语段

(一)

(二)的内容,说说两文中的水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分)

答:

三峡夏季的水流速很快,声势都很大。

【参考译文】

(二)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

古人曾经说过,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实如此呀!

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

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水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巨浪一个接着一个翻滚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

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

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

越涧盘岭,宛转山半。

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

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

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

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

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

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

越涧再上,得黄石岩。

岩石飞突,平覆如砥。

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

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

鄱湖一点,正当窗牖。

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

仍饭开先,遂别去。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回回清倒影

峰回路转(《醉翁亭记》)

B.重重岩叠嶂

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素则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D.阙略无阙处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