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203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x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1、城市的特征和设置标准,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P5-8,P12-15,P20-22)

答:

(1)城市的特征

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

它有着自身的成长机制和运行规律,更有着区别于乡村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密集性——物质与文化的密集,人的密集、物质和资产的密集、文化的密集;二是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三是中心性——吸引力与辐射力;四是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五是系统性——复合系统与动态系统,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宏观的大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

(2)城的设置标准

从官方立法到学术界对于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

一是人口规模的标准,即以人口的集聚程度和绝对数量为标准。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

市(C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

二是人口密度标准。

(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三是行政区划的标准。

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

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

四是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把人口职业睥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以及非农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

五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

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走向信息时代的城市。

传统城市形态与功能发生改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作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使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大批与信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登上历史舞台。

智能城市,就是高度信息化和全面网络化的城市。

主要特征:

经济功能方面,从工业制造中心、商业贸易中心逐步转为信息流通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发展状况方面,超级城市裂解,城市功能重组,中小城镇崛起;城乡关系方面,城乡一体化。

2、推动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P31-39)世界城市化的三阶段各有何特征?

(P42-44)

答: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三大力量的作用:

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一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二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企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三是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城市化取决于上述推力和拉力产生的综合作用力。

市场机制起着基本的作用。

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十分纷繁复杂,几乎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地理、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一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推进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二是经济类型与城市化,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科技进步与城市化,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便捷的运输技术推动了大城市、城市密集带和郊区化的发展,发达的通信技术促进了城市文明的传播和社会变革。

(2)世界城市化的三阶段特征。

世界城市化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

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在各发展阶段,存上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发展速度的变化。

在初级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在中级阶段,发展速度加快;在高级阶段,发展速度放缓。

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初级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在中级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崛起;在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稳居首席。

三是动力机制的变化,在初级阶段,农业的先导发展和工作的蓬勃兴起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在中级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是空间形态的变化,在初级阶段,相对而言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且功能较单一,彼此间的横向联系较弱;在中级阶段,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在高级阶段,由于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很高,使得区域内大、中、小各类城市得以形成有机的体系。

3、城市群与都市区经济的主要特征及趋势。

(P56)

答:

城市群、大都市区:

伴随着一批特大城市(人口100万~500万)、超级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诞生,由地理空间相互毗连、社会经济结构融为一体的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相继崛起,其特征是:

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

城市群的特点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具备地域的相邻性、交通的可达性、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特点,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工厂”和国际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城市群与都市区经济将成为国家的人口增长重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区内城市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构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核心城市地位日趋重要,世界城市成为人流、货币流、物质流、信息流等多种流汇集的主要节点,不仅继续成为世界金融保险商务活动的中心,而且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潮流。

4、国家与区域级城镇体系比较、浙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P90-93)

答: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体系的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成许多层级,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在我国。

中心城市由全球职能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再到省区中心城市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地区城市体系、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为所在区域服务。

浙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是中心城市:

快速城市化中的产、城、人发展不协调,

(1)城市新区产业发展问题:

产业集聚度低;

(2)旧城更新资金问题:

依托“土地财政”的改造模式难以为继;(3)人口融入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难度大户籍改革进展不力。

二是小城镇:

非均衡发展导致差距扩大。

(1)中心镇小城市与一般乡镇差距拉大,产业、人口、公共服务日益向中心镇集聚,弱镇弱乡交通、地理位置限制发展,弱镇弱乡经济基础薄弱,重点培育和扶持措施难以兼顾;

(2)城乡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突出。

山区、海岛乡村一体化均等化欠债多,山区、海岛乡村农村居民迁出多集聚低,山区、海岛乡村建设资金不足。

5、国家新型城镇化(浙江新型城市化)战略与规划解读。

(P)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解读:

《规划》五大发展目标及四大战略任务

  五大发展目标:

  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二是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

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四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五是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的农民落户问题。

《规划》阐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让1亿左右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

解决1亿人落户,只占届时农民工总量的1/3左右,主要是已经在城镇长期务工经商和举家迁徙人员;落户的重点主要在县城、地级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还要严格控制。

第二个战略任务,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规划》阐明,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

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县城、重点镇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规划》对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有重点要求,总的方向是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再接纳1亿左右的人口。

国家已确定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重点开发区,要有序推进这些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注重在民族地区、沿边地区培育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三个战略任务,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规划》阐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持能力。

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

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第四个战略任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

《规划》阐明,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

《规划》对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安排。

《规划》要求,要改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这样设计有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新主线新举措

  新思路新型城镇化规划更加明确了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主线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首先考虑的是“化人”,而不是“造城”。

“化人”就是农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虽然在“化人”过程中也需要“造城”,但相关规模是由“人的城镇化”的需要决定的。

  新举措

(一)人往哪里去:

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新型城镇化明确以“两横三纵”的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此构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布局。

(二)钱从哪里来:

发债+PPP模式。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政府融资将由贷款为主转向发债为主;二是培育地方主体税种,未来房产税、资源税与环境保护税将成为地方主体税种;三是放宽准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为了破解地方融资困境,财政部将力推PPP(公私合伙制)模式。

PPP模式或将成为私人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三)城市怎么建:

提高人口密度。

《规划》将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强化城市就业产业支撑;二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三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四)土地怎么用:

“三个一块”。

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一是通过结构调控机制“调整一块”城市建设用地;二是通过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增加一块”城市建设用地;三是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一块”城市建设用地。

(五)新农村怎么建:

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二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四大看点和十大

  看点一:

智慧型大城市

规划提出了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群建设,以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为主的城镇化建设,以城市轨道、管网设施为主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建设等。

看点二:

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升

  规划文件指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

文件同时明确提出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看点三:

提升土地空间利用效率

  规划文件对优化布局提出了具体阐述。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看点四:

有文化特色的美丽城镇

文件提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一:

以人为核心

  《规划》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关键词二:

1亿人进城

  《规划》指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关键词三:

积分落户

  《规划》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

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关键词四:

农民工参政

  《规划》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

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

  关键词五:

主攻中小城市

  《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

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

  关键词六:

住房信息联网

  《规划》还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

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

  关键词七:

扩大社保覆盖面

  《规划》强调,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

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关键词八:

培育中西部城市群

  《规划》强调,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关键词九:

完善交通

  《规划》提出,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

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关键词十:

生态文明

  《规划》指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要点

  国家的规划是宏观的、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并用实践检验。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至少要注意十四个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不能以圈地为目的。

  二,新型城镇化靠产业支撑,不能搞成空心化。

  三,新型城镇化靠规划引领,不能随意拍脑袋。

  四,新型城镇化靠生态守护,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五,新型城镇化靠文化底蕴,不能毁灭历史文物。

  六,新型城镇化是长期战略任务,是持久战,不能急功近利,打速决战。

  七,新型城镇化是人民主体、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不能变成市长的城镇化,忽视市场的城镇化。

  八,新型城镇化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忽视个性服务市场化。

  九,新型城镇化重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不能只建新老城区,忽视农村社区。

  十,新型城镇化要尊重规律,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只要速度,单纯追求城市化率。

  十一,新型城镇化要资金,要用好的市场机制吸引投资,不能光打农民的主意,靠土地财政搞城市建设。

  十二,新型城镇化要资源,要挖掘资源,保护资源,最重要的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十三,新型城镇化要人才,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重用人才。

十四,新型城镇化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重有序发展、安全发展。

发展要有顺序、有秩序,规划要有刚性,有弹性。

发展要有安全意识、安全保障,要设置底线、黄线、红线和高压线。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

一是明确省域发展总目标。

坚定不移地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20年,我省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建成我国国际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城乡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友好和文化全面繁荣的现代化强省;建成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国际门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二是提出全省城市化发展方针和目标。

强调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重点,以网络型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实施差异化发展政策,走适应全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72%左右,城镇人口4100—4200万。

三是构筑省域新型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提出以主要交通、信息通道等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和“47624”的城镇体系。

突出“统筹、集约、和谐、创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特征,携领全省城乡空间发展。

所谓的“三群”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市群,是组织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

“四区”为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是带动全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全省加快创新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

“七核”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中心城市。

加快把“七核”建成综合服务能力强和产业集聚度高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并连同周边城镇形成特色城乡网络发展片区,以促使省域城镇空间多极化、多样化发展。

“五级”是指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是支撑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

“网络化”是指以人流网、物流网、信息网、能源网为支撑,以山海联通的生态廊道为纽带,形成串联城乡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所谓的“47624”,是指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4座,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核心区域;省域中心城市7座,分别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县(市)域中心城市60座左右;省级重点镇(即中心镇)200个左右;一般镇400个左右。

四是引导城乡发展支撑体系的统筹建设。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方面。

建设适应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引导省域城镇协调发展的高效率、多层次、低耗能、环保型、占地少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核心区域为枢纽,建设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性骨干高速公路网。

形成杭州到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的1小时铁路交通圈,建成省内3小时铁路交通圈。

大力发展都市区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和都市区内部的郊区铁路系统。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按照省、设区市、县(市)、镇(含中心村)四级公共财政建立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按照城市群、县(市)域单元的城镇分布和城乡人口密度特征,合理集中布局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居民就近出行。

促进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建设方面。

完善城镇备用水源工程,推动流域上下游之间给排水设施协调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供水。

完善能源保障供给体系。

协调区域邮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力度。

协调区域性防洪(潮)、排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安全体系与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

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密集生态协调区、城镇点状发展生态协调区、海域与岛群生态协调区等三大生态协调区,并提出相关措施和要求。

进一步强化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控制管理,强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引导滩涂资源和低丘缓坡的合理利用。

到2020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为7500—77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4200—4300平方公里左右。

建立城镇用水综合循环体系,建立水资源储蓄工程和再生水利用工程,促进城镇水资源节约利用。

五是强化规划实施措施。

突出空间管制。

将省域空间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四类管制区,省政府将重点对空间资源利用矛盾突出、城镇与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影响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地区实施直接或间接管理。

明确近期行动。

优化发展海洋带与岛屿,提升沪杭甬城镇连绵带,协调发展金华—义乌都市区,大力实施城市生态工程,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强化实施保障。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职责与任务,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跨行政区的区域性规划或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进一步强化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