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213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docx

病理学与病生理学案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例汇总

为了使同学们在考试中顺利解答病例分析题,本人收集了大量病例,每一题都经过我一一审视,可能同学们还不知如何完整地写出正确答案,以下我列举两例以作启发:

以下是关于“胃癌”的病理学案例:

[病例摘要]

患者胡某某,女,62岁。

--------年龄上处于疾病高发期。

1.剑突下疼痛三余年,疼痛无规律。

近三月疼痛加剧,经常呕吐,并解黑色柏油样大便。

2.胃镜检查:

胃窦部有一个4厘米*3.5厘米大小溃疡肿块。

-------疾病定位在胃部,为溃疡浸润型胃癌。

食欲逐渐减退,全身乏力,体重明显下降,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消瘦。

-------很有可能是癌症恶病质。

左锁骨上处可触及蚕豆大淋巴结,较硬、固定、不痛。

-------胃癌晚期经胸导管转移(virchow信号结)。

肝内多发性结节,腹部稍膨隆,腹水呈阳性,呕吐咖啡色液体,巩膜黄染,贫血,意识模糊。

--------肝部多结节性癌,可能伴随肝硬化。

临床检查:

1、指肛检查:

直肠前凹触及核桃大小肿块;直肠镜检查:

无异常发现;------直肠上有癌变,但不是原发性的。

2、妇科检查:

盆腔双侧皆可触及拳头大肿块;B超检查:

双卵巢肿大-----卵巢肿物,为癌细胞转移至卵巢形成的癌(KruKenberg瘤)。

3、大网膜及肠系膜上多数大小不等结节;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

为血性,见恶性肿瘤细胞------胃癌的癌细胞在腹腔种植性转移。

1、做出病理诊断及提出诊断依据:

Ø胃癌(溃疡浸润型);

Ø肝转移性胃癌(多结节型);

Ø卵巢转移性胃癌;

Ø直肠转移性胃癌。

2、结合病例讨论肿瘤生长方式:

v浸润型:

1.胃癌表现为溃疡,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楚,破坏周围的毛细血管,引起出血;2.直肠上触及肿块稍硬,固定;3.癌细胞容易脱落。

3、讨论恶性肿瘤蔓延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

左锁骨上处蚕豆大淋巴结,此时已是晚期,经胸导管转移.最常见是幽门下胃小弯处淋巴结,进一步到肝门和肠系膜淋巴结。

✧血道转移:

多发于胃癌晚期,经门静脉转移至肝。

✧种植性转移:

腹水中存在大量脱落恶性肿瘤细胞,种植于腹腔和盆腔脏器及浆膜,引起直肠和卵巢癌变。

4、推测死亡原因:

1、贫血失血性休克: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腹水为血性;

2、肝功能衰竭引起全身衰竭。

5、难点释疑:

1、肝部病变程度;

2、良恶性溃疡的区别;

3、肝硬化存在的可能性;

3、咖啡色呕吐液体的提示;

4、指肛检查的提示;

5、肝昏迷的程度。

以下是关于“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案例:

某糖尿病患者,化验结果显示:

血pH7.32,PaCO231mmHg,HCO3-16mmol/L,血清Cl-104mmol/L,Na+140mmol/L,该患者有何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是什么?

分析:

pH7.32,酸中毒;引起酸中毒的原发因素有PaCO2升高或[HCO3-]降低,本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且[HCO3-]降低,代酸考虑;

AG=140-104-16=20>16,AG增高型代酸;

代偿情况:

代酸:

ΔPaCO2=1.2Δ[HCO3-]±2;预计值PaCO2=【40-1.2*(24-16)】±2=28.4~32.4,而检测值为31,在此范围内。

故本例为单纯性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随缘

2012--05

病理学病例部分: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男,65岁李某。

现病史:

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

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

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

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

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

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

右足趾变黑、坏死。

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

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

1、有哪些病变?

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

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类型是什么?

4、死亡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心脏增大,左心室增厚,心腔扩张(高血压心脏)

②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③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右足趾变黑、坏死(梗死、坏疽)。

左下肢肌肉变细(缺血性萎缩)。

左大脑内囊大片出血(脑出血)。

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

3、

(1)高血压→左心室克服外周阻力→代偿肥大扩张

(2)缺血性萎缩

4、脑出血。

损伤的修复--------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王XX,男,27岁,钳工,于入院前40分钟,因工作不慎,右前臂下端被巨大的冲床完全截断,离断的远端肢体落入收集成品的竹筐中。

入院后立即施行手术,用接骨板和螺丝钉固定桡骨,并用丝线间断缝合骨膜。

对端缝合各肌腱。

套接桡动脉和尺动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自损伤和动脉血流恢复时间为4小时。

依次缝合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尺神经背侧支的神经鞘,皮下组织及皮肤亦予缝合。

患肢用石膏托固定,术后3个月施行第2次手术,去除螺丝钉和钢板,并进行神经及肌腱松解术,术后7个月,断肢全部愈合,感觉功能亦已恢复。

讨论题:

病人断臂再植手术后,各种相关组织是如何愈合的?

分析:

1、皮肤创伤愈合:

A.伤口的早期变化:

伤口处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血管断裂出血及出现炎症反应,渗出物、血凝块充满缺口,起着临时填充和保护的作用。

B.伤口收缩:

伤后第2-3天,伤口边缘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以缩小创面。

C.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受伤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

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随着胶原纤维不断增多,瘢痕形成。

D.表皮和其它组织再生:

上皮损伤24小时后,基底层细胞增生,并在血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上皮,覆盖创面。

2、骨折愈合:

A.血肿形成:

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而形成血肿,填充在骨折的两个断端及周围组织间,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

B.临时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

骨折后2-3天,骨内、外膜深层的骨膜细胞增生成为纤维母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发生机化。

肉芽组织填充并连接了骨折的断端,局部形成梭形膨大--而成为暂时性骨痂并进一步纤维化。

C.骨性骨痂形成:

纤维性骨痂中的纤维母细胞分化为骨母细胞和软骨母细胞,形成类骨组织、骨性骨痂(编织骨),此时形成的骨痂骨小梁排列紊乱,结构疏松,达不到原有的功能要求。

D.骨痂改建:

在编织骨形成板层骨的过程中,承受应力最大的部位,骨母细胞形成更多的骨质;破骨细胞吸收不需要的骨质,皮质骨、骨髓腔的正常关系得以恢复,以满足人体骨组织原有结构和功能的需要。

3、血管的愈合:

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断端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弥合原有内膜结构,但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而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4、肌组织的再生:

如平滑肌、横纹肌等在损伤范围小、程度轻时,可以再生;损伤范围大则由结缔组织再生形成疤痕。

5、神经组织的再生:

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但需数月以上的时间。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病史:

患者女性,27岁。

以产后双下肢疼痛21天,间歇性头痛15天,左上下肢及全身发作性抽搐7天为主诉入院。

21天前顺产一女婴,产后除双下肢痛外无其它不适,3天后双颞部刀割样疼痛,无呕吐及头晕,持续3天后缓解。

随后又感双下肢小腿痛,走路时较为明显,尤以左侧为甚,9天后下午8时突诉左上下肢牵拉感,旋即双眼上翻、不省人事、面色苍白、无抽搐,经急救10分钟后苏醒,诉疲倦,余无特殊。

次日上午8时又突然不省人事,双眼上翻,两手弯于胸前,双下肢伸直,四肢不停抽动约5分钟,1小时后苏醒,醒后尚能走路,即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于首次发作后第3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均有同样症状发作,且第5天以后有发热(体温不详)及左上下肢痛,于第7天转来我院治疗。

既往除十多岁始常有头痛外无其它不适,无抽搐及偏瘫历史,本次妊娠(第1胎)未做产前检查,妊娠2月后间有头痛,下肢无浮肿,以往月经史正常。

父母均健康。

体检:

体温37℃,脉搏10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54mmHg(15.96/7.18kPa)。

意识迷朦,皮肤无黄染,面色较苍黄,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界不大,律整。

肺部正常。

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10.2~15.6)×109/L,分类:

中性杆状核9%~22%,分叶核55%~70%,淋巴细胞31%~20%,嗜酸性粒细胞9%~3%(曾高达26%)。

红细胞:

(2.32~2.96)×1012/L,Hb占46%~56%。

脑电图检查:

高度不正常脑电图,右侧略重,符合症状性癫痫诊断。

住院经过:

入院后经鲁米那,杜冷丁处理在以后住院期间再无抽搐,但左上下肢瘫痪无改善,且左下肢间有疼痛,不规则发热,最高时达39℃,时有头痛。

死前一周起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较多,每于转动体位时明显。

X光胸透结果,右侧上中叶叶间胸膜炎症,心膈正常,经吸氧加用青霉素及链霉素治疗无好转。

死亡当天再次行X光胸透仍见右中叶叶间胸膜炎症。

照X光后气促发绀更甚,不久血压下降,经吸氧、注射兴奋剂等治疗无效,呼吸心跳先后停止而死亡。

尸解所见:

死者发育良好,营养状况一般,皮肤呈浅褐色。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

左侧胸腔内有100ml积液,右侧为240ml,血性。

奇静脉内可见血栓形成。

主要脏器变化如下:

心脏:

大小较死者右拳略大。

肺动脉内有血栓栓塞,呈条索状,长达15cm,栓塞的两头分别阻塞了左右肺动脉分支,其余部分均蟠曲在肺动脉主干内。

肺脏:

左肺上下叶间有粘连,右肺下叶与胸膜有粘连,两肺下叶表面可见暗红色的区域,约乒乓球大小,触之坚实,左肺上叶亦可触及实变之区域。

切面见肺内动脉的大小分枝内均有血栓栓塞形成,两肺可见散在多数大小不等的梗死灶,大者如乒乓球,小者如黄豆,呈暗红色,绝大多数梗死灶近胸膜处隆起于表面,形状不规则,分界清楚,触之质坚实。

肺门淋巴结未见肿大。

镜下见肺组织多处出血性梗死灶,灶内组织坏死,但肺泡轮廓尚可见。

灶内少数小血管内可见血栓栓子。

灶周肺泡壁毛细血管及肺泡腔明显充血出血及浆液渗出,肺上叶小血管有混合血栓栓子阻塞。

肝脏:

右叶大小为20cm×19cm×6cm,左叶为17cm×11cm,表面深红褐色,平滑,硬度坚实,切面红褐色。

镜下见肝窦扩张充血。

脑脏:

重1370g。

冠状切面见右大脑半球额上回之后部有棕黄色梗死灶,约龙眼核大,左大脑半球中央后回处似有一梗死灶约绿豆大小。

软脑膜:

右侧大脑半球脑底部静脉血栓形成。

子宫:

体积如成人拳头大,壁厚0.7cm。

子宫两旁子宫阴道静脉丛内血栓形成(特别是粗大的子宫静脉内)。

腹部大血管:

右侧髂外静脉在旋髂深静脉开口处有血栓形成,长约1cm。

在旋髂深静脉内亦见血栓形成(髂外静脉血栓之延续)。

问题:

本例主要病症是什么?

主要病症与其它病变的因果关系是怎样?

致死原因是什么?

分析:

Ø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肺小血管栓塞,右侧髂外静脉栓塞,子宫静脉栓塞,右大脑半球额上回动脉栓塞等;肺动脉栓塞。

炎症--------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男性,42岁,慢性阑尾炎患者,突发性右下腹部疼痛,行阑尾切除术。

病理学检查:

阑尾肿胀,浆膜面充血,可见黄白色渗出物。

阑尾腔内充满脓液。

分析题:

1、请问该阑尾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炎症?

2、其镜下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分析:

1、该阑尾发生了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2、镜下的病理变化是:

阑尾壁各层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并有炎性充血、水肿及纤维素渗出。

浆膜面为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覆盖,即有阑尾周围炎和局限性腹膜炎。

阑尾腔内见脓性渗出。

此外,该阑尾亦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男,63岁。

6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

一周前发现右侧上、下肢麻木,活动不自如。

1天前出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无法活动。

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请分析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脑可能发生的改变及病变特点和发生机制。

分析:

(1)可能发生的改变:

①脑萎缩;②脑梗死。

(2)病变特点:

①肉眼 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沟加深,脑回变窄,皮质变薄;左大脑半球有一软化灶;②光镜 神经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软化灶周有脑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并可见泡沫细胞。

(3)机制:

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相对狭窄且渐加重→脑组织慢性缺血→营养不良→萎缩;②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动脉供血中断→脑梗死(软化)。

病史摘要:

一老年患者,患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颤多年,一天在长时间行走过程中突感左侧肢体不能动,医生考虑为大脑中动脉病变。

请问1.该患者的脑血管和脑可能发生什么病变。

2.并简述其病变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分析:

1.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及所供血的脑组织梗死。

2.①可能为左心房血栓脱落引起。

②脑动脉内有血栓栓子,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病例摘要:

患者,女,23岁,学生。

4年前出现发冷发热,干活易累,走路快时出现心跳气短。

10天前出现发热、腰痛。

体温38.1℃,脉搏140次/分,血压110/70mmHg。

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有多处出血斑及出血点。

两侧扁桃体肿大,两肺湿性啰音,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肝下缘位于右锁骨中线肋下2.5cm处,脾未触及,肾区叩压痛(+),两下肢水肿,血WBC9.8X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

分析题:

1、分析该病的发展过程?

2、试解释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

分析:

1、诊断: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在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基础上,扁桃体炎发生时链球菌感染损伤心内膜,细菌毒素侵入血流发生败血症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血栓栓塞于肾引起叩击痛。

心瓣膜病引起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肺淤血水肿和体循环淤血(肝大)。

2、链球菌感染→扁桃体肿大;细菌毒素入血→出血;肺淤血→湿性啰音;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双期杂音;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肝淤血→肝大;肾栓塞→肾区叩击痛。

病史摘要:

王某,女,31岁,2002年9月20日入院,代诉:

患者有“心脏病”已四年,今晨因突然昏倒而急诊住院。

四年前在某诊所查出有心脏病,当时无任何不适,照常参加劳动。

二年前开始每于劳动时就感觉心跳气促加剧,两下肢浮肿,且日益加重,近二个月来,卧床不起,常有低热,今晨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不能言语,随后右侧肢体不能活动。

过去史:

患者从17岁开始,就有膝、肘、肩关节疼痛、肿胀且经常发作。

体检:

病势沉重,呈昏迷状态,血压80/60mmHg,体温38℃,脉搏100次/分钟,呼吸36次/分钟,有发绀。

右下眼睑和前胸皮肤有帽针头大出血点,颈静脉怒张。

两肺听诊呼吸音减弱,水泡音遍布。

心脏浊音界向左右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区扩大,心尖部可听到三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及雷鸣样舒张期杂音,P2>A2,心音尚规律。

肝脾均可摸到,肝下界在右季肋下3cm,脾脏在左季肋下1cm;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右侧肢体肌张力明显低下,右侧腹壁反射消失。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320万/mm3,血色素8克%,白细胞14600个/mm3,中性白细胞80%,血沉34毫米,血培养阳性,尿蛋白(+),见有少许红细胞。

入院后抢救无效,于8月22日凌晨死亡。

尸检摘要:

心:

重480克,左右心房室均有肥大扩张,以左心房室为明显。

心尖钝圆,内腔扩大,左心室壁厚约2cm,右心室壁也有增厚,二尖瓣瓣膜缩短,边缘增厚,瓣膜连结缘有粘连,瓣膜僵硬不能紧密关闭,其上附有粗糙质脆的赘生物,最大者长约1.6cm,小者似绿豆,腱索缩短增厚,其他瓣膜无明显病变。

二尖瓣瓣膜的组织切片:

赘生物由纤维素等沉积组成,深层有少量细菌团,赘生物基底部及其瓣膜有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及纤维化。

肺脏:

两肺比正常重,表面呈暗灰紫色,切面呈暗紫色,挤压肺脏有泡沫状液体溢出,但无实变区。

组织切片:

肺泡腔内充满浆液,但无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肝脏:

体积增大,镜下见肝窦明显淤血。

脾脏:

重470克,体积明显增大,表面有一灰白色直径约4公分的梗死区。

脑:

左侧基底核和内囊有坏死软化灶和出血灶。

问题:

(1)根据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写出该患者可能的疾病诊断。

(2)试述患者死因。

分析:

(1)慢性心瓣膜病伴二窄、二闭;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急性肺水肿;

肝淤血;

脾脏贫血性梗死;

左侧基底核和内囊出血。

(2)死因:

左侧基底核和内囊梗死。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男,58岁,双膝关节反复疼痛2年,近3个月消瘦明显,无发热、咳嗽等。

无风湿病史,无外伤史,既往体健,嗜烟40年。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生化、免疫学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CT显示左肺中叶肺门区直径约3cm占位性病变。

手术切除左肺中叶并行活体组织检查。

请给出可能的诊断,活体组织检查HE切片光镜下可能的发现,并解释其临床表现。

(1)可能的诊断:

左肺中叶鳞状细胞癌。

(2)镜下所见:

异型细胞增生并排列成团巢状,团巢间有纤维组织包绕,细胞呈多角形,镶嵌状排列,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核分裂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3)膝关节疼痛———副肿瘤综合征,消瘦、贫血———恶病质。

病史摘要:

患者王××,男性,59岁,十天前因高热三天入院。

入院前四个月以来,病人有咳嗽,痰内带血,而后出现胸闷,食欲不振,明显消瘦,并时有低热。

与入院前三天突发寒战高热,体温持续在38℃至40℃之间。

既往身体健康,吸烟37年。

体格检查:

T:

39℃P:

92次/分R:

26次/分。

神志清楚,急性病容。

皮肤可见出血点,脾脏肿大,左锁骨上可触及直径1~2cm的淋巴结4枚,质地硬,无痛。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26×109/L,中性白细胞98%,胸部拍片显示左肺下叶主支气管阻塞,近肺门处可见5×6cm大小的致密阴影,左肺下叶内可见一直径4cm的空洞。

入院后进行积极抗感染治疗,但病情没有缓解。

24小时前心率增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而后陷入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所见:

老年男尸,明显消瘦,前胸及四肢皮肤可见多数出血点,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肺:

见左肺门处有一不规则肿块6×5×5cm,质硬,切面灰白色。

镜检:

肿块由异常增生的细胞构成,细胞呈巢状排列,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巢周围细胞呈短梭形,中间呈不规则形,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见,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巢间为纤维组织。

肝脏:

肉眼见包膜紧张,切面外翻,右叶被膜下见3个直径2.5cm的灰白色结节,中心可见坏死出血。

镜检:

灰白色圆形结节的组织结构与肺门肿块相同。

肾脏:

肉眼可见被膜下有多数小脓点。

镜检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内含大量红染颗粒,皮质和髓质内可见多数小脓肿。

问题:

请作出病理诊断。

分析:

1.肺原发性中央型小细胞癌伴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肝转移性肺癌。

3.肺脓肿、肾转移性脓肿。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1年,伴心悸气短3年,下肢水肿2年,腹胀3月入院。

11年前感冒后发热、咳嗽、咳脓痰。

以后每逢冬春季常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有时呈脓痰,反复加重。

近3年来,在劳动或爬坡后常感心悸、呼吸困难。

2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双侧下肢凹陷性水肿。

3月前受凉后发热、咳嗽加重,咳脓痰,心悸气短加重,并出现腹胀,不能平卧,急诊入院。

体检:

体温37.4℃,脉搏9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4.7/11.3kPa(110/85mmHg)。

慢性病容,端坐呼吸,嗜睡,唇及皮肤明显发绀,颈静脉怒张,吸气时胸骨及锁骨上窝明显凹陷,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散在干、湿啰音。

心率98次/分,心律齐,心浊音界缩小。

腹膨隆,液波震颤(+),肝肋下7.5cm、较硬,双侧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占0.89,淋巴细胞0.11。

入院后病人突然抽搐,极度烦躁不安,继之神志不清,心率增到156次/min,抢救无效死亡。

尸解主要发现:

左、右胸腔积液各200ml,腹腔积液2000ml,呈淡黄色,透明,密度1.012。

双肺各重750g,体积增大,极度充气膨胀,切面见双肺散在灶性实变,呈灰白色,部分呈灰白与暗红相间,且以双肺下叶为甚;镜下:

双肺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扩张,肺泡壁变薄、部分断裂,灶性实变区见肺泡内及细支气管腔内有浆液、中性粒细胞渗出,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部分鳞状上皮化生,个别管腔内见黏液或渗出物形成的栓子,管壁黏液腺增多并肥大,管壁软骨灶性钙化及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细小动脉中膜增厚,无肌型肺动脉肌化心脏重300g,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壁厚0.5cm,右心腔明显扩张,肉柱及乳头肌增粗,肺动脉圆锥膨隆,左心及各瓣膜未见明显病变。

肝脏体积增大、红黄相间、状似槟榔。

其他脏器有变性、淤血。

请讨论:

1.死者生前患有哪些疾病其诊断依据是什么

2.其死亡原因是什么

3.该死者的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分析:

1.死者生前患有: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小叶性肺炎、肺源性心脏病、肺性病。

诊断依据:

(1)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部分鳞状上皮化生,个别管腔内见黏液或渗出物形成的栓子,管壁黏液腺增多并肥大,管壁软骨灶性钙化及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阻塞性肺气肿:

双肺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扩张、肺泡壁变薄、部分断裂。

(3)小叶性肺炎:

双肺散在灶性实变,呈灰白色,双肺下叶为甚,灶性实变区见肺泡内及细支气管腔内有浆液、中性粒细胞充填,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4)肺源性心脏病:

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壁厚0.5cm,右心腔明显扩张,肉柱及乳头肌增粗,肺动脉圆锥膨隆。

肝脏为槟榔肝。

其他脏器有变性、淤血。

(5)肺性脑病:

突然抽搐,极度烦躁不安,继之神志不清。

2.死亡原因: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3.

(1)发展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性脑病。

(2)发生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阻塞性通气障碍,破坏肺的血气屏障结构,减少气体交换面积,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使肺泡气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低氧血症引起肺小动脉痉挛;缺氧还能导致肺血管构型改建,使肺小动脉中膜肥厚,无肌型细动脉肌化,还有肺血管数目减少,均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导致肺源性心脏病。

并发支气管肺炎加重肺损害和缺氧。

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诱发的脑缺氧、水肿、呼吸性酸中毒而发生肺性脑病。

病史摘要:

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

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24×109/L,分类:

嗜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X线胸片:

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

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