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350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docx

某某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XX煤矿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112022工作面概况

  1.112采区所处井田位置、采区边界及邻区情况

  12采区位于井田南部,其边界范围为,北以+200m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南至二1煤层露头,西以38111600纬线为界,东至井田边界。

采区走向长1400m,倾斜宽410m,煤层倾角平均24.5°,倾斜面积630796m2。

  该采区各系统于2010年6月份全部形成,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采区工作面接替顺序为:

12062→12032→12042→12012→12022

  1.212022工作面位置及参数

  12022工作面为复采工作面,位于12采区上部东翼,上(南)至矿井边界保护煤柱,下(北)为已经回采结束的12042工作面,西为12采区皮带巷保护煤柱(30m),东至矿区边界。

12022工作面设计走向长500m,倾斜80m,面积为40000m2,煤层平均厚度1.5m。

工作面上履地貌、地物标高+423~+512m,井下标高+277~+339m。

  12022工作面上部为复耕农田,没有建筑、公路及其它重要的设施,但工作面距离地表较近,在回采后地表可能会出现裂缝或局部塌陷,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发现裂缝或塌陷区及时使用黄土进行夯实充填,防止地面雨水倒灌进矿井。

  1.3煤层赋存特征

  二1煤层位于下二叠统山西组下部,全区发育,结构简单,层位稳定。

煤层距其上的大占砂岩平均6.00m。

  二1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底板为砂岩。

煤层厚度0~2.0m,平均1.5m,煤层走向270~273°,倾向0~3°,平均倾角25°,表现为单斜构造。

  1.3.1煤质特征:

  1)、物理性质二1煤为灰黑至黑色,条痕色为灰至棕黑色,呈粉沫状,半亮至全亮型,金刚、似金属光泽,具贝壳状、参差状断口,性脆易碎。

视密度1.38t/m3。

二1煤层以粉煤为主,宏观煤岩组份不清。

显微煤岩类型以亮煤、丝炭为主。

有机显微煤岩组份含量92.5%,以镜质组为主,有少量半镜质组和惰质组。

镜质组多为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多呈条带状结构,为煤中其它组份的胶结体,木煤、木质镜质体少见;半镜质组中可见到糜棱状构造,惰质组含量不多,主要为半丝基质体和丝质体,常破碎为弧状和星状,偶见丝质浑圆体和微粒体。

无机组份含量7.5%,以粘土矿物为主,呈团块状单独产出或粒状镶嵌在基质镜质体中,次为碳酸盐矿物,呈脉状或团粒状分布,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多呈脉状充填于裂隙中。

  1.3.2瓦斯及煤尘等

  1)、瓦斯:

根据矿井瓦斯地质图,该工作面位于无突出危险区。

经过开采后大量的瓦斯已经释放,本工作面按一般工作面进行管理。

  根据12042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推算,12022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最大为0.25m3/min,最小为0.1m3/min,平均为0.15m3/min。

  2)、煤层的自燃发火: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2007年6月29日对本矿所做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鉴定结论:

本矿井二1煤层属于三类,不易自燃煤层。

矿井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未发生过煤层自然发火现象,在生产历史上无高温自燃现象,据白坪井田区域资料,二1煤层自燃发火期为8~12个月,在以后的矿井生产中要对煤层的自燃加以预防。

  3)、煤尘: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2007年6月29日对本矿所做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爆炸性试验火焰长度1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10.94%,煤尘爆炸指数为17.03%。

鉴定结论:

有煤尘爆炸性。

  1.4煤层的顶底板情况

  1)、二1煤层伪顶:

炭质泥岩,仅局部可见,不发育,一般厚0.1-0.8m,随采随落,不易维护。

  2)、二1煤层直接顶:

砂质泥岩和泥岩,有局部为细粒砂岩,平均厚6.00m,岩石级别为4~5级,普氏硬度系数2~3,岩石内磨擦角32°38´,垂直抗压强度为40.9MPa,随工作面推进而自动垮落。

  3)、二1煤层老顶:

是灰白色、含云母特多的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片及炭质面,俗称大占砂岩。

平均厚度13.24m左右,普氏硬度系数8~11,内磨擦角82°53´~84°48´,容重2.73吨/m3,垂直抗压强度为82.5MPa,由于其厚度大,回采后一般不直接垮落,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垮落

  4)、二1煤层伪底:

炭质泥岩和砂质泥岩,厚度0.5-2.0m,质软。

  5)、二1煤层直接底板:

砂岩,平均厚3.0m,层理比较明显,开采时经常遇到基底不平现象。

  6)、二1煤层老底:

为石炭系太原组的L7-8灰岩,平均总厚为9.40m,质坚性脆。

  1.5工作面储量

  12022工作面设计走向长度500m,倾斜长度80m,面积为40000m2,煤层平均厚度1.5m。

  工业储量:

40000×1.5×1.38=8.28万t;

  可采储量:

37600×1.5×1.38=7.78万t。

  工作面可采期:

工作面生产能力为0.8万t/月,服务时间为9个月

本文来自: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www.mkaq.org)详细出处参考:

http:

//www.mkaq.org/html/2012/04/12/124958.shtml质构造

  该工作面为单斜构造,没有大的断层及褶曲等其它构造,对工作面回采没有影响。

  1.7水文地质特征

  1)、主要含水层

  

(1)上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组

  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溶洞发育,揭露最大厚度111.14m;该含水组单位涌水量0.00962~1.863L/s.m,渗透系数0.1567~5.85m/d,水位标高+229.25~+428.62m。

  

(2)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该含水层为二1煤层间接充水含水层。

为L1~L4石灰岩,石灰岩平均厚13.63m,该组单位涌水量0.0021~0.00491L/s.m,渗透系数0.0362~0.222m/d,水位标高+407.31m。

  (3)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该层为二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由L7灰岩及以上太原组组成,以L7灰岩为主,一般9.40m;该组单位涌水量0.353~0.664L/s.m,渗透系数2.93~9.44m/d,水位标高+268.989~+299.86m。

  (4)二1煤顶板砂岩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

  系指二1煤以上60m范围内的中、粗粒砂岩含水层,厚度2.45~58.23m,一般20m,其中以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为主,岩芯破碎,含弱孔隙裂隙承压水,钻孔抽水单位涌水量0.0062~0.018L/s.m,渗透系数0.014~0.2974m/d,水位标高+320.86~+371.81m。

反映其迳流条件不好,富水性弱的特点。

该层为二1煤直接顶板含水层,正常情况,不会对开采二1煤造成威胁。

  该采面位于矿井上部,顶、底板无大的水害威胁。

  2)、老窑、老空水

  该采面巷道在老空区掘进,经11采区揭露,采空区顶板并未锈结,涌水流向深部,采空区内不会有大面积积水,但局部可能有少量积水,存在老空水的威胁。

严格按照探放水设计进行探放水。

  3)、断裂构造影响

  本工作面区域内无断裂构造。

  4)、水文地质条件及涌水量

  由白坪井田水文地质资料得知,马池矿位于白坪井田西部,二1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二1煤底板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为灰岩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井田处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段。

  以邻近12042采煤工作面开采时涌水量为依据,推算12022工作面涌水量:

  12042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5m3/h,最大涌水量为8m3/h;12042工作面位于12022工作面下部,根据正常情况推算,下部12042工作面的涌水量要大于上部12022工作面的涌水量,考虑综合因素,12022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5m3/h,最大涌水量为8m3/h。

  1.8其他因素

  矿井区域内地温梯度约为0.22°~2.62°C/100m,平均1.23°C/100m,该工作面地温、地压均无异常。

  2巷道布置方式及支护形式的选择、工作面顶板支护设计

  2.1工作面巷道布置

  工作面上、下付巷通过车场与副斜井连接,车场长度均为30m。

由于12022下付巷前300m巷道为沿空掘进,等12042工作面回采结束后进行掘进;先施工掘进12022上付巷与切眼。

12022上、下付巷均采用工字钢对棚支护,切眼采用单体柱配π型钢梁支护。

切眼位于12022上付巷505m位置,向下掘进与12042下付巷贯通形成工作面。

工作面停采线位于12采区皮带巷东30m处。

  工作面上、下付巷回风巷与车场中间各设置两道正反向风门,12022上付巷回风绕巷与12012上付巷连接处设置两道正反向风门。

运输巷、回风巷、联巷均采用工字钢对棚支护,净断面均为6.1㎡。

运输巷主要担负工作面煤、矸运输、进风和行人;回风巷担负工作面运料、回风和行人;联巷担负工作面行人、运料等任务。

(具体见工作面设计图)。

  2.1.112022上付巷

  12022上付巷开口坐标:

x=3800111,y=38412417,顶板标高+338.8m。

设计巷道沿煤层底板掘进,走向方位角930,平均坡度-2042′。

采用11﹟矿工钢支护,规格为2.6×2.4m,掘进断面7.2m2,净断面6.1m2。

该巷道担负12022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运输材料、回风、行人等任务。

  2.1.212022下付巷

  12022下付巷开口坐标:

x=3800185,y=38412430,顶板标高+304.6m。

12022下付巷外段300m顺着原来12042上付巷沿空掘巷,该巷道里段195m掘进方位角93°,平均坡度-3°。

采用11﹟矿工钢支护2.6×2.4m,扩修断面7.2m2,净面6.1m2。

该巷道担负12022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运煤、进风、行人等任务。

  2.1.312022工作面切眼

  设计工作面切眼从12022上付巷505m处向下沿煤层顶板掘进,方位角00,坡度-260,切眼长度为80m。

  2.2顶板管理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顶底板岩层情况,顶板管理方式采用全部跨落法。

  支架选用DZ2

本文来自: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www.mkaq.org)详细出处参考:

http:

//www.mkaq.org/html/2012/04/12/124958_2.shtml2-30/100单体液压支柱,本支柱可适用于炮采工作面。

其主要技术参数为:

支护高度1700~2200㎜,额定工作阻力250kN,额定工作压力29.5Mpa,初撑力115~157kN。

顶梁选用FBD2400/300C型钢梁。

并配有XRB2B-150/200型乳化液泵站为采面的单体液压支柱供液。

工作面采用二梁五柱支护形式,棚间距为0.6m,该支护形式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经下面验算得出结果)。

  2.2.1顶板支护设计

  直接顶为泥岩和砂质泥岩,厚度为6.0m。

老顶为细-中粒大占砂岩,厚度13.24m。

根据12042复采工作面顶板观测,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10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15m,周期来压步距为6m,属二类中等较稳定顶板。

局部顶板为原顶板垮落后胶结再生顶板。

  采场控制设计:

  该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从“支、护、稳”三方面考虑设计。

  

(1)“支”:

就是要求支架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支撑住顶板所施加的压力。

在直接顶初次垮落、老顶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期间支柱所受压力比平时大的多。

因此,支护强度设计从这三个时期计算取最大值。

  A、直接顶初次垮落期间

  直接顶初次跨落期间要把直接顶安全地切在采空区,在此期间支架至少应承担起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一半的重量,合理的支护强度为:

  P1=MALAYA/2L小=(6×10×2.5)/(2×2.4)=31.25t/m2

  式中:

P1——支架支护强度t/m2

  MA----直接顶厚度6m

  YA----直接顶平均容重2.5t/m3

  LA----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10m

  L小----最小控顶距2.4m

  B、老顶初次来压期间

  要求支柱在不被压死的情况下,P2能承担起老顶重量的1/4及全部直接顶的作用力。

  A=MeYeL/L小

  =6×2.5×3.4/2.4=21.25t/m2

  式中:

A----直接顶作用力t/m2

  MA----直接顶厚度6m

  Ye----直接顶容重2.5t/m2

  L----最大控顶距3.4m

  L小---最小控顶距2.4m

  P2=A+MBYBCB/4ktL小

  =[21.25+(13.24×2.5×15)]/4×2.5×2.4

  =(21.25+496.5)/24=21.57(t/m)

  式中:

P2----支架支护强度t/m2

  A----直接顶作用力21.25t/m2

  MB----老顶厚度13.24m

  YB----老顶容重2.5t/m3

  kt----岩重分配系数kt=2.5

  L小---最小控顶距2.4m

  CB----老顶初次来压步距15m

  C、周期来压期间

  在此期间,要求支架承担起直接顶,并能承担部分老顶的作用力,以减缓老顶的来压速度,合理的支护强度为:

  P3=A+MCYCCC/4ktL小

  =[21.25+(13.24×2.5×6)]/(4×2.5×2.4)

  =219.85/24=9.16(t/m2)

  式中:

P3----支架支护强度t/m2

  A----直接顶作用力21.25t/m2

  Mc----老顶厚度13.24m

  YC----老顶容重2.5t/m3

  CC----老顶周期来压步距6m

  D、按经验公式计算

  按照经验,支护强度为采高岩重的6~8倍。

  P4=8M=6×2.5×2=30t/m2

  式中:

M-----采高2m岩容重2.5吨

  取以上最大值,合理的支护强度应为:

P=P1=31.25t/m2

  E、支护密度

  按该工作面棚距为0.6m,每棚站柱5根,则,支护密度为:

  N实=5/(L棚×L柱)=5/(0.6×3.4)=2.45(根/m2)

  式中:

N实----实际支护密度根/m2

  L棚----实际棚距0.6m

  L柱----最大控顶距3.4m

  N设=Pmax/F0=31.25/24=1.30根/m2

  式中:

N设---支护强度必须的支护密度

  Pmax----计算取的最大支护强度

  F0---支柱工作阻力,取额定工作阻力的80%为24t/根

  经计算:

N实=2.45根/m2>N设=1.30根/m2,故取支柱棚距为0.6m,每棚站柱5根,符合要求。

  

(2)“护”:

包括护帮顶和护底

  a、护帮顶:

  护顶:

根据工

本文来自: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www.mkaq.org)详细出处参考:

http:

//www.mkaq.org/html/2012/04/12/124958_3.shtml艺要求,顶板舍邦实行全封闭管理,保证不漏顶,不漏帮,根据理论计算和所提供的材料选择600±50mm棚距(中-中),对棚架设。

使用荆芭质量必须可靠,做到强度高,密度大,椽子直径不少于50mm,打顶时做到荆芭搭接合理(150至200mm),椽子摆放均匀,每棚6根,不得出现漏顶现象。

  b、护底

  为保证采面支柱支撑力,支柱要深入碴面以下150mm,且要蹬到硬底上,底板松软地段要站木鞋板、铁鞋板或符号要求的塑料鞋板。

(木鞋规格为:

400mm×160mm×60mm)

  (3)“稳”的准则

  要求支架具有抵抗来自层面方向推力的能力,为防止复合顶板推垮冒顶事故的发生,须提高支柱的初撑力,控制复合顶板的初期离层,增大软硬岩层间的摩擦力。

  P初=hr(cosα+sinα/f)/G实

  式中:

P初----支柱初撑力KN/根

  h-----复合岩层厚度根据跨落高度取2.5m

  r-----复合岩层密度2.0t/m⊃;

  α-----煤层倾角26°

  G实------支护密度2.45根/米2

  f------软硬岩层之间摩擦系数取0.9

  则:

P初=2.5×2.0×〔(cos26°+sin26°)/0.9〕/2.45

  =2.83t/m2

  =27.76kN

  故:

对照郑煤集团规定,中排单体柱初撑力保证在55KN以上,煤墙及老塘侧单体柱初撑力保证在30KN以上足以防止推垮型冒顶事故的发生。

  2.2.2采场支护设计

  a、采场支护:

采用DW22-30/100型单体柱配2.4m长π型钢梁支护,每对棚5根柱,对棚距(中—中)0.6m,最大控顶距3.4m,最小控顶距2.4m,放顶步距1.0m,见图附后。

  b、工作面下安全出口支护:

工作面下安全出口长3.0m,行人宽度不小于0.8m,高度不低于1.8m,布置6对12根3.8mπ型钢梁支护,一梁三柱成对使用,交替迈步前移,每对棚距不超过0.6m。

工作面机头与下付巷搭接处架设一对抬口棚,抬口棚必须保证抬住下付巷棚梁,用木楔背好。

  c、工作面上安全出口支护:

工作面上安全出口长3.0m,行人宽度不小于0.8m,高度不低于1.8m,布置6对12根3.8mπ型钢梁支护,一梁三柱成对使用,交替迈步前移,每对棚距不超过0.6m。

工作面机尾与上付巷搭接处架设一对抬口棚,抬口棚必须保证抬住上付巷棚梁,用木楔背好。

  d、上、下付巷超前支护:

工作面上、下付巷的上、下帮自工作面煤墙不少于20m的超前支护。

分别在上、下付巷的上、下帮自煤墙向外打设不少于10m的双抬棚;以外10~20m打单抬棚支护,支在靠采面的一侧。

抬棚用1.2m铰接顶梁配合单体液压柱支护,支柱要顶住梁的中间,梁离巷邦300mm为宜按线架设,与工字钢梁不铰接处用楔子背牢,不得间断。

  e、尾巷回收:

上、下付巷尾巷与工作面放顶线放齐,下付巷尾巷最多可滞后放顶线1m,保证柱、梁、坑木、工字钢100%回收。

  2.2.3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和顶板管理

  a、该工作面根据相邻工作面顶板情况,预测初次来压步距一般为15m,周期来压步距为6m,在此期间顶板开始大面积垮落,压力急骤增大,所以必须加强顶板管理。

  b、做好初次来压期间顶板预测工作,每班技术员对当班顶板冒落情况如实向区队汇报,填好记录。

  c、严格初采期间工程管理,工作面在放炮或放顶之前要进行二次注液,保证柱子初撑力达到要求,支柱液压阀漏液或卸载时,要及时处理。

  d、顶板有来压预兆或冒落预兆时,不准移副梁待压力稳定后,方可进行移副梁放顶。

并有班组长观山,发现顶板异常,压力增大有掉碴等预兆时,立即撤人。

  e、初次来压前,工作面放顶时,工作面溜子要停止运行或间断运行,溜子停开有准确信号。

  f、在工作面初次来压前,如果采空区的直接顶冒落高度小于1.5m或舍邦被埋少于支柱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下时,舍帮要打抬棚,一梁三柱,背牢升紧,必要时,加密集支柱切顶和在舍帮每隔5m打设木垛加强支护,工作面严禁出现空载支柱。

  g、如果放顶5排,老顶仍不落,必须制定专项技术措施。

  该采面推至离12采区皮带下山30m处为停采线,进行回收,回收时,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回采结束后,45天内,必须对采空区进行封闭注浆。

  312022工作面生产系统

  3.1运输系统

  3.1.1运煤路线

  12022工作面(溜子)→12022下付巷(溜子、皮带)→12采区皮带下山(皮带)→四巷溜煤囤→主一部皮带→主井→平地(皮带)煤场

  3.1.2运料路线

  设备、平地料场→斜井井口装车→斜井轨道→轨道下山→12022上付巷车场→12022上付巷→工作面。

  3.1.3工作面运输设备选型

  12022下付巷长度495m,倾角β=-3°,对该工作面设备进行选型设计。

工作面下巷里段100m溜子运输。

  (一

本文来自: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www.mkaq.org)详细出处参考:

http:

//www.mkaq.org/html/2012/04/12/124958_4.shtml)、胶带机选型

  1、设计依据

  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

  输送长度L=400m

  上山倾角β=3°

  工作制度330d/a,16h/d

  运输任务担负回采工作面运煤

  煤的散集容重γ=0.98t∕m3

  煤在胶带上的堆积角ρ=30°

  煤的最大块度αmax=150mm(大部分接近面煤)

  设计生产率A=100t/h

  初选用DTL65/20/30型胶带输送机,其参数:

带速1.63m/s,胶带宽度650mm,电机功率2*30KW,电压660V。

  式中:

m—电动机功率备用系数,取1.15;

  η1—机械传动效率,一般取0.9;

  a—多机不平衡系数,双机时取0.9;

  b—电压降系数,井下采区取0.9。

  5、胶带输送机选择

  根据以上计算,运输巷采用功率2*30KW防爆电机驱动的原有DTL65/20/30型胶带输送机,其参数:

设计运输生产率200t/h,带速1.63m/s,胶带宽度650mm,电机功率2*30KW,电压660V。

  胶带机铺设完成后,应检测运输设备及其铺设质量,使之符合相关规程、规范及行业规定的要求。

  6、运输能力验算

  A=B(KVγC)2/(1000×1.25)

  =0.65×(458×1.6×0.98×0.9)2/(1000×1.25)

  =217t/h

  年运输能力计算为:

  330×10×110=33万t/a

  式中:

330—年设计330天工作;

  10—每天10h净运输工作时间;

  110—每小时平均运输能力,取217t/h的一半。

  富裕系数33/5=6.6﹥1.2,满足运输要求。

  

(二)、顺槽刮板机输送选型

  1、设计依据

  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t/a

  输送长度L=120m

  倾角向上β=3°

  运输任务担负采区运煤

  设计运输生产率A=50t/h

  2、选择刮板机输送类型

  根据A=50t/h,顺槽选用SGB420/40T型刮板输送机。

其有关技术特征:

  出厂长度:

L=120米

  运输能力:

M=80t/h

  刮板链速:

v=0.86米/秒

  刮板质量:

q0=16.95公斤/米

  电机功率:

N=40KW

  破断拉力:

SP=320000N

  3、运行阻力、牵引力和功率计算

  重段运行阻力

  q=A/3.6×v=16.15kg/m

  Wxh=[(q0×wo+q×w)Lcosβ-(q0+q)Lsinβ]×g

  =[(16.95×0.4+16.15×*0.7)×120cos4°

  -(16.95+16.15)×120sin4°]×9.8

  =110613.43N

  空段运行阻力

  Wk=q0×g×L(wocosβ+sinβ)×g

  =16.95×120(0.4cos4°+sin4°)×9.8

  =8442.14N

  考虑曲线段阻力及弯曲段的附加阻力则总牵引力

  Wo=1.21×(Wk+Wxh)

  =1.21×(8442.14+19471.38)

  =33775.4N

  电动机轴上的总功率计算

  N=WOv/1000*0.8(传动装置效率)=33775.4×0.86/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