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885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docx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年月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1

一、新农村文化与乡土音乐概述5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5

(二)乡土音乐的特点5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发展现状6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7

(一)乡土音乐面临困境7

1.政府保护工作体系尚不健全7

2.乡土音乐遭遇传承危机7

3.乡土音乐影响范围有限7

(二)乡土音乐传承保护原则7

(三)乡土音乐传承保护途径8

1.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8

2.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的骨干作用,积极培养农村民间文艺队伍8

3.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乡土音乐的传承8

总结8

致谢9

参考文献9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表演专业学生童亚琦

指导教师李燕

摘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其中乡土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创作中积淀下来的精神产物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但其生存空间与文化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失去传承基础;传承人呈现“断层”与保护者的“肌无力”,使乡土音乐失去传承动力。

在乡土音乐保护与传承中应正视现状,为乡土音乐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讲学、民俗等实践活动的平台,找出乡土音乐的当代传承方式,来解决乡土音乐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

乡土音乐;传承;保护

 

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localmusicculturalconstructioninnewruralareas

StudentmajoringinPerformanceTongYaqi

TutorLiYan

Abstract:

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cultureisanimportantpartof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andanimportantguarantee,cultureisthenewruralconstruction"softpower",wherelocalmusicisaccumulatedintheworkingpeopleinthespiritofthecreationoflong-termproductionoftheproductwhichhascohesion,integration,assimilation,farmergroupsregulatebehaviorandpsychologicalfunctions,themajorityoffarmersideology,values​​andbehaviorplaysabroadandlastingimpact.Buttheirlivingspaceandculturalenvironmentshrinking,losingheritagefoundation;inheritorsshow"fault"andtheprotectorof"weakness"sothatlocalmusicheritagelostpower.Inthelocalmusicandheritageprotectionshouldfacethestatusquo,tocreatenewlivingspaceforthelocalecologicalenvironmentandculturalmusic.Schooleducationthroughtheplatform,lectures,folkandotherpracticalactivities,findlocalmusicalheritagecontemporarywaytosolvetheproblemoflocalheritag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music.

Keywords:

countrymusic;heritage;protection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潮流中,寻求乡土音乐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一个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方式。

乡土音乐,这一当地深厚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将其置于新的文化的建设视野中,从传承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乡土音乐有更清楚更积极的认识。

乡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又是一个常看常新的研究。

在这条道路上,固守永远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乡土音乐想要从拯救与保护的阶段跨入发展与传承的时期,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人们的观念,放下“固守传统”这一魔咒,解放思想,将其置于“活态”的生存空间,以人民需求、喜好为导向,为现实生活服务,恢复乡土音乐的“主人翁”地位。

一、新农村文化与乡土音乐概述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而乡土音乐作为广大农村世代相传,沉淀积累下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以其流传性广,地域特色鲜明,人们喜闻乐见,教化作用强等许多特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借助于民间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才能引起共鸣,持久发挥作用和效能,才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1]乡土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中历史悠久、遗存丰厚、极具鲜活力与实用性的形式,乡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审美价值以及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民间音乐。

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对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

化和优良民族传统遗风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的内涵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它不仅包括农村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实体性文化,还应包括以道德伦理、公共规则、公共舆论为主体的规范性文化和以价值信仰、宗教信仰为主体的信仰性文化。

[2]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文化三者是相互联系、交织作用、不可分割的文化集合体。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方面,如我们往往重视农村文化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实体性建设,而忽视了规范性文化与信仰性文化的引导与培育。

(二)乡土音乐的特点

乡土音乐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3]乡土音乐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农民是乡土音乐的主体。

乡土音乐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音乐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第二,乡土音乐以农村社会为载体;第三,农村社会生产方式是乡土音乐的底色,乡土音乐是由农村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所造就的。

农村文化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一样,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从微观角度看,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有自己族群印迹的文化特点,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文化的绚烂色彩,以至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乡土音乐特色。

乡土音乐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

乡土音乐的消亡,本质上说,是一个拥有这个乡土音乐并以这种乡土音乐为赖以生存的滋养民族的消亡,处于衰败期的文化,同样使人表现出突出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在文化转型和变迁中,这种固守更能体现出现,容易使人变得保守、固执。

因个体对精神文化内涵的接受和领悟程度不同,也会显现出个体的差异。

在文化的交碰过程中,地域性以及文化对个体成员的这种狭隘的塑造或约束,能带来封闭性的不利影响。

乡土音乐反映出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乡土音乐已成为独特的文化形式。

人们静下心来欣赏乡土音乐时,不仅能从音律的变幻中体味到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更能领略到蕴藏在其中的社会形势变迁。

例如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劳动中的民歌,就是乡土音乐的典型代表,一般是口头创作而成,其本身不具备深刻的意义,通常曲风淳朴,传唱度较高,是人民群众情感和生活状态的自然流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势变化。

民歌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化特点,为研究整个社会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乡土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和人文元素,从侧面体现出音乐所在地的民俗文化特征。

民俗文化包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社会信仰等人文要素。

一种乡土音乐的失传和没落,通常意味着当地民俗文化走向衰落。

对乡土音乐的有序传承就是给予了民俗文化最大意义的保护。

各民族间不同的民俗文化造就了乡土音乐不同的品种,成就了乡土音乐的多样性音乐风格。

乡土音乐源自社会文化生活,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艺术形式。

乡土音乐和社会文化、民俗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依附关系,传承乡土音乐,更是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发展现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文化的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摇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紧密。

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总体上说来,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其中传统艺术形式-乡村音乐,丰富多彩,世代相传,地域性特色明显,是一项原始艺术。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乡土音乐并非是农村文化中的“化石”,而是真真实实存在于乡土生活中,并且在乡土生活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存的空间与需求的可能。

它们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乡土意识浓厚。

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不是静态的积淀,而是动态的生活。

它们有自身的发展轨迹,有自己的生命过程。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但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不得不承认这些没有“与时俱进”的乡土音乐已经濒临退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衰落与消亡。

乡土音乐的类型各具有特色,诸如保康“黑暗传”、“皮影戏”,老河口“丝弦”,南漳“薅草锣鼓”等。

这些音乐品种在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比如保康的“黑暗传”和“皮影戏”艺术,这两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曾是民间丧俗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活动,

但是随着农村日益城镇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保康农村的丧葬仪式中,已经鲜少见到这两种艺术形式。

据保康县文化馆副馆长宋进潮介绍,全县范围内能完整展现“黑暗传”和“皮影戏”艺术的艺人不足十位,而且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之间。

尽管2006年这两门艺术形式都入选“襄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黑暗传”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除了参加一些政府组织的演出活动以外,老艺人们很少有机会将这两门艺术形式展示给世人。

[4]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一)乡土音乐面临困境

1.政府保护工作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这表现为: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

效利用;文化经费缺乏;基层文化单位作用发挥不充分;文化工作者待遇难以保

障;文化队伍不稳定;农村文化市场冷清;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等。

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一些花大价钱建设的文化硬件设施,甴于后续资金不能得到及时补

充,导致这些硬件设施的后续运营管理出现问题,结果要么闲置、要么挪为他用,要么废弃了,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给农民群众带来了不好的印象,大

多数农民群众认为这是铺张浪费的行为,是在搞“形象工程”,既无济于农村文化的建设也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5]

2.乡土音乐遭遇传承危机

从传统上来看,乡土音乐通常是以师徒传承、社会风俗传承、家族式传承等为主要传承方式,通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将技艺延续下来。

[6]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不少新的传承途径,例如学校、传习所等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土音乐的传承发展。

但是,不少乡土音乐是以方言为基础的,饱含着丰富的当地民俗和文化特色。

由于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乡土音乐跨地域性传播的难度较大,基本上以纵向传播为主,即民间艺人对传承人直接教育和传授技艺。

由于从事乡土音乐活动的收入不高,长期在基层生活,对年轻人来说,学习乡土音乐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乡土音乐的兴趣。

不少老艺人也只是将乡土音乐作为自己的副业或者娱乐方式。

随着老艺人的年事稍高,年轻人又难以为继,乡土音乐的传承成为影响民间音乐发展的关键问题。

3.乡土音乐影响范围有限

乡土音乐的实际影响范围往往局限于方圆十几或者几十公里的群众生活圈,限制了乡土音乐的进一步传播。

[6]而且一些民间艺人为提高乡土音乐的知名度、扩大音乐的影响范围、迎合现代人的音乐品味,短期内对乡土音乐进行创新,使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以另一种风格出现,致使传统民族音乐丧失自身特色、识别度不高;在追求市场认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甚至在表演过后迅速被湮没,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创新,导致音乐影响力降低。

(二)乡土音乐传承保护原则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

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乡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重要内容之一。

[7]

文化创新要有现实性和实践性,它要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在实践中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而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还要讲求历史继承性,离开历史,根本无法认识文化。

[8]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要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更不能让优秀乡土音乐。

(三)乡土音乐传承保护途径

1.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乡土音乐扎根于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音乐。

昔日的乡村艺人,就曾给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

[9]农民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新农村文化服务的对象。

农民既是乡土音乐的创造者,也是乡土音乐的传承者,更是乡土音乐资源的享受者。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农民主体性地位突出不足,造成农村文化发展的迟缓,农民精神生活相对落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不仅是其中重要内容,也是根本改变农民陈旧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培育农民新思想、增强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2.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的骨干作用,积极培养农村民间文艺队伍

传承优秀乡土音乐关键在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否为人接受,有人研究,后继有人。

一个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乡土音乐形式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失传,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因此,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在传承乡土音乐中的骨干作用,并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形成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流行于晋西吕梁地区的离石、方山、柳林、中阳和临县的一种乡土音乐-弹唱,就是利用发挥“能人”的骨干作用,积极培养农村民间文艺队伍,使得弹唱艺术转衰为荣的发展。

弹唱是介乎于曲艺、小戏和表演唱之间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音乐。

[10]弹唱历史悠久,历经宋元的兴起阶段、清代的形成阶段以及清末民初年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成熟阶段,在文革时期,被革除进入衰落阶段,直到八十年代后,各地纷纷成立各种曲艺协会,创办曲艺刊物,举办文艺汇演,还组织人力去发掘,收集和整理各种曲艺资料,使得弹唱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10]

3.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乡土音乐的传承

发展文化产业是传承优秀乡土音乐的重要途径。

农村的乡土音乐资源丰富,作用独特,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文化传统的传承载体,是激发农民群众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精神动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11]为此,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改变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乡土音乐艺术产业领域。

黄梅戏被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是安徽的优秀戏曲剧种的代表,是安徽的标志性文化形象和代表性文化品牌。

黄梅戏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的传播中出现了新的变化,群众爱看黄梅戏,小学生爱学黄梅戏,民间凤英剧社爱演黄梅戏,黄梅戏成为黄梅村的文化品牌。

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创和发展了黄梅戏的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在:

旅游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

[12]

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

近年举办的中国黄梅戏艺术节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黄梅戏旅游促销活动,加大了对黄梅戏宣传推介力度,建立了形象宣传、产品包装、活动搭台、展览推介、节庆招徕、网络促销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市场营销体系,使黄梅戏知名度不断提高,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促进了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并且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安庆市区、怀宁县、潜山县等地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线路周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网络文化产业方便,主要是完善了在网络上黄梅戏相关的所有信息,当前,网络上有各种黄梅戏知识详细介绍,从起源、历史、文化、派别、传播等方面的介绍,有大量的数字黄梅戏作品,从经典唱段到黄梅戏歌曲、黄梅戏电视剧、黄梅戏电影等,还有黄梅戏新闻与资讯。

黄梅戏产业已现雏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总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都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中国的音乐艺术想要在世界音乐之林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地方做起,从培植乡土音乐的民间土壤入手,寻找适合的途径拯救、保护进而发展、传承地方乡土音乐。

乡土音乐传承和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性格的重要体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精神延续的基础。

加大对乡土音乐的传承力度,对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同时不断推动音乐创新,将乡土音乐的多样性和特色得到有效的维护,刺激音乐爱好者对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关注热情,吸收新时期的时代元素,促进民歌积极进行转型探索;其次有利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在现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精神食粮的要求越来越挑剔。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方面与智力保证。

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音乐的挖掘、继承、发展和保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和梳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土音乐面临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乡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致谢

我要感谢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的任务。

从设计选题到最后的论文完稿,指导老师一直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探索精神来督促我完成本次毕业设计。

他在学术方面的求真务实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是我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同时,我也要感谢其它各位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

学校提供了优秀的知识资料供我参考,同学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和论文改进的优秀意见。

在此,要感谢他们。

而且我还要感谢多年来培养我的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

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我提升了个人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的护理综合能力都有了一个提高。

并且逐渐掌握了学习新鲜知识,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

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蒲亨建.民族音乐研究的视野、方法与案例[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德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2007.

[3]廖明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学术论谈,2007(01).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2007(17).

[5]程洁.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点[J].社会科学报,2006(12).

[6]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J].中国文化报,2007(02).

[7]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8]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01).

[9]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2008(06).

[10]张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保障体系研究[D].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2008.

[11]张德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2007.

[12]张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保障体系研究[D].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2008.

[13]RossR,HistoricalEvolvementanditsProtectionofTraditionalMusicinAnhuiArea[J].Nature,2008.

[14]PengJ,WangEB,ZhouYS.Synthesis,PromotetheCommunication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nMusic[J].JChemSocDaltonTrans,2008(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