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8061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docx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婺城区汤溪镇中心小学谢旭琴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坚持以“从人性的角度亲近伟人,从孩子的角度阅读鲁迅”的思想为指导,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

用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回顾·拓展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系列化学习过程。

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资源的整合、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语言的积累、言语的实践,进行最为有效的语文教学。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资料袋”到“阅读链接”,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组教材共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他三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选编目的:

一是让学生从鲁迅作品中认识鲁迅;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特点,感受鲁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文字上独特的味道,培养孩子们对鲁迅作品的好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选编目的:

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一面》选编目的:

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有的人》选编目的:

一是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二是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五个模块,用10—11课时完成:

模块一:

整体感知,初识鲁迅。

(2课时)

模块二:

文本感悟,触摸鲁迅。

(2课时)

模块三:

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2—3课时)

模块四:

综合实践,亲近鲁迅。

(1课时)

模块五:

施展练习,学以致用。

(3课时)

【实施说明】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层层深入。

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只是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显出来,对每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地思考。

在开放的课堂上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生成的问题。

板块式设计有利于教师随机处理问题。

流程设计师施教的线路,板块设计是施教的思路。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2.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3.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5.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特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模块一:

整体感知,初识鲁迅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明确本组课文的主题以及学习训练的要点;

2.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针对本组课文的学习质疑问难,制定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方案。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习单元导语——浏览整组课文,总体感知——检查自学情况,学习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布置实践活动。

【板块设计】

板块一:

照片导入,初见鲁迅

1.(出示照片)同学们,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

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爱国格言和名言,谁能来说一说?

2.学习“资料袋”,初步了解鲁迅。

3.是啊,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鲁迅。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鲁迅先生形象的一个高度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探究学习的动力。

板块二: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1.学习导语,明确目标

1)自由读读单元导语,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本组课文的主题;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习训练要点。

2)细读导语第二自然段,说说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编者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训练呢?

(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3)为达成这样的训练目标,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哪些内容?

浏览整组课文,教师引导归纳:

共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2篇精读,2篇略读,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2.初读整组,填写导读卡

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去认识鲁迅,走近鲁迅。

出示小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整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简单的批注;

2能概括地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完成“单元导读卡”。

单元导读卡

初识鲁迅(摘录教材中描写鲁迅的句子)

他人眼中的鲁迅(摘录教材中对鲁迅评价的话语)

我眼中的鲁迅(自学本单元后对鲁迅的评价)

我的质疑(自学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我的探究(我还想了解关于鲁迅的哪些内容)

【设计说明:

单元导读让学生对整组课文有个整体了解,明确学习目标,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三:

检查自学,初识鲁迅

1.检查字词

第一组:

项帯银圈黄里带白的脸

手捏钢叉寸把长的头发

头戴毡帽隶体“一”似的胡须

1)指名读,注意正音

2)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都是描写外貌的)为什么分成左右两组?

(左边是闰土的外貌;右边是鲁迅的外貌)

3)分左右两组读词组,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怎样的鲁迅?

第二组:

支起竹编半跪着

撒下秕谷敷上药

缚在棒上扎好绷带

1)指名读,注意正音

2)说说这组词与第一组词有什么不同?

(都是描写动作的词组)那这里又为什么分成左右两组呢?

(左边是闰土的动作;右边是鲁迅的动作)

3)分别读左右两边的,说说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精彩片段

1)由说画面,引出《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8自然段;《一面》第26自然段。

练习朗读

2)把你喜欢的精彩画面或片段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3.交流初步印象(结合导读卡进行交流)

初读了课文后,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说说各课的主要内容。

【设计说明:

本环节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为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将词语检查与人物外貌、动作描写结合起来,而后通过介绍精彩片段检查重点段的朗读,这样将学词读句与单元主题和训练点有机结合起来。

板块四:

质疑问难,探究鲁迅

1.自学本单元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你还想了解鲁迅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质疑,归类:

▲课文内容的疑问

如:

“四角的天空”是怎样的?

他们怎么会只看见“四角的天空”呢?

等(涉及到个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为什么阿累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

▲自己想探究的内容

如:

鲁迅先生的生活背景及当时所处的年代;

鲁迅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欣赏?

……

2.师生合作制定“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方案

“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导航卡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

活动准备

时间安排

汇报方式

鲁迅的一生

纵观鲁迅一生,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师生共同

参与

单元导读后

交流

影片欣赏

观看《鲁迅》(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鲁迅之路》、《祝福》、《阿Q正传》等影片。

老师准备

穿插在整组教学中,利用午休时间。

写观后感

鲁迅名言

搜集鲁迅名言

师生共同

承担

《有的人》之后

诵读

“走近鲁迅”读书周

阅读关于鲁迅的书籍和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了解其笔下的小人物及其文章的战斗性

老师推荐

贯穿整组教学

读书会、读后感、手抄报

我眼中的鲁迅

通过搜集鲁迅文学、版画等方面的成就,全面了解鲁迅

学生准备

在整组课文教学之后

手抄报、幻灯片、总结报告

3.布置开展综合性学习

【设计说明: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针对“单元导读”学生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并开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贯穿整组课文的教学始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对鲁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模块二:

文本感悟,触摸鲁迅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受鲁迅笔下闰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流程】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少年闰土》,认识鲁迅笔下的闰土,从鲁迅文学作品中认识少年鲁迅——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感受周晔眼中的伯父,女佣眼中的鲁迅——链接阅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感受他人眼中的鲁迅——学习《一面》,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朗读《有的人》。

【板块设计】

板块一:

回顾初读,导入新课

1.说说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这四篇课文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设计说明:

了解教材编排特点,为全方位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做铺垫。

板块二:

从鲁迅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少年闰土》

1.认识少年的伙伴——闰土

1)鲁迅的这位朋友为什么取名闰土?

他长什么样?

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两段话,重点进行朗读练习。

2)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来写闰土?

抓住“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2.认识少年鲁迅

透过《少年闰土》,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少年鲁迅的形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预设:

(好奇、对农村生活羡慕、向往……)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不知道但又迫切想知道”的情感,感受鲁迅文字上这独特的味道。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四角的天空”,体会句子的含义:

“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见狭窄。

2)情感朗读,体会鲁迅对自由、玩耍、亲近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

【设计说明: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阅读鲁迅的作品,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易体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架设起学生阅读理解的桥梁。

同时,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阅读,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鲁迅文字上的独特味道,这样能够有效培育孩子们对鲁迅作品的好感。

板块三:

从他人作品中了解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1.周晔眼中的伯父(在周晔的眼中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一:

慈爱、幽默、风趣、乐观

1)抓住:

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中鲁迅的动作与表情(如:

摸着胡子、笑了笑、微笑着问……)来体会。

2)抓住重点句理解: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a.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b.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慈爱、幽默、风趣)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a.鲁迅的鼻子真的是因为碰壁碰扁的吗?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适当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b.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幽默、风趣、乐观)

预设二:

关心穷苦人

抓住“救助车夫”重点片段: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抓住动词体会伯父耐心、专注

2)联系课外收集到的鲁迅的资料,结合课文的描写,再看看课外的插图,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他人眼中的鲁迅先生

1)关心女佣

指名读女佣阿三的话,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关心穷苦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2)关怀青年

a.联系《一面》的阅读提示,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b.浏览《一面》,感受鲁迅对“我”的关怀。

3)值得尊敬(重点学习:

“痛别鲁迅”部分)

a.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练习情感朗读。

b.周晔当时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你现在明白了吗?

链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描写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和两位老太太的片段,进行朗读。

3.永远怀念鲁迅——朗读《有的人》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人。

1949年,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曾经挥笔写下著名的诗篇——《有的人》。

学生齐读《有的人》

【设计说明:

本环节引领学生从孩子的角度阅读他人的作品,并从中了解鲁迅。

从周晔的眼中那位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伯父,再到受人敬重的伟人,这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对鲁迅的认识,这也有助于学生全方位认识鲁迅。

板块四:

拓展阅读,提升鲁迅形象

1.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推荐阅读:

《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祝福》……

2.阅读其他人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鲁迅,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推荐阅读: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父亲的写作》、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设计说明:

此版块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从鲁迅的作品中及他人的作品中进一步了解鲁迅。

读鲁迅的作品,感受他那如椽大笔下文字的魅力;读他人作品,感受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

模块三:

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2—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文章在写法与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继续学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流程】

学习《有的人》,体会对比、反复手法运用的好处——回顾课文结构,学习写作方法——出示例句,体会人物特点,学习描写方法——随文练笔:

试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板块设计】

板块一:

品味《有的人》,体会写法特点

1.自由品读,说说“有的人”指哪些人?

2.再次细细地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在写法上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最大特点: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

1)读一读,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进行了对比?

a.生死价值的对比(第1小节)。

 

   b.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第2~4小节)

c.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第5~7小节)   

2)读一读,品一品运用对比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3)读一读,划一划诗中哪些地方进行了反复,运用反复手法有什么好处?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

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设计说明:

此环节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表达的方法。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体会其作用也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之一。

板块二:

回顾课文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回顾《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安排了哪些事例,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以《少年闰土》为例:

1.结构特点

开头先写“我”记忆中的“月夜看瓜刺猹”图;接着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回忆往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四件事。

2.详略安排

所选的四件事,在笔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详写雪地捕鸟、看瓜刺猹,略写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3.移情体验

1)课文先后两次写到刺猹,一次是三十年前听闰土亲口讲述的,一次是三十年后的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

最大的不同点——“我”回忆的夜晚比闰土讲得更美。

2)联系起作者的生活经历,为什么我的回忆比闰土口述得更美?

   A、思念,因为这是“我”三十年来的思念哪!

   B、渴望:

还隐藏在字里行间我的一种强烈的渴望,我多么渴望到瓜地刺猹的少年就是自己啊!

我梦想自己的也能站在瓜地刺一回猹,其实,就是“我”多么渴望拥有闰土那样勇敢的品质。

3.小结回忆类文章的写法(精彩画面——引起回忆)

【设计说明:

这两篇课文结构精巧完美,《少年闰土》更是首尾情通意合、一脉贯底,是学生学习写回忆文章的典范。

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既了解了课文结构,又渗透了写作指导,可谓一箭双雕。

板块三:

再品人物特点,学习描写方法

1.回顾主要人物的特点

《少年闰土》——闰土: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

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一面》——鲁迅先生:

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再品例句,体会好处

《少年闰土》

1)感受闰土在鲁迅心中的印象,引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说话:

只可惜他们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再次相逢闰土会变得怎样?

3)学习《故乡》中的片段,再次感受表达方法。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A.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写法上的异同,感受外貌描写的好处。

B.其他人物鉴赏: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

【设计说明:

通过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然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外貌,进行比较。

这样的比较,既能够丰满闰土的形象,又带给学生对人物的认识造成较大的震撼。

补充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孔乙己和祥林嫂,旨让孩子们感受,鲁迅的生花妙笔,激发孩子们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找出描写人物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一面》

1)跳读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2)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瘦)

4)引导思考:

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3.梳理描写人物的方法

《少年闰土》:

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一面》:

作者通过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

【设计说明:

教是为了不教,方法的习得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描写的方法是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为了归纳方法而乱贴标签,通过梳理方法让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方法始终与具体语句结合。

板块四:

随文练笔,进行进行仿说

1.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3.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设计说明:

随文练笔,学以致用,使学会“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目标落到实处。

模块四:

综合实践,亲近鲁迅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汇报交流,进一步提升鲁迅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2.积累鲁迅的名句,懂得大致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

【教学流程】

交流平台,谈谈“我心目中的鲁迅”——综合性学习汇报,提升鲁迅形象——学习趣味语文,进一步丰富鲁迅形象——日积月累,积累鲁迅名言

【板块设计】

板块一:

交流收获,提升鲁迅形象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还开展了“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结合课内外的收获谈谈“我心目中的鲁迅”。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1.谈谈书本中的鲁迅(可以就课文内容来谈;可结合课外阅读的收获来谈;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2.“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搜集的图片资料、书画作品、小报、读后感等诸多方面的成果)。

3.以综合性学习“走近鲁迅”为基础,从“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坚强的战士”、“出色的版画家”等内容入手谈谈所了解的鲁迅。

4.趣味语文中的鲁迅

1)自由读短文,品一品,你从中品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聪明、淘气)

2)你能讲讲鲁迅小时候有趣的故事吗?

【设计说明: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特点来谈人物,抓人物特点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加深刻了,鲁迅这一位伟大的战士形象也就更加丰满生动了。

板块二:

积累语言,铭记伟人鲁迅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句子意思。

2.比赛快速背诵。

3.你还收集到了哪些鲁迅先生的名言,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名言,共同赏评。

4.将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制成书签。

【设计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