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8591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医适宜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docx

《中医适宜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适宜技术.docx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

一、拔罐疗法

(1)准备材料:

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

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

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

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

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5)起罐:

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

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

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

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

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

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

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

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

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

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二、艾灸疗法

灸的种类很多,结合临床,我们这里主要讲讲艾条悬灸

1.操作方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需要灸的腧穴或者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2.注意事项: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着,应慎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部也不宜施灸;如果遇到局部直觉减退或小儿,医者可将实、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和测知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三、毫针刺法

1、持针姿势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2、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 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 :

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 :

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 :

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

行针时,左手食中两指可夹持针身,以免弯曲,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法 :

即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一、晕针

  

(一)现象  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二)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

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三)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

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

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四)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

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

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二、滞针

  

(一)现象  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三)处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

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四)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

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三、弯针

  

(一)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二)原因  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三)处理  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

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

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四)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

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

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四、断针

  

(一)现象  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二)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

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

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三)处理  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

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

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四)预防  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

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

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

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

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五、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三)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癣血消散。

  (四)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

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

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

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

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症状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

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

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

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三)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

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

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

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四)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

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七、刺伤脑脊髓

  

(一)症状    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

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二)原因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

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三)处理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

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

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四)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

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

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八、刺伤内脏

  

(一)症状    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

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

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

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

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二)原因    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三)处理    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

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

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四)预防  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

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四、3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

1.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尺泽: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4.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5.鱼际: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6.少商: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7.臂臑: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8.肩髃: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9.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10.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11.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12.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13.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4.地仓: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15.颊车: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16.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17.天枢: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18.犊鼻: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9.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20.丰隆: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21.肾俞: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2.委中: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3.涌泉: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24.中极: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25.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26.神阙:

在腹中部,脐中央

27.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28.命门: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29.大椎: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30.百会: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五、刮痧疗法

刮痧“是有独特疗效的民间传统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以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保持人体阴阳平衡,达到调理气血,活化细胞,排除病邪,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对很多疾病有治疗和保健作用。

刮痧的方法:

用瓷汤匙或瓷碗,蘸香油或菜油,在患者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由轻到重刮拭,用力均匀,不可刮破皮肤,刮至皮肤呈紫红色为度。

然后用软纸或毛巾将皮肤上的香油擦干净。

刮痧的部位有背部、颈部、前额、胸部、腹部、肩胛、肘窝、膝窝等。

六、面瘫病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部分患者初期可有耳后疼痛。

治法:

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情平次透穴或斜刺。

取穴:

风池、翳风、地仓、合谷、颊车

随证配穴:

鼻唇沟平坦加迎稥,鼻唇沟歪斜加水沟;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

七、感冒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治法:

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往返推罐3-5次,待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腧等穴位,留罐10分钟后起罐。

起罐后,擦干净润滑液。

八、头痛

偏头痛是以一侧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又称为血管紧张性头痛。

治法:

以患侧组太阳经巡行区穴位为主

取穴:

患侧头维、太阳、风池、翳风、角孙、局部阿是穴

九、项痹病

治则:

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操作步骤:

1.患者正坐,医者先用拇指点揉法分别在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操作,每穴约30秒左右

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滚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3-5分钟,在用拿法肉颈项部并配合推拿肩臂部约3-5分钟。

3.在颈背部痛点处,用肘部揉法操作2-3分钟

4.用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在压痛点上施揉法,并拿捏两侧肩井及患肩至前臂反复数次,大约2-3分钟。

十、踝扭伤

中医称为“踝缝伤筋”,主要是由于行走不慎,足落地受力不均,使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损伤。

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局部疼痛和活动时疼痛加重。

一般由明显的外伤史,局部肿胀,损伤后有皮下淤青。

治法治则:

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常用推拿手法:

按柔、推、拔伸、摇。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或坐位,用按柔手法,自患部到周围,并逐渐向上,经小腿到膝下,重点在绝骨、杨陵泉等,约5分钟;

2、拔伸踝关节并做小幅度摇法和屈伸内外翻等被动活动,约2分钟;

3、用推法自局部向周围分推多次,约2分钟。

4、嘱患者减少踝关节活动,局部保暖。

十一、胃脘痛病

饮食生冷、情志所伤导致中焦胃寒,失于和降,引起疼痛。

临床表现为:

上腹急性绞痛、拒按,可伴有恶心、脘闷、呕吐等。

治则:

理气和胃止痛。

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

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神门。

2、配穴:

平素食欲不振、气虚加用脾;反复发作伴呕吐脘闷加用交感、皮质下、三焦。

3、操作:

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区,用探针以轻、慢、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作为准确的耳穴刺激点。

在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指、食指尖或指腹垂直施压于贴敷的王不留行籽上,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

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左右,可重复操作2、3遍,每天3至5次。

双耳轮流使用。

十二、腰痛病

自觉腰部疼痛,临床表现为:

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治法:

取腰部督脉、膀胱经穴为主。

走罐或留罐法。

操作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腰部皮肤充分暴露。

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液体石蜡或其他润滑剂,用闪火法将罐扣在督脉上,左手扶患者肩部,右手握罐,缓慢沿督脉推进、拉回10至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或紫红。

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

1周1至2次,5次为一疗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