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8812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docx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指南(适用版本:

人教版)

总课时数:

12课时主备人:

张静

课题

教材

分析

课标

要求

调适目标

课程资源整合

策略整合

达标

要点

效果及调适建议

原课程资源

调适课程资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

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出怎样的主题?

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掌握生字词,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成长的情怀。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这是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

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出怎样的主题?

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介绍作者其他相关的作品及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1.理解文意

2.理解领会优美语句,学会仿写。

3.摘抄优美语句段落。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文是从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来的,小说其实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教学这篇课文,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下整部小说的梗概,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小说,以便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素养和审美情趣。

1.培养学生“读、品、赏、析、议”的能力。

读,多种方式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品味语言;赏,欣赏文本;析,分析疑惑;议,讨论交流。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从整体着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读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多向对话。

例如:

读一篇文章,可以问自己:

我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也就是: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本文是从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来的,小说其实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教学这篇课文,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下整部小说的梗概,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小说,以便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素养和审美情趣。

 

补充作者及相关作品的介绍,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1.理解文意

2.理解领会优美语句,学会仿写。

3.摘抄优美语句段落。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丑小鸭

这是一篇童话。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渴望。

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文章把丑小鸭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多的启发。

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认知目标:

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

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学生交流收集的童话故事,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分角色朗读

深入理解童话的含义

基本完成

诗两首

伤仲永

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前一首没有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但多少年来却被人们广为传诵。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加上学生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或对未来的想像,看看能给自己哪些有益的启示本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

1.积累字词作,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知识)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能力)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前一首没有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但多少年来却被人们广为传诵。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加上学生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或对未来的想像,看看能给自己哪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生性非常脆弱的王子都能在落难中挺过来,还有什么人不能呢?

两位诗人的生平简介

补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灵活处理

 

基本完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

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2.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

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

友、同学排忧解难。

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

题。

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

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

的针对性。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整理汇报材料,其中体现出的命题、总结、探索能力,。

讨论法。

交流法

交流、演讲

基本完成教学内容。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指南(适用版本:

人教版)

总课时数:

12课时主备人:

张静

课题

教材

分析

课标

要求

调适目标

课程资源整合

策略整合

达标

要点

效果及调适建议

原课程资源

调适课程资源

黄河颂

这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做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知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介绍作者其他相关的作品及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黄河的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一课

本文是短篇小说。

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素养和审美情趣。

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学自主思维的空间,也给他们实际动手写作的空间。

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充分理解了爱国主义情感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艰难的过云与雄健的国民

这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教学时既要交待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让生活走进自己的视野

2、学会用线索将事例串联起来。

3、学会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这篇短文一共五段。

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第四段,从上文泛论“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和“民族生命的进程”,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第五段,照应第二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基本完成

土地的誓言

这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

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木兰诗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3.深切感受领悟木兰这一形象。

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接触到的古诗文较少,文言知识积累少,加之受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木兰诗》中的一些诗句、字词以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七年级的学生优势在于对知识的探求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汉乐府的特点、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

2、发现法。

3、讨论法。

了解民歌的艺术特色

基本完成教学内容。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黄河文化的情感,关注母亲河的现状,树立环保意识。

2.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将环保意识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3.尝试让学生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自主搜集黄河文化资料,并与同学合作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配合活动在课上展示。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搜集有关资料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整理汇报材料,其中体现出的命题、总结、探索能力,

1.关于黄河的视频材料。

2.举办诗歌朗诵会

达成

学生有兴趣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指南(适用版本:

人教版)

总课时数:

12课时主备人:

张静

课题

教材

分析

课标

要求

调适目标

课程资源整合

策略整合

达标

要点

效果及调适建议

原课程资源

调适课程资源

邓稼先

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建议结合练习三,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知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

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

有些部分可以只作一般了解,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例如第五部分,在内容上和语言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1、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

有些部分可以只作一般了解,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例如第五部分,在内容上和语言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能够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素养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

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

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

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将本文与前两篇课文──《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外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思想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基本完成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

在学习时,要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适当地插入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4.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

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

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

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

可以把本文作为作文例文,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

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灵活处理

孙权劝学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了解传统艺术

基本完成教学内容。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

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所以,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