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1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docx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探索规律》教案公开课

3.7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5页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四

⏹教学提示

“探索规律〞问题蕴涵着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教材是从“三角数〞、“两数和〞、“除以连续数〞中寻找其蕴涵的一些数与数之间规律。

对于规律的探索,它的方法、思想为数学本身和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根底。

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从有趣的数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从中感悟思想和方法的由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经历从有趣的数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从中发现探索规律的方法与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以及类推、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从有趣的数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从中感悟思想和方法的由来。

难点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以及类推、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例1、例2、例3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和直尺、例2方格图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

师:

孩子们,大家知道,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其实这些变化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讨就会发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简单自然,奠定了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1:

三角数

教材第63页例1

师:

〔课件出例如1〕仔细观察给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

每一行首尾数字都是1.

生2:

中间的数好似有规律排列。

师:

仔细想一想,中间的数有什么规律?

生:

中间的数和上一行左右两个数有关系,是上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师:

是吗?

你观察的真仔细,同学们验证一下,看看每行中间的每一个数是不是上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引导学生进行每一个数的验证,最后得出:

每行中间的数都是前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师:

谁能举例说明一下上面的结论是正确的。

〔预设〕

生1:

如第二行中间的数2是上一行两个数1+1的和

生2:

如第三行中间的数3=1+2、3=1+2;第4行中间的数4=1+3、6=3+3、4=1+3.

师:

同学们观察的仔细,验证的认真,那么根据上面的规律,你能把最后一行补出来吗?

看看每一个数是多少。

〔学生自己创造规律:

最后一列数应该是:

1、5、10、10、5、1.〕

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环节,从观察分析到猜想规律再到验证规律直至最后的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活泼中,在分析、思考中,并通过说表达出自己发现的规律。

知识点2:

两数和的规律

教材第63页例2

师:

〔课件出示格子图〕读格子图,你能观察到什么?

〔预设〕

生1:

方格的横排数从左到右分别是1-9;

生2:

竖排的数从下到上依次也是1-9;

生3:

方格的坐下角是“+〞。

师:

同学们观察的很是仔细,现在请拿出你准备好的方格图,在方格中描出和是4的格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描出和,并观察〕

生1:

和没变,描出和后成一条直线。

生2:

两数相加和是4的算式有:

1+3=2+2=3+1,这些算式很好玩。

师:

继续描出和是6、10的格子,看看有什么好玩的,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

两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有:

5+1=4+2=3+3=4+2=5+1,描出的格子也是条直线。

生2:

和是10的也是条直线。

师:

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但是好似只注意到了外在的结果的形状,请观察一下数字,看看和是4、6、10的这些格子有什么共性特征?

〔预设〕

生1:

我发现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就减少1时,和不变。

生2:

和不变时,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

从动手操作尝试描出和是4的数的简单外在规律:

和成直线状;到动手描出和是6、10后共性规律的探索,有对话、有沟通、有动手、有分析、有思考、有归纳、有总结,让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表现了出来。

知识点3:

除以连续的数

教材第64页例3

师:

〔课件出例如3〕读图,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预设〕

生1:

图中有一顺时针的箭头,还有720、360、120、30这些数。

生2:

好似观察这些数要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

师:

同学们观察地仔细,分析的认真,根据刚刚的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预设〕

生1:

根据箭头提示的方向,发现数越来越小,第一个数是720,第二个数是360,第三个数是120,第四个数是30。

师:

这些数的变化有规律吗?

生1:

720÷2=360,360÷3=120,120÷4=30,也就是说从720开始依次除以2,所得商除以3、再除以4。

生2:

第1个数除以2的结果是第2个数;第2个数除以3的结果得到第3个数…师:

按此规律,接下来的数应该是多少呢?

生:

30÷5=66÷6=1

师:

现在请你在完整地验证一下,你刚刚的猜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从外在的观察到内在的分析,引导学生思维直指问题的核心,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到利用规律写出要求的数。

〔三〕稳固新知:

1.教材第64页“课堂活动〞。

2.教材练习十四1-6题。

设计意图:

1.通过计算发现规律、按规律填数、找出规律接着画图等系列操作活动,进一步练习解答找规律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说、找、填、连等操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能力以及类推、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温习和稳固。

〔四〕达标反响

1.找规律写得数。

2.找规律填空  

3.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问处填上适宜的数。

4.按规律填数。

答案:

1.〔1〕515150〔2〕204020〔3〕5520

2.987612345×8+5

3.34

4.2527313335373941

〔五〕课堂小结

师:

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规律问题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有规律的世界里,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是相当有价值的。

〔六〕布置作业

1.找出以下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适宜的数。

 

〔1〕1,2,2,3,3,4,( ),( )

(2)( ),( ),10,5,12,6,14,7

(3) 3,7,10,17,27,( )

(4) 1,2,2,4,8,32,( )

2.在第三个三角形里填出所空缺的数。

3.以下列图中的x和y分别是多少?

4.寻找规律在空格内填数。

5.找出规律填一填。

6.面一张数表里数的排列存在着某种规律,请你找出规律之后,按照规律填空。

答案:

1.

〔1〕1,2,2,3,3,4,( ),( )

(2)( ),( ),10,5,12,6,14,7

(3) 3,7,10,17,27,( )

(4) 1,2,2,4,8,32,( )

2.(2+3)×6=30

3.x=29〔提示:

〕y=8〔提示:

3×9+2=29〕

4.

〔1〕第三图中空格应填12×15=180;第四图中空格应填224÷7=32。

〔2〕图中下面一行的数都是上一行对应数的3倍,故43下面应填43×3=129;87上面应填87÷3=29。

5.第三个图形中的“?

〞=5×3×8÷2=60;   第四个图形中的“?

〞=(21×2)÷3÷2=7。

 

6.这个数表的规律是:

第二行的数等于相应的第三行的数与第一行的数的差的2倍.即:

8=2×〔6—2〕,10=2×〔10—5〕,4=2×〔9—7〕,18=2×〔20—11〕.因此,括内填12。

⏹板书设计

7探索规律

例1:

每行首位的数是1,每行中间的数都是前一行左右两数的和。

例2:

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例3:

720÷2=360

360÷3=120

120÷4=30

30÷5=6

6÷6=1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例3教学片断

师:

〔课件出示〕观察例3,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

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小。

师:

根据箭头所示方向进行观察,其实这些数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你能找出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

生:

这些的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师:

倍数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组内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720÷2=360,360÷3=120,120÷4=30这3个算式开始分析和思考〕

生:

我是从给出的数开始思考的,观察数,我发现720÷2=360,360÷3=120,120÷4=30,我就开始猜想,给出的数是依次除以2、3、4,接着是不是除以5、6…

师:

你的猜想太棒了,大家赶紧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隐含着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

〔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对规律的表述不会在同一层面上,还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注意无论学生怎样用语言表达,只要根本表达出意思,都要肯定,不必过分追求科学、完整、准确。

师:

接下来空白处填什么数呢?

自己赶紧算一算吧。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得出的规律在空白处填上数,即30÷5=6,6÷6=1。

设计意图:

从开始学生浅显简单的发现,到经过教师的步步引导得出正确的答案,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接着运用猜想得到的规律进行解答和计算,直到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这些看似简单的师生对话,却让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条理、再到发散、聚合,整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真正经历发现规律、探索规律和创造规律的过程。

教学资源

例1:

你能把空缺的数填出来吗?

分析:

观察给出的数,这的7个数字之间找不出它们的变化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换角度观察,即分单双数位上的数考虑,这就将一列数分成如下的两列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前一列数是按照后一个数是请一个数加1的规律排下去,因此空白处填5。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时一列数是由两组有规律的数串混合组成的,在填写空缺数时要注意这一点。

例2:

找规律,很快把以下列图空缺的数填出来。

分析:

首先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发现第二横行的第二、第三、第四个数都是它的第一个数3与第一横行的第二、第三、第四个数的乘积。

即3×2=6,3×3=9,3×5=15。

又第三横行的第四个数35正好是7×5的积。

这就是图中数字之间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如右图所示,缺数应填8、20、14、21。

例3:

在以下表格中寻找规律,并求出“?

〞:

 

 分析:

(1)观察每行中两边的数与中间的数的关系,发现3+8=11,4+2=6,所以,?

=5+7=12。

 

(2)观察每列中三数的关系,发现1+3×2=7,7+2×2=11,所以,?

=4+5×2=14。

 

资料链接

规律探究型问题

“规律探究型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和认知特点,分别从直观形象和抽象符上进行规律探索,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时机体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感,开展抽象思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规律探索型问题的分类:

1.数式规律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

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根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局部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局部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2.图形规律 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图形变化所反映的规律。

解决这类图形规律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图形,将图形转化成数字规律,再用数字规律的解决问题,一种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从图形中直接寻找规律。

规律探索型问题常用解法

1.抓住条件中的变与不变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

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

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这些变量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

2.化繁为简,形转化为数 有些题目看上去很大、图形很复杂,实际上,关键性的内容并不多.对题目做一番认真地分析,去粗取精,取伪存真,把其中主要的、关键的内容抽出来,题目的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三位数的加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39页—40页例3、例4,课堂活动1、2,练习八第7题,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教学提示:

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学生学习的迁移规律,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例题,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计算连续进位的三位数进位加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掌握它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提高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和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

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

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

演算纸、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

230+40360+3050+220130+400320+300

770-60960-200660-600450-40680-50

2、竖式计算:

345+216=128+657=

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根底,为学习新课奠定根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学生看例3主题图。

 

〔2〕认真看图,从图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项内容,首先,让学生完整的感知图意,找出题目中的有用的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

猪和牛一共有多少头?

生:

猪有多少头?

生:

┅┅

〔3〕这节课咱们先研究第二个问题:

猪有多少头?

列式应该不成问题吧!

〔4〕根据上节课学的竖式计算方法,试一试。

计算完后,再和同桌说一说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

〔5〕师指名答复,师再根据学生的答复并板书。

153+270=423〔千克〕

 

〔6〕指名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用了几步计算?

【设计意图:

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在上节课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的根底上,尝试计算此题。

然后比较这道题和上节课所学题目的异同,明确此题是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2、学习例4

〔1〕师在出例如4主题图。

 

〔2〕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话完整说出这道题的意思。

〔一辆童车125元,一辆儿童自行车378元,一辆大人的自行车比前两种车的总价还多257元。

【设计意图:

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再完整的了解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把图意表达一下,学生口述图一的过程同时就是学生图意,深入思考的过程。

〔3〕师提问:

①一辆三轮童车和一辆两轮童车,一共要多少元钱?

②一辆自行车要多少元钱?

〔4〕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再全班集体订正。

〔5〕师指名上台板书,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3、观察例3、例4这两道题,在计算三位数加法时时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

【设计意图:

从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计算中交流算法,进行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很自然地理解、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机和展示自己、发表自己想法的时机,突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稳固新知:

1、P40课堂活动:

1、2题。

2、练习八第7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达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

378+473=492+118=288+615=

 

2、小专家出诊。

〔找出错误原因,把序填在〔〕里。

 

A、相同数位没有对齐,B、忘记加进位1。

3、梅花鹿身高162厘米,长颈鹿比它高179厘米,长颈鹿身高多少厘米?

答案:

1、8516109032、BA3、162+179=341〔厘米〕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1、列竖式计算:

  266+358=      789+218=      543+669=

 

2、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

需要多少钱?

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    电熨斗    饮水机    电饭煲    电水壶 

  257元    189元      745元    438元    88元 

3、连一连,把相加得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

 

答案:

1、624100712122、答案不唯一,如:

可以买饮水机和电熨斗,745+189=934〔元〕3、792和20885和915536和464351和649157和843

板书设计:

2、三位数的加法〔连续进位〕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运用拆分凑整法解决加法的简算问题。

简算:

172+102

分析:

从题中可以看出102接近100,因此可以把102写成100+2,用172加上100与2的和。

一个数加上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先第一个数,再加第二个数。

所以只要把172里加上100,再加上2,就可以得出结果。

解答:

172+102

=172+100+2

=272+2

=274

总结: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看加数,如果加数接近整百数,就用一个加数加上凑成的整百数,计算时如果多加了,就应该把多加的减去;如果少加了,就应该把少加的再加上,概括一句话就是:

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

2、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并不难,相同数位对齐算;

从右向左依次加,满十进一步步赶;

莫忘进位把一加,标记进数是关键;

假设要计算快又准,口算训练要不断。

3、将错就错求真知。

例题:

做一道加法算式时,小明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9看成了6,百位上的8看成了3,得到496。

正确的得数应是〔〕。

分析:

原式子可以表示为:

8□9+□□□=〔〕,由于小明看题不认真,看成了3□6+□□□=〔〕,得出了错误的结果496。

根据错误的结果和错误的式子分析可知第二个加数应为:

1□0,正确的式子为:

8□9+1□0=9□9,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都没有变化,所以,和的十位也不变。

解答:

正确的得数应是999。

总结: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错误的结果和错误的加数,求出另一个加数,然后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资料链接:

1、加加减减,“难〞变“易〞

小朋友们,在利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加加、减减消去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数量,从而把题目化难为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正确方法。

例如:

实验小学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共98人,二班和三班共97人,三班和四班共102人,问一班和四班共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

观察上题,如果我们先分别求出各班人数,再求一班和四班共有多少人,很难做到。

我们可以先将所给信息、所求问题按题意加以整理:

一班

}98人

二班二班一班

}97人}?

三班三班四班

}102人

四班

通过整理,我们发现:

一班和二班的人数+三班和四班的人数=二年级总人数。

总人数-二班和三班的人数=一班和四班的人数。

即:

98+102=200〔人〕

200-97=103〔人〕

2、数学王子—小高斯。

高斯是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他最知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

计算1+2+3+……+100=?

这下可难倒了刚学数学的小朋友们,他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正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可这时,却传来了高斯的声音:

“老师,我已经算好了!

〞老师很吃惊,高斯解释道:

因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这样的等于101的组合一共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50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