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93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九江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

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

“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

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2)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3分)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

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

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

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

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

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

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

”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

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

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

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

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村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

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

这回该你了!

”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

“来了,哼!

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

“这帮懒鬼!

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

”有人这样应答。

马鸟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

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

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

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问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

没人知道。

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

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

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

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

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

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

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

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

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

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

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

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

②加乌乔:

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这种抑扬结合的手法为后文情节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

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这也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

5、“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概括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加拿大的契诃夫”艾丽斯·芒罗:

问鼎诺奖的“家庭主妇”

①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同大家见面的也仅有《逃离》一部作品,但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欧美国家却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

还好,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芒罗手中,可谓来得“恰是时候”,总算让亿万中国人一夜之间知晓了大洋彼岸、年过八旬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②芒罗从小特别喜爱阅读,七岁时就能在学校的朗诵课上绘声绘色地给小伙伴讲述书中的故事。

但由于家境贫困,她生活的农村封闭保守,女孩子做家务,织毛衣,相夫教子,很少有人上大学,她常常需要放下书本来干诸如编织之类的活儿以赚钱贴补家用,而这总让她痛苦不已——终于,芒罗掷下一句豪言壮语来:

“等着瞧吧,我非要考上大学,同这些编织活儿彻底决裂……”

③芒罗17岁高中毕业后,应聘当教师,要教11个学生,无论多么艰难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幸好,西安大略大学的奖学金及时到来,芒罗得以进入该校的新闻学专业。

她的很多故事也都以安大略省为背景。

1951年,为了与同学詹姆斯·芒罗结婚,塔毅然辍学。

婚姻生活、家庭妇女在婚姻与家庭中的态度与抉择也成为芒罗写作中最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④1963年,成为家庭主妇的芒罗,生育了4个孩子。

在她想到1950年大学读书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影子的维度》之后,她家庭主妇生活就多了一项内容,在哄孩子睡觉、洗衣服和等待烤炉的间隙,她开始断断续续地写起小说来。

芒罗与丈夫开了一家书店,取名“芒罗书店”,不想这竟为芒罗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大好平台。

在书店,她可以近距离仔细观察前来借书和买书的各色人士,比如中小学生、专家、教授、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等,同他们畅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为写作积累了较为充裕的素材。

迄今,芒罗书店依然经营良好,极受欢迎。

⑤1968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快乐影子舞》。

起初她对自己的处女作充满了信心,但由于短篇小说在当时的欧美文学界地位低下,结果没有一家出版社对它感兴趣,以至于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间她竟先后收到二十余封退稿信。

在一连串的“打击”面前,芒罗并没有气馁:

“我坚信我的短篇小说一定会有人喜欢的!

既然出版社看不上眼,那我就想别的办法来发表……”她决定找家报纸进行连载。

不承想,就是这一“被逼无奈”之举,却为芒罗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当时,加拿大女权运动愈演愈烈,她的这部小说甫一连载,即在维多利亚市的女性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因为她的作品讲述的是她最擅长的——以典型女性视角讲述家庭主妇的故事,所以女性竞相传阅,小说随后迅速向周边城市蔓延。

不久,一位出版社编辑嗅到了商机,当即找上门来洽谈出版事宜。

1968年,《快乐阴影之舞》改名为《快乐影子舞》后与读者见面,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在加拿大引起广泛关注。

这一年,芒罗三十七岁,她凭借这部短篇小说集一炮走红,而且还赢得了自己写作生涯中的首个至高荣誉——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

⑥自此,芒罗一发而不可收,她以平均每五六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又陆续出版了近十部短篇小说集,文笔朴素、精准、传神,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声誉。

这一切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⑦芒罗的小说并不特别重视情节,但她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给读者绘制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本世界。

芒罗的故事大都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她的回忆复现的,雄心勃勃的母亲、逃避现实的父亲、敏感爱幻想的女儿、孤独压抑的成长等等,这些都在芒罗的小说中反复出现。

她用创作来传承记忆,并用记忆来丰富和深化叙述。

她利用时空转换的创作手法,将记忆、想像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最终使读者进人到她所书写的记忆世界。

她曾在一篇散文中介绍读小说的方式:

“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

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而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⑧几乎所有读过芒罗短篇小说的人,无不为她精致的“房子”而折服。

加拿大历史上首任华人女总督伍冰枝上任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我看过好几部芒罗的小说,深知底层百姓的困苦和不易,我将不辞辛苦地努力工作,把各族裔人民团结在一起……”芒罗与政史的交集并不是从这里开始。

早在创作初期她对婚姻暴力现象关注较多,很多作品情节简单,反映了加拿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公众意志对婚姻暴力的态度。

人们在作品里体悟到了西方婚姻伦理的变化,也体现了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地位明显提高。

“重要的是顿悟性的时刻,那突如其来的领悟,那精确、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细节”,著名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就赞芒罗为“当代契诃夫”。

相关链接

①芒罗的小说被归于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

在叙事中,她从不使用诸如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或是魔幻主义等现代派手法,她完全采用传统写法。

但她对女性们的心理描述捕捉准确,刻划细腻,可说是曲尽其妙。

瑞典文学院认为,她的叙事风格以细腻见长,表达的清晰和心理现实主义是其主要特点。

②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全加拿大人送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桂冠第一次戴在了一位加拿大作家的头上,而且还是一位女性。

艾丽斯·芒罗获奖的消息让加拿大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

总理哈珀当即发出贺电说,“加拿大人为这一卓越成就感到无比骄傲……诺贝尔奖将进一步巩固加拿大属于世界上拥有最好作家的国度之一的地位”。

(节选自202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芒罗虽然在欧美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但在中国鲜为人知,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才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B.芒罗书店为芒罗创造了一个大好平台,可以近距离观察前来书店的各色人士,为写作积累了充分的素材,人们在这里也可以一睹诺奖得主风采。

C.受加拿大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意识觉醒,芒罗的《快乐阴影之舞》引起女性读者共鸣,从而一炮而红,为自己赢得写作生涯中首个至高荣誉。

D.标题中的“家庭主妇”既指芒罗凭借“家庭主妇”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指她的作品内容都是从女性视角写关于“家庭主妇”的故事。

8、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的含义?

并简析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芒罗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芒罗最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哪些原因?

她的获奖有怎样的意义?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

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

“嶷然稀言江应元。

”与乡人蔡克俱知名。

袭父爵,除山阴令。

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

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帝不能用。

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

转太子洗马。

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

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

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

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

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

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

“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

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

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

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

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

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

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

以母忧去职。

服阕,为司徒左长史。

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

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

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统正直敢谏。

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江统忠诚重义。

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C.江统识微见远。

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江统建议朝廷采取怀柔发遣之策;此论未被接纳,事实发展印证其深识远见。

D.江统知人善荐。

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辟孔文举。

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1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①。

注①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4、下列选项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一首五言律诗,诗风质朴,生动描绘了梧桐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的雄姿。

B.此诗并没有采用传统律诗的“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用前三句描写,最后一句抒情的方法,这使得诗文结构简单明了,意脉清楚。

C.诗歌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盛夏时节的梧桐孤高自傲形象的赞美之情,与贺知章的《咏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但字里行间却隐隐表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孤寂落寞的心情,诗题表现的尤为明显。

E.本诗颇具韵味,因为诗并没有写人,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阳骄叶更阴”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15、简要分析“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一句的抒情方法和表达的情感。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

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

“       ,       ,       。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不足道,但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会造成特殊的生化紊乱、病理变化及疾病。

②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当仁不让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

③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要防止和克服的是穿靴戴帽、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言之无物的八股文。

④在静安区某停车场内,上万辆共享单车因违规停放被统一集运到这里,各色各样,密密麻麻,野生藤蔓随意缭绕,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

⑤每到3月12日,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⑥昨天偶遇睽违多年的老同学,长期分别,短暂相聚,我们却没有拘谨不适,反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忆起彼时的人事物情,不觉失笑。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B.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