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概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568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城镇化概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概念.docx

《城镇化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概念.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镇化概念.docx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

锁定

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

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

中文名

城镇化

外文名

Urbanization

性    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

主    体

政府

模    式

国家行为

运    作

政府投资与商业开发相结合

1概念介绍

▪城镇化率

▪实际城镇化率

▪西部地区城镇化率

2发展规划

3合理布局

4历史任务

5核心特征

6逆城镇化

▪悄然出现

▪逆城市化:

从卫星城到产业集群

7积极影响

8投资问题

▪带动投资

▪粮食安全

▪保护耕地

▪农民市民化

9中国现状

▪发展阶段

▪水平提高

▪草案遇阻

▪滞留阶段

▪不会推高房价

▪关键步骤

▪城镇聚集

▪必由之路

10不断崛起

▪健康发展

▪房地产化

▪迁居城镇

▪发展障碍

▪面临调整

▪贪大求快

▪城镇化

▪金融泡沫

▪经济繁荣

▪美好生活

▪因地制宜

▪城乡统筹

▪坚持发展

▪以人为本

11人口本地化

12相关图书

1概念介绍

  城镇

所谓城镇化,就是农乡格局进一步提高综合配套设施,个体人员各司其职,提高现代进程。

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新城镇建设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

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

据粗略估计,在2012年之前,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

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城镇化率

35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

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

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

[1]

实际城镇化率

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达51%,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仅35%左右;陈迅雷的计算公式,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

体现中国消费能力提高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消费是农村居民消费的3倍。

显然,城镇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以提高城市居民消费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改革,无法全面体现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意图。

[2]

西部地区城镇化率

《西部蓝皮书: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预计,2013年西部地区经济将呈现继续快速增长态势,城镇化仍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6%以上。

西部蓝皮书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数据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4.93%,比上年提高1.94个百分点,其中内蒙古、重庆、宁夏、陕西的城镇化率均在50%以上。

但是,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城市化率差异较大,最高的重庆城市化率为56.98%,而最低的贵州仅为36.4%,云南和甘肃的城市化率均在40%以下。

[3]

2发展规划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有望对外公布,该规划将涉及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未来受益城镇化的地区会在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周边的三线城市。

新的规划

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

未来城镇化将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全面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水平,并培育壮大17个区域性城市群。

由于多地争相希望将各自区域的城市群规划纳入国家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中,17个区域性城市群中的2个可能升级到与东部三大城市群平等地位。

地方为进入城镇群规划各显神通,而专家则认为,不恰当地用行政权力捏合城市群容易引发“城市病”。

国家发改委下属研究机构提供的报告也指出,我国仍缺乏跨行政区的城市群合作协调机制。

3合理布局

城镇化,核心是实现“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要使“中心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而“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

其中,以徐州、宜昌、赣州、桂林和宜宾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城镇的理想区域。

另外,要使“中心镇(县城)”能有效带动全县乡村,“中心镇(县城)”到县域边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离)为宜。

4历史任务

2012年12月15日-16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4]

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核心特征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类型看可分为发达型城镇化与发展型城镇化,其特点是不一样的。

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西部均属发展型城镇化。

发展型城镇化有5个特点:

一是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化中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

[1]

6逆城镇化

悄然出现

发展了多年的以房地产建设为龙头的摊大饼式城镇化,快要走到尽头。

一旦城区的面积过大,就会产生太多问题。

交通、纯净的空气和水资源、优质的教育医疗条件、工作机会,很难随着人口同步增长。

各式各样的城市病开始发酵,乃至有人选择离开大城市,逆城镇化悄然出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等人就提出,城镇化要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就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这一点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浙江、江苏两省的部分地区,得到了不错的发展。

例如距离上海100公里之内,就有嘉兴、苏州、南通3个地级市,还有平湖、吴江、昆山、太仓、常熟、海门、启东7个县级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在上海的带动下均有不错的发展,人才在这些城市之间的流动率也比较高。

但是其他地方,更多出现的是孤零零的大城市,大城市周边富含经济魅力的小城镇却是鲜见。

典型如环绕着北京市的河北省,除了燕郊、香河、固安这几个北京的睡城,还没出现一座依靠北京而经济腾飞的城市,大量的河北人进京务工,却没有带活自己家乡城市的发展。

大城市为什么会容易发展起来,和大城市自身的属性有关。

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远高于中小城镇,同时法律执行规范,机会相对公平。

发展障碍

2012年,北京市新增人口50.7万,虽然这个数字比起前几年小了许多,但仍然是个巨大的数字,想想看,50万人需要多少套住房、多少辆车、餐馆、学校与医院。

总人口数超过北京的上海,2012年的前9个月也增加常住人口23万。

随着人口的增加,巨大的城市病开始暴露,交通、污染、治安令人头痛。

尤其是高房价,这已经成为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高房价已经使得大城市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处处受限,城市的青春活力悄然流失。

逆城市化:

从卫星城到产业集群

  研讨会

对比全球的其他超大城市会发现,北、上、广、深的市区规模并不比东京、纽约小多少,人口更是远多于它们。

如果继续扩张下去,带来的只能是规模不经济。

北京早在2010年就传出消息,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包括“13县市1圈4区6基地”,河北省13个县市首先实现电话区号变更,全部与北京一致为010开头,然后通过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半小时经济圈,即环首都经济圈内任何地方,都可在半小时内达到北京城区。

只是到了2013年,这个规划还更多停留在纸面上。

北京的卫星城发展很慢,能否形成小城市的产业发展优势是很关键的环节。

因为一个地方没有繁荣的产业,相应的教育、医疗等配套硬件就不可能发达,也就很难吸引人的迁移。

如果说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还有机会借力的话,那么更多的不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乃至乡镇,其发展起来就更需要借助产业的力量。

例如地处皖北中原的宿州市,想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提出用5~10年时间,争取实现制鞋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50亿元,建成区20平方公里,吸纳20万人就业。

如果宿州鞋城的规划成功落地,会极大改变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态。

不过城市产业集群的建设,远不是发展经济那么简单,已经发展多年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这几年来民工荒的现象持续,即使提高工资也未必能招到人。

之前城市发展经济,吸纳大量进城人员,主要目的是获取廉价劳动力,同时又希望尽量少承担对他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使得城市更多成为一个赚钱的中转站,缺少福利,外加高房价以及日益严重的污染,多数进城人员难以实现落户生根的意愿。

户籍以及福利制度的改革,是未来发展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但这也对已经定居在城市中并且成为中产的人形成了威胁。

7积极影响

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世界171个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展现出正向关系。

在78个高人类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中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8,有72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只有不到10%的高人类发展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低于50%。

另外,在城市化率超过60%的77个国家(地区)中,只有两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7(中等偏下人类发展水平)。

  南昌市城镇化规划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世界银行,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型业态,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市发展才能得到扩张。

不仅如此,城市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入,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OECD,2010)。

因此,城市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均成本。

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市集中了优秀的相关人力资源。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

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

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

人口的集聚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民意表达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职化,公众意见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更易于采取集体行动。

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人口聚集程度低、居住分散,采取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比较高。

因此,在争取政策影响力的过程中,农民这个数量更大的群体反而缺乏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影响力。

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

早在1776年,亚当。

斯密就在《国富论》中就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作过精辟的阐述。

他认为,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为农村的产品提供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的制约,变得更有秩序、有好的政府和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国富论》第3篇,第4章)。

韩国在其快速城市化的1975年至2005年期间,农业人口减少了76%。

但是,由于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只好向城市迁移。

在进入城市后没有得到良好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只好集中居住在破陋的棚户区。

其次,城市的土地和住房管理的混乱也助长了贫民窟的出现。

印度贫民窟形成之初,主要都是从非法占用公共或者私人土地开始的。

比如,孟买世贸大厦旁边的一片贫民窟,是当初参与大厦建设的工人居住的地方。

政府的房租控制导致出租房的缺乏,也是造成贫民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买已经十五年没有建设新的出租房,当800多万人挤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里时,孟买却有40万套住房空置。

此外,贫民窟的大范围存在折射了公共政策在公平性和包容性上的不足。

当大量缺乏教育和劳动技能、只有微薄资产甚至赤贫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时候,政府如果不能为之提供基础性的教育、职业培训和医疗保障,不能提供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贫民窟的迅速扩大就是不可避免的。

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

但是这种潜在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

8投资问题

带动投资

  漫画

城镇化将带动中国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哈尔滨市为例,到2015年哈尔滨城市化率要达到55%以上。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哈尔滨市总人口为1063.5万人。

2012年,哈尔滨市城镇化率尚不足50%,照此计算,约有60万-70万农村人口融入城市。

此外,截至2010年哈尔滨市的常住流动人口多达134万人。

由于有了新的户籍制度,南宁市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度有望加快。

截至2010年年底,南宁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突破130万人。

一个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增加的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需求在10万元以上。

也就是说,随着哈尔滨市、南宁市取消农业与非农户籍划分,以及给予农民工市民化待遇,有望吸纳超过300万新增城市人口,进而带动3000亿元以上的投资需求。

[1]

城镇化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粮食安全、保护耕地、农民市民化问题。

粮食安全

中国进口粮食已经达到6088万吨,其中主要是进口大豆。

全世界出口大豆一半运到了中国。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三大谷物均已经转为净进口,如果我们不进口这部分粮食,而是由国内自产供给,需要增加6亿亩耕地。

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的发展都是粮食消费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带来多少粮食消费量的增加,这需要我们给予重视,加以测算。

[5]

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推进征地制度和用地制度的改革。

在征地方面,下一步土地改革需要研究怎样保障农民的利益,改变征地过程中产生扭曲市场经济的各种行为。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用地制度方面,2012年之前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而土地利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同用途的土地出让价格差别很大,工业用地的价格约只相当于服务业商业用地的11%,约相当于房地产开发的14%,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过低产生了工业用地发展慢、用地浪费等问题,改革用地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5]

农民市民化

解决农民入城后的市民化的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陈锡文说:

“这项工作应该开始做,已经有点晚了,如果再不做,矛盾就更大,压得我们做都做不动”。

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解决这些涉及民生的切实问题,那么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推进城镇化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文件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文件要求,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6]

9中国现状

发展阶段

[2]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 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高度重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经过十年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7]

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表示,城镇化不只是增加城镇居民,其发展必须要与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城镇公共设施容量等因素相适应。

  历次普查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柏加镇信息网[8]

专家预测,从长期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但相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将会有所减缓,到2030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

[9]

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见右图。

水平提高

[7]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7]

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

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石楠如今依然清晰记得20多年前的那场争论:

“当时到成都参加一次城市发展的研讨会,有的人坚持要大力发展大城市,有的人坚持小城镇优先发展。

”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到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我们在不断摸索,直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能只搞集中型的大城市化,也不能只实行分散型的小城镇化,只能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说:

“这既是对以往中国城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又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60年间,一座座新城迅速崛起,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城市群形成,就像一条条玉带,镶嵌在中华锦绣大地上。

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增至45.68%。

60年前,从工业化起步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在与工业、农村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着更高水平的跨越。

城镇化[10]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的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城市、农村的基尼系数都不到0.4,而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45。

农村内部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家庭的7.5倍(2010年),城镇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是最低收入的家庭收入的10倍(2010年,按统计数据)。

而全社会范围内看,最高收入群体(10%)是最低收入群体(10%)的23倍。

这说明了面积最大、影响人数最多、最为深刻的贫富差距发生在城乡之间。

在减轻贫困方面,城镇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措施。

当然也不能忽视,城镇化也可能会加重部分人群之间的贫困对比。

本世纪的头十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中国的城镇人口人数达到6.91亿。

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过到51.27%,离高度城镇化的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比同样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要低。

在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