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69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docx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6

粉青釉鸡形熏,清乾隆,高22cm

熏呈雄鸡形,作俯卧回首状。

底部与鸡身可以分离。

通体施粉青釉,无款识。

清代乾隆时期,为了体现高超的制瓷水平,御窑厂经常烧造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雕塑器,这件粉青釉鸡形熏就是其中之一。

雄鸡尾羽舒展,神态逼真,采用了镂空剔雕的工艺技法。

熏香时,可把香料放在底座中,燃出的烟雾从雄鸡的口和翅间袅袅飘出,可谓用心巧妙。

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同时也有暗示皇帝要“闻鸡起舞”而勤政之意。

松石绿釉镂空花篮,清乾隆,高13.5cm,口径15.9cm×9.9cm,足径5.8cm×4.4cm

花篮呈元宝状,宽口沿,两端上翘,短颈,扁圆腹,圈足微外撇。

口沿下饰金彩活环12个。

提梁由两串金彩套环与三片镂空火焰纹瓷片组成。

外底署胭脂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通体施松石绿釉,以镂空龙穿花纹装饰。

乾隆时期,瓷器的制作集历代名窑之大成,达到了历史高峰,精妙奇巧的器物层出不穷,以瓷器仿制的各类工艺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此花篮釉色与松石颜色几无区别,并大量采用镂雕与活环工艺,其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仿古铜金釉三足炉,清乾隆,通高33.1cm,口径14.9cm

炉仿铜质香炉的式样,嵌入式炉盖,直口,束颈,冲天绳耳,扁圆腹,下承三柱状足。

口沿处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篆书款。

通体施金彩,饰模印和镂空花纹。

盖面均分为6瓣,每瓣圆形开光内镂雕双螭纹,开光上方模印变形龙纹一周,盖钮为镂空莲花荷叶纹。

炉颈部与炉身三个桃形开光内凸印蟠螭纹,腿部凸印变形蝉纹。

陶瓷器上装饰金彩始于唐代,宋代定窑与建窑亦有烧制,元明时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艺上多为金箔贴金。

清代普遍采用描金,将金粉溶入胶水中,掺入适量铅粉,在瓷器上描绘后经低温烘烤,最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摩擦使其发光。

此炉工艺装饰细腻精巧,通体遍涂金彩,充分显示出清乾隆时期高超的陶瓷仿古工艺。

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清乾隆,高5cm,口径3.3cm,足径5cm。

清宫旧藏

水丞洗口,束颈,扁圆腹,腹以下收束,圈足,足内有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器里外施粉青釉,肩部有暗印花如意头纹饰一周,腹部饰夔龙纹,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

此水丞釉面匀净,釉色柔美雅洁,造型别致,为御用文具中的精美之作。

厂官釉牺耳尊,清乾隆,高51cm,口横径24.5cm,口纵径19cm,足横径26.7cm,足纵径21cm

尊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

颈部两侧对称置牺耳。

尊内外及足内均施厂官釉。

通体装饰条带纹。

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厂官釉属于铁、镁结晶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如蟹壳色,俗称蟹甲青,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黄,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

此尊上的釉色即可称作茶叶末釉。

窑变双耳菊瓣尊,清乾隆,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

尊通体菊瓣形,口外撇,粗长颈,平肩微弧,扁圆腹,圈足外撇,颈、肩部对称置双螭耳。

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除肩部有少量蓝色外,余皆为火焰红色。

足内酱釉,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阴文篆书款。

乾隆早期窑变釉保持着雍正时的“火焰青”特点,随后渐变为以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乾隆晚期窑变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多为红色。

在清代,瓷器的制造分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类,其中圆器指碗、盘之属,琢器则包括各种需要雕琢成形的器物。

该尊虽可归入圆器一类,但其外壁呈现的菊瓣纹样则需雕琢而成,《陶冶图》“圆面积器拉坯”条记之为“圆器之制不一,其方瓣棱角者则有镶雕印销之作”,该器的菊瓣棱线正是这种工艺制成。

黄地青花缠枝莲纹交泰瓶,高19.8cm,口径9.2cm,足径11.3cm

瓶撇口,短颈,扁腹,圈足外撇。

通体黄地青花为饰,口、颈间绘卷枝蕉叶纹、回纹;腹部上下绘缠枝莲纹,中部为镂空仰覆“T”字形纹。

瓶内套一小瓶,瓶身紫红地,上绘梅树一株。

瓶底松石绿地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釉里红三果纹梅瓶,清乾隆,高29.6cm,口径6.1cm,足径11.2cm

瓶小口,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

通体以釉里红装饰,颈上绘朵梅、海水纹,肩、胫部分别绘莲瓣、蕉叶纹,瓶身饰折枝桃、佛手、石榴三果。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三果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桃蕴“长寿”之意,佛手之“佛”与“福”音近,石榴寓意“多子”,合之为“三多”,寓意“多寿、多福、多子”。

青花莲托八宝纹贯耳瓶,高60cm,口径13.5cm,足径18.9cm

瓶直口,粗长颈,颈两侧饰贴对称贯耳,折肩,肩以下渐收,圈足。

口沿绘海水和如意纹,双耳各绘莲花一朵,颈中部绘卷叶纹,颈下部绘蕉叶、卷草纹,肩部绘卷叶及海水纹,腹部主题图案绘如意纹及莲托八宝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

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高大古朴,青花发色艳丽,纹饰画法、图案布局均为典型的乾隆青花风格,是一件精致的宫廷陈设瓷器。

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高25.5cm,口径7.5cm,足径10.8cm

瓶花口,瓜棱式颈,溜肩,圆腹,圈足微外撇。

颈部绘折枝花卉,腹部绘一株桃树,树枝上结有数枚寿桃,树下绘山石与江崖海水纹,空间绘飞蝠,近底处绘变形如意头和折枝莲纹各一周。

足内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构思奇巧,青花浓重艳丽并有晕散,具有仿明代永、宣青花的艺术效果。

纹饰为吉祥图案,寓意“寿山福海”。

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清乾隆,高1.4cm,长12.5cm,宽16.5cm。

清宫旧藏

笔掭叶形,通体施黄釉,釉面莹亮,釉色黄中泛红,叶缘红色愈深。

器面的叶脉描画清晰并以描金装饰,器底亦雕出叶背脉络,全器宛如叠置的大小两片秋风中飘落的红叶。

此器取秋叶的自然形态,以合于笔掭之用。

濡笔之际,当令人有岁月如流、时不待我之感念。

粉彩描金书函式金钟笼,通高14cm,长20.5cm,宽11.7cm

笼长方形,形仿织锦书套中的线装书函。

书函上置一枚双拱形纽的长方形石印章和一个瓷质圆形印泥盒。

印章下有一卧槽与中空的书函箱体相通,通过此槽可给金钟儿等鸣虫喂食。

印泥盒内有樱桃、花生、莲子、瓜子等象生瓷果品,盒底有5孔与箱体相通,盒盖移开后可以听到笼内虫儿的鸣叫。

书函式金钟笼既是一件文房陈设品,又是一只可喂养鸣虫的小笼。

清乾隆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经常运用粉彩装饰瓷制工艺品,这件书函式金钟笼即为其中的佳作。

书函式金钟笼的题签上墨书篆体“乐善堂”三字,此系仿《乐善堂金集》而制。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清乾隆,高18.3cm,口径2.3cm

花浇呈天鸡形,昂首直立,长尾垂地,背驮一个曲柄胆瓶,鸡嘴为流,瓶口为注水口。

花浇通体施东青釉,鸡身遍体以金彩描绘羽翼,瓶体上以金彩描绘蕉叶与螭龙纹。

天鸡是一种祥瑞的神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

此花浇是一件清代宫廷的传世器皿,器形小巧精致,描金一丝不苟,体现出皇家用器的高贵大气。

此器既可用来浇花,又可作为陈设器摆放于殿堂中,将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清乾隆,高32.8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呈胆式,细长颈,垂腹,圈足。

瓶内施松石绿釉。

瓶口、足沿涂金彩,瓶颈近口沿处、圈足外墙以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装饰,颈部饰蓝地轧道粉彩勾莲纹,腹部饰青釉镂空描金夔凤纹。

瓶内附一小瓶。

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心方形留白处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瓶先在高温下将青釉、白釉一次烧成,完成彩绘描金后再经低温烧成,体现出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清乾隆,高21.3cm,口径5.2cm,足径7.2cm

瓶体呈三瓣花形,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

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施酱釉,其上绘金彩缠枝菊纹。

颈部堆塑卷曲的枝叶和5枚鲜嫩欲滴的桃实,肩部加缀灵芝。

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瓶的三瓣造型在视觉上取得了多层次感与立体效果,避免了普通长颈瓶略显呆板之弊。

瓶身堆塑的桃实和灵芝表明此瓶应为乾隆皇帝寿辰时的贺寿之物。

粉彩霁蓝釉描金地开光花鸟纹瓶,清乾隆,高32.8cm,口径10.2—7.9cm,足径11.6—9.3cm

瓶呈四方委角形,口微撇,长颈,直腹,四方委角外撇圈足。

瓶内施松石绿釉。

瓶外通体霁蓝釉描金缠枝莲纹地装饰,颈、足部各饰描金树叶纹一周。

瓶腹四面均有长方形留白开光,其内以粉彩分别描绘鸳鸯莲花图、桃花雀鸟图、文竹螳螂图和牡丹菊花图。

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矾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器造型为方形委角,成型工艺复杂,烧造难度颇大。

开光内图案设色淡雅,与霁蓝釉描金地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得益彰。

紫地轧道粉彩描金带托爵杯,清乾隆,高28cm,口径7.8cm,足径7.9cm

爵杯扁长圆口,二柱,柱顶为圆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

托盘中间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的三个凹槽恰好支撑爵之三足,盘底三长弧形条足。

爵杯外部与托盘通体以胭脂紫釉为地,爵杯内壁与托盘底部均为蓝地。

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用轧道工艺饰底纹。

爵杯以粉彩黄弦纹或黄地蓝勾莲纹带为界将主体纹样分隔为几部分:

杯身粉彩描金夔龙纹,足上部绘兽面纹,下部绘变体蝉纹。

盘中的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和寿桃纹,盘内底外缘和外壁绘夔龙纹,与爵杯纹饰相呼应。

盘底中心留白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爵杯在造型上仿照三代青铜器式样。

生产和使用瓷质爵杯作为祭器是元明清三代的通例,此种形制的带托盘爵杯,目前所知最早见于乾隆朝,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御窑厂奉旨烧制的“洋彩”器中就有此种爵杯,一为胭脂紫色地,一为黄色地,轧道锦纹和夔纹,制作都极为精细。

所见实物还有青花器,同类器物在光绪朝也有仿造。

斗彩花卉酒杯,清嘉庆,高4.4cm,口径6cm,足径2.4cm

杯撇口,深腹,矮圈足。

外壁以斗彩为饰,绘山石、兰花等内容。

足底署“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这种造型与纹样的小杯是对康熙十二月杯简化的结果,是乾隆朝不再生产十二月杯以后的一种替代品,从嘉庆朝到宣统朝都有烧造,其造型、纹饰大体一样。

由于其纹样多为兰花、山石,故也称斗彩兰石酒杯(或盅)。

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嘉庆,高8.1cm,口径18.2cm,足径7.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

里白釉,外壁黄地上绘粉红、绿、白三色勾莲纹,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书蓝料“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底部书红彩“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缠枝莲纹始见于唐代,是佛教艺术影响的结果,从唐代开始缠枝莲纹在官式建筑、工艺品制造中一直流行。

自宋代开始,一种变相的勾莲纹(或称为宝相花纹)出现并流行,此碗上的粉彩勾莲纹样就属于宝相花一类,是清代御窑瓷器上常见的官式纹样之一。

和乾隆时期的同类器物相比,此碗纹饰纤细而拘谨,构图较为呆板,有明显的嘉庆朝瓷器特征。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高28cm,口径3.7cm,足径8.6cm

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直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

腹部主题图案绘6组折枝花果纹,辅以回纹、缠枝花卉、如意纹、莲瓣纹及海水纹。

纹饰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艳丽,画工精细。

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画法与乾隆朝青花蒜头瓶颇为近似,是嘉庆早期青花瓷中的优秀作品。

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高9.7cm,口径21cm,足径17.5cm

碗敞口,口下渐敛,弧壁,圈足。

外壁绘五彩描金婴戏图,衬以红地。

一群在栏杆、山石、花草、树木之间玩耍的童子千姿百态,场面热烈活跃。

碗内施白釉,底足内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嘉庆朝承袭了乾隆时期的制瓷工艺,此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继续生产御用瓷器。

此碗色彩鲜艳,图饰活泼,红色地更衬托出婴戏图的热闹气氛。

红彩云龙盅,清嘉庆,通高4.7cm,口径6cm,底径2.8cm

盅敞口,圈足。

外壁以釉上红彩描绘舞动的云龙与海水,口沿与圈足处各饰两道青花弦纹。

底部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款。

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烧制,曲线流畅,器形优美,所绘云龙线条一丝不苟,为一件清代后期官窑制作的精美的酒具。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嘉庆,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

清宫旧藏

印盒扁圆形,子母口,圈足。

盖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纹为地,其上各绘两条金彩五爪行龙飞腾于云海之间。

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

盒盖面正中金彩方框内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内乾清宫西庑,殿名取其懋学勤政之意,其中藏贮图书典籍。

清沿明制,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于此。

此件印盒即为当时殿内所陈设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内还残存有当时用过的朱砂印泥。

粉彩“御窑厂图”双耳大瓶,高63cm,口径22cm,足径22.5cm

瓶洗口,粗颈,长圆腹,圈足,沙底。

颈肩处安双异兽耳。

瓶腹内里施白釉,由肩至颈部及里口施松石绿釉。

瓶外通体描绘清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实景图,以御窑厂内倚山而建的“御诗亭”为中心,左右的东西辕门上各挂一面黄地墨书“御窑厂”大旗,两侧白墙黑瓦,有回廊、洞门。

正中的高大厅堂内,几人在商量事情,厂内匠人各司其职,正专心劳作,开采、送料、拉坯、成型、施釉、吹釉、画坯、画彩、利坯、烧窑、出窑、装运等,一派繁忙的景象。

此瓶以粉彩红、黄、绿、紫、蓝、黑、金等色共绘61人,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御窑厂的生产场景,印证了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御窑厂的建制、分工、生产等情况,可作为我们研究御窑厂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

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

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

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

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八宝勾莲纹双耳瓶,高37.1cm,口径8.5cm,足径9.5cm

瓶撇口,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颈饰对称双如意耳。

口部绘如意头纹,颈部绘折枝莲花,下绘回纹,肩部绘蝙蝠和折枝莲纹,颈部与肩部以回纹隔开,下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八宝勾莲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

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沉稳,青花呈色艳丽,纹饰繁而不乱,花纹工整,层次清晰,主题纹饰突出,是道光青花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清道光,通高15cm,口径4.8cm,底径6cm

酒坛小口,宽肩,肩下渐收,平底。

通身施低温红釉,肩、腹部饰仿竹编黄色提兜状纹。

肩部两个双方框内分别墨书“状元红”、“老酒”字样,近底处有“浙绍德润濂记”方形印记。

此酒坛大小适中,工艺精巧,坛口外撇便于系绳,表现出质朴自然的情趣。

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

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

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

足内白釉无款识。

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28.5cm,口径8.6cm,足径11.5cm

瓶撇口,长颈,圆腹下垂,圈足略高微外撇。

颈部绘蕉叶纹,下绘卷草和变形如意头纹,腹部主题图案绘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栏杆,近底处绘变形莲瓣,足外墙绘朵花纹。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

其青花发色趋于淡雅,纹饰富有层次感,构图、用笔虽不如康熙、雍正朝之青花优美,但也精工秀丽。

咸丰官窑器存世较少,此瓶为咸丰官窑青花的代表作品。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清咸丰,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

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

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描金装饰。

近口沿处绘变形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头纹,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

外底署矾红彩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独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轮廓线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协调了各种彩料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使画面显得柔和悦目。

黄地粉彩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同治,高8.1cm,口径13cm,足径6.2cm

碗直口微敞,深腹,圈足。

口描金彩,口沿内外及足墙均饰红色回纹带。

碗内白釉地上满绘蝴蝶和花卉纹,外壁黄釉地上饰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书“万”、“寿”、“无”、“疆”四个楷书红字并以如意纹相绕,开光之间绘蝙蝠、桃及盘肠纹,寓意“万福”、“万寿”。

外底白釉地上以红彩书“长春同庆”四字楷书款。

“长春同庆”款瓷器一般都是精美的官窑器。

此碗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喜庆用瓷。

青花花卉纹水仙盆,长21.5cm,宽16.5cm

盆长方形,口微撇,直腹,平底,底四角各有一小足。

口沿上绘变形回纹一周,沿边绘卷草纹,腹部四面各绘一组水仙花。

底心写有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四字款。

此盆胎骨厚重,青花发色淡雅,花卉描画细腻柔和,花朵、枝干脉络清晰,幽雅清淡,是清同治朝宫廷用器的精美之作。

青花云龙纹赏瓶,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略高,俗称“赏瓶”。

颈饰云龙纹,腹部主题图案绘二龙戏珠纹,近底处绘江崖海水纹,足外墙绘回纹一周,口沿和足边各饰线纹2道。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款。

赏瓶多以缠枝莲为饰,画龙纹的极为少见,故此瓶愈显珍贵。

红釉开光金囍字碗,清同治,高9cm,口径17cm,足径8.2cm

碗直口微敞,弧腹,圈足。

口描金彩,口沿内外均有描金回纹一周,碗内壁红地上描金“囍”字,里心饰金彩团寿字,外壁红地上有四个圆形开光,其内皆饰龙凤“囍”字,开光之间以花蝶纹相隔。

外底白釉地上以红彩书“长春同庆”四字楷书款。

全器以红色为主,并用蓝、白、绿等色点缀,画面喜庆热烈,这是同治皇帝大婚时所用之器。

黄地红彩开光“福禄寿喜”碗,清同治,高8cm,口径13cm,足径6.3cm

碗直口微敞,深腹,圈足。

口饰金彩,内壁红地绘粉彩如意云纹和缠枝葫芦纹,外腹黄釉锦纹地上绘红彩如意云纹,主题图案为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为“福”、“禄”、“寿”、“喜”四个楷书红字,每个字周边都配有五只蝙蝠和一周如意纹,含“五蝠捧寿”之意。

外底黄釉地上绘笔、锭、如意组合图案,寓意“必定如意”。

此碗在黄釉地上饰多种纹样,突出了吉祥寓意,这是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瓷器装饰的共同风格。

此碗是同治皇帝的大婚用器。

粉彩描金寿字盘,清同治,高5cm,口径22.2cm,足径13.2cm

盘撇口,浅腹外弧,圈足。

口描金彩,内外皆以粉彩装饰。

盘内黄釉地上绘六个描金团寿字,每个寿字围以五只蝙蝠,折枝桃及万字飘带纹穿插于各组图案间,取“五蝠捧寿”、“万福万寿”之意。

外壁白釉地上饰三组折枝花。

外底红彩书“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粉彩盘饰以黄、蓝、绿、粉、金等色彩,盘内花纹密布,盘外纹饰疏朗。

其纹饰轮廓均用金彩勾勒,色彩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宫廷特色。

红地描金喜字碗,清同治,高7.2cm,口径10.5cm,足径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

通体红釉描金。

口沿内外及腹部近足处饰描金回纹,内外壁和足墙饰描金彩“囍”字,内底心描金团寿字纹。

足底书矾红彩“燕喜同和”四字楷书款。

同治时期生产的“囍”字瓷器是同治皇帝的大婚用器,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怀碗、黄酒碗、酒杯、羹匙、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

这批大婚瓷器是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抚景福在景德镇为宫廷烧造的,共计120桶,计7,294件。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口径15.2cm,故宫旧藏

此碗内壁以青花为饰,绘松、竹、梅、灵芝等图样。

内底心于青花双圈内绘山水背景,以三只神态各异的羊为图案中心,寓意“三阳开泰”。

碗外壁施黄釉,上饰折枝桃花,并以开光留白的方式,在三个圆形空间内分绘三羊,与碗内心的三羊相呼应。

碗底以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楷中带行,表现出光绪朝御窑瓷器款识的特征。

粉彩龙凤纹碗,清光绪,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

碗口微撇,弧腹,圈足。

碗内光素。

外壁以粉彩装饰,有红、粉、蓝、黄、翠绿和金彩等多种色彩,缤纷艳丽。

近口沿处的黄釉地上绘蝙蝠、桃和“卍”字,外腹饰龙凤戏珠纹,间以祥云纹,龙凤图案的笔触较为呆板,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

外底署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为典型的清宫用瓷器。

粉彩江山万代纹碗,清光绪,高6.5cm,口径12.2cm,足径4.9cm

碗直口,弧腹,圈足。

碗内光素。

外壁以粉彩为饰,口沿描金及红线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海水江崖,以江水、山石表示江山,其上为六组不同色彩的飘带,每组飘带的中心都有描金“卍”字,寓意“江山万代”,此为光绪时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外底署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分别用金彩、矾红、蓝、绿、深粉设色,色彩华美富丽。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清光绪,通高8.8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圆盖,抓钮,口微撇,弧腹,圈足。

以粉彩为饰,盖口沿涂金线一周,碗内壁施白釉,盖面及碗外壁施绿釉,其上绘飞鸟和花卉纹。

盖钮里及碗外底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是在翠绿色地上用紫、黄、草绿、深绿色描绘花纹,十分别致。

图案与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1876年)生产的大雅斋款瓷器图案风格相近,或为同一时期的产品。

盖碗的器形有撇口式与直口折沿式两种,腹部下收,圈足,盖多扣于碗的内口。

绿地粉彩公道杯,清光绪,通高6cm,口径12cm

此为宜兴窑作品。

杯呈荷叶状,圜底,钉状三足。

整器以宜兴紫砂为胎,内外施绿釉,外壁点缀团花。

杯内心为一头梳双髻、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仙人,面对一施黄彩的圆柱而坐。

圆柱中空,内有紫砂陶质细长浮柱,作寿星状,圆柱上围绕浮柱有5个红点。

公道杯产生于宋代,在饮酒时用于行令,以助酒兴。

此杯圆柱上的5个红点分别指向在座的饮酒之人。

当酒慢慢倒入杯中时,圆柱中之浮柱缓缓上升,寿星面对哪个红点,便由相应之人饮酒。

浮柱上有刻度,当刻度露出时若还继续斟酒,则被视为有失公允,酒会从仙人身下的小孔处流出杯底。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

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

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婴戏图碗,清光绪,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8cm

碗撇口,弧腹,圈足。

外壁以青花装饰,发色灰蓝,口沿和足墙各有青花双环线一周。

外壁绘两组婴戏图,婴孩或穿肚兜,或穿宽衣肥裤,嬉戏玩耍,天真可爱。

两组图间以树木、山石、花卉相隔。

外底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称为婴戏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

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

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

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