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响人际关系.docx
《网络影响人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影响人际关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影响人际关系
正方:
电脑网络对网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
一个缺少朋友,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
不同学派的学者,无论是在心理疾病的原因探讨还是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和作用。
沙力文认为精神病包括人际关系中不适宜的整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被破坏,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导致精神的分裂。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那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问题更是被看作心理健康和治疗研究的中心问题。
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知心理学倾向的学者们则主要从人际问题解决方面对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际关系冷漠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日趋严重的一种社会病。
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孤独地出没,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际方式。
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
网络社会的人们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
同时,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特点,学生网民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分、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建立更为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电脑网络不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会圈子扩大,而且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阻碍人们的社交问题。
例如,今年北京的SARS横行,中小学生在家中利用网络学习、交往、聊天谈心。
又如一个严重的面部烧伤病人,可能因为变形的面部使得很多人不愿或不敢接近;一位行动不便者可能囿于一隅无法让自己走入他人的生活圈子;边防哨卡的士兵可能因为交通不便和职责原因,无法与外界沟通……,电脑网络为这些特殊的人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全新天地。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现代心理治疗理论非常重视宣泄在心理健康维护和治疗中的作用。
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国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往往没有勇气或不习惯找心理医生,也不愿意向身边熟悉的人倾诉。
这种忌“心病”现象和“家丑不外扬”的普遍心态显然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
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学生网民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民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
反方:
电脑网络对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1、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
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
其典型症状是:
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
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
2、人际关系障碍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
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
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
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
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
正如一个老师所言:
“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
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者。
”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人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
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人格障碍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
由于网民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
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
学生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攻击性言行特点,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
由于虚拟社区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网名”,学生网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一位l7岁的男学生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公开承认自己曾经用18岁女孩的身份在虚拟社区生活了近3年时间,结识了很多网友。
最后他还不无遗憾地说,可惜以后不能再用这个网名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张三时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
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二)引发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学生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
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恋,生活中的网恋故事也多如牛毛。
电脑网络在时刻忙于上演那成千上万的爱情喜剧的同时,也在痛苦地吟诵不计其数的失恋故事和叹息感伤。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当一方的爱情之火被撩发得愈燃愈炽时,点火者却突然从网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除此之外,“见光死”也是众多网恋故事老套的结局。
网络让爱情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提高,也让失恋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地提高。
(二)
网络会不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辩论
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网络上来讨论这个富于时代感的辩题。
我们认为今天的辩题是一个利弊判断的问题,它的关键就在于衡量的标准。
我方认为,这个衡量标准就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如果对方的标准与我方的不同,就涉及到两个标准本身的比较问题。
我方将结合时代背景和内外因的辩证法,从必要性、主体有利性以及弊端可控性等方面来详细地论证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
首先,必要性。
这涉及我们辩题中的两个对象:
网络和青少年在现实中的关系。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与网络的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已密不可分。
我们面对的网络不仅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是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一方面,网络是社会信息的高效传播者,迅速反应着当前各种社会现象,多方位地体现着人们的信念、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网络向当代人展现了一个新世界、新空间,它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互动性、无国界性,虚拟性,应用的趋势必然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今天我们讨论在这样时代背景中的青少年,数字经济之父泰普斯科特称他们为“网络世代”。
网络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世代”在与网络一同成长。
这样,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所包含的各方面自然是不应当疏远网络这一外界要素的,显然对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的个性就是其中涉及的重要方面,网络承载的资源是个性形成的必要养分。
其次,主体有利性。
在此进一步分析网络与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关系。
个性也可称人格,是指在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两层意义:
一层是自身心理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它是属于潜性的;另一层是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这些个性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特点,是属于现实性的。
我们此时关注的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时期。
下面就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
因为网络在外部因素中的参与,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所需要参与的几类主要实践活动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一,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
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比如医药农工方面的知识。
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总之,网络学习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
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三,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
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
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
第四.网络丰富了全社会了解,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方式。
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网络上有了充分的展示,多掌握了网络就能更了解青少年各项发展的新动向,就掌握了及时教育引导未来发展的先机。
综上,我们看到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有利性是新兴的,难以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弊端可控性。
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以及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出的“网络社交障碍症”;
然而分析现在青少年使用网络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无一不与其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各方研究也表明,网络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情况与这些方面的条件密切相关:
如孩子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长对网络的了解情况、孩子的伙伴关系、社会关系、学校、老师对网络的态度等等。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睦、父母对网络有较深了解并与孩子有良好沟通习惯,那么,孩子与网络大都能建立健康、良性的互动关系,否则,孩子就比较容易受到黄色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的侵害。
最后,从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观点我们认为网络的弊端对青少年的影响除了控制之外,青少年自身才是个性形成走向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
如此才是我们讨论的初衷
总上所述,我方认为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
谢谢主席。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是正方四辩,下面是我方的总结呈词:
我们分析对方的立论,看到对方辩友与我们采取的利弊衡量标准是一致的,但在论证中却过于主观和武断,只片面论证有弊,列举了很多的弊端,对于缺点绝口不提甚至完全否决,最后得出结论:
弊大于利。
由此来证明己方“不利于”的结论。
我们认为这样的辩论从逻辑上看显然是不成立的,从事实更是不客观的。
首先,总的来说,对方辩友理论根基的错误在于:
夸大了网络危害性的同时却又弱化了青少年本身和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对此,我们先引用沈绮云先生的一段话来回复:
“不要炒作数据,因为根本没有人做过非常科学和全面的抽样统计。
只要承认问题存在,而且在城区或网络比较发达、管理又相对薄弱的地方,网络导致的问题更严重一些,这就足够了。
”由此我们不应拘泥于难辩真假的各类数据,我们应睁眼看现实,一个最起码的事实是世界各大国都在沿着信息化道路在推进,互联网是最年轻的传媒,是年轻人使用最多的传媒,也是未来具有最大传播威力和魅力的一个传媒。
我国政府也指出:
要让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平台,这就是中国网络媒体的职责和任务。
下面,我方将逐点来总结辩论中的焦点问题,由此进一步的确立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的新兴和其高速发展成的丰富性不等同于高风险性和复杂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始作俑者眼里网络仅仅是一种通信的方式;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是一座可以投资开垦的金矿;在未明时理的家长们的眼里是网络"鸦片";在新闻工作者眼里是第四媒体;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可以发挥想象力,"海阔凭鱼跃"的乐园;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的源头活水都是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人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
第二.青少年作为特殊群体,他们个性形成的环境一样是特殊的。
我们关注今天的青少年,因为他们不仅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更会是掌握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代。
这就首先决定了社会各界将对他们的高度关注与保护,在现实成长环境中,最大的外界环境影响是学校和家庭,网络不可能完全包揽住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大环境。
所以无论好坏,网络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都是有限的,也就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我们讨论的眼界对象未限定为我国或某国,若说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会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我们认为首先是关注视野的问题,网络和青少年话题都是属于全世界,全社会的,思想需要交流才能有全面的认知,只论我国,也有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
第四.鉴于对方的过度担心,我们愿再次重申:
网络沉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那些现实中比较失败,或遭受过挫折而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支持的孩子,那些人际关系不太成功、家庭不和谐、气氛冷漠的孩子,都容易产生网络沉溺。
可能也有性格上的因素,有些人是不是有生理上的原因,也值得研究。
总的来说,沉溺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比而言,国外青少年网络沉溺的现象要少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孩子可玩的东西多。
其次,法律更完善。
美国:
游戏软件按年龄分级,韩国:
网吧电脑有屏蔽软件,日本:
游戏网吧税率高。
学校则为家长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如将电脑安置在客厅里;经常与孩子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上网的基本情况。
学校也向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要随意发送个人或家庭信息,不要轻信在网上与之聊天的陌生人,在网上看到不健康的东西,要立即关闭等。
此外,家长还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主要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及使用电脑与学习、体育锻炼时间的分配等,而且双方都要自觉遵守。
许多法国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在现实外部环境的教育中就是不能自律的,任何技术性的和人为的强制措施对孩子的约束都不会完全有效。
综上:
我们有理由认为与网络一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是更少偏见、更能接受差异和不同,是更宽容的一代是更好奇、更具想像力,更兴奋、更能探索的一代;也是更自信、更独立、更自我,更能坚持己见,更多自我依赖的一代。
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
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最后,谨鉴于我们此次辩论赛的特性和我们双方都正在使用的网络,我们双方都用开阔的心胸和眼界来看我国网络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及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而迅速发展起来。
10多年来,互联网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已是互联网中文信息最大的提供者和市场自不待说,中国也将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值得担心的更应是如果我们只注重小的方面,不注重大的方面,那么我们对互联网的推进,对互联网先进文化的宣传,就会失去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疏远了基本的时代背景才将是最大的不利。
开篇明意,我方观点:
网络不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
什么是网络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手段,而是信息交流手段和信息内容本身的二重复合体。
网络之所以为人所用,吸引人的注意,除了其作为交流手段的方便快捷外,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一平台上流通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
我们今天是针对网络对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的影响进行讨论,当然要明白青少年是什么样的主体。
青少年,即是12岁——25岁的青年和少年。
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处在青春期及其前后的人群是有很强可塑性的,是热情冲动的,是缺乏正确判断力和控制力的,也就是说,他们不能甚至无法确保自己在网络世界中走向正确的方向。
个性,即个人气质、品性。
众所周知,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对其人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怎样判断有利或不利实际上就是判断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下面,我方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网络是不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的。
首先,网络本身具有其局限性。
1.作为一个范围广,信息全的交流平台,其上传播的信息是丰富的,复杂的,多方面的。
这决定了,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可以交流健康的信息,也理所当然的可以,而且已经有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比如:
色情,暴力及其他引诱人走向不良生活甚至犯罪道路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开放的,没有一个管理组织对信息进行分类或限制,因此,网络,就如同是一个乱花迷人眼的世界,什么花都有,美的有,有毒的,丑的,甚至食人花也在其中。
2.网络交往是弱范互动,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它是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规则权威性弱化;在长期的网当中,容度上对易造成自我意识和络匿名交往自我认知的缺乏和丧失,进而造成自我的迷失;网络人格也的特在一定程现实人格形成了挑战。
其次,青少年是一个脆弱的特殊人群。
1.青少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较弱的自控力。
这一特点是青少年很容易接受并模仿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包括大量的不良信息。
2.青少年的好奇心极强。
对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禁止接触的负面信息,一旦在网络上接触到,就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获得他们的认同。
3.青少年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很有限的。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他们是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好坏的。
这对于青少年对信仰和价值的选择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当网络与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遭遇的时候,潜在的危险就加大了,危险所爆发出来的负面效果也就自然地掩盖了网络的优势方面。
就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它给明眼人带来的是美丽的风景,但给盲人带来是却是的的确确的灾难。
做为暂时的盲人的青少年这一群体,在网络这片森林中没有见到美景的机会,恐怕只有忍受被绊倒的痛苦吧。
(二)反驳反方的呈词如下:
我们双方的开篇立论中的概念定义和利弊衡量准是相近而无大争议的。
但推导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分析原因,我们看到对方辩友在论证过程中有以下理解和论证上的失误和硬伤:
第一.概念混淆。
网络的新兴和其高速发展成的丰富性不等同于高风险性和复杂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始作俑者眼里网络仅仅是一种通信的方式;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是一座可以投资开垦的金矿;在未明时理的家长们的眼里是网络"鸦片";在新闻工作者眼里是第四媒体;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可以发挥想象力,"海阔凭鱼跃"的乐园;网络无论作为一种工具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都在发展,它的源头活水都是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人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信息。
第二.以偏概全。
我们认同青少年是作为特殊的群体,但不应忽视他们个性形成的环境也一样是特殊的啊。
我们关注今天的青少年,因为他们不仅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更会是掌握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代。
这就首先决定了社会各界将对他们的高度关注与保护,在现实成长环境中,最大的外界环境影响是学校和家庭,网络不可能完全包揽住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大环境。
所以无论好坏,网络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都是有限的,也就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关注视野自我设限。
我们辩题中的对象是青少年,未限定为我国或某国的,若说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会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我们认为网络和青少年话题应是属于全世界,全社会的,思想需要交流才能有全面的认知,就算只论我国,也有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
以上三点总的来说,体现出对方辩友理论根基的错误在于:
夸大了网络危害性的同时却又弱化了青少年本身和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这样来只片面论证有弊,列举了很多的弊端,对于缺点绝口不提甚至完全否决,最后得出结论:
弊大于利。
由此来证明己方“不利于”的结论。
我们认为这样的辩论从逻辑上看显然是不成立的,从事实更是不客观的。
为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补充阐释,相信深入全面的探讨也更有利于巩固我方一贯坚持的观点。
因此,下面试从网络对青少年个性成长包括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再次,针对我国国情和对方的过度忧心,我们强调两点:
一.要尊重青少年获得快乐的权利。
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生活本身有独立的价值,孩子们有权享受他们的生活。
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获得快乐的条件,而不是压抑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失去快乐。
如果家庭、学校的气氛是和顺的,并提供适当的空间、材料和良好的监督,让孩子们通过玩耍而自由表达,他们就能发展出对自我和他人的健康态度,就更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经验。
网络的适当使用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家长、老师和媒体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适当的、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要给青少年一些自我从实践中受教育的空间。
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自主使用网络的能力,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信息解决现实问题。
在青少年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