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909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docx

社会责任应急管理程序非常全面

版本变更履历

版本

变更内容简单描述

生效日期

A0

 

新制定。

 

2012-05-22

 

 

文件审批栏

制定

审核

批准

厂长

管理者代表

李雄雄

 

文件发放部门

松岗厂

□总经理□厂长■生产部■品质部■工程部■工艺部

■计划部■研发部■维修部■采购部■管理部□其它

写字楼

□营业部□财务部

1.0目的

为了明确在地震、火灾、危险物质或废物泄漏、中毒、触电、台风及流行传染病等方面的紧急事件期间保护公司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及时有效地疏散人群和展开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害,并积极有效地开展事后原因调查和预防工作,使公司生产、员工生活和厂区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本公司管理范围内发生的所有紧急事件及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

3.0参考文件

3.1《消防管理程序》

3.2《应急计划程序》

4.0定义:

5.0职责

5.1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为本应急方案提供必要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应急设施。

5.2维修部负责公司的电力、热能、空调等系统的抢修和维护,保证车间各设备的安全运转。

5.3安全主任负责建立应急响应组织,制定并维护应急准备与响应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定期演练以保证应急计划的有效性。

5.4人事行政部负责协助安全主任指挥、协调本区域的紧急事件包括现场疏散、集合、救援、内部联络等工作,并将现场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应急人员,必要时向现场人员发布有关指令。

5.5部门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人员的疏散引导与急救、应急设施管理等工作,并积极配合集合协调员与紧急救援队的工作,必要时协助检查/清理现场。

5.6全体所有员工应严格遵守厂规厂纪和现场操作指引文件,对于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上报部门负责人,注意用电、用气、用水、化学品和设备使用安全,不乱拉乱接电线,严禁在厂区内吸烟点火,随时注意自身防护,掌握一定的应急救援知识。

6.0程序内容

6.1地震应急预案准备:

6.1.1地震的形成和危害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几乎很难准确预测,当它发生时,不仅可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和坍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电力中断、交通瘫痪、大面积人员伤亡等直接灾害,还有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次生灾害,给局部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6.1.2地震的预兆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

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地震的微观异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大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地形的异常、地球物理变化、地下流体的变化。

人事行政部要积极关注有关地震的消息,根据政府机构权威性的信息,为大家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部署和准备人员和财产的撤离。

6.1.3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

6.1.3.1地震前的准备

接到地震局有关地震的消息后,公司安委会依据地震等级和灾难预测做出撤离人员和转移重要资产的决定,公司迅速组织员工撤离地震区域,将重要的文件、资料等带走或存入防火保险柜,在时间充足情况下转移必要资产,其他设施等尽可能转移到地势平坦的地方,切断电源、关闭供水阀门,确保人员及早逃离地震区域。

6.1.3.2地震中紧急避险方法

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

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极短的预警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6.1.3.3逃生原则: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

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当地震发生时侯,还未逃离震区的同事,一定要注意地震中自我保护:

a)当感觉地面微微颤动或倾斜时,或听到有人呼救时,要以最快的速度(切勿乘坐电梯)从楼梯跑到楼下地势平坦处,当楼道拥挤时候,最好选择“伏而待定”—即趴在室内结实桌子下,用东西捂住头部,因为人多拥挤时候易发生踩踏事件,而当震动较大时,很容易出现大批压伤、伤亡。

b)离开房间之后,切忌返回去取任何东西,因为逆人流而上,耽误太多时间,待到你返回后,恐怕房屋已经开始坍塌了。

c)躲避一次强震后,待四周稳定,可以利用地震的间隙赶紧逃到室外空旷安全的地方。

d)等待强震和余震过后,才能进入室内,进屋后注意观察室内有无裂缝、掉顶剥落,防止掉落物品砸中自己。

6.1.3.4地震后的救援、恢复工作

地震过后,可能到处一片狼藉,可能会有员工伤亡,可能还有人被埋在废墟之下,那么,我们要做的,首先是配合当地救援队伍展开搜寻救助工作,将受伤群众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公司安排员工陆续返回,大家一道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恢复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清理现场、机械设备、仪器等。

灾后评估厂房结构稳定性能、地址结构变化等因素是否对主体建筑造成损害,对于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倒塌的建筑,一律以“危房”论处。

公司高层就目前情况,考虑是否继续生产、是否迁址、员工遣散等重大问题。

6.2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

6.2.1火灾的发现和报警:

6.2.1.1当发现火情时候,对于一般性火灾,可以拿起灭火器扑灭或用水、沙子扑灭,火势较大,自己不能解决的,迅速报警并大声呼喊,让周围同事知道;

6.2.1.2立即拨打保安室内线电话806或人事部电话812请求帮助,并报告给自己的上级主管。

保安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报告给一线抢救组组长(安全主任/保安队长),同时将信息报告给人事行政部经理。

6.2.1.3人事行政部经理视情况向应急救援总指挥和各应急小组报告。

一线抢救小组到达现场后,将现场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6.2.1.4应急救援总指挥与各应急组长研讨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系统;并由总指挥做出是否疏散人员;是否向政府、环保、消防、公安、卫生等上级部门报告的决定。

6.2.1.5报警人员请注意:

信息报送要求快、准、全,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让他人准确知道事故发生的地点、原因、火势大小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6.2.2火灾的现场救援:

6.2.2.1小型火灾或初起火灾:

现场人员或警卫员争取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扑灭,一般小型火灾的扑救方法总结如下:

着火源类型

使用灭火器类型

电线、电缆、电器等带电器材着火

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石油产品、油漆、有机溶剂类

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档案资料、贵重仪器、计算机室着火、低压电器类

二氧化碳灭火器

易燃液体火灾(如柴油、酒精等)

泡沫、干粉灭火器

一般普通型材料固体火灾

用水浇灭或任一种灭火器

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乙炔等)

先关闭阀门,用水、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遇湿易燃物品火灾(如金属钠、钾、镁等)

使用干粉、水泥、砂子等扑救

6.2.2.2中、大型火灾:

首先应尽快疏散人群,有浓烟时要求员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消防通道有序撤离,同时报告保安室,保安室迅速将情况报告一线抢救组长(安全主任/保安队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后立即研讨决定,启动应急救援队伍,拨打119或110请求消防队救援,拨打120请求医疗救援,报告政府和相关部门。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小组一方面组织人员疏散,一方面进行现场救援和现场实施灭火,先采取区域隔离,控制住火势,等待公安消防队来实施灭火。

6.2.3疏散和一线抢救人员需注意:

遇到火灾时,切勿过分恐慌,一定要保持有序的疏散,禁止推拉,遇到浓烟或有害气体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着上风向的位置走就近的消防通道逃离现场;保安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收到命令后,立即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奔赴现场采取灭火或隔离处理,火势难以控制时,等候消防支援。

6.2.4危险化学品的火灾扑救注意事项

6.2.4.1液化气体(乙炔、液化石油气等)类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6.2.4.2爆炸物品(硝化甘油、有机过氧化物、苯类等)火灾,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时的威力。

6.2.4.3遇湿易燃物品(活泼金属钾、钙、钠、镁、锂等及其化合物类)火灾,用沙土覆盖,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器扑救。

6.2.4.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先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

6.2.5火灾事故的调查总结和预防纠错:

现场的救援工作结束后,对现场进行清理,按照安全事故“四不放过”要求,人事行政部与维修部工作人员共同介入现场并着手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追查责任,总结经验,采取预防纠错措施,加强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对事故点进行盘查加固等。

最后还要召开大会对此事予以披露和总结,完善安全防范体系。

6.3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理预案

6.3.1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急救、防护措施、泄漏应急处理

6.3.1.1“三酸”——浓硫酸、硝酸、盐酸

6.3.1.1.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毛巾沾掉多的酸,再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再用湿毛巾裹着及时就医;眼睛接触,千万不要揉搓,要立即提起眼睑,用清水冲洗后就医;

6.3.1.1.2防护措施:

接触酸类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眼睛防护,必须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必须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必须戴橡胶手套;脚防护,需穿耐酸碱水鞋或劳保鞋。

6.3.1.1.3泄漏应急处理:

发现者第一时间报告给保安室806/人事行政部812和维修部821,保安室接报后迅速赶往现场,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控制现场和公司大门阻止其它人员进入,发现受伤人员及时救出送往医院,环保应急处理人员必须将防毒面罩,耐酸碱手套等防护用具佩带齐全方可进入处理;

6.3.1.1.4保持污染区域合理通风,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6.3.1.1.5喷水雾减慢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直接喷水;

6.3.1.1.6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粉固化处理,收集转运至环保部处置,然后用拖把把地面拖干净。

6.3.1.2“两碱”——硫化钠和氢氧化钠

6.3.1.2.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自来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3%稀酸溶液轻轻擦拭接触部位,之后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涂抹烫伤膏,严重者就医;眼睛接触,千万不要揉搓,要立即提起眼睑,用清水冲洗后就医;

6.3.1.2.2防护措施:

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须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手防护,必须戴橡胶手套。

6.3.1.2.3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进入处理现场,严禁直接接触泄漏物;

6.3.1.2.4小量泄漏:

用铲子收集于有盖的容器中,或用大量水冲洗,冲洗的水排入环保综合废水收集池;

6.3.1.2.5大量泄漏:

收集回收或运至污水站处置。

6.3.1.3氧化剂——双氧水、漂白水、漂白粉

6.3.1.3.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后就医。

6.3.1.3.2防护措施:

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必须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手防护,必须戴橡胶手套。

6.3.1.3.3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进入处理;小量泄漏: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用清水冲洗,洗水稀释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

围堤或挖坑收容,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转运至污水站。

6.3.1.4氰化物——氰化钾、氰化钠、氰化亚铜、氰化银钾、氰化金钾

6.3.1.4.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就医。

6.3.1.4.2防护措施:

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隔离式呼吸器;身体防护,必须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手防护,必须戴耐酸碱手套。

6.3.1.4.3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进入处理;小量泄漏:

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

用塑料布、帆布覆盖,然后收集回收至仓库。

6.3.1.5常见的几种有毒有害气体——氯气、硫化氢、氨气、氰化氢、氟化氢、二氧化硫

6.3.1.5.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立即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立即就医。

6.3.1.5.2防护措施: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自吸式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身体防护,必须穿防腐工作服或穿戴面罩式胶布防毒衣;眼睛防护,必须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手防护,必须戴耐酸碱手套。

6.3.1.5.3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进入处理,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6.3.2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理流程

6.3.2.1目击者报警

发现有化学品泄漏,目击者要立即通知保安室806,保安室再拨打人事行政部分机812或通知污水站主管,污水站主管带领人员与保安一起奔赴现场,查明情况,开展一线抢救。

同时,警卫室要将情况报告给人事行政部经理,人事行政部经理要将信息反馈给应急救援总指挥和各应急小组。

6.3.2.2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人员疏散。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根据一线抢救组反映回来的情况,研讨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对于较严重的化学品泄漏或是大面积的气体(如盐酸、氯气、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氰化氢等)泄漏或是伴随火灾和爆炸的产生等情况,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总指挥下达命令,警告或疏散人员,各应急救援队伍戴好相关防护用具,立即奔赴现场,组织员工疏散至安全地段的上风处,并进行隔离,限制出入,开展现场抢救和医疗、后勤等工作。

与此同时,应急救援总指挥视情况决定是否向政府、消防、环保、公安、卫生等上级部门报告。

6.3.2.3切断泄漏源,现场堵漏。

化学品泄漏应急小组和保安在接到命令后,立即佩戴好必要的安全防护物品(正压式呼吸器、防腐防火手套、防腐鞋、防护服等),赶到出事地点,首先要找到发生泄漏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堵漏工作,切断泄漏源,控制好泄漏源后再进行局部处理。

一般泄漏物的处理可以总结为:

泄漏源种类

小量泄漏处理

大量泄漏处理

酸、碱等液体泄漏或药水泄露

用沙子围住,容器收集,再用碎布沾干,用水拖干

容器收容或挖坑

引流至应急池收集

挥发性气体泄漏(盐酸、硝酸、氨水、氯气等)

关闭阀门,现场喷水雾处理,再用水拖干

关闭阀门,喷水雾或稀碱(酸)液处理,再收集残液至应急池

氰化物(金盐)泄漏

穿全面罩防尘面具和防毒服进入处理,收集于有盖的容器中

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运至仓库或环保部处置。

有机毒害品(三氯化碳、四氯乙烯等)泄漏

用沙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或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挖坑收容,用雾状水冷却稀释蒸气,再用泵等转移到专用收集器内,回收环保部处理。

6.3.2.4事故原因、影响评估和预防纠错

及时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救护,清理好现场,确定排除隐患之后才可让员工返回各自岗位。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对事故展开调查和总结,评估事故的原因、影响并制定出有效的改善方案,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人事行政部对事件调查结果予以通告,并对员工进行安全再培训。

6.4气体中毒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4.1气体中毒的定义和危害

气体中毒:

人体吸入过量或高浓度的刺激性、窒息性或剧毒性气体,继而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

气体性中毒属于急性中毒,吸入人体对机体损害巨大,往往会引起机体组织结构病变,甚至造成死亡。

它波及范围广,可能会造成大面积中毒或死亡事件。

6.4.2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

6.4.2.1氯气(Cl2):

黄绿色气体,有窒息性气味,对眼睛、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吸入高浓度的氯气,可能引起“电击样”死亡。

6.4.2.2硫化氢(H2S):

无色臭鸡蛋气味,窒息性气体,强烈的精神毒物。

易燃,遇火源会着火,可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与浓硝酸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6.4.2.3氨气(NH3):

有毒,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6.4.2.4氰化氢(HCN):

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可燃烧爆炸。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气体,会立即停止呼吸而死亡。

6.4.2.5氟化氢(HF):

无色液体或气体。

腐蚀性极强,高毒,可致人体灼伤疼痛剧烈。

吸入较高浓度的氟化氢,可引起急性中毒。

6.4.2.6二氧化硫(SO2):

无色气体,特臭。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

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窒息。

6.4.3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急救措施、防护措施、泄漏应急处理

6.4.3.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立即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氰化物中毒除外)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6.4.3.2防护措施: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身体防护:

必须穿防静电工作服或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眼睛防护:

必须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

必须戴橡胶手套。

6.4.3.3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应急处理人员必须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进入处理。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6.4.4气体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6.4.4.1目击者报警:

当发现工作现场有气体泄漏、人员中毒晕倒或窒息时候,立即呼救周围同事,赶紧将伤员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并报告给保安室,保安室联络人事部组成一线抢救组,佩戴必要防护用品,进入事发地点进行处理。

与此同时,人事行政部要向应急救援总指挥汇报,总指挥依据一线救援队伍反馈回来的信息,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预案一旦启动,各应急救援队伍奔赴现场,展开疏散、医疗救援、后勤等工作,必要时候立即拨打120请求医疗急救。

6.4.4.2开展伤员初步急救:

若呼吸困难请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或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氰化物中毒,若毒物吸入或溅到鼻、咽、口腔内时,立即用3%硼酸液、2%碳酸氢钠注射液拭洗鼻咽腔及含嗽,以清除口鼻残存的毒物或者直接打开注射用硫代硫酸钠试剂瓶加满饮用水后口服;若是沾到皮肤上,可用高锰酸钾外用片临用前配制成1:

5000(取1片高锰酸钾加水500ml配制)清洗、湿敷皮肤上的有毒物质;对于神志清楚的中毒者,用手扣住中毒者的喉咙底部,进行催吐或直接送医院就医。

6.4.4.3人员疏散、事故堵漏和救援

6.4.4.3.1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启动预案后,第一时间部署现场救援工作,疏散组、救护组、后勤组、现场处理人员奔赴现场进行处理,疏散人员到安全地带,对现场伤员进行救护。

6.4.4.3.2环保应急小组或保安戴好正压式防呼吸器或防毒面具、安全服进入现场开展堵漏和救援工作,关闭泄漏气源,对现场进行水雾状喷射,打开门窗,加快气体扩散。

6.4.4.3.3现场得到控制以后,后勤人员清理现场,待技术人员对事故现场检测合格之后,方可让员工返回岗位。

6.4.4.3.4.较大环境污染事故请拨打12369。

6.4.4.4善后处理、事故评估与预防纠错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评估事故的影响和后果,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和抚慰,安抚好员工心理,制定改善措施,开展相关安全培训。

6.5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6.5.1食品安全严把关

6.5.1.1采购员对供应商的食品严格把关、细心核对食品的生产日期和期限,食品检验标志,货品的厂家及来源地址。

6.5.1.2食物到了厨房后要尽快进行冻柜处理。

6.5.1.3.储存在冻柜的食物必须有日期、标签,有些食物按规定不能储存过长时间,食物柜温度应调至规定的范围,预防温度过高食物变质。

6.5.1.4.冻柜内的生熟食不能储存在一起,要分开搁放。

6.5.1.5冰柜内的卫生要定期进行清洁。

6.5.1.6要保证食品接触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如:

双手、砧板、刀、容器、缸和平底锅、设备等。

6.5.2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习

6.5.2.1所有新入职的食堂职员必须提供专门的健康证,且必须经过卫生安全常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所有厨师必须经过烹饪技术的培训,取得资格证才能上岗。

6.5.2.2安委会负责在宿舍区域张贴食品卫生安全常识的画报并每年更换一次。

6.5.3保障措施

6.5.3.1食堂要长期摆放食物中毒的抢救器材和相关药品,并定期检查,保证其有效。

6.5.3.2食堂在供餐时间内必须保证有一名经过培训、懂急救常识的员工在工作岗位上。

6.5.3.3在必要时为中毒者提供防寒的衣物和合棉被。

6.5.3.4警卫室预备担架,以供中毒者使用。

6.5.4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程序

6.5.4.1员工在公司食堂进餐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现场食堂服务人员应立即拨打保安室电话806,保安室通知人事行政部经理,人事行政部经理报告给应急救援总指挥和各小组成员,应急总指挥视情况启动应急救援系统。

6.5.4.2医疗救援组、后勤保障组等立即赶赴中毒事件现场,安排医务人员对中毒人员进行抢救工作,视情况决定是否拨打急救电话120求救。

电话中说明中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如:

中毒人员所在位置,大概年龄,性别,中毒特征及人数等。

6.5.4.3.医务人员对中毒者进行急救处理的同时,及时将现场情况反映给应急总指挥。

6.5.4.4.如中毒人员较多,应立即停止食堂供应,对中毒人员进行抢救,并防止中毒事件继续扩散。

6.5.4.5.抢救处理后,要征询中毒者的意见,是否进行住院观察,如有需要,应立即委派人员将其送往就近的医院治疗。

6.5.4.6.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