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471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docx

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电子教案

昆明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任务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庆雷

一、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农业、工业、其它第三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互动,通过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聚集区、文化旅游示范园区、文化旅游村寨、文化旅游城镇和一批重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昆明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1、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

——推进涉旅产业融合发展。

主动顺应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核心、商业为平台,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工业、体育、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力度。

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快昆明多元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修缮历史文化古迹,恢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

重点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高原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用文化筑牢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脉络。

——推进文化旅游业态创新。

着力培育康体运动基地、温泉SPA、花卉、购物、演艺、美食、休闲街区八大休闲旅游业态,加大房车旅游、直升机旅游、医疗旅游、置业旅游、异地养老旅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2、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加快各类现代服务要素集聚,推动现代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主城都市文化项目集聚区、晋宁古滇文化—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滇池—西山度假养生休闲文化项目集聚区、空港经济区及东部旅游区项目集聚区、石林—九乡喀斯特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呈贡新区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阳宗海旅游片区项目集聚区规划、招商、建设与运营。

——以泛亚文化传媒中心、呈贡新区、南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华金鼎科技园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其人才强、创意新、资源配置优化等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建成一批影视、印刷、音像等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昆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品丰富和民族民间人才聚集等优势,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展演和民族特色饮食产业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3、抓好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推进观光旅游项目提升。

主要包括大石林景区提升、轿子山精品景区建设、西山-民族村创建5A、九乡-柴石滩创建5A、世博园-金殿创建5A,提高景区吸引和竞争力,培育精品景区体系。

——推进都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主要涉及以七彩云南古滇王国、郑和故里项目、东南亚风情乐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及以环翠湖、东风广场CBD、文明街片区、百年米轨风情带、巫家坝副CBD为代表的都市旅游项目。

——加快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

主要包括以七彩云南海洋世界为代表的主题娱乐项目,以都市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阳宗海生态旅游小镇、安宁温泉、星河温泉旅游小镇为代表的旅游小镇,以七彩云南花之城和凤龙湾国际生态旅游城为代表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加快商务会展旅游项目建设。

主要涉及以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滇池泛亚论坛、南博城为代表的商务会展项目建设。

4、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紧扣昆明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开发湖滨度假、温泉养生、康体运动、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

——滨湖度假旅游产品。

以滇池、阳宗海为主要载体,构建草海湖滨、环湖东岸湖滨、环湖西南岸湖滨、阳宗海湖滨等休闲度假湖滨,使之成为昆明市文化休闲度假产品基地。

——城镇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于昆明主城区,建设翠湖、顺城等休闲街区,加快杨林、野鸭湖、转龙、安宁、汤池等旅游小镇开发,推进新螺蛳湾、南亚第一城、世博新区、滇池湖滨东岸等商业中心建设,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地)、文化演艺等设施,使之成为昆明开展都市旅游、休闲城镇游的重要阵地。

——观光体验旅游产品。

以石林喀世界自然遗产、轿子雪山等核心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古滇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以彝族撒尼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使之成为昆明市自然观光和文化体验产品的载体。

——温泉养生旅游产品。

加快以柏联温泉、安宁温泉、星河温泉、等优质资源的开发,着力塑造柏联SPA、温泉心景、日式金方等温泉养生品牌,丰富养生康体内容,使昆明成为云南高端温泉养生旅游区。

——户外休闲旅游产品。

利用轿子雪山为中心的昆明北部山地资源,积极发展一批探险、户外运动、露营等户外休闲产品,不断丰富昆明市深度体验旅游的内涵。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以呈贡斗南、团结乡、双龙乡、富民、石林糯黑等一批乡村旅游资源点为依托,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农业庄园等业态的开发,培育晨农、万家欢等特色农业休闲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城市人群的短程休闲目的地。

二、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

通过培育十大重点文化市场、健全文化旅游要素产业,培育大、中、小规模等级丰富,内资和外资结构合理的文化旅游企业结构。

1、培育十大重点文化市场

——文化演艺市场。

贯彻国家《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演艺市场竞争,投资兴办演艺团体和举办演艺活动;鼓励支持演艺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重组;推动文化“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昆明市演艺院团加大国内外交流。

形成以国有演艺院团为主导,民营演艺院团为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艺市场新格局。

重点文化演艺企业包括昆明演艺集团、福保文化城、世博吉鑫集团、云南杨丽萍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人家等。

——图书和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印刷包装市场。

降低门槛、改善服务监管,符合条件的即可到所在县(区、市)文化主管部门办理经营许可。

大力发展图书音像制品连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鼓励公司化改造,加快建设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的印刷包装市场。

将昆明市建设成西南地区主要的图书音像、文化用品物流中心和印刷包装中心。

重点涉及新华书店集团南市区图书发行基地、国际印刷包装城、新知图书城、韶山藏书楼、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等。

——古玩收藏、拍卖市场。

发展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博物馆业发展,打造“博物馆名城”;推进古玩收藏、拍卖市场与旅游业联合,加强服务监管,壮大规模。

大力发展古玩收藏、拍卖市场,提高昆明古玩收藏、拍卖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

重点涉及玫瑰湾国际古玩城、云南古玩城等。

——民族工艺品市场。

突出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加强专业研发、制作,通过“公司加农户”等运作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民族工艺品市场,使昆明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民族工艺品聚散地和交易中心。

重点涉及园博印象文化城、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石林彝族刺绣、富民青云工艺品厂、云南围棋厂、禄劝银器、昆明斑铜厂等。

——茶文化市场。

挖掘茶文化资源,发展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茶文化博览会、茶艺培训,促进茶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使昆明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茶叶批销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

重点涉及云南茶文化大观园、云南茶叶市场、玫瑰湾•国际茶都、世纪城茶叶市场等。

——文化艺术培训市场。

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鼓励各级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文化艺术培训项目。

支持昆职教艺术院校、民间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拓展文化艺术培训市场。

——电影市场。

积极推行电影院线制,强化以院线制为主的电影供片机制,拓展城市电影市场。

发展农村电影数字院线,鼓励建设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支持开发农村电影新兴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推行影院星级评定工作,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级各地电影发行放映企业之间进行联合、重组、兼并,扩大电影集约化经营。

加强影院设施改造,以影院多厅化、经营多元化、设施数字化为重点完善影院设施,增强电影经营的文化娱乐复合型功能。

重点涉及百老汇、时代今典、上影永华、环银国际、新昆明影城、新建设影院、滇池影院、北辰影院等。

——会展广告市场。

加强会展策划、服务;引进国际专业策展、会展经纪人,不断拓展国内外会展市场;开发广告载体,规范广告市场,提高广告公信力,提高会展广告市场的影响力。

重点涉及滇池泛亚合作永久性会址、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东盟南亚系列会展、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昆明国际会展中心。

——文化旅游市场。

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镇;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和网络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大力提高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把昆明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

重点涉及轿子雪山、石林-九乡、西山-滇池、金殿-世博园、阳宗海、官渡古镇、沙朗旅游小镇等。

——珠宝市场。

促进产业集聚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价值链;加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珠宝企业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将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集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研究设计、展览拍卖、旅游购物、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珠宝交易中心。

重点涉及昆百大珠宝、景星珠宝世界城、阿诗玛珠宝、七彩云南、泰丽宫珠宝、昆明玉器城、云南人家珠宝、云南地矿珠宝等。

2、健全文化旅游要素产业

——旅游景观业。

利用昆明地域文化,建设一批文化型旅游景区、旅游街区、特色景观名镇(村),培育一批非物质遗产旅游点、城市/乡村旅游访问点,完善文博艺体场所面向游客开放、提升旅游功能的机制,积极稳妥地建设主题公园,提升各类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餐饮美食业。

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滇菜品牌工程、美食文化名城工程,形成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滇菜品种,培育若干餐饮龙头企业、美食街区,开展“绿色餐饮企业”和“星级美食名店”评定活动,推出一批地方特色小吃。

——特色住宿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酒店类型、档次和空间结构,建设高星级旅游饭店,扶持和规范特色客栈及民居旅馆等。

加大引进国际度假品牌酒店力度,培育本土休闲度假酒店,重点发展一批“七彩云南”品牌连锁乡村酒店,鼓励发展体现本土文化的主题酒店。

——文化娱乐业。

重点完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经济强县的文化娱乐设施,鼓励各地培育旅游演艺精品,发展夜间娱乐经济,引进现代科技娱乐项目,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

——休闲度假业。

重点依托气候、湖滨、森林、温泉、山地、村寨、古镇、城市、产业、宗教、商务等优势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形成一批中高档休闲街、度假区、休闲度假小镇、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山地、温泉、森林休闲度假用品制造业。

——商品购物业。

主要发展民族服饰、民族装饰、民族乐器、民族饰品、旅游商品等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基地和品牌旅游商品企业,举办旅游商品大赛,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建立健全批发零售体系,建立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体系。

——康体养生业。

依托气候优势、温泉矿泉、医疗资源、民族养生文化,促进旅游、运用、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各类疗养中心、康体保健场所、养生社区、森林氧吧,积极发展各种户外运动设施、高原训练基地、高尔夫球场和体育竞技类专项旅游场所。

——旅行服务业。

推进传统旅行社的集团化重组和规模化发展,规范旅游咨询、票务代理、租车服务类企业的服务,促进在线服务、电子商务类企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差旅管理公司、旅游集散中心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气象、通讯、科技、金融、保险等产业与旅行游览的进一步融合。

3、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做大龙头旅游文化企业集团。

探索以重点景区为核心,整合景区、购物、饭店、演艺等资源,组建具有市场话语权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

通过引进、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龙头性旅行社集团。

加快酒店业结构调整,形成以国际品牌酒店为龙头、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为补充的酒店服务体系。

——做强中小旅游文化企业。

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促进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

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确定一批品牌文化、品牌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目的地、品牌节庆、品牌演艺、品牌展会、品牌旅游商品等,推动昆明文化旅游品牌化发展。

——打造六大旅游文化品牌。

重点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高原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积极发挥昆明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和旅游、文化交流,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

——建设观光休闲国际旅游品牌。

将石林-九乡、轿子山-红土地、云南民族村-民族文化博物馆、石寨山古滇文化遗址-郑和公园培育为国际观光旅游品牌,将柏联SPA、日式金方、北大营、星耀水乡、春城高尔夫、海埂体育训练、滇池温泉花园等培育成为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打造特色娱乐购物旅游品牌。

依托七彩云南、官渡古镇、景星街、云南玉器城,加强文化旅游创意策划与产品研发,将翡翠珠宝、普洱茶、花卉、观赏石、青铜器、民族工艺品培育成为特色旅游购物品牌;总结《云南映像》、《吉鑫宴舞》等旅游演艺成功经验,打造昆都、温莎、福保、石林阿诗玛、古滇王国等培育特色娱乐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夜间休闲旅游经济。

——培育旅游节庆和国际会展品牌。

拓展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享誉世界的“东方狂欢节”;将南博会、旅交会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培育滇池泛亚合作展会品牌,积极创办国际旅游装备博览会等新兴展会,争取更多国际性主题会议会展和论坛落户昆明,打造中国“四季会议之都”。

四、文化旅游改革试点工程

以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城镇为依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文化旅游企业、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节庆、文化事业单位等为依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改革试点。

——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

支持优势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参与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

充分发挥现有市属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探索整合城市公园国有资产,按照公园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公园的理念,实施城市公园与所在区域联动开发,负责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融资及建设营运,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功能整体升级。

——建立旅游开发度假区现代管理体制。

市属三个旅游开发(度假)区和隶属各县(市)区的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坚持旅游立区原则,突出旅游主业,深入推进园区管理、规划与土地保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等各项改革,将各项审批权限下放到位,最大限度释放园区体制优势,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旅游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探索“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作为开发运营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成长的旅游企业孵化器机制,完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城旅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以新机制推进旅游新兴业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积极申报滇池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环滇池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发展,将试点区域建成全国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

——设立国家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

根据区域空间和资源禀赋差异,划分不同类型地区,设立不同侧重点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验区,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建议把昆明作为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融资担保、土地使用、人才保障等方面赋予昆明更多政策支持和自主权,这不仅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具体实践,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五、文化旅游扩大开放工程

以构建“1+X”区域旅游城市联盟为突破口,确定“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旅游商品零关税、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开展旅游服务合作”四项内容和通过“构建无障碍的自驾游体系、互建展示项目、开通联盟城市航线、成立联盟旅游行业分会”四项举措形成昆明外向型发展格局,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拓展国际旅游合作。

以1+X国际旅游城市联盟为抓手,全面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组织及相关专业性国际旅游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品开发、教育培训和市场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主要客源国政府间合作,建立业界交往渠道,引导市场互惠发展;利用好南博会合作平台,与东南亚、南亚等友好客源国城市建立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加强双方在市场开拓、客源互送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与国际旅游企业组织合作,吸引国际投资,增强品牌、管理、服务及人才优势;加强与国际旅游研究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旅游教育培训的国际合作。

——深化国内旅游合作。

密切西南地区旅游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拓展与长三角、环渤海、海峡两岸、港澳地区旅游合作的方式与渠道,扩大双方在市场、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推进“西部中国”、“中国南方喀斯特”等跨省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建设,共同打响区域旅游品牌。

积极推进昆玉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

——全面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细分旅游客源市场,优化国内外客源市场的旅游促销策略。

整合营销资源,构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在区域内重点城市和国际友城设立昆明旅游宣传促销“窗口”;加强与国家旅游局驻外机构联系,建立对等的城市间宣传促销互惠机制。

奖励增开国际航线,鼓励国际包机。

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优化入境客源结构,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升游客旅游消费水平

——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本土旅行社加快“走出去”步伐,到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搭建游客招徕网络和渠道,大幅提升“引客入昆”能力。

探索加大对旅游企业引进海外游客的激励办法,增强持续引进客源能力。

六、文化旅游市场规制工程

——优化旅游审批环境。

落实好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承诺,吸引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优势民营资本赴昆投资旅游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

贯彻好各类服务业扶持优惠政策,支持相关服务业做大做强。

——完善旅游政策环境。

完善有利于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开放、企业融资、集团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环境,落实好旅行社代理公务活动、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同价等扶持政策。

完善奖励激励政策,对积极开展旅游营销、招徕客源的旅游企业进行奖励。

——构建国际化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全面推进旅游汽车、导游、旅行社、旅游购物、餐饮、公交、地铁等行业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各类服务质量标准对涉旅服务业的全覆盖。

支持企业探索建立主题公园、国家公园、度假酒店等新兴领域服务规范。

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高水平规划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一小时休闲交通圈”。

“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昆明至郊县区道路高速化,优先建设连接景区和产业集聚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并实现高等级化。

加快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到2020年,除城区轨道交通外,力争建成安宁至嵩明市域铁路和晋宁支线地铁,争取启动海口支线及主城至石林、澄江、富民市域铁路建设。

适度发展通用航空,开发低空域商务及观光航空市场。

适时推进航运业发展,开发滇池水上观光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便捷的自驾车营地系统及房车基地,构建主城至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直通车体系,积极发展主城区观光巴士运营网络。

——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国际化水平。

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将城市常驻人口与游客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及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和建设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公益性的昆明国际旅游中心,承担全方位的旅游综合服务和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在昆明新机场和昆明火车站等设立国际旅游咨询服务网点。

加快建设旅游安全保障及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金融服务。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建设博物馆城、图书馆城的目标,重点实施昆明文化传媒中心、昆明泛亚文化艺术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民族民俗博物馆、聂耳音乐厅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级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设施建设项目落地昆明,形成国家、省级文化基础设施服务昆明、资源共享的局面。

本着拾遗补缺的原则,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