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543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docx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0524

板浦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

2016.05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内乱,再加上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  ▲  ,2015年夏天,超过100万的中东、非洲难民前往欧洲,   ▲  了难民危机。

欧洲各国在协调难民收容政策、共同抵御区域性危机等方面遭遇一系列难题。

由此可见,地区国家间充分合作坦诚  ▲  十分必要。

A. 无事生非   爆发   勾通  B. 兴风作浪   暴发    勾通

C. 无事生非   暴发   沟通  D. 兴风作浪   爆发    沟通

2. 下列诗句描写的自然景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B.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6年春季开学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指出,城区学校不仅“大班额”现象依然普遍,而且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依然明显。

B.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创客”这个网络新词进入了官方词汇,有着更多耐人寻味的深意。

C.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失衡、不沉稳。

D.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原来是贵州省人民政府驳回了一村民的行政复议申请,对此表示不服而起诉省政府。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  ▲  ,▲  。

  ▲  ,  ▲  ,  ▲  ,这不是易事,但也不是研究诗学者所能避免的。

①说明诗是什么,散文是什么

②从历史经验看

③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出问题

④要了解诗与散文的分别,是无异于要给诗和散文下定义

⑤从亚里士多德起,这问题曾引起许多辩论

A. ③⑤②④①   B. ③②⑤①④    C. ④①③⑤②   D. ④①②③⑤

5. 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

但150年前,达尔文就说过生物不仅有竞争,还有互助的一面。

因此,“弱肉强食”这个词极不精确,歪曲了演化过程的性质。

自然选择意味着能帮助适应环境的基因会拥有更多的拷贝,但它不是演化的唯一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除了以适应为中心的自然选择的许多不同形式和过程外,还有其他机制,包括中性演化和性选择等。

自然选择并不意味着我把你杀了,我就生存了,不是这个意思,更不能把它一般化。

A. 我们不应该持有“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物演化论观点。

B.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助的一面。

C. 自然选择有许多机制,如适应性演化、中性演化、性选择演化等。

D. 自然选择虽然不是强者生存,但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

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

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

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尤厌弃举子业。

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

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

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

君忽忽不乐,竟返里。

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

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

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

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

是秋,余丁母忧去官。

君不欲他就,亦返。

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

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

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

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

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

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

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

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

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

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

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

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

等到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4分)

答:

▲▲

⑵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4分)

答:

▲▲

9.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答: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⑴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3分)

答:

▲▲

⑵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以用“朦胧”一词概括,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答:

▲▲

⑶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也描写过,试比较这首词的不同之处。

(4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⑴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⑵      ▲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郦道元《三峡》)

⑶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矣。

   (韩愈《师说》)

⑷      ▲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⑸      ▲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⑹      ▲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      。

   (《论语·八脩》)

⑻      ▲      ,户枢不蠹。

      (吕不韦《吕氏春秋》)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北边黄土高原的山区却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就形成了平原向山里人要粮食的反常景观。

②山里不种棉花,白鹿原人背着一捆捆一卷卷家织土布,成群结队从各个村庄出来,汇集到几条通往进山峪口的南北向的官路上,背着口袋出山的人和背着布卷进山的人在官路上穿插交错,路面上被踩踏出半尺的粉状黄土。

好多人趁机做起地地道道的粮食掮客,他们从山里掮背回粮食,到白鹿镇兑换成布匹或者成衣,再掮背着布匹和衣服进山去兑换山民的包谷和谷子,用赚下的粮食养活婆娘和娃娃。

白鹿镇成为整个原上一个粮食集散重镇,红火的景象旷古未见。

③鹿三让他的女人把木柜里仅存的几丈纯白土布和丈余蓝格条子布一齐捆卷起来,再把大人和娃娃的新旧衣服捋码一遍,凡是当下穿不着的都叠捆起来。

女人挑来拣去作难不定唉声叹气。

鹿三却果断得多:

“救命要紧,穿烂点没啥受点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真不行咯!

”当他估摸布匹和衣服能够换得尽他一个人背的粮食时,就给白嘉轩告假:

“你去你去,得几天走几天,路上甭赶得太紧,当心出事,而今人都吃不上身子虚。

”鹿三转身要走的当儿,白嘉轩又说:

“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

”鹿三转过身笑着问:

“你叫娃去背粮不怕惹人笑话?

”白嘉轩说:

“谁爱笑由谁笑去。

”鹿三就认真说:

“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

”白嘉轩冷冷他说:

“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

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他们兄弟俩也就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了。

我说嘛……你把你那个二娃子也该引上。

”鹿三感动而又钦佩,回到屋里对女人诵叹不迭:

“嘿呀呀!

你看嘉轩这号财东人咋样管教后人;咱们还娇贵兔娃哩不敢叫背粮去……”

④鹿三领着成年的孝武和未成年的孝义以及兔娃,四个人结伙搭帮在鸡啼时分上了路,太阳西斜时进入峪口,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

四个人歇息一会儿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上路了……因为带着两个孩子而延缓了行程,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

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鹿三兔娃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

奶奶白赵氏首先看见归来的两个孙子,捧住孝义的脸嘘叹不止,孙子的双唇燥起一层黑色的干皮,嘴角淤着干涸的血垢,眼睛深深地陷下去了,抚着血泡摞着血泡的脚片痛不可支。

白嘉轩跟着仙草走到院子快活地逗儿子说:

“三娃子你这下知道啥叫粮食了吗?

孝义苦笑着:

“爸呀我日后掉个馍花花儿都拾起来……”孝武媳妇把一盆水端到院庭里,让自己的男人和弟弟孝义洗脸。

白嘉轩阻止说:

“先甭洗脸。

把刚才背回夹的粮食再背上”……白赵氏忍不住赌气地说:

“再背到山里去?

”白嘉轩和颜悦色地说:

“给他三伯背过去。

⑤白嘉轩佝偻着腰,领着孝武和孝义走进鹿三家的院子朗声说:

“三哥!

娃们给你送粮来了。

”鹿三正躺在炕上歇腿,和女人先后跷出厦屋门坎,看见孝武孝义肩头扛着从山里背回来的粮食袋子,迷惑地问:

“你咋么又叫娃们背过来了?

那是给你背下的喀!

”白嘉轩说:

“这回从山里背回来的都给你。

我等下回背回来再拿。

”孝武孝义放下粮食袋子,颠颠破破着走出院子去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说:

“这回把碎崽娃子跑美咧!

这回碎崽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节选自《白鹿原》第二十章)

12.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

13.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6分)

答:

▲▲

14.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简要概括。

(4分)

答:

▲▲

15.结合全文,探究第⑤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答:

▲▲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毁誉

季羡林

①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②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

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

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

③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

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

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④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

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

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⑤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

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⑥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

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

是谁说的?

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

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还是“则怒”。

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

孔子说:

“野哉,由也!

”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⑦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

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

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

因此,他勃然对我心怀不满。

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

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

不这样又能怎样呢?

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生活环境等不同,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不会一样。

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如此等等。

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如此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俗语说: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

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以免误会。

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

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选自季羡林著《谈人生》,有删减)

16.请简要说明第②段中“置之度内”的含义。

(6分)

答:

▲▲

17.第⑦段中,对于某学者的结怨,作者是“一笑置之”,这与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矛盾吗?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

1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答:

▲▲

七、作文(70分)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习焉不察(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见惯不怪的惯性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可以摧毁人对事物的惊讶、新奇,也可以摧毁人的激动、痛苦、欢乐、幸福,甚至使人变得迟钝、麻木、冷漠、冷酷。

守正出新,完整地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准确地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和笃实结论,这是守正;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探索新知,逐步建立超越前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才能创新。

 

班级姓名考试证号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七)

答题卡2016.05.24

(分值:

16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题号

1

2

3

4

5

6

7

选择

一、选择(21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9.简答(4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名句名篇(8分)

11.⑴⑵

⑶⑷

⑸⑹

⑺⑻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2.

13.

14.

15.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6.

17.

18.

七、19.作文(70分)

500

800

860

900

 

语文正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解析:

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

无事生非,没有原因地制造麻烦。

爆发与暴发只有一个相近的解释即突然发作或突然发生,在作这种解释时,爆发常指情绪、力量、事变,暴发主要指山洪。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勾通:

贬义,暗中串通、勾结。

2.B(是初春之景)

3.C(A“不仅……而且……”,关联词语顺序不当,应该在主语“城区学校”、“农村幼儿园”的前边;B杂糅,“提到了”改为“提到的”;D偷换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不服的村民”)

4.A(从逻辑关系看,④后应为①,③应在开头,因为“寻常所认出的”与前文“很容易认出”是对应的逻辑关系)

5.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仍然是“弱肉强食”论。

二、文言文阅读(19)

6.C,权:

暂代官职,执掌。

7.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8. 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

(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

(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9.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

(前后各2分)

参考译文:

孙君小传

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

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后诗的源流无不探讨有得。

那时吴江人赵艮甫迁居到无锡,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

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的朋友。

一生凭着诗歌辞赋获得声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

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

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并不迫切。

最初,孙君言语诙谐,喜欢戏弄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

于是他慨然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

孙文靖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很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

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

后来游历汴、燕等地(河南河北地区),凭着秘书的身份做地方大员的幕僚。

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

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

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

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

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盐运使之职,乘机让孙君到杭州来。

见他形体容貌枯槁黄瘦,气概衰减,志向丧失,诗歌之气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

这年秋天,我为死去的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

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

从此不再出来做事,更加处境艰难,无所依赖。

过了五年,孙君亡故,年纪六十八岁。

娶妻(妻室有)王氏、李氏,儿子有两个。

我的年龄比孙君年轻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用空白的册页向他求诗,孙君为我抄写了几十首《闽游草》。

他的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往往和杜甫、苏轼不相上下,行楷也有苏体之法。

我把它藏在竹箱里几十年,在(太平)天国作乱期间丢失了。

等到孙君去世后寻求他遗稿,无法再找到。

我的朋友华翼纶是孙君的外甥,他近来才寻找到孙君的两首诗,一首叫作《余生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