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563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x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

2012局部解剖学复习题

 

1.胸壁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P55)

胸壁皮神经

颈丛的分支:

锁骨上神经(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肋间神经皮支

外侧皮支:

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外侧部的皮肤

前皮支:

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的皮肤

肋间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第2肋间神经——胸骨角平面;第4肋间神经——乳头平面;

第6肋间神经——剑胸结合平面;第8肋间神经——肋弓平面。

2.乳房的淋巴引流。

(P57)

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

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

④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

3.腋淋巴结分布及收集范围。

(P195)

名称

分布

收纳

输出管注入部位

外侧淋巴结

沿腋静脉远端排列

上肢的淋巴

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在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胸前外侧壁和乳房外侧部的淋巴

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肩胛下淋巴结

位于腋后壁,沿肩胛下血管和神经排列

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

中央淋巴结核尖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

上面3群的淋巴

尖淋巴结

尖淋巴结

位于锁胸筋膜深面,沿腋静脉近端排列

上3群和中央群的淋巴以及乳房上部的淋巴

左边注入胸导管,右边注入右淋巴导管

4.穿锁胸筋膜的结构。

(P191)

锁胸筋膜是紧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

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通过。

5.三边孔、四边孔的构成及通行结构。

(P206)

上界

下界

内侧界

外侧界

通行结构

三边孔

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肩关节囊

大圆肌

肱三头肌长头

旋肩胛动静脉

四边孔

肱三头肌长头

肱骨外科颈

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

6.臂丛的主要分支分布。

(P194)

分束

分支

分布

外侧束

胸外侧神经

伴胸肩峰动脉穿锁胸筋膜,支配胸大肌

肌皮神经

行于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支配臂肌前群(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

正中神经外支

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旋前方肌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支

尺神经

在腋动静脉之间下行

前臂内侧皮神经

臂内侧皮神经

胸内侧神经

支配胸大小肌

后侧束

桡神经

与腋动脉伴行,穿肱骨肌管

腋神经

与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进入三角肌区

肩胛下神经

贴肩胛下肌前面下行,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胸背神经

随肩胛下血管和胸背血管下行,支配背阔肌

锁骨上部

胸长神经

支配前锯肌

7.腋动脉的分支分布。

(P192)

胸上动脉

大多数起于腋动脉第一段,分布于第1、2肋间隙

胸肩峰动脉

多起自腋动脉第一段,分为尖峰支、三角肌支、胸肌支和锁骨支

胸外侧动脉

多起自腋动脉第二段,分布于前锯肌和胸大、小肌

肩胛下动脉

旋肩胛动脉

穿三边孔至肩胛区

胸背动脉

伴胸背神经至背阔肌

旋肱前动脉

较细,多起于腋动脉第三段,绕肱骨外科颈前方与旋肱后动脉吻合

旋肱后动脉

较粗,与腋神经同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后方与旋肱前动脉吻合

1.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排列关系及临床意义。

(P58-59)

走行:

A:

肋间后动脉:

由胸主动脉发出,行于3-11肋间隙;在肋角处,肋间后动脉发出下支行于下位肋骨上缘,本干(上支)行于肋沟,上下两支于肋间隙前部与胸廓内动脉的肋间支吻合。

下三对肋间后动脉(9-11)不分上下支。

肋下动脉:

胸主动脉发出,行于第12肋下缘。

第1、2肋间隙的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

V:

肋间后静脉。

N:

肋间神经(1-11):

由第1-11胸神经前支发出;沿肋沟前行,于腋中线发出外侧皮支,上6对于胸骨外缘、下5对及肋下神经于腹白线浅出,易名为前皮支。

肋下神经(12):

第12对胸神经前支发出。

排列及临床意义:

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脊柱至肋角之间走行不恒定;在肋角和腋中线之间三者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行于肋沟内。

因此,如在肋间隙后部进行胸膜腔穿刺,应沿肋骨上缘穿针,但不宜紧靠肋骨上缘;在肋间隙前部穿刺应在肋间隙中间进针,因为肋间后血管和肋间神经分为上、下支,分别沿肋上、下缘行走。

2.胸膜体表投影。

(P60)

胸膜前界:

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

两侧均起于胸膜顶,向内下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肋关节高度两侧靠拢,沿中线稍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6胸肋关节移行为下界;左侧达第4胸肋关节高度斜向外下,至第6肋软骨中点移行为下界。

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之间靠拢,而上、下分开,形成两个无胸膜三角区,上为胸腺三角,下为心包三角。

胸膜下界:

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线。

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中点,两侧均向外下行。

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8、10、11肋相交,近后正中线时平第12胸椎棘突。

右侧胸膜下界略高于左侧。

3.以胸膜腔穿刺为例说明肋膈隐窝的位置及意义。

(P60)

位置:

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从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后部较深,是胸膜腔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与此。

4.出入肺门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P62、64)

肺根主要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

自上而下:

左肺根:

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下肺静脉;

右肺根:

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下肺静脉。

1.心动脉的分支分布。

(系解P188、轻松学习)

左冠状动脉的分布:

左心房、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一部分(前降支),室间隔前2/3(前室间支),左心室侧壁及后壁一部分,窦房结、房室束等。

右冠状动脉的分布:

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后室间支)、左心室后壁(左室后支)、窦房结(窦房结支)、房室结(房室结支)等。

4.纵隔的分部及其中各器官的位置。

(P67,系解P134)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分部

结构

上纵隔

胸腺;上腔静脉、左右头臂静脉;左右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胸导管

下纵隔

前纵隔(胸骨与心包之间)

结缔组织及淋巴结

中纵隔(前后纵隔之间)

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后纵隔(心包与脊柱之间)

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食管,主支气管,胸导管、淋巴结

5.迷走神经的行程及在胸部的分支分布。

(P74)

迷走神经从颈静脉孔出颅后,在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之间的后下方行至颈根部,由此向下,左右迷走神经的走程略有不同。

右迷走神经在右头臂V和右锁骨下A之间入胸腔;沿气管右侧下行至肺根后方,发出分支组成肺丛;下行至食管后方分散形成食管后丛,下行集中为迷走神经后干,随食管穿食管裂孔如腹腔。

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入胸腔,向下越过主动脉弓的左前方,至左肺根后方发出肺丛,下行至食管前面形成食管前丛,向下集中为迷走神经前干,随食管穿食管裂孔如腹腔。

6.左右喉返神经折返的位置。

(P74)

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前下方发出左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在动脉韧带外侧向后绕主动脉弓下缘并在其后上行至喉。

右迷走神经在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发出喉返神经,绕该动脉返回至喉。

7.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及径路。

(P75)

内脏大神经由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前纤维组成,穿膈至腹腔终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由第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前纤维组成,穿膈终于主动脉肾节。

10.膈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行的结构。

(P77)

裂孔

平对

通行结构

主动脉裂孔

T12

主动脉、胸导管

食管裂孔

T10

食管、迷走神经(前后干)

腔静脉孔

T8

下腔静脉

1.腹前壁肌肉层次与腹直肌鞘的形成,腹肌的作用。

(P84、86)

腹直肌鞘由腹前外侧壁的三块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组成,分为前后两层,两层纤维在腹直肌外侧缘成半月弧形融合(半月线)。

腹直肌鞘前层:

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腹直肌鞘后层:

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

在脐下4-5cm处,三层肌的腱膜均转至前层,后层游离(弓状线、半环线)。

腹肌

作用

腹直肌

前屈脊柱,降胸廓,增加腹压

腹外斜肌

增加腹压,前屈、侧屈、并回旋脊柱,提睾丸,封闭腹股沟管

腹内斜肌

同腹外斜肌

腹横肌

同腹外斜肌

2.阑尾切口及所经腹前壁的层次。

切口位置(体表投影):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McBurney点);

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脏腹膜。

3.腹股沟管的形成、内容物;精索的构成,其被膜与腹前壁各层的延续关系。

(P90)

两口

深环(腹环,腹横筋膜);浅环(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

四壁

前:

腹外斜肌腱膜;后:

腹横筋膜,腹股沟镰(联合腱);

上: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下:

腹股沟韧带

通行结构

男:

精索;女:

子宫圆韧带

相关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相关疾病

腹股沟斜疝

精索:

由输精管、输精管动脉,睾丸动静脉,淋巴管及腹膜鞘突的参与部分组成。

精索有三层被膜:

①进入腹股沟管内口时,有来自腹横筋膜的精索内筋膜覆盖;②在弓状线以下,被覆有提睾肌;③出腹股沟管浅环时,有来自腹外斜肌腱膜的精索外筋膜包绕。

4.腹股沟三角的围成。

(P89)

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鞘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围成,又称海氏三角,与腹股沟直疝发生有关。

5.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发生及鉴别。

(P93)

直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由腹股沟三角膨出;因其不经过深环,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无明显疝囊颈。

斜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经深环和腹股沟管,穿出浅环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包被在精索被膜之内,疝囊颈明显。

6.股环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P238)

股管的上口是股环,股环的前界:

腹股沟韧带;后界:

耻骨疏韧带;内侧界:

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意义:

当腹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可经股凹、股环、股管下移,最后经隐静脉裂孔突出,形成股疝。

1.腹膜内位、间位、外位器官及其临床意义。

(P94)

名称

特点

器官

内位器官

器官的各面均被腹膜包裹,移动性大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间位器官

器官的三面或大部分被腹膜包裹,位置较固定

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充盈的膀胱

外位器官

器官仅一面被腹膜覆盖,位置固定

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下段、胰、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

临床意义:

了解腹膜与器官的位置,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某些腹膜外位器官(肾、膀胱)的手术,可以不打开腹膜腔而在腹膜外进行,以避免手术可能出现的腹膜感染或术后脏器间的粘连。

2.网膜囊、网膜孔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P100、101)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方的一个扁宽的间隙,又称为小腹膜腔,是腹膜腔的一部分。

网膜囊的周界: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胃结肠韧带及大网膜的前两层

后壁

由遮盖腹后壁、胰、左肾、左肾上腺的腹膜和横结肠系膜(大网膜后两层)构成

上壁

肝尾叶和膈下的腹膜

下壁

大网膜前后两层折返处

左壁

被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和脾门封闭

右壁

网膜孔

网膜孔:

为网膜囊通入大腹膜腔的唯一孔道,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小网膜游离缘(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下腔静脉的腹膜。

临床意义:

网膜囊的各壁除右壁外,均被腹膜封闭,当网膜囊感染积脓或胃后壁穿孔胃内容物流出时,液体可局限于囊内,也可随量的增加经网膜孔进入大网膜腔,常给临床早期诊断造成困难。

3.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及陷凹的临床意义。

(系解P171)

腹前壁下方的腹膜皱襞有脐正中襞(1条),脐内侧襞(1对),脐外侧襞(1对)。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上述各襞附近,由内至外依次形成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和腹股沟外侧窝这3对浅凹。

膀胱上窝在脐正中襞的两侧。

腹股沟内侧窝在脐内、外侧襞之间,恰与腹股沟管浅环相对,腹股沟内侧窝下方隔着腹股沟韧带有一浅窝,称股凹,与股环相对;腹股沟外侧窝在脐外侧襞的外侧,与腹股沟深环相对。

临床意义:

上述凹窝为腹前壁薄弱处,有时小肠等内容物可从这些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疝,如腹股沟斜疝、直疝和股疝。

4.肝的韧带。

(P98)

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5.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肝蒂内结构。

(P96、P111、系解P168)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主要有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A,以及两者后方的肝门V。

肝蒂:

在肝门处,一般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A左右支居中,肝门V左右支在后。

6.大网膜、小网膜的形成。

(P96)

大网膜:

是连接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腹膜皱襞,由四层腹膜折叠形成。

小网膜:

是连接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和肝门之间的双层腹膜。

(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1.胃的动脉、静脉、淋巴引流、神经。

(P103)

动脉

胃小弯动脉弓胃左动脉←腹腔干

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

胃大弯动脉弓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

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腹腔干

胃短动脉←脾动脉←腹腔干(分布于胃底)

胃后动脉

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前干的胃前支

迷走神经后干的胃后支

内脏感觉神经

静脉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

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网膜右静脉

胃短静脉

脾静脉胃网膜左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淋巴引流

a胃小弯侧淋巴→胃左右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b胃大弯侧淋巴→胃网膜左淋巴结→脾淋巴结

胃网膜右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

c胃幽门部淋巴→幽门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d胃底和胃网膜左淋巴结的淋巴→脾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1.空回肠的鉴别。

(P123)

空肠

管径较粗,壁较厚,色较红,富含血管,肠黏膜环状皱襞多而高,黏膜内散在孤立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和脂肪均较少

回肠

管径较细,壁较薄,色较淡,血管较少,黏膜环状皱襞疏而低,黏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尚有集合淋巴滤泡,系膜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

2.空、回肠动脉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P125)

肠系膜上动脉沿途向左发出12-18条空回肠动脉,于肠系膜内呈放射状走向肠壁,途中分支吻合,形成动脉弓。

小肠自近端至远端的血管弓数逐渐增多,近侧段一般为1-2级动脉弓,远侧段可达3-4级,至回肠末段又成为单弓。

末级血管弓发出直动脉分布于肠壁。

临床意义:

由于直动脉间的吻合不多,致使小肠的对系膜缘肠壁血供较差,故肠切除吻合术时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一部分以保证对系膜缘侧有充分的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良形成肠瘘。

3.阑尾的位置、变异、根部体表投影,动脉、静脉。

(P126,系解P111)

阑尾是一细长的盲管,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

位置因人而异,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

由于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汇集,故沿结肠肠壁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好办法。

根部体表投影: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McBurney点)。

阑尾动脉起于回结肠动脉或其分支盲肠前、后动脉,多为1支,少数为2支,在回肠后方进入阑尾系膜内,沿系膜游离缘走行,分支分布到阑尾。

阑尾静脉与动脉走行→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静脉血流入肝,引起肝脓肿。

4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系解P211、202)

分支

分布

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胰、十二指肠

空、回肠动脉

空肠、回肠

回结肠动脉

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另发出阑尾动脉

右结肠动脉

升结肠

中结肠动脉

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

降结肠

乙状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上部

5.中结肠动脉的变异、分支、分布及临床意义。

(P128)

分支分布:

中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附近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在稍偏右侧处进入横结肠系膜内,向右下行,近结肠右曲处分为左、右两支,供应横结肠,并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

临床意义:

由于中结肠动脉在横结肠系膜内偏右侧,所以需要切开横结肠系膜时应偏左侧进行,以免损伤中结肠动脉。

6.门静脉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其侧枝循环途径和临床意义。

(系解P221)

肝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向右上斜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经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

主要属支: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有丰富的吻合(侧枝循环):

a食管静脉丛:

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属支通过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中的奇静脉的属支相互吻合交通;

b直肠静脉丛:

肠系膜下静脉属支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髂内静脉的属支吻合交通;c脐周围静脉丛:

附脐静脉通过脐周围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的腹壁上静脉和胸腹壁静脉相互吻合,并与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和腹壁浅静脉相互吻合;

d脊柱静脉丛:

靠近腹后壁的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的小属支与上、下腔静脉系的肋间后静脉、椎静脉和腰静脉的属支吻合。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和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支细小,血流量很小;如因肝硬化等原因,肝门静脉回流受阻,由于肝门静脉内缺少功能性瓣膜,其中的血液可以逆流,并通过上述诸吻合途径建立侧枝循环,静脉血可分别经上、下腔静脉回流入心。

但也可造成吻合部位的细小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

1.腹腔内脏器的神经支配。

(?

腰交感干、骶交感干、腰神经节

2.腹腔内脏器的淋巴回流与乳糜池的形成。

(系解P238)

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肾上腺、肾和睾丸/卵巢等的淋巴管→腰淋巴结→左、右腰干

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胃左、右淋巴结,胃网膜左、右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肝淋巴结,脾和胰淋巴结等→腹腔淋巴结→肠干;

②胰十二指肠前、后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回盲肠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干;

③左结肠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核直肠上淋巴结等→肠系膜下淋巴结→肠干;

胸导管的起始部形成囊状膨大,称为乳糜池,有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

3.肾的三层被膜。

(P137)

肾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

1.男性输精管与输尿管的关系,女性子宫A、卵巢A与输尿管的关系。

(P158)

男性输尿管到达膀胱外上角之间有输精管在其前上方由外向内越过,然后输尿管经输精管壶腹与精囊之间到达膀胱底。

女性输尿管行于子宫阔韧带底部,在子宫颈外侧约2cm处经子宫动脉后下方到膀胱底。

3.直肠的形态、位置,毗邻,A、V、L、N。

(P154)

位置与形态:

直肠在第三骶椎平面续于乙状结肠,向下穿盆膈移行为肛管。

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骶曲(凸向后方),下部的会阴曲(凸向前方)。

直肠下部膨大为直肠壶腹。

直肠腔内粘膜常有三条横行的半月状皱襞称为直肠横襞。

毗邻:

直肠的上1/3,腹膜覆盖其前面和两侧面;中1/3仅前方有腹膜覆盖;下1/3则无腹膜覆盖。

腹膜返折线以上

腹膜返折线以下

男性

隔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

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下部、精囊、输精管壶腹、前列腺及输尿管盆部相邻

女性

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和阴道穹后部相邻

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的骶前筋膜覆盖脂肪组织、骶静脉丛,其后与骶、尾骨相邻。

动脉:

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直肠下动脉←髂内动脉←髂总动脉;骶正中动脉←腹主动脉

静脉:

直肠内静脉丛+直肠外静脉丛→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淋巴回流:

直肠上部淋巴→直肠旁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

直肠下部淋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

神经:

直肠接受来自盆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传入纤维属内脏传入纤维,经腹下丛或盆内脏神经入中枢,对痛觉不敏感。

7.卵巢与子宫的固定装置及各自作用。

(系解P155、156)

卵巢:

卵巢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的后面;上端借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悬附于骨盆上口;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

子宫:

子宫依靠韧带、盆底肌、尿生殖膈和阴道的承托。

主要韧带有:

子宫阔韧带

限制子宫向侧方移动

子宫圆韧带

维持子宫的前倾

子宫主韧带

是维持子宫颈正常位置,防止子宫脱垂的主要结构

骶子宫韧带

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

8.阴道后穹与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关系。

(系解P157)

阴道穹后部最深,它与直肠子宫陷凹之间仅隔阴道后壁和腹膜,当该陷凹积液时,可经此部进行穿刺或引流。

10.盆部筋膜的组成,盆膈的概念。

(P161、P149、系解P164)

盆部筋膜分为盆壁筋膜和盆脏筋膜。

盆壁筋膜为覆盖在盆壁和盆壁肌肉表面的筋膜,包括骶前筋膜、梨状肌筋膜、闭孔筋膜、盆膈上、下筋膜。

盆脏筋膜是包绕盆腔脏器和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总称。

如直肠筋膜、膀胱筋膜、前列腺筋膜、腹膜会阴筋膜等。

盆膈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组成,又称盆底,有肛管通过,作为盆腔的底,对托持盆腔器官起重要作用。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构成的尿生殖膈从下方封闭加固,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2.睾丸鞘膜的形成及交通性鞘膜积液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形成。

(P91)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脊柱两侧,在腹后壁腹膜下组织逐渐向下移动,壁腹膜由于睾丸向前下推移行为腹膜鞘突,在睾丸下降时,腹膜鞘突和精索一起也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鞘突进入阴囊后,成为包在睾丸外表的睾丸鞘突。

如果睾丸降入阴囊后,而腹膜鞘突未闭并与腹膜腔相通,则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

3.以肛瘘为例说明坐骨直肠窝的毗邻。

(P165、系解P165)

坐骨直肠窝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左右各一,又称坐骨肛门窝。

它呈底向下、尖向上的楔形间隙。

内侧壁为肛提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闭孔筋膜);前界为尿生殖膈后缘;后界为臀大肌下缘。

窝内充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称为坐骨直肠脂体,具有弹性缓冲作用。

此窝的外侧壁内面有分布会阴的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通过。

坐骨肛门窝为脓肿好发部位,当脓肿穿通肛门和皮肤时,则形成肛瘘。

5.会阴血管、神经的行程与分支分布和临床应用。

(系解P206、系解P331)

阴部内动脉发自髂内动脉,沿臀下动脉的前方下降,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又经坐骨小孔至坐骨肛门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蒂)动脉等分支。

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阴部神经从骶丛发出后伴阴部内动、静脉出梨状肌下孔,绕坐骨棘穿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门窝,贴此窝外侧壁向前分支分布于阴部和外生殖器的肌和皮肤,主要分支有:

肛(直肠下)神经

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部的皮肤

会阴神经

分布于会阴诸肌和阴囊或大阴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