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066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docx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

【摘要】 GLOBOCAN2020于2020年12月发布,估计了全球185个国家/地区的36种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癌症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分析了癌症的地区和性别差异,并新增2040年癌症负担的预测数据。

GLOBOCAN2020数据库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2789例,9958133例癌症患者死亡。

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2020年新发乳腺癌2261419例,占总体癌症发病的11.7%,其次是肺癌(11.4%)、结直肠癌(10.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

肺癌仍是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估计有1796144人死于肺癌,占总体癌症死亡的18.0%,其次是结直肠癌(9.4%)、肝癌(8.3%)、胃癌(7.7%)和女性乳腺癌(6.9%),癌症发病和死亡呈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

本文对更新的数据库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加以解读。

【关键词】 GLOBOCAN2020;发病率;死亡率;全球估计

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估计,在全球183个国家中的112个国家的年龄<70岁的人群中,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1或第2大原因。

了解癌症流行数据可为癌症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指导方向,为推广癌症病因学研究和描述全球癌症流行病学,1965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在法国里昂正式成立。

GLOBOCAN是IARC的一个重要项目,统计了全球185个国家/地区的36种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癌症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旨在概括全球癌症的流行病学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者可在IARC的全球癌症观察站上获得结果(https:

//gco.iarc.fr)。

2020年12月,IARC对数据库(原GLOBOCAN2018)进行了更新,目前,GLOBOCAN2020为GLOBOCAN数据库的最新版本。

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加,这不仅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增加有关,也体现了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及其分布的变化。

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危险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

GLOBOCAN2020数据库不仅提供了最新的全球癌症负担状况,且根据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将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非常高、高、中、低4层,用于分析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与HDI的关系。

此外,GLOBOCAN2020新增了2040年癌症负担的预测数据。

为更好地利用相关数据和信息,本文对更新的数据库进行了整理,并对重要更新内容加以解读。

012020年全球癌症流行现状

1 2020年全球癌症流行现状

1 2020年全球癌症流行现状

1.1 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概况 2020年,全球估计新发癌症19292789例。

前10位癌症类型的发病例数占全部新发癌症的60%以上。

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2020年新发乳腺癌2261419例,占总体癌症发病的11.7%,其次是肺癌(11.4%)、结直肠癌(10.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

男性以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最常见。

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是女性中最主要的癌症。

2020年,全球估计9958133例癌症患者死亡,前10位癌症类型的死亡例数占全部癌症死亡的70%以上。

肺癌仍是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估计有1796144人死于肺癌,占总体癌症死亡的18.0%,其次是结直肠癌(9.4%)、肝癌(8.3%)、胃癌(7.7%)和女性乳腺癌(6.9%)。

肺癌和女性乳腺癌分别是导致男性和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表1)。

 

在男性中,癌症发病率随HDI的增加而增加,从低HDI国家的104.3/10万到高HDI国家的335.3/10万。

高HDI国家的男性癌症死亡率(122.9~141.1/10万)较中、低HDI国家(76.7~78.0/10万)高2倍。

在女性中,癌症发病率与HDI也呈正向关系,从低HDI国家的128.0/10万到高HDI国家的267.6/10万。

对于癌症死亡率,不同HDI国家之间差异不大,最低为66.9/10万,最高仅为90.3/10万(图1,图2)。

 

1.2 全球癌症发展模式 癌症类型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理和性别差异。

在男性中,前列腺癌是112个国家中最常被诊断出的癌症,其次是肺癌(36个国家)、结直肠癌和肝癌(11个国家)。

对于死亡率,肺癌是93个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前列腺癌(48个国家)和肝癌(23个国家)。

相比于男性,女性中最常被诊断出的癌症是乳腺癌(159个国家)和宫颈癌(其余26个国家中的23个)。

女性的癌症死亡率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同,乳腺癌和宫颈癌分别是110个和36个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肺癌(25个国家)。

由于癌症类型的不同和病例的增加,49.3%的病例和58.3%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亚洲地区(拥有全球59.5%的人口),其中51.7%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中国。

欧洲人口虽然仅占全球的9.7%,但癌症病例和死亡分别占全球的22.8%和19.6%。

其次是美洲,癌症病例占全球的20.9%,癌症死亡占全球的14.2%。

表2显示不同地区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各个地区之间的癌症发病率不同,但男性所有癌症的发病率(222.0/10万)较女性(186.0/10万)高19%。

在男性中,不同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差异约为5倍,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494.2/10万到西非的100.6/10万;在女性中,这一比率转为近4倍,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405.2/10万到中南亚的102.5/10万。

全世界癌症总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是发病率差异的2倍(分别为120.8/10万和84.2/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较女性高43%。

在男性中,死亡率从东欧的165.6/10万到中美洲的70.2/10万。

在女性中,美拉尼西亚的死亡率最高(118.3/10万),中美洲和中南亚的死亡率最低(63.1/10万)。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女性死于癌症的累积风险在东非(11.0%)高于北美洲(8.2%)、西欧(8.8%)和澳大利亚/新西兰(7.4%)。

1.3 全球主要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全球常见癌症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和肝癌,约占全部癌症合计的50.7%(表1)。

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全球185个国家中159个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为第1位,其发病和死亡均为女性癌症首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7.8/10万和13.6/10万。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澳大利亚/新西兰(95.5/10万),其次是西欧(90.7/10万)和北美洲(89.4/10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为美拉尼西亚(27.5/10万)。

肺癌是全球第2大常见癌症,新发病例为2206771例,死亡病例为1796144例,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均是女性的2倍。

在男性中,肺癌是36个国家最常见的癌症,是全球93个国家首要的癌症致死原因。

全球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波利尼西亚(51.6/10万)、东欧(49.0/10万)、东亚(48.1/10万)、南欧(43.1/10万)和西亚地区(41.7/10万),非洲地区肺癌发病率最低。

在女性中,肺癌是全球25个国家首要的癌症致死原因。

全球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北美洲(30.1/10万)、北欧(26.8/10万)、西欧(25.0/10万)、波利尼西亚(22.9/10万)、澳大利亚/新西兰(22.7/10万)以及东亚(22.1/10万)等地区。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癌症,2020年,全球共诊断结直肠癌1931590例,935173人死于结直肠癌。

在全球范围内,结肠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美洲的结肠癌发病率最高,最高地区的结肠癌发病率是最低地区的9倍。

直肠癌发病率分布与结肠癌相似。

非洲和中南亚的大部分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均较低。

2020年前列腺癌新发病例1414259例,死亡病例375304例,是全球第4大常见癌症和男性第2大常见癌症,占男性癌症死亡的第5位。

北欧(83.4/10万)、西欧(77.6/10万)、加勒比地区(75.8/10万)、澳大利亚/新西兰(75.8/10万)前列腺癌发病率较高。

而在亚洲地区前列腺癌较不常见(发病率<20.0/10万)。

胃癌仍然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2020年全球新发胃癌病例超过100万例,死亡病例达76.9万例,是全球第5位的常见癌症和第4位的癌症死亡原因。

男性胃癌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

在男性中,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在东亚(32.5/10万)、东欧(17.4/10万)、南美洲(12.1/10万)、西亚(11.4/10万)和南欧(10.2/10万)。

在女性中,东亚地区胃癌发病率最高(13.2/10万),其次是东欧(7.1/10万)。

肝癌是第6大常见癌症和第3位癌症死亡原因。

2020年,肝癌新发病例905677例,死亡病例830180例,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男性肝癌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

在男性中,东亚肝癌发病率最高(26.9/10万),其次是东南亚(21.2/10万)、北非(20.2/10万)、波利尼西亚(17.1/10万)和美拉尼西亚(13.8/10万)。

在女性中,北非地区的肝癌发病率最高(10.5/10万),其次是美拉尼西亚(9.0/10万)和东亚(8.9/10万)。

 

1.4 2040年癌症负担预测 预计到204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将达到2840万例,相比于2020年上升了47%,且发展程度较低或中等的国家病例增幅最大,分别为95%和64%。

就癌症绝对负担而言,高HDI国家的增幅最大,预计较2020年新发病例数多增加410万例(图3),这一预测仅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预计未来可能由于危险因素的变化,癌症负担将会进一步加剧。

02癌症的预防

2.1 一级预防

2.1.1 戒烟限酒 烟草在1986年被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多种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均与吸烟有关,包括但不限于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2-4]。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分布差异很大程度上与烟草的流行情况有关,全球约2/3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吸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耗国,中国每年吸烟导致的新发癌症病例约43.5万例(男性36.0万例和女性7.5万例)[5]。

美国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从1990—2016年,美国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8%;2002—2016年,美国女性肺癌死亡率也下降了23%,这一显著成果主要归因于美国控烟措施的有效落实[6]。

因此,烟草的有效控制对于降低癌症负担至关重要。

IARC在1988年将酒精列为致癌物。

酒精摄入是口腔癌、喉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患癌风险也随之增加[7-9]。

此外,研究发现饮酒和吸烟对于癌症发生具有协同作用[10]。

因此,积极推进控烟限酒行动一直是有效控制癌症负担的重要举措。

2.1.2 控制感染 疫苗接种是降低与感染因素有关癌症负担的最有效的方式。

东亚地区是肝癌发生的高风险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引入,有效降低了东亚地区的肝癌发生率。

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分别导致56%和20%的肝癌死亡[1]。

至2019年,全球有189个国家已经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全球疫苗3针全程接种率为85%[1]。

中国最主要的肝癌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我国199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现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完全免费。

2009—2011年,对1994—2001年出生的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实施补种乙型肝炎疫苗项目,累计补种6831万人[11]。

这一系列举措为降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人群(1~59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26.4%[12,13]。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12种亚型已被IARC定为Ⅰ类致癌物。

HPV疫苗有望降低宫颈癌的疾病负担。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9~13岁女性人群中进行2剂量HPV疫苗接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

此外,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可能降低胃癌的发病率[14]。

2.1.3 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 健康多样化、均衡的饮食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癌症发生。

红肉、加工肉、咸鱼均被IARC归类为致癌物[15]。

研究表明,加工肉类摄入量每增加50g,患癌风险增加17%,红肉摄入量每增加100g,患癌风险增加18%[15]。

而久坐不动、缺乏体力活动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16]。

通过改善久坐行为、进行适宜的体力活动以及保持良好的体重可明显降低患癌风险[17]。

美国癌症协会推荐成年人应该保持每周至少150~30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或至少75~150min的高强度运动,也可以二者相结合,最好能达到超过300min以上的运动量[18]。

各地区人群具有其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不易于更改。

因而健康饮食模式的形成和适宜的体力活动不仅需要个人的参与,还需要政府、全社会的介入,大力加强癌症防治知识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癌症防治知识,识别并避免癌症危险因素的暴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2 二级预防 癌症的二级预防主要指筛查或早诊早治,即在表面的健康人群中,通过简便的方式发现早期病变并移除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19],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是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多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筛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和延长生存期[20-22]。

美国癌症研究机构推荐对肺癌[23]、乳腺癌[24]、结直肠癌[25]、前列腺癌[26]、宫颈癌[27]和胰腺癌[28]进行筛查。

欧洲地区也陆续开展对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的筛查项目[29]。

中国癌症患者临床晚期居多,预后差,癌症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仅为40.5%[30]。

自2005年以来,中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癌症筛查项目,包括2005年启动的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2012年启动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2007年启动的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及2009年启动的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共覆盖我国常见的8个癌种(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有效缓解了我国的癌症负担。

目前,随着筛查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和改进,筛查可有望为降低癌症负担作出突出贡献。

2.3 三级预防 癌症的三级预防指针对现患癌症患者防止复发、减少其并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以及减轻由癌症引起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等措施[31]。

癌症患者往往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癌痛是指癌症直接引起的疼痛或癌症相关治疗带来的疼痛,在初诊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日常生活[32]。

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姑息治疗以消除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癌症治疗的主要辅助手段,医务人员通过关心和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康复。

综上,全球癌症负担差异显著,但各国癌症防控形势均较为严峻。

为降低未来全球癌症负担,有效且因地制宜的癌症防控措施必不可少。

各国政府须以三级预防综合网络为导向,加强控烟工作和疫苗普及,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

在社会发展水平支持的前提下,着重强调癌症筛查的重要性和提高癌症的治疗质量,缩小各国癌症负担差距,逐步、稳健地降低全球癌症整体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