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769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3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docx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程序荆州第一人民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职责、会议制度

2.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3.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4.尿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5.痰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6.手术切口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7.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8.空气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9.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0.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操作规程

11.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的标准操作规程

12.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13.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的标准操作规程

14.呼吸机及其配件的清洁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5.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16.医院内肺炎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17.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1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19.导尿管相关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20.ICU环境清洁、消毒的标准操作规程

21.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2.医院洁净手术室空气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职责、会议制度(草案)

文件编号:

JYY-IC-SOP-GRCY

适用对象: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

编写者:

侯宏

审核者:

田夫

版次:

01

编写日期:

2008-3-2

审核日期:

2008-3-20

执行日期:

2008-4-1

注:

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同意,禁止翻印

目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职责、会议制度

范围:

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委员成员

内容:

一、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主任:

医疗副院长

副主任:

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办主任、感染科主任

委员(重点科室科主任、护士长)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病区:

科主任、护士长、兼职医生、兼职护士)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

主任:

田夫

副主任:

侯宏孙亚凌陈兰周全

委员:

张记恩赵成三易村犍王琳夏瑞姜鸿章宏毅彭友杏蒋学斌陈昌毅范文石立清程群华王俐范明利蔡光欣高祖梅敖玲张晓琴罗忠梅刘丽华朱晓华

秘书:

薛菊兰

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选派专家或与建筑设计者一同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甄别以及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及时改进工作流程和进行效果评价。

6.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7.《医院感染监控信息》的组稿、审稿。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四、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讨论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达到质量持续改进,并着重落实解决2~3项重点或难点问题,遇到紧急情况随时组织召开;

2.每位参加会议的委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委员会主任或秘书请假;出席人员不得少于委员会总人数的3/4;

3.委员会秘书负责进行会议记录,并负责编写会议纪要,向有关部门通报。

参考文献

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草案)

文件编号:

JYY-IC-SOP-ZSPX

适用对象:

临床各级医务人员

编写者:

侯宏

审核者:

田夫

版次:

01

编写日期:

2008-3-2

审核日期:

2008-3-12

执行日期:

2008-4-1

注:

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同意,禁止翻印

目的:

规范医院感染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内容:

一.各级人员接受培训学时要求:

1.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专职人员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的有关医院感染的学习班,每年不少于15学时。

2.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与医务科、护理部、后勤保障处等相关部门一同组织全院各级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并考核,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每年不少于6学时。

3.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3学时。

4.新上岗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进行医院感染方面有关知识的岗前培训,每年不少于3学时。

二.每年常规培训中的必备内容

1.对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监控技术。

2.对全院医务人员:

相关法律法规与医院感染监控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三.培训管理制度

4.准时参加培训,不迟到、不早退。

5.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有关部门或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请假。

6.上课内容、签到及考卷归档保存。

 

参考文献

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草案)

文件编号:

JYY-SYSAQGL

适用对象: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编写者:

侯宏

审核者:

田夫

版次:

01

编写日期:

2008-3-1

审核日期:

2008-3-05

执行日期:

2008-4-1

注:

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同意,禁止翻印

目的:

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内容:

一、生物安全管理

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安全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和规程。

实验室主管应当确保所有实验室人员都了解这些要求。

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程

(一)进入规定

1、在处理危险度2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的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二)操作规范

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

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安全主管报告。

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

(三)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摘除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有喷溅的可能时,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的伤害,应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6、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8、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四)实验室工作区

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

4、在进行包装和运输时必须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

5、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预防技术

实验室中标本的安全操作

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

1、标本容器

标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

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

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容器上应当正确地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

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

2、标本接收

设有接收大量标本的专门的房间或空间。

3、打开包装

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

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1、为了避免被接种物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并完全封闭,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抖动。

2、准备高压灭菌和/或将被处理的废弃标本和培养物应当放置在防漏的容器内(如实验室废弃物袋)。

3、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必须采用适当的消毒剂清除工作区的污染。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食入以及与皮肤和眼睛的接触

1、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5μ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

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

2、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

3、在实验室里时,嘴里不应有东西——钢笔、铅笔、口香糖。

4、不应在实验室化妆。

5、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

1、通过认真练习和仔细操作,可以避免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

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

3、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

(a)减少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b)在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用锐器。

4、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护套。

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

5、应当用巴斯德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

三、实验室设备

处理生物安全危害时,使用安全设施并结合规范的操作将有助于降低危险。

选择设备时应符合一些基本原则,即:

1、在设计上应能阻止或限制操作人员与感染性物质间的接触

2、建筑材料应防水、耐腐蚀并符合结构要求

3、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

4、设备的设计、建造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清除污染和进行质量检验。

应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1、参考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对所有可能的使用者都介绍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局限性。

发给工作人员书面的规章、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当出现溢出﹑破损或不良操作时,安全柜就不再能保护操作者。

2、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

3、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

4、安全柜内应尽量少放置器材或标本,不能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循环。

5、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本生灯,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干扰气流并可能损坏过滤器。

允许使用微型电加热器,但最好使用一次性无菌接种环。

6、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

7、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

8、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

9、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栅,因为这将干扰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

10、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使用消毒液对生物安全柜的表面进行擦拭。

11、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5min。

12、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

离心机的使用

1、在使用实验室离心机时,仪器良好的机械性能是保障微生物安全的前提条件。

2、按照操作手册来操作离心机。

3、离心机放置的高度应当使小个子工作人员也能够看到离心机内部,以正确放置十字轴和离心桶。

4、用于离心的试管和标本容器应当始终牢固盖紧(最好使用螺旋盖)。

5、离心桶的装载、平衡、密封和打开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6、离心桶和十字轴应按重量配对,并在装载离心管后正确平衡。

7、空离心桶用蒸馏水或乙醇(异丙醇,70%)来平衡。

盐溶液或次氯酸盐溶液对金属具有腐蚀作用,因此不能使用。

8、当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必须小心不能将离心管装得过满,否则会导致漏液。

9、每天检查离心机内转子部位的腔壁是否被污染或弄脏。

如污染明显,应重新评估离心操作规范。

10、每天检查离心转子和离心桶是否有腐蚀或细微裂痕。

11、每次使用后,要清除离心桶、转子和离心机腔的污染。

12、使用后将离心桶倒置存放使平衡液流干。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1、应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2、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4、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5、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6、刻度对应(Mark-to-mark)移液管不需要排出最后一滴液体,因此最好使用这种移液管。

7、污染的移液管应该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

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泡适当时间后再进行处理。

8、盛放废弃移液管的容器不能放在外面,应当放在生物安全柜内。

9、有固定皮下注射针头的注射器不能够用于移液。

10、在打开隔膜封口的瓶子时,应使用可以使用移液管的工具,而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11、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四、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

在实验室内,废弃物最终的处理方式与其污染被清除的情况紧密相关。

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

1、锐器:

皮下注射针头用后不可再重复使用,包括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针头护套、截断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专用一次性锐器盒中按医院内医疗废物处置规程进行处置。

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绝对不能丢弃于生活垃圾中。

2、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不应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复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毒后进行。

3、废弃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除了锐器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外,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均需消毒。

消毒方法首选高压蒸汽灭菌,其次为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五、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

(一)刺伤、切割伤或擦伤

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

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

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二)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

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科室安全主管。

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1h内严禁人员入内。

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24h内严禁人员进入实验室。

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

过了相应时间后,在生物安全主管的指导下清除污染。

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

(三)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

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

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

然后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

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

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在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

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四)火灾和自然灾害

事先告知消防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

要安排这些人员参观实验室,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

发生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建筑物的潜在危险向当地或国家紧急救助人员提出警告。

只有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们才能进入这些地区。

感染性物质应收集在防漏的盒子内或结实的一次性袋子中。

由生物安全人员依据当地的规定决定继续利用或是最终丢弃。

参考文献:

1.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世界卫生组织.

2.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版)

3.2004年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4.2004年卫生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第一版)

5.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尿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草案)

文件编号:

JYY-IC-SOP-NBBCJ

适用对象:

需采集尿培养标本的科室

编写者:

侯宏

审核者:

田夫

版次:

01

编写日期:

2008-3-12

审核日期:

2008-3-20

执行日期:

2008-4-1

注:

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同意,禁止翻印

目的:

正确采集尿培养标本并运送

内容:

一.采集指征

1.发热、尿频、尿急、脓尿、小便困难、耻骨上压痛等临床症状。

2.尿常规异常者

3.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时

二.尿培养检验次数的标准

1.有尿液感染(UTI)的病征与病兆。

住院时:

72小时内送检1次

感染发生:

当病兆或病兆出现,追检1次

抗菌药物治疗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

送检1次抗菌药物停用后病人仍有尿路感染的倾向:

送检1次

2.无尿路感染病征

具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

肉眼脓尿或血尿

尿常规:

白细胞和/或亚硝酸盐阳性

不明原因的发热,无其他局部症状。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出现发热;膀胱排空功能受损

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三.采集方法

(一)普通中段尿采集

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部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0.1%新洁尔灭或无痛碘消毒尿道口,灭菌纱布擦干。

为避免尿道周围皮肤及器官的正常菌群污染尿液,自然留取时,尿液需呈直线状排出,或插导尿管留取中段尿,但可能损伤尿道,应注意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时按照中、左、右、中的顺序进行。

如果需要可收集第一段尿液数毫升作淋球菌和衣原体检查;不中止排尿,在排去数毫升尿液后用无菌试管收集第二段尿,即为所需中段尿。

二.留置导尿尿标本采集

培养前,有条件者可夹管4~5小时以上,使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繁殖,以提高阳性率。

采样时应松管弃去前端尿液,左手戴无菌手套固定导尿管后,按中、左、右、中的顺序,严格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

不可打开导尿管和引流管连接处收集标本。

四.注意事项:

1.采集的尿液标本放入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标本不能立即送检者,暂存4℃冰箱;但不得超过6h

2.在用药前采集尿液,不加防腐剂;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4.不可从集尿袋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五.结果判断

1.正常人体内膀胱中的尿液是无菌的。

2.中段尿以晨起第一次尿液为主,其革兰阴性杆菌浓度大于105/ml,革兰阳性球菌大于104/ml可认为是感染的病原菌,反之污染菌可能性大。

真菌浓度大于103~4/ml可认为感染菌。

3.已用抗菌药或经导尿管采集的尿液,多次尿培养为单一的同种菌,细菌浓度虽未达到上述界限,也可认为是感染的病原菌。

4.尿培养显示浓度超过上述界限的但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细菌和真菌时,应考虑污染菌可能。

5.尿培养中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

六.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注意事项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内。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放置于冰箱内,但不要超过24小时。

2.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检验目的和采样时间,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3.送检期间要予以安全防护:

①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②严禁将带有裸露针头的注射器送往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贾淑梅临床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3):

25

2.美PR默里、EJ巴伦、MA法勒、FC特诺维、RH约克临床微生物学手册(上下)科学出版社2005-6

 

痰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草案)

文件编号:

JYY-IC-SOP-TBBCJ

适用对象:

需采集痰培养标本的科室

编写者:

侯宏

审核者:

田夫

版次:

01

编写日期:

2008-3-4

审核日期:

2008-3-10

执行日期:

2008-4-1

注:

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同意,禁止翻印

目的:

正确采集痰培养标本并运送

内容:

一.标本来源:

痰/气管抽吸物(TA)、支气管肺灌洗吸出液、支气管刷子、气管内管、肺穿刺或活组织等。

二.容器:

洁净、广口、无菌、加盖、密封、防渗漏。

不含防腐剂和抑菌剂,一次性使用。

三.采集方法

清晨痰量多,含菌量亦大,嘱病人先用洁口液,再用清水漱口,以除去口腔中细菌,深吸气后用力咳出1-2口痰于培养皿或瓶中,痰量极少可用45℃10%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导痰。

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戴无菌手套或用无菌镊子取一次性无菌专用吸痰管,一头缓慢插入气管致隆突(叶支气管)水平,一头接电动吸引器,螺旋式抽吸,吸引痰液。

四.注意事项

4.以清晨第二口痰为佳。

防止唾液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5.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价值高。

6.连续采集3~4次,采集间隔时间>24h。

五.结果判断

1.正常人体的下呼吸道是无菌的,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栖居。

2.合格痰的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两者比例小于1:

2.5。

3.连续两次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可认为是感染病原菌。

4.经纤维支气管镜和人工气道吸引采集分泌物分离出的细菌可认为是感染病原菌。

5.痰液与血液或胸水中分离到相同病原体,有诊断意义。

6.痰培养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性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7.痰中的病原菌不少属于机会致病菌,应根据病情判断。

六.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注意事项

a)标本及时送检避免干燥,不能及时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

如在室温下放置数小时,则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过度生长,而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则明显下降。

故标本采集后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b)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检验目的和采样时间,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7.送检期间要予以安全防护:

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参考文献

贾淑梅临床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3):

25

美PR默里、EJ巴伦、MA法勒、FC特诺维、RH约克临床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