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140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docx

国学热的讨论及论文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关于国学的讨论,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关注。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

当然,对国学也同样有个扬弃的问题。

取其精华,弃其陈腐的内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国学的讨论,是今天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

我们选发几篇读者的讨论,以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编者 

  “国学热”反映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

国学中的许多思想,既适合人类文明进步法则又指导人们思想行为。

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为贵”等,是教导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要富而思进、穷而奋发,要勤俭敬业、不骄不躁。

所以,“国学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有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的发展之路会走得更加坚实。

丁思国、刘中 

  国学是国家的一个文化品牌 

  国学的研究和弘扬不可或缺,这不仅是出于人文学术体系完整性的考虑,更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需要。

因为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光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军队作后盾,还要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就是国家的一个文化品牌。

因此,人们应该自觉肩负起弘扬国学的责任。

李青 

  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国学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对现今发展有益的窗体底端

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发扬。

今天我们提倡国学,不是所谓的“倒退”和“复古”,而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接轨,使之符合当前道德建设的要求。

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进行扬弃和更新,它就能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能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交融,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李昊霖、王毅 

  国学应在年轻人中普及 

  时下,许多年轻人漠视和疏离祖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国学更是缺乏自觉的文化认同,这必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传统国学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蕴含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近来,有识之士们意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性并号召国人重视国学和传统文化,一时间国学似乎重新成为了显学。

然而这种热闹景象是否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呢?

笔者认为,“国学热”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现象”,而应该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

国学不应该仅仅成为文化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也应该在年轻人中间得到普及。

只有当年轻一代认同并热爱国学,并能自觉地从中吸取文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国学热”才算是真正热起来了。

孙允亭 

  国学“热”了更应学国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从小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终身研读不止。

然而当前的“国学热”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炒作成分,有些人甚至把国学当作追逐经济利益的跳板。

事实上,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想真正地振兴国学,就应该夯实基础。

小学、中学都应该重视国学教学,让年轻一代增长关于国学的知识,熟知一些关于国学的文化思想经典,并懂得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优长,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有关部门应建立国学院,编写、出版国学教材和通俗读本,以利国学知识的普及。

张开山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1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

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

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

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

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

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

明了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

2 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不过当时的所谓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从历史上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在现代化工程初期时,多采取启蒙式的文化动员,批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而在现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映了追求现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体焦虑。

当现代化进程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之后,国民的文化自信便会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

这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史上是常见的。

在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

从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3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

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

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4 这也涉及到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

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其表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彰显而发扬,有时黯然而平淡。

应当说,人们越有文化的自觉,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满而完整地得到发扬。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及其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

对于中国文化这一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5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

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后“文革”时代转型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

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则都归结到心灵精神的安顿,从而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6 国学热的另一个作用是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要继续扩大开放。

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

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一切照搬西方经验和西洋原理,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与中国原理。

历史学家早已指出,中国有几千年连续不断有记载的历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社会科学的原理必须接受和通过中国历史的经验的检证,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这种重视中国经验与智慧的努力,在实践领域尤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积极寻求基于中国文化的概括、提炼、引导的管理之道,已成为中国企业家最热门的追求。

7 就国学热与国学研究的关系而言,应当说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

大众教育和传播的热络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这是要区分清楚的。

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从小熟悉传统文化,将使这一代青少年对国学的向往越来越深,有利于新的一代人传承中华文化,也使得国学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态的支持。

事实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学术研究层面独立发生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人民群众通过普及渠道所获得的文化信念与价值,在实践中坚持、信守、付诸于行为,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壮丽故事。

而人民群众的文化信念也转过来影响着从事理论论述的文化精英。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从普及的角度来评价,要深刻认识其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由此看来,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建构起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体系,发展政治文明、持续经济增长、健全法制生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谈当今国学“热”

[摘要]国学“热”的产生有其国内和国际的背景,其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家为主,兼顾他家,而且要用去粗取精的科学分析方法;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持一个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陈腐的内容。

以积极、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国学的讨论,是今天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对我们如何学习和研究国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字]国学、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大部分人对国学的概念任然比较模糊,现在有一些人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

比如讲孔子儒学就是国学。

这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上的问题。

事实上,国学不仅仅包含儒学。

中国现在有56个民族,并不都信奉孔子,如果这样定义国学,就把很多民族都排斥在外了。

我们承认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

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按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依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经世致用也契合了中华国学的宗旨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我单从定义这个角度看来国学:

“国学是一入学为主,并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最具代表性、民族性的伟大成果。

国学“热”又是什么呢?

国学兴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惊醒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如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古籍经典。

一时间,三四岁幼童诵读四书五经,各地媒体一窝蜂地开出专家讲经栏目,而各出版社更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类解读古籍经典读物,且市场销售火爆。

究其本质,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

国学“热”反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个人觉得单用一个“热”字来表示这个社会现象欠妥,反而会容易误导一些正确的思想,也容易被一些人间接利用、偷换概念来质疑这场国学兴起。

“热”表示已经过度,既然超过一定的限度,那肯定是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所以我个人觉得用“兴起”这个词来形容这场社会现象更加适合来对这一社会现象下定义。

这就是我为何标题和前两段书写的是国学“热”,而下面我却用“国学兴起”来表达我对这场社会现象认识的原因。

在个人观点看来当今的国学兴起这一现象可以简而言之为: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以中国为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站在时代的高端与前段,去深入发现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目前社会上对国学兴起这一社会现象持褒贬态度,人们像对待一切兴起事物那样,出现了“两点论”。

一点:

赞扬者有之,另一点:

反对者亦有之。

在不乏肯定声音的大体上,国学兴起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不得不悲哀地去承认,当今许多年轻人漠视和疏离祖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国学更是缺乏自觉的文化认同,这必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传统国学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蕴含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近来,有识之士们意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性并号召国人重视国学和传统文化,一时间国学似乎重新成为了显学。

然而这种热闹景象是否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呢?

社会上有人认为,“国学兴起”到底是虚热还是实热。

对于这一现象表示了怀疑的态度。

众人皆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80年来,持续不断的现代化思潮几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并且这种对现代化的追求在很大程度是以传统文化的“让位”为代价而前行的。

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个困扰人们头脑的问题。

但在当下,国学、传统文化的复兴“热”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且正未有穷期:

议论纷纭的读经运动之争尘埃未落,名流贤达的《甲申文化宣言》又冒了出来;9月28日曲阜市政府首次主持公祭孔子诞辰大典,尊孔之风趋盛;10月22日,又有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在株洲炎陵县炎帝陵举行;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欲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继而又有报载山东济宁将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

有人就会问到这些轰轰烈烈的“复兴”活动究竟昭示了什么?

有文章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复兴“热”已有从思想的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趋势,兹事体大,实在不可以掉以轻心。

倡导读经还只是文士墨客的议论,而“建设国学社区”,乃至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等等则是货真价实的社会改造运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一旦启动,在各种名堂、项目底下就是真金白银的公共资源的调动、分配,还有就是某种公共领域的强制性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成员是无法不受其影响乃至制约,承载着这些工程规划的土地原生态无法不被改变甚至是破坏。

尤其是对于像山东济宁要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这样的“大手笔”,更需明察、细辨、慎思,更需要在政治民主、加强舆论监督的前提下抉择去从,警惕以传统文化之名而行“政绩工程”。

传统文化的活力不在于“仿古”“五四”以来关于中西文化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争其关键似乎更在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所幸的是,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一些复兴的载体,或者说带来了新型的传统文化,尽管现在的传统文化已经绝非历史上的传统。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

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那么此“热”毋宁说更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的不幸,而其是否能真正的热起来,以及“热度”又能维持多久,也就同样值得怀疑了。

质疑国学兴起过程中由于人为的产生的问题是允许的而且是有必要的,我充分赞成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来揭露这一类问题,但是如果是质疑国学,那我就个人觉得你的质疑之声是可笑的。

于个人“国学兴起”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光明的发展前途。

“国学兴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是历史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内外因观点:

物质的存在于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从外部原因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兴起。

这次国学兴起的出现与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

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占据了上风,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那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于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时期、全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

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兴起产生的一个原因。

其次: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兴起。

亚洲四小龙就是指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研究儒家的声音基本上消失了,儒家思想研究的重点转到了我国港台地区。

港台地区研究儒学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香港的新亚书院,一个是台湾的东海大学。

但在港台地区,真正兴起,真正受到重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

为什么?

因为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

对这种现象,东西方学者很自然就要追问:

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

它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当人们试图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来源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

在这些学者看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精神动力正是来自于儒家伦理,是对儒家伦理的成功应用和改造的结果。

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在他的《论语加算盘》一书中,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算盘加《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开创了儒家式经营之风。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荣照也提出了儒教精神促进了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观点。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传统的国家,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联想:

儒家文化、儒家伦理导致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这或许是当前国学兴起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

港台新儒家代表对大陆的反哺引发了国学兴起。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

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友兰、贺麟等。

这两个阶段大致范围是1919年到1949年,是在大陆出现的。

三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成熟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方东美等。

四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复兴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在港台。

  当代国学兴起的兴起与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在大陆出版并广为流传,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兴起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四:

国学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

据说,我国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大约有3500万,这些华人散居在世界的各个不同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