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248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docx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

 

省新课标实施两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

1、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标的质量。

2、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3、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辑者的意图。

4、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5、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6、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010年7月,随着上学年工作的圆满结束,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整整两年了。

两年来,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课改实际,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

一、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质量。

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要达到这一目的,实现这个目标,自上而下的逐级逐层培训必不可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是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再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训几乎年年喊,年年搞,但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针对性究竟有多强,这只有深入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感知!

按理说,新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才能全面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但在不少学校,为了保证高考成绩不滑坡,那些常年任教高三的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参加过高一二年级的新课程培训,对已实施了两年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一无所知,今年就直接进入高三年级的新课程了。

像这种隔过低一级甚至低两级直接进入新课程的情况,在各地各校极其常见。

不知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悖新课程培训和实施的精神,如何保证新课标实施的质量。

再者,我省新课程培训采用的是逐级逐层推进模式。

由市县派出教师先到省里接受省级培训,再由他们回到各地全员培训教师。

尽管省里制定有培训细则和考核办法,但落实到基层,往往就大打折扣了:

在省里培训三天,回到县里只用两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回到学校,在教研会议上传达20分钟“精神”也就轻松搞定。

至于新课程标准的全文,接受培训的教师是否通读(暂且还谈不上解读)过;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是否准确把握;对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和步骤是否心中有数,对新课程教材体系和内容到底了解多少,如何驾驭……这些问题没人深究,没人过问。

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先理论后实践、先课标后教材的原则,抓住关键,从彻底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入手,将参与实施新课标的所有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上来。

但我们接受的培训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颠三倒四,东拉西扯,让人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

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去年,我从高三直接下到高二担任语文备课组长,之前没有参加过高一新课程培训。

下到高二后,暑假直接参加县里组织的高二新课程培训。

原定为期四天的培训,只去了两个上午,真正的学习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交了一篇自己有关实施新课程的心得体会的作业,就这样轻松拿到了培训合格证,新学年开始就“持证上岗”了!

——所幸的是,自己早在2002——05年就主持过河南省教科所“十五”教科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从新课程方案到新课程标准,有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其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我这样的经历:

新学期伊始,在备课组备课说课时,我发现,组内已经历了高一新课程一年教学实践的几位年轻教师,有人竟没有通读过《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致于在上学期后半期刚刚接触选修模块第一本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和本学期接触到第一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由于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甚至连教材各个板块最基本的处理要求都搞不清楚。

像这样,以“己之昏昏”,想达到“使人昭昭”的目的,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

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但是,就我省上学年高二语文开设的选修课而言,我觉得更像是“选修模块的必修课”,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而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选修功能体现得极不充分。

就拿我们洛阳市开设的选修课来说,上学期开设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下学期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门,今年高三上学期将开设《语言文字应用》。

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现代诗歌散文对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

尽管说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体现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但若从学生未来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话,还是存在着一定漏洞的!

比如:

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选修模块中,第一、四模块各选修两种,第五模块选一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三两个模块则完全放弃。

很显然,不该集中的过于集中,不该舍弃的断然舍弃!

这样一来,将来想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在高中学段,不说能力,单是知识,就已形成了很大的缺陷;尤其令人郁闷的是,这样一来不说将来发展了,单是应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已显得捉襟见肘。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分必考(必做,对应必修)和选考(选做,对应选修),而选考部分又分“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种文本的阅读。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特征是“虚”,而论述和实用类作品特征是“实”。

文体特征各异,考生个性各异,有的爱“虚”,有的好“实”,而一旦选修课的面过于狭窄,考生在考场上选择的余地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势必造成遗憾。

比方说,我不太擅长驾驭文学作品,我想选择人物传记等新闻作品,可遗憾的是,在我省目前这种选修背景下,这门课我没有选修,对新闻、传记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怎么办?

也许有人会说,各种体裁的文本必修课里都有;但我要说,从必修课里极其有限的一两个单元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没法和从作为一门课程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省也可以自主命题——但是不要忘了,在旧课程背景下,尚且一直采用全国卷;进入新课程仅仅一轮,就自主命题实施高考,现实吗?

可能吗?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与其重复选修某一模块的两门,不如五大板块各精选一种。

如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因为古代诗歌散文在必修部分已占了相当的比重),《中国小说欣赏》(既囊括古今,又可满足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多样性),《新闻阅读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全覆盖),《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在必修部分已设有系统专题),《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囊括古今方方面面的经典文化)。

这样对学生应付眼下的高考和适应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修课开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下面提供几种全国人教版选修教材的选用情况,供大家参考;高下优劣,也任人评说——

A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B类:

《文章写作与修改》/《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

C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戏剧作品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

D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E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三、对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上是板块结构,但由于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性质不同,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对教材的使用要求也应有不同。

比如,必修模块的“阅读鉴赏”所选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精读课文力求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略读课文在内容上与精读课文相照应,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延伸或联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材(精读课文)只是个例子,教(精读)是为了不教(略读)。

按说教学要求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

但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是选到教材中的课文,就要一篇不落的讲,否则不放心;更有甚者,拿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去对待选修课,在拿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备课从第一篇《长恨歌》开始,准备从“赏析示例”到“自主赏析”再到“推荐作品”,一片不落的讲下去。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无论必修选修,都有与之配套的读本相呼应。

由于不必要的教学浪费消耗了大量的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读本的阅读要求形同虚设,很难落实。

再比如,“表达交流”板块,从必修1到必修5,都安排有较为系统、科学的练习内容:

高一上学期侧重记叙文,下期侧重议论文;高二上期侧重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

若从高考考查的写作能力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必修1—4重在培养写作的基本功(高考体现为基础等级),必修5则重在提高(高考体现为发展等级)。

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地方在高一二年级的阶段性大型考试命题中,自觉不自觉的,总想和高考作文套近乎,——尽管高考作文体裁不限,但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他们却总想让学生的高考作文写成议论文,以为议论文显得考生有思想,而写成记叙文等,则常常会被认为是肤浅、幼稚。

——这就导致教学环节和评价环节相互矛盾,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长期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运用着科学的教材体系,却实施着极不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岂非咄咄怪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新课程培训的不深入、不细致造成的。

而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我认为就是不折不扣的落实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扎扎实实的落实教材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如果说搞好新课标培训是为成功实施新课标奠基的话,那么,没有把好进口关,就要把好出口关。

毕竟,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实验教材,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第二道防线!

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甚至是底线!

如果这道防线崩溃了,那么新课标的实施只能说是一句空话!

四、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

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8年秋季开学我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再有一年一轮新课改就要结束,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到位,我觉得这是值得每一位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在下学期后半期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尤其是现代诗歌部分时,我觉得新诗没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障碍,对于那些声情并茂的现代诗歌来说,一遍或者多遍声情并茂的朗诵,就是一种最好的讲解和欣赏!

因此备课时我一次又一次的强调朗诵是教学重点,要求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落实这一教学要求。

事实上,老师们确实尽心尽力了,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范读,学生毛遂自荐试读,同学们踊跃推荐朗读……;一遍遍的下载试听音频文件,力争精选出名家的最佳朗诵;教室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将办公电脑搬到教室,有的发动同学们贡献出自己的MP3、MP4……但总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不痛快,不酣畅,不淋漓尽致!

老师们情不自禁的感叹:

要是能有一部多媒体,配上音乐和画面,那该多好啊!

是的,真要有那些东西,不需要老师们口吐白沫,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只需要师生互动,反复诵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我觉得那效果就又比现在好上许多了!

当然,也许有同志会说,那些朗诵的名家不也是人嘛,只要老师们舍得投入和付出,我们也可以成名成家的啊!

这是当然!

新课程呼唤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天经地义,但是教师投入是必须的,学校投入也是必要的!

毕竟,现在已是21世纪高度现代化的时代了,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这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精神也格格不入呀!

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新课程有六大课程目标:

变过去单一的、死板的、机械的“传授知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变学科本位为走向整合;变“繁难偏旧”为“重联系、体验、兴趣”;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有这些表明,要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抓住关键,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强有力的措施,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六大关系:

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

具体而言——

虚与实,指的是感受语文课的迷人魅力和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本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成了味同爵蜡的技能训练课。

内容与形式,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多,关注教学形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的少。

教师提前上课,抢时间;课堂上口若悬河,赶时间;下课落堂,挤时间,生怕教学任务完不成。

至于学生怎样接受,能否接受,是否接受,对不起,我管不了那么多!

点与面,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指的是对于构成新课程教材体系的各个模块,以及其中的各个板块所持的态度不同:

重视必修的多,重视选修的少;重视与高考关系密切的多,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少。

其二,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态度也不一样。

关注少数所谓精英的多,关注多数面向全体的少,这和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学生一切”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动与静,既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的各种活动和动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注课内教学的多,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少;课堂上重视学生活动的多,重视学生静心思考的少。

主导与主体,是指要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教学一直在竭力反对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更是强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眼前与长远,是指让学生从容应对眼前的高考和能够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

很显然,这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之外,还要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实,我觉得能否处理好这六大关系,直接影响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这也恰恰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缺乏系统把握、统筹兼顾、大处着眼、通盘考虑的胸怀、眼光和气度,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当然,这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长期持久的关注,坚持不懈的努力。

六、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我省普通高中自2008年秋季开学起始年级实施新课标至今,已经整整两年了,而我省教育厅针对实施新课程出台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极其有限。

或许笔者孤陋寡闻,语文学科能看到的就是《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就这还是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

我省选用的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的一大优势是,必修、选修每本都有配套的《读本》《同步解析与测评》《教学设计》和《学案》,可不知为何,我们一线教师能看到的,只有教材和必修部分的配套读本。

刚刚进入新课程,各方面条件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尚不完备,尤其是各种教学辅助资料还比较欠缺。

在培训存在夹生现象、教育教学理念尚难彻底改变过来的初期,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从而能够赢在开端,赢在起点,我们衷心希望相关部门能深入一线听听教师们的呼声,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

再者,2011年高考是我省进入新课程标准的首次高考,考什么?

怎样考?

怎样去复习备考?

这些都是新学年开学后高三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无法回避,也无可逃避。

可谁来回答这些问题,目前还是未知数。

我认为,根据我省往年高考的相关情况,明年高考我省极有可能会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全国卷,但我省选修课开设的特殊情况,能与此适应吗?

不相适应,到底该怎么考?

……

以上种种,在有些人看来,或许会说笔者是杞人忧天。

但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或者说我的职业道德,要求我必须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如实反映出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希望我省的新课程改革能在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努力下,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2010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