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274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

课时1详解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预习引导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课前思考

1.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沈从文吗?

2.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在此之前,我们学过沈从文的《边城》,你认为那是一部怎样的书?

3.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人们往往畏惧逆境,那么对沈从文来说,逆境又意味着什么?

课前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课本·整体感知

1.内容解读。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第五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第十五章(保靖)、第十八章(一个转机)。

《从文自传》是作者在30岁时写的一部自传,写的是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节选部分则重点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选学和青年时代的军旅生活,还有关乎他未来一生走向和命运的“一个转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从文自传》中的湘西为成就这位未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从小逃学,少年嗜赌,十几岁当兵,待稍微懂事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如何找一份差事活下去。

他对各种事物好奇,主要是为了见多识广,寻找到一条更好的生路。

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故而才能有当时一般文人笔下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示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

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

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从文自传》是一部章回体自传,共十八章,从目录中我们也能约略窥见他成长的轨迹。

《从文自传》目录如下:

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半大书/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预备兵的技术班/一个老战兵/辰州/

清乡所见/怀化镇/姓文的秘书/女难/常德/船上/保靖/一个大王/

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

课文虽是跳跃式节选,但都是重点章节,也基本能勾勒出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轨迹。

概括各部分(各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记作者在私塾里读书却对现实生活充满了种种困惑,并介绍了当地的有些风气。

第二部分

(第五章)

写作者在新式小学求学、逃学的情形。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写作者在军队的种种生活情形及思考。

第四部分

(第十八章)

写作者在军队里由于受到种种影响,决定到北京求学。

2.初读课文,你认为青少年时期的沈从文是个怎样的人?

甲生:

我认为青少年时期的沈从文是个聪明、机智、勇敢,不愿受约束的人。

他不怎么用功读书,但从未因背书而发愁,临时抱佛脚,也能轻松过关,他总能找到合适的对手并击败之,他总能想出办法来对付爱他又时时监督他的哥哥。

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打架、爬山、游泳、划船、赶场集,甚至看杀人没有不积极地冲在前头的;稍长一点,就到外面闯荡,到军队讨生活,要知道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外侵日深的动荡的年代。

乙生:

我认为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是个爱动脑、勤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

沈从文的爱思考和好奇心几乎就是他特别出位的天性,他的小脑袋里始终充满了奇奇怪怪的各种各样的念头。

长大后,他所思考的也与他周围的人不大相同。

他需求新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把他的薪水几乎全部换成了书,这是何等的求知欲?

丙生:

我认为青少年时期的沈从文是个具有极强的叛逆精神,敢于打破禁忌,向往新生活的人。

叛逆是他的天性,他受不了学校教育的约束,不论是私塾教育还是新式教育,他从来未间断逃学,从一所学校逃到另一所学校,他渴望亲近自然,渴求了解社会,他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是要干,不惜冒着受处罚的危险,为此他没少吃苦头。

在那混日子的日子里,他也没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他的周围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当兵的要只身一人闯北京?

课时2详解

精读课文▪品析赏鉴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而《从文自传》是一部独特的传记,是传记中的另类。

它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它以其清新、朴实的语言,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原始、清幽的湘西风光,粗犷、朴拙的民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清新、朴实的语言。

沈从文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传记,其语言都带着苗人的一点野性,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朴实守拙。

本文更是将自己往昔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原汁原味如数家珍般地徐徐道来,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就像一位老友向你倾诉着他的人生百味。

文中像逃学,像打架,像看街景,像划船,像游水,作者都娓娓道来,无不洋溢着童趣、童真;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仿佛就在跟前,无不勾起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2.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认为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

本文虽是传记,但它是文学性很强的一部传记,文中处处皆是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1)第128页有关小孩打架的描写,写出了当地孩子们中流行的一种风气,写出了孩子们原始的也行,其直爽、强悍、狡黠表现得淋漓尽致。

(2)第130页有关小孩打架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翻筋斗的情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与机智。

(3)第131—132页有关洗澡的描写,写出了我的机智,伙伴们一起合起伙来骗哥哥时的忍俊不禁。

“你不看看衣服吗?

不数数我们的人数吗?

”多么会做戏的童语。

等“哥哥”走后,他们又打趣取乐,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狡黠机智写绝了。

(4)第134页有关表弟打架的描写则表现了“湘军”的火爆、好胜、豪放、心无芥蒂的性格。

(5)第135页有关文书主任夸奖“我”及“我”受夸后努力练字的描写既写出了文书主任的风趣幽默,又写出了“我”年轻气盛、好强、认真的性格特点。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探讨逃学与成功的关系。

沈从文的“逃学”从形式上看,与一般调皮学生的逃学没有什么两样,什么打架斗殴,什么爬山,上树,翻筋斗,什么游泳,看街景,赶场集,凡是逃学孩子干上来的事,他几乎都干过,不受约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沈从文则是这种天性十足的人。

正如他在《在私塾》所写的:

“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日诵《幼学琼林》两页半,温习字课十六个生字,写影本两张,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

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

呆子固不必天生,父亲先生也可以用一些谎话,去注入到小孩脑中,使他在应当玩的年龄,便日思成圣成贤,这人虽身无疾病,全身的血却已中毒了。

……这儿子,还能心野不服管束,顾自走到外边去浪荡,这小孩的心,当是顶健全的心!

”但他的逃学又与一般逃学孩子有所不同,他在逃学中汲取了许多有利于以后成才的因素,如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锻炼,他学会思考、认识美。

这都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尽管幼年的沈从文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小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课程对他来说很轻松。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当书本的知识不再满足他的需求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非常广博的大自然,社会生活。

对自然万物的眷恋、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为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2.拓展阅读

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令人敬仰,我们了解的沈从文也大多是带了这一光环的沈从文,但他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大多性格与命运(尽管他与命运做了不屈不挠地抗争),另样的沈从文是我们所不熟知的,韩三洲先生的《两个沈从文》向我们展示了沈从文的另一面,尽管这可能只是沈从文的一鳞半爪,我们权作管窥,人都有他的不足,不足与长处的合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相信沈从文的不足也只是美玉之瑕,遮不住他作为一代大师的光辉。

两个沈从文

韩三洲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

作为一个土家族作家,他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起步,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

他的一部中篇《边城》,便足以令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名,《湘西》和《湘行散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何况他还有长篇《长河》和许许多多的中短篇和散文,而他的一篇《记丁玲》,不仅引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是非恩怨,也成了一桩难了的文坛公案。

闲时读了一些与沈从文有关的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

1947年10月,他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小说《传奇不奇》,一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封笔了。

解放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文人”和“带着桃红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立刻从徘徊迷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

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解放区来的、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丁玲对昔日的旧友根本就不屑一顾。

那时候,全社会都在追求进步,妻子张兆和去了华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连自己的儿子也要跟他讲政治道理。

于是,这位“五四”时期的名作家经常是深夜埋头写作,第二天早上却又把写好的东西毁掉。

在孤立无援、惊恐不安中,他选择了自杀,方式是喝了煤油又割了手腕,昏迷几天后幸而被救活,但留下的心灵伤害,却是永久的。

从此,他辞别文坛,大隐于市,远离政治而改为研究历史,到历史博物馆去默默潜心古代服饰研究了。

1963年,他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负责编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书的初稿,周恩来看了之后,说:

“出版后就可以作为国礼送给外宾了。

”可惜随后“文革”爆发,出版计划搁置,一直到1981年才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沈从文先生有一句名言,即“人生是一本大书”,他的一生,可谓是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冷静旁观的一本大书。

据美籍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的《沈从文传》说,到了50年代中晚期,沈先生逐渐适应了社会进步,他的确感到“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清除了内战、帝国主义、饥饿和鸦片,一些颂扬新社会的文章也多是在这时写成的。

但他的热情毕竟有限,当他的朋友丁西林和张奚若动员他申请加入共产党时,他却说“没兴趣”,远离了政治。

即便如此,沈从文在文革期间却依旧摆脱不了政治的困扰和人事的纷争,据陈徒手《午门下的沈从文》一文所述,当时,写大字报揭发他最多的居然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画家范曾,他在大字报上说沈从文“头上长脓包,烂透了。

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

对这种肆意构陷和无限上纲,沈从文在大字报上面写下了八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十分痛苦,巨大震动。

”这也成为他晚年心境最感震惊和伤害最大的一件事,使他从此再也不提范曾这个名字。

前几年,范曾先生还曾就此事做过一番自我辩解,后来也就不清不白地撂下了。

  

  然而,作家萧乾(1910-2019年)在去世前曾出版过一本《风雨平生》的口述自传,首次透露出生性孱弱、宅心仁厚的沈从文先生,也曾用过“揭发”、“划清界限”这种类似的方式,对待过自己的“右派”学生萧乾。

2019年1月30日,萧乾在他的最后遗作里,又详细述说了这件事情:

“人家都说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其实我在文学道路上得到沈从文的指引提携,比汪曾祺要早。

他是我的恩师之一,1930年把我引上文艺道路,我最初的几篇习作上,都有他修改过的笔迹。

”然而到了1957年8月的“反右”期间,在文联大楼一次公开批判萧乾的大会上,想不到沈从文会站起来积极发言,并耸人听闻地揭发自己的学生说:

“我知道萧乾早在1930年就同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上了。

”他指的是1929年萧乾曾协助美国青年威廉•阿莱编过八期对外宣传中国新文学的英文刊物《中国简报》一事。

对这件事,作为萧乾的第一个文学老师的沈从文,应该是最了解情况的。

这样的揭发出人意料,但作为学生的萧乾,只是把这种现象看作是人在运动面前自保的一种方式,没有过多地去计较。

因为在当时,只有像这样上纲上线,声嘶力竭地来批判对方,才能让大家相信他们之间已划清了界限。

所以,那时候他们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一直维持下去。

  

  到了文革期间的残酷岁月,无路可走的萧乾亦想走他老师沈从文曾走过的老路,以喝白酒服安眠药的方式自杀未遂。

1972年,萧乾从湖北干校回京治病,为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四下奔波。

在去看望沈从文时,见他正在狭小的居室里编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于是便出于不忍之心,频频为沈从文呼吁扩大住房,还想托当时在北京市革委的一位朋友来帮忙。

谁料沈从文得知此事后,不仅不领情,反为之动怒,二人在路上相遇后,便声色俱厉地痛骂萧乾此举是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怒斥道:

“我的住房问题,用不着你张罗。

你知不知道,我正在申请入党呢!

”说罢,掉头不顾而去。

为了此事,有着几十年师生之谊的两个友人,断然绝交,不复往来。

后来萧乾还收到沈从文让夫人张兆和转来的一封亲笔信,说他一旦去世,不许萧乾参加追悼会、亦不许他写悼念文章,不然的话就要诉诸法律。

萧乾在遗稿里写道,他并不认为老师真的要申请入党,他只不过在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并没有像学生那样沦为次等公民,只是想在政治上占一个上风罢了。

萧乾的分析是对的,50年代末沈从文有条件入党,他尚不积极入党,更何况社会纷乱的文革期间呢。

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融合,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外界因素,师生二人始终未能再晤一面,以尽释前嫌。

  

  现代著名作家夏衍,文革时身陷囹圄,孤愤之余,写下了言近旨远的《整人诗》!

“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人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此诗原系清代《剃头歌》转化而来的: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可剃,不剃不成头。

头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几十年来,诚如上面两首打油诗所形容的,中国文坛上类似这种互相整治、冤冤相报的事例不胜枚举,有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表现出自己的两面性,如当年违心去批判胡风的巴金,到头来自己也成了文坛“黑老K”;几十年一贯正确的周扬,不但文革时遭受厄运,到晚年时也难逃被人批判而无处申辩的困境;“反右”期间引诱吴祖光出来“鸣放”结果把他打成右派的戏剧家田汉,自己在文革期间又遭到了灭顶之灾。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现象只能用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性格软弱、人性扭曲和性格分裂来解释。

对此,我们可以从新近出版的31卷本《沈从文全集》新增佚文中找到作者心灵轨迹转化的一些答案。

作者在文革期间上交的思想汇报《劳动感想》里,一方面忏悔自己“脱离人民过了六十多岁,过的完全是寄生虫的生活,不以为耻”;另一方面,又企盼着“但手中的笔还得用,将可用到讴歌这个地方人民的一切新成就。

”看看这些沉痛的语言,不是告别旧我迎接新我的反思又是什么?

所以,沈从文主动与自己的右派学生划清界限、说出自己正在申请入党的话语,都可视为是在非常时期里,人的生存本能的一种正常反应。

几十年来,有多少开始还有些骨气的知识分子,都是在这种左右摇摆和彷徨动摇之间,才逐渐丧失掉自己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萧乾本人出面来说这件事情的话,谁也不会想在沈从文身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有评论家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沈从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他从不宣传自己,可他的作品却默默地从边城走向了世界,所以当年在提名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时候,左中右都能接受。

对此,2019年秋天,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马悦然在接受专访时证实:

假如沈从文不是在1988年早些时候去世的话,该年10月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极有可能会颁发给沈从文。

马悦然表示:

“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尊敬”,促使他“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

这不仅是沈从文的个人遗憾,也同样是中国文学的遗憾。

然而,即便是不获奖,即便有他学生萧乾所讲的那些荒唐岁月中的往事,也无损于沈从文在人世中有目共睹的文学成就,诚如已去世的著名翻译家荒芜在写给沈从文一首诗中所吟唱的:

  

  边城春色碧螺裙,小翠歌声处处闻;  

  我论文学推五四,至今心仪沈从文。

 

案例二精析精练

整体感悟·疑难解析

1.《从文自传》篇幅较长,本文只选收了其中的四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文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第五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第十五章(保靖)和第十八章(一个转机)。

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也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学习),末尾一般评论人物的功绩成败。

而这篇传记不同的是,这是作者三十岁的时候写的他二十岁以前的人生经历的自传,主要是由传主的回忆片断组成,而节选部分又有些跳脱,但这不会造成我们阅读上的困难,每一章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特别是沈从文的阅历“故事”能深深地吸引我们。

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逃学是如此严重,为什么他还能成才?

甲生:

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他却还能成才,是因为从他逃学的本意看:

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知识学习,相反,他还把“小书”读好了,甚至是在学好“小书”的基础上才逃学的,如文中写到: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这至少说明他学得不错。

乙生:

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他却还能成才,是因为从逃学的原因看:

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

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

虽然文中没有怎样写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但我们从“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中也可看出封建式教育对小孩天性的压制和封建式教育的教条。

特别是沈从文经不起大自然多彩生活的“诱惑”。

丙生:

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他却还能成才,是因为从逃学的收获看。

作者在逃学对外界生活的探寻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像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索,认识了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

这些成才的因素对其以后成就的取得产生重大的影响。

3.《从文自传》中的湘西及湘西时期的生活对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