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102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27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文明礼仪.docx

中学生文明礼仪

 

校本课程系列五

 

中学生文明礼仪

 

编者:

单朝辉

 

目录

第一章个人礼仪

第一节个人礼仪的概念

一、个人礼仪的内涵

二、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三、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四、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态势语的设计运用

一、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二、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的形象

四、五官四肢,各显神通

五、变化万端不逾矩

六、自然真淳及其他

第三节服饰的学问

一、青少年的着装应展示个性美

二、服装配色的基本方法

三、服装配色要因人而异

四、其次服装配色要与肤色相协调

五、怎样选择服装款式

六、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艺术

第二章家庭礼仪

第一节家庭礼仪概述

一、家庭的实质

二、家庭礼仪的涵义

三、家庭礼仪的特点

四、家庭礼仪的内容

第二节家庭成员间的礼仪

一、亲人间也须讲礼貌

二、孝敬老人

三、勤向父母问候

四、兄弟姐妹相处的礼仪

五、怎样规劝父母

六、外出不忘打招呼

七、家庭成员之间的正确称谓

第三节亲友间的礼仪

一、拜访亲友的礼仪

二、送礼的知识

三、探病须知

四、参加丧事的礼仪

五、祭扫的礼仪

六、举办生日晚会须知

第四节待客礼仪

一、迎客的礼节

二、送客须知

三、如何待客

四、与客人一起进餐

五、怎样接待家访的老师

第五节用餐与就寝礼仪

一、用餐礼仪

二、就寝礼仪

第六节家务劳动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帮家长做好家务

三、家庭用具的使用

第七节学会与父母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一、委屈时的谅解与沟通

二、分歧时的求同存异

三、父母有难处时的关心与体贴

第三章学校礼仪

第一节在学校怎样与同学交往

一、在班集体中的交往

二、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

第二节在学校怎样与老师交往

一、与班主任的交往

二、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交往

第三节融洽师生关系的技巧

第四节校园生活与礼仪修养

一、与老师相处的礼仪

二、与领导相处的礼仪

三、与同学相处的礼仪

四、进校礼仪

五、上课礼仪

六、集会礼仪

七、共青团礼仪

八、办公室礼仪

九、住宿生礼仪

十、食堂里的礼仪

第一章个人礼仪

什么是个人礼仪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风和悦人的仪态一直孜孜以求。

而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更是倍加关注。

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

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

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

我们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

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

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

第一节个人礼仪的概念

一、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

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

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

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

“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

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

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

如《论语·为政》中说:

“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

”其大意为:

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

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

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5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

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

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

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

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

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

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

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

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

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

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

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三、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

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

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

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个人的原动力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

教育的推动力

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母,教育也是个人成才之父。

教育使我们知道谁是谁非,扬善抑恶,更使我们懂得知书达礼,行善积德。

古人以“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来说明教育对人的重要。

教育的这种神奇功力,对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同样也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个人礼仪的教育培养就是培养人们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操,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以及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

这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其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指点和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真正的感悟,进而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

虽然个人礼仪的形成如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但教育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确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环境的影响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

个人行为的变化,个人礼仪的形成,除了自身的主观能动力和教育的推动力外,还要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说明社会环境条件与个人思想、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对人的感染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就会被打上落后、愚昧的烙印;而一个在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其思想与行为的文明性、先进性也相对会比较高。

可见,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对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影响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四、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礼仪修养的提高则关键在于自己。

个人礼仪修养即社会个体以个人礼仪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标准,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

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

今天,强调个人礼仪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表现在:

首先,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

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

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

我们认为,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俗话说:

“礼多人不怪”。

人际交往,贵在有礼。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第三,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

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尤其是礼仪修养)为己任,一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之中。

第二节态势语的设计运用

一、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人类生来就富有动作性。

当人采取行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就是动作与表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与表情是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独特的信息形式直接显示着行为的意义。

人们将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行为的意义,即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诸如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等,叫做体态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人体语言或态势语言。

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公式:

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

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

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

“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体态语的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于口才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二、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

毫无疑问,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

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形式传递信息。

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

它常常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大概是经过理性加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个人的深层心理和真实意向的缘故。

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有声语言的这种无形性、隐藏性和间接性,往往叫他们难以“尽解人意”。

因此,“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伯德惠斯特尔)。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深谙此理,他常利用钱币在桌上表演来说明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关系,给工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专家们指出,医生在问诊时尤其要注意二者兼顾,这样才能给病人更有效的提示,从而获得确切的信息,作出准确的诊断。

不仅如此,体态语还能加强表达语气,显示出人的内在的情感和态度,使情绪、观点、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

比如,教师运用一定的体态动作来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改善学生的信息接收率。

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离学生远远的毫无表情毫无动作的讲课,学生只能接受其发出信息的25%。

如果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字幕等),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提高到40~50%。

若利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75%以上。

因此,口才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应只是单一的话语活动。

在口才艺术中,口头语和体态语是相辅相成的。

三、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的形象

体态语不但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同时还使说话者以动态、直观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听者的面前,给他们以直接的印象。

体态语直接构成主体的体态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意义上的,它还鲜明地体现着主体的内在气质、风度和人格。

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和文化修养。

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别人的体态动作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姿势来表现个人的风度。

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能大大增强这种美学效果,使谈话者声情并茂、形神皆备,使谈话者风度翩翩、仪态万方。

有经验的口才家总是善于运用恰当、独特的体态动作来改善自己的形象。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不管说什么,只要做几个姿势,就能把听众吸引住。

他的身材并不算高,但他那精心设计过的姿势却总是能唤起一种形象高大的印象。

肯尼迪的魅力可以说是体态的魅力,风度的魅力,气质的魅力。

这种优美的体态风度能帮助谈话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其形象符合对方的期待,一开始就从感觉上、心理上沟通了与对方交流的渠道。

四、五官四肢,各显神通

手势

手势是人们在交往或谈话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手势动作。

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一种交际工具。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手势被赋予了种种特定的含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加上手有指、腕、肘、肩等关节,活动幅度大,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手势便成了人类表情达意的最有力的手段,在体态语言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当前流行的看法把手势分作4种类型:

1.情绪手势

情绪手势是伴随着说话人的情绪起伏发出的,常常用来表达或强调说话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情绪、意向或态度。

比如,高兴时拍手称快,悲痛时捶打胸脯,愤怒时挥舞拳头,悔恨时敲打前额,犹豫时抚摸鼻子,着急时双手相搓,而用手摸后脑勺则表示尴尬、为难或不好意思,双手插腰表示挑战、示威、自豪,双手摊开表示真诚、坦然或无可奈何,扬起巴掌猛力往下砍或往外推,常常表示坚决果断的态度、决心或强调某一说词。

情绪手势是说话人内在情感和态度的自然流露,往往和表露出来的情绪紧密结合,鲜明突出,生动具体,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示手势

指示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动作。

比如,用手指指自己的胸口,表示谈论的是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伸出一只手指向某一座位,是示意对方在该处就座。

指示手势还可以用来指点对方、他人、某一事物或方向,表示数目、指示谈论中的某一话题或观点等。

指示手势可以增强谈话内容的明确性和真切性,便于及时常握听者的注意力。

3.模拟手势

比划事物形象特征的手势动作叫做模拟手势。

如抬起手臂比划张三的高矮,伸出拇指、食指构成一个圆圈比划鸡蛋的大小,抡起胳膊侧身往后模仿骑马。

模拟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由于它往往还带有一点夸张意味,因而极富有感染力。

4.象征手势。

象征手势是表示抽象意念的一类手势动作。

这种手势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使用十分普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推广的一种象征胜利的“V”型手势(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状,余指屈拢),19世纪初风行于美国而后在欧洲被普遍采用的表示良好、顺利、赞赏等意思的“OK”手势(大拇指与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指伸直张开),就是属于此类。

再如在我国,举起握成拳头的右手宣誓表示庄严、忠诚和坚定;少先队员们将右手举过头顶象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跷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夸奖;跷起小指表示贬斥、蔑视。

象征手势能给谈话制造特定的气氛和情境,从而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必须指出,以上四类手势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一个手势可以包含几种意义。

比如说到要去“拥抱明天,拥抱未来”可能会激动地撒开双手向前伸出,这既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又带有指示或象征意味。

表情

表情,即面部表情,是指头部(主要是脸部)各部位对于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

它与说话内容的配合最便当,因而使用频率比手势高得多。

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因而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

这种全人类性使得表情成了当今社交活动中少数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手段之一。

笑与无表情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任何其他面部表情都发生在笑与无表情两极之间。

发生在此两极之间的其他面部表情都体现为这样两类情感活动表现形式:

愉快(如喜爱、幸福、快乐、兴奋、激动)和不愉快(如愤怒、恐惧、果敢、痛苦、厌弃、蔑视、惊讶)。

愉快时,面部肌肉横位,眉毛轻扬、瞳孔放大,嘴角向上,面孔显短,所谓“眉毛胡子笑成一堆”;不愉快时,面部肌肉纵伸,面孔显长,所谓“拉得像个马脸”。

无表情的面孔,平视,脸几乎不动。

无表情的面孔最令人窒息,它将一切感情隐藏起来,叫人不可捉摸,而实际上它往往比露骨的愤怒或厌恶更深刻地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微笑,真诚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证。

它向对方表白自己没有敌意,并可进一步表示欢迎和友善。

因此微笑如春风,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它能给谈话带来融洽平和的气氛。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义:

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骄傲,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沮丧,侧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坚决,撇嘴表示藐视,鼻孔张大表示愤怒,鼻孔朝人表示高兴,咬牙切齿表示愤怒,神色飞扬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惊讶,等等。

眼神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

据专家们研究,眼神实际上是指瞳孔的变化行为。

瞳孔是受中枢神经控制的,它如实地显示着脑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

瞳孔放大,传达正面信息(如爱、喜欢、兴奋、愉快);瞳孔缩小,则传达负面信息(如消沉、戒备、厌烦、愤怒)。

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

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

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接中持续不断。

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恋人们常常用眼神传递爱慕之情,特别是初恋的青年男女,使用眼神的频率一般超过有声语言。

有的人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四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

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

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这些都会妨碍交谈。

当然不能老盯着对方。

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

“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于被人直视。

”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

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

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阈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阈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

后二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

但是集会中的独白式发言,如演讲、作报告、发布新闻、产品宣传等则不一样,因为在这些场合讲话者与听众的空间距离大、神阈广,必须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听众,或平视,或扫视,或点视,或虚视,才能跟听众建立持续不断的联系,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腿姿

腿部虽属身体的下端,但它往往最先表露潜意识。

谈话中,当人们不愿意把内心的焦躁不安明显地表露在脸上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大幅度动作上时,往往就用离开他人眼睛最远的部位来表达,即轻轻地摇动腿部或抖动腿部。

因此,腿部也能表现人的情绪和意识。

不论坐着站着,腿部常常呈现出这样三种姿势:

两腿分开、两腿并拢和两腿交叉。

两腿分开是一种开放型姿势,显出稳定、自信,并有接受对方的倾向。

两腿交叉是一种防御性姿势,往往显得害羞、忸怩、胆怯,或者随便散漫、不热情、不融洽,如站立时的别腿姿势,坐着时的架腿姿势(跷二郎腿)。

架腿姿势通常是控制消极情绪的人体信号,专家们说它“颇有不拘礼节的意味”(莫里斯),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姿势,这种毫无拘束的姿态或许会给人放肆、自大或过于随便的印象。

两腿并拢的姿势则过于正经、严肃和拘谨,如立正、正襟危坐,虽然慎重其事,却令人紧张、压抑,自己也不舒服。

我们主张两腿分开的姿势。

站立时,两腿张开,两脚平稳着地成“丁”字型(或平行相对,或一前一后),躯干伸直,不要屈膝和弯腰弓背,否则显得消极懒散,无精打采。

坐宜端坐,即两腿稍稍分开,间距不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