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福建少数民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29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福建少数民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1福建少数民族.docx

31福建少数民族

第三章福建少数民族及特异民俗

第一节福建省少数民族概况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

福建现有人口3488万,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有53个少数民族(缺基诺族、赫哲族),人口5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是祖国大陆畲族人口最多和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也是回族发祥地之一。

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7个(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

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

有18个民族乡(其中:

畲族乡17个,回族乡1个)

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2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

世居福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和高山族。

畲族是福建省的主体少数民族,共有37.51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87%,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27%,其中约49%分布在宁德市,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18.3万

全国三大畲族聚居县(市):

福安6万多人,霞浦、福鼎各4万人。

福安市是全国畲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

回族人口大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古阿拉伯、波斯人的后裔,共有10.9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2%,主要分布在泉州、莆田等市;

满族人口7094人,约70%分布在泉州和福州两市;

蒙古族人口6114人,约45%居住在泉州市;

高山族人口416人,约占大陆高山族人口的9%,近40%分布在漳州市。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农村,绝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民,70%分布在边远山区或半山区。

福建全省九个设区市少数民族人口具体分布情况:

宁德市18.9万,泉州市10万,福州市6.2万,漳州市5.3万,龙岩市4.3万,南平市3.9万,三明市2.4万,莆田市2.3万,厦门市0.9万。

全省有18个民族乡(17个畲族乡,1个回族乡)。

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32%,具体是:

宁德市:

福安市:

穆云、康厝、坂中畲族乡;

霞浦县:

盐田、崇儒、水门畲族乡;

福鼎市:

硖门畲族乡;

蕉城区:

金涵畲族乡;

泉州市:

惠安县:

百崎回族乡;

漳州市:

漳浦县:

湖西、赤岭畲族乡;

龙海市:

隆教畲族乡;

龙岩市:

上杭县:

庐丰、官庄畲族乡;

福州市:

罗源县:

霍口畲族乡;

连江县:

小沧畲族乡;

三明市:

永安市:

青水畲族乡;

宁化县:

治平畲族乡。

全省有527个民族聚居村,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68%。

第二节畲族

一、典型的散居民族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二、“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

读yú,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

“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龙泉县志》:

“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

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

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

三、畲族的民族来源

1.“武陵蛮”说--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

2.土著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3.“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四、发祥地、图腾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盘瓠传说:

(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此家喻户晓。

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龙头拐),祖杖雕刻作龙头,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如图:

畲族祖图(局部)

 

如图:

畲族祖杖(龙头拐)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

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唐王朝在漳、汀地区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过程。

五、畲族经济――“农耕”与“狩猎”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

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

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的时期。

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或佃租汉族地主的土地,或给地主富农当长工,长年辛勤劳作。

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

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美好前景

解放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

畲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

经过社会改革,受压迫的畲族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茶园、山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畲族山乡的经济搞活了,多种经营,变山为宝,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浪潮中,畲族山乡已成为对外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

在福建省的宁德、蒲田和浙江省的景宁,“三资”企业已在这里“开花结果”。

畲族山乡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七、文化艺术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高皇歌》:

1、盘古开天到如今         世上人何几样心

  何人心好照直讲           何人心歹会骗人

2、盘古开天到如今       一重山背一重人

  一潮江水一潮鱼        一朝天子一朝臣

3、讲山就讲山高低          讲水就讲水根源

  讲人就讲世上事          三皇五帝造乾坤

……

78、盘篮雷钟在广东         出朝河南共太公

    今下分出各县住          话语讲来都相同

79、盘篮雷钟一路人          莫来相争欺祖亲

    高皇歌是传家宝          子孙万代记在心

80、盘篮雷钟一路郎          亲热和气有商量

    高皇歌是传家宝          万古流传子孙唱

2.编织工艺:

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编织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如图:

畲族彩带

编织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如图:

畲族编织斗笠

刺绣服装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

尤其是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如图:

畲族刺绣服装

 

如图:

畲族“凤凰装”

解放后,这些工艺技术得到了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

3.别具一格的民族体育:

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滚石块)、

骑“海马”、竹林竞技等。

如图:

畲族武术

如图:

畲族“打尺寸”

畲族“操石磉”(滚石块)

4.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

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创编者雷乌龙,人闪尊称为“乌龙公”。

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

畲族拳术十分普及,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

5.传统节日春节、农历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五月分龙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十五五谷节等。

畲族十分重视祭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节,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如图:

会亲节

 

如图:

畲族乌饭:

如图: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如图:

畲族分龙节

参看视频:

畲族风俗、音乐、舞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