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28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docx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农民温饱无着落,生产水平低下,文化落后。

尤为严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

农村“破产”,是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一致结论。

“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全面崩溃,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乡村,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

因此,晏阳初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从乡村切入,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来复兴农村,以农村来带动中国全部问题的解决,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继承了中国儒家“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并吸收了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之下,建立起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蓝图。

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于定县模式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所以本文将以定县模式探析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建设—平民教育

1.平民教育的目的

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知识力,有公德的新民。

他主张以平民教育运动来开发农民的“脑矿”,从“人”的潜力着手,协助人民成为“四力”兼备的新民。

晏强调他最有价值的发现是“苦力”的“力”,它潜藏在广大人民当中,这种“力”“建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大运河”,“不用机器却开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做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

2.平民教育的教育对象

晏阳初在其《九十自述》中说到,“平字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

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

另一方面,平是天下太平。

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弟,而应该以农村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使教育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面向广大农民普遍权利。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的时期特别重视妇女教育,他认为世界上富强国家的妇女都是接受教育的。

3.平民教育的教学内容

平教会最开始时只是教授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文字,在后来的实践中,晏阳初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愚、贫、私、弱”四大问题,提出了四大教育的理论。

(1)公民教育:

晏阳初主张用公民教育培养农民的团结观念,瓦解自私的病症。

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农民的民族意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用图画方式画出来,激起农民的民族意识。

(2)卫生教育:

晏阳初主张用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强健的体魄。

其主要工作一方面要对农民实施公共卫生教育,使农民摆脱疾病的困扰;一方面要创建医疗卫生制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保健组织机构,从而达到节省农民的医疗费用,改进医疗设备的目的。

(3)生计教育:

晏阳初主张用生计教育攻克贫穷,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生计教育的目标:

一是要训练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

二是要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

三是要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4)文艺教育:

晏阳初主张用文艺教育战胜愚昧,培养农民的知识科学素养,其中有平民戏剧、绘画等项目,作为人民精神的营养品。

4.平民教育的方法原则

晏阳初认为农民教育与城市平民教育和学龄儿童的教育极为不同。

广大农民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科学知识变的通俗化,便于农民理解,具体形式有图片教授。

若读书时间过长,容易使农民生产生厌倦之感,教育的时间,定不能超过4个月。

方法上还必须易教易学;原则上应该省时省金,即学即用。

(二)经济建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如果农民衣食没着落,其它一切就全都是空谈。

因此,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在乡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建设是乡村建设运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晏阳初所说的农村经济建设,主要是在农业方面开展生计教育,以达到增加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的目的;同时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培养广大农民的经济合作的意识。

1.牲畜品种改良与农作物生产的改进和推广

(1)猪种改良实验开始于1928年,让本地母猪与纯种波支公猪交配,这样便产出了第一代改良猪种。

教授农民改进饲养方式,科学方法调配猪饲料。

杂交产出的猪种在全县得到推广,被称之为定县猪。

将定县猪与华北各地猪种进行比较实验,在其中挑选出良种。

(2)平教会于1930—1933年大力推广美国力行鸡和本地母鸡交配产出的改良鸡种,进行鸡舍改良和疾病防疫接种。

(3)农作物于1927年开始育种,主要品种为高粱、棉花、玉蜀黍等。

其中棉花先后育成“南京脱字棉”,因而在1936年,这种优质棉花被正式推广。

(4)在园艺方面有白菜改良技术、葡萄栽培实验等。

此外平教会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土壤改良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工作。

专家实验改良的品种,往往被农民怀疑,不肯轻易接受。

因此平教会转么组建训练学校来培养表证农家。

培养的表证农家主要作用有三个,一为试验场证明他们的实验成果,作表证实验工作;二是把试验场的东西,表证给普通农民看,使他们了解试验场的工作,接受试验场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领导普通农民,全体动员,作农业改革的工作。

其他农民亲眼看到改良的动植物新品种比普通品种收获多,经济效益好,就自觉地跟着表证农家做起来了。

2.开展家庭手工业

晏阳初还指出提倡副业,发展农村工业,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般人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农业,因为中国是自古以农立国,但却忽略了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可以广泛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这样可以补贴家庭生活费用;并且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为他们农村走出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平教会通过改进并组织这些工业,在财政、购买和销售等方面实现集中管理,乡村工业生产规模变大,收入增加。

3.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自助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初级阶段,他是为合作社的出现而准备的。

自助社作用是对农民的进行资金的救济,它是一个临时经济组织,自助社的社员可以从银行取得一笔比乡村利率低很多的低息贷款,这样就消除了农民在收获农作物后就得立即将其产品卖掉的紧迫感。

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更高一阶段。

平教会根据全县经济活动区域的分配,将定县划为南北两弱区。

县联总会职能是执行全县合作行政与合作教育、主办农民合作银行,强化个别有优势合作社的信贷地位等。

(三)政治建设—县政改革

晏阳初认为,以现有的县政机构是担当不起乡村建设的重任的,旧的县政府机构沿袭了传统县政功能,一是负责人民的纳粮上税工作,县政府扮演的是收税机关的角色;二是县政府扮演着司法机关的角色。

办教育和生产事业,在传统的县政功能里是前所未有的。

但县一级却是与农民接触最多农民认同感最强的一级机关,乡村建设要取得成绩的话,是离不开县级机构的,因此要对县政机构进行有利于乡村建设方面的改造。

1.县政改革目的

推动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县政改革的直接目的。

晏阳初还重视对农民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公民道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农民的团结组织意识,开展村民自治,以建立出地方自治的基础。

另一方面还重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培养,以增强公民的凝聚力,这是县政改革的另一曾目的。

2.县政改革内容

县政机构的制度设计是县政改革的第一步,县政改革的指导精神是“以县民总动员为基础,而以效率最高之县政府为中枢,”根据这一精神,晏阳初及其同事设计的县政机构一共分为三级。

第一级为最低一级组织公民服务团,它是全县人民政治活动的基础.县政机构的第二级部门是乡镇建设委员会,它不仅接受县政府的领导,并且还要主持公民服务团的日常工作。

县政机构的第三级是县政府本身。

定县县政改革分为“四步走”,晏阳初及其同事在机构设置完毕后就开始着手县政改革。

第一步是改组县政府,设立县政委员会,将原有的财政、公安等局裁撤,合并县政府原有两种职能。

第二步就是公开招考农村建设辅导员。

第三步是成立表证示范村,目的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实验县政建设中地方自治组织之效能……作全县一般村庄之示范”。

改革的第四步是全县推广。

二、晏阳初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文艺教育使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1927年,平教会对定县进行全县文盲摸底调查,统计数据为:

定县12—25岁的9万男女青年中,文盲一共约为7万人,占到75%左右。

男女分别计数据位,男青年文盲率为56%,识字者约占44%。

女青年文盲占94%,识字者约占6%。

七年后,平教会再次调查结果显示:

定县14—25岁的青年约有82,000人,文盲有32,550人,约占40%。

男女分别统计为,男性文盲4,406人,占10%,识字者39,054人,占90%;女性文盲28,144人,占73%,能识字者10,396人,占27%。

在平教会工作的7年的时间里,使文盲率下降了36%。

男女分开来看的话,男性文盲所占的比重下降了46%,女性文盲所占比重下降了19%。

不否认定县正规的学校教育在扫盲中起了一定作用,但这功绩是应归功于平教会的不懈努力。

在接受平教会的教育后,农民能阅读报纸书籍,还能自己写文章甚至办报。

(二)生计教育使农民贫困状况得到明显好转

在众多洋博士的努力下,农业技术应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普及,改良后的动植物品种,给定县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农作物改良方面:

1934年,改良棉平均比本地棉增收56%,“斯字棉”实验田350亩,农民增收16,000元。

畜禽改良方面:

在留美硕士陆燮钧主持下,平教会于1928年开始引进美国波支公猪进行杂交改良,瘦肉率大幅提高。

1934年、1935年全县分别推广改良猪13,743头、15,959头,共使农民增收58,000元。

园艺改良方面:

1934年前后引进“洋白菜”,改良种发病率降低9%,亩产增加25%。

经过六年的努力,到1933年。

“一般农民家庭的年收入达240美元,差不多翻了一番”。

(三)卫生教育和保健制度推行使农民的医疗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平教会在1930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定县当时的人口出生率为40.1‰,但死亡率高达32.1‰,其中新生婴儿死亡率为19.9‰。

致死原因主要为:

黑热病、伤寒、天花等,并且医生水平低下药品缺乏。

陈志潜先生针对此种状况创建县、区、村三级卫生保健制度。

为了保证水质清洁,改良了水井和厕所,从而预防了疾病。

上述举措防止了一些疾病的流行和传染,最低限度地保证了农民的健康;而每人每年的医药费支出平均仅大洋一角。

陈志潜是中国农村三级卫生体系的最初探索与实践者,他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概念至今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口的生存状态。

正是由于此贡献,他被世界公共卫生界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四)公民教育使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提升

平教会通过共同修建道路和由妇女组织“改善家庭”俱乐部等活动,使农民加强了与邻居的合作。

村村之间的体育运动、象棋比赛等为乡村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熊佛西所改编的现代剧启示农民,“就提高健康而论,全村人的利益比村里几个反对采用合理排污法的家族的观点更重要”。

通过这些新剧目,农民“学到了有关公共精神的有意义的知识”。

此后,农民们开始敢于向迷信及家族势力挑战。

这一切都在表明:

平教会称为“国族精神”正逐渐取代定县农民封闭的、自私的的传统思想观念。

三、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当今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落后于城市社区建设.这主要由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造成的。

l、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

2、农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不断流失。

3、政府主导性太强居民自身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差。

因此,针对以上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文通过发掘晏阳初先生乡村建设理论的可靠经验与方法,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一)鼓励大学生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踊跃投身于农村建设知识分子,他们怀着宗教家的牺牲精神,丝毫没有留恋城市的舒适生活以及丰厚的待遇,心甘情愿地来到定县农村,和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

他们要为“农民做一点实事”,在他们中不乏归国留学生,不乏硕士博士,同样也不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时人称之为“博士下乡”。

晏阳初先生十分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采取的四大教育形式,我们今天从事社会综合治理时所应多加借鉴。

积极建设文体场所,为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一个舒适的物质环境同时,要邀请专家定期到农村社区开讲座,促使农民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形成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建新型卫生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社区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以卫生教育防病治病培养健康来救弱。

其卫生教育思想对我国现在农村社区卫生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疗机构的设置与重点人群需求不相适应,卫生工作应向农村重点倾斜。

(2)卫生人力资源匮乏。

只有全科医生才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内出现的各种医疗问题,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是有效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

(3)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差,自我保健投入少。

由于受传统习惯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多数农民的预防保健等意识淡薄。

所以要加强在农村社区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4)配套政策相对滞后,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

物价、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应联手协作,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收费标准,以利于各种利益的合理补偿,使社区卫生这一服务模式得以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农民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区自治管理

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要达到目的,首先就要改革乡村政治。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只有乡村普遍建立了良好的民主自治制度,国家的政治才能实现民主。

我国目前农村社区民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性太强,没有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宣传作用。

我国农村地区的政府权利过大,在农村社区的基层民主方面仍然实行支配和主导,村民实际上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制定的政策。

(二)村民自身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缺乏社区归属感。

农村社区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地缘,农民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属于利益共同体,对群体的认同度和依恋程度都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2)村民自身素质方面。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成为了其民主参与受限的客观方面。

(3)过于依赖政府,政治参与动力不足。

村民在民主参与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政府,对民主治理持怀疑或是观望态度,并未真正地为实现利益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而更多的只是扮演了顺从者的角色,缺少了作为利益主体应有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实际效能。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积极引导公民参与民主建设,提高积极性。

首先增强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居民对社会生活的满意度,社区认同度、社区活动的参与及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和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要增强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培育村民的认同意识与参与意识,就要繁荣社区文化,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娱乐等方式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形成稳定的文化维系力。

(2)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

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进行民主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基层民主发展。

政府应该放权,认真听取农民意见建议,其作用方式应从行政指令转到指导,由单纯命令到协商沟通,加强对村民民主实行的引导和监督,政府是社区民主建设的宣传员和倡导者,应当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尊重民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

晏阳初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以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他们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的生活条件,为了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富强毅然来到艰苦的农村搞建设,不管成绩如何,这种爱国之心和勇气都是值得钦佩的。

晏阳初和他的乡建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而免不了会打上时代的印记,这些都是他自身所无法克服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应对晏阳初及其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借鉴晏阳初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完善他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更好的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