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3348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docx

新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

【高考作文备考】2021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央视记者王冰冰走红网络,被称为“央视最美女记者”。

她用独特的方式介绍前沿科技,讲好中国故事,也在紧要关头出现在各种洪灾、火灾、车祸事故、高山雪地的现场,进行直播报道。

经过八年的努力与沉淀,她成了真正的“全能选手”。

(2)近年来,“硕士农夫”“博士小学教师”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不畏“大材小用”的冷言冷语,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3)“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在云南省华坪县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实现大学梦。

她说:

“个人梦想与时代信仰相契合,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用双手创造自己的事业。

厚德中学拟组织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座谈会,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与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是注意审定,最后综合取交集或者并集。

先看

(1),使用抓关键词句法确定中心思想为:

经过八年的努力与沉淀,成了真正的“全能选手”。

再看

(2),依然可以使用提取关键词句法确定主旨大意为:

高学历人才不畏“大材小用”的冷言冷语,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看(3),得出“个人梦想与时代信仰相契合,每一个人都能用双手创造自己的事业。

座谈会的注意事项:

(1)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候语,结尾要总结陈词,并致谢。

(2)注意人称,适合以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忌讳用第二人称,避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3)要有预设性和感染力。

基于真实语境(在应试中表现为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的交际写作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为读者”的动态语篇写作。

“对象”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或真实困惑应该是写作主体的起点。

在这个题目中,写作主体应该还原到真实的会议情景之中,根据材料,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去设想对象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合情合理地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从而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黑塞)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

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麓山中学读书节活动中,高一年级拟举办一场以“读书需博”(正方)与“读书贵专”(反方)为题的辩论赛。

读书在博或贵专,你支持哪一方?

为什么?

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选定一方写一篇辩论稿,注意反驳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要求: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次作文命题是对立观点辩论型任务驱动材料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本题材料由三句有关读书的名言组成,其中第一句来自课文《读书:

目的和前提》,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具有启发性的语句。

本次作文话题与第六单元人文主题紧密衔接,通过情境设置,引导考生对日常的读书活动进行思考总结,进而辨析“博览”“精专”两种读书方法的优劣,从而考量其思维品质。

选取“读书”这个思维点,既关注考生实际,又切中新课改的核心,既有宏大主题的渗透,又有坚实支点的托举;旨在引导青少年热爱读书,从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撷取素材来进行写作,在写作中去梳理思辨读书方法的优劣,以此再去推动高效阅读;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检测作文水平。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萍是郑州某路公交车车长,因看到有乘客忘带零钱又不能手机支付很尴尬,便在车上自费设置爱心零钱箱,任由乘客自取,暂解燃眉之急。

这一举措实施至今已有半年,零钱箱里的零钱非但没少,反而有所增多,因为常有受益的乘客在下一次乘坐时,特意多带些零钱放进爱心箱,以方便后来的人取用。

某社会机构知情后,颁发给胡萍五千元奖金以资鼓励,胡萍却把这笔钱全部转交公交公司,用于在更多的公交车上设置爱心零钱箱,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读罢上述材料,你是否也心生感慨呢?

请给胡萍或社会机构负责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讲述公交车车长胡萍因看到有乘客忘带零钱又不能手机支付很尴尬,便在车上自费设置爱心零钱箱,任由乘客自取,暂解燃眉之急。

从中可以看到胡萍作为车长对乘客的关爱。

“零钱箱里的零钱非但没少,反而有所增多,因为常有受益的乘客在下一次乘坐时,特意多带些零钱放进爱心箱,以方便后来的人取用”则写出其他乘客将“爱心”传递下去的行动,接受他人之爱,感恩他人之爱,传递他人之爱,这是一场爱心的接力赛。

“某社会机构知情后,颁发给胡萍五千元奖金以资鼓励”写出社会正能量的参与,该社会机构的行为,是对胡萍的赞扬与鼓励,这就大大弘扬了社会爱心的传递,弘扬了社会正能力。

因此,材料的核心是“爱心”,其他乘客和社会机构的行为又揭示出“爱心传递”的主旨。

具体内容任务:

针对上述材料表明态度,阐述看法,意味着行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且必须表明立场,赞同材料中人物的什么行为,什么精神,应如何向这种精神品格学习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夺冠》展现了排球名将朱婷的成长经历:

朱婷开始打球时,抱着“为了爸妈”的目的,经过努力进入了国家队。

朱婷遇到了郎平,“成为郎平”成了她的人生目标,朱婷逐渐成为国家队主力。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婷收到郎平的一条短信“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你不用成为我,你要成为你自己”。

朱婷明白了打球的真谛,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作文材料来自热门电影《夺冠》,该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的成长历程,主力队员朱婷,更是影片的关注点。

材料概述了朱婷的成长经历,从“为爸妈”打球,到为“成为郎平”打球,最后体悟了打球的真谛——“成为你自己”。

在人生每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定位,生命不能满足当下的成绩,应该不断超越当下,最终成为“你自己”,实现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从懵懵懂懂到树立目标再到认识自我直至找到自己的阶段。

作文可以围绕生命成长的阶段性与生命成长的最终目的“成为你自己”两者的关系来立意:

一、在两者关系分析中,偏重生命阶段的积淀作用,认为只有规划和珍惜生命的不同阶段,才能最终走向“成为你自己”。

二、在两者关系分析中,偏重“成为你自己”的指引作用,认为只有认清生命的意义才能不断超越当下阶段,不会止于当下阶段。

三、在两者关系分析中,两者并重,认为生命的成长既要重视生命的阶段性,又要认清生命的意义。

如果作文立意只涉及阶段性或“成为你自己”,学生就没有注意到材料的整体性,立意有偏差。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

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直指人性中阴暗灰色的一面,而“有高德者则仰慕之”则直指人性中积极阳光的一面。

每个时代都有德行高于一般人的杰出人物,请你关注生活,观照社会,联系自身,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杰出人物的。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观点相反的材料作文。

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要做一个杰出人物,需要承受很多误解和非议,甚至诋毁和诽谤,但是社会毕竟还是正能量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品格就像淬火的真金一样,终会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考生还可以思考自己应该怎样面对杰出人物,甚至,当网上出现一些诋毁和消遣杰出人物的负面新闻时,自己该有怎样正确的态度,从而引导考生既要全面认识社会,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见贤思齐,人之常情;

保护好“杰出人物”,是文明社会应有的责任。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

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

“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

”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

“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浪花和火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

材料中涉及两个对象,“浪花“和“火花”,而浪花的话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浪花因“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永开不败;火花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浪花“永开不败”,火花“一闪即逝”,“永开不败”即为永恒、持久,有更强的生命力;“一闪即逝”意味着短暂、微弱,无甚价值。

“永开不败”和“一闪即逝”,暗示命题人肯定的是“”植根于波浪”,反对“只突出个人”。

二者相较,扬此抑彼的态度不言自明。

寓言都是带有比喻性或象征性的,而“浪花“和“火花“都是有比喻性的,写作此文,要联系社会人生,挖掘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体的深意,让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文体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在写作时可以由材料联系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据此展开联想,阐述个体融入集体,方能彰显价值的重要性,从正面写融于集体的重要性等;也可从反面谈脱离集体,一味凸显自我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立意

1.孤芳不自赏,大我铸辉煌。

2.收敛个人锋芒,成就时代辉煌。

3.根植于波浪,花永开不败。

4.融于社会,彰显价值。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行人顺着河水赶路。

他们来到一处高地,望见一条大船顺流而来。

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等待它靠岸。

当船靠近一些时,他们感到那是一条小船,不像先前想象的那么大,可仍然期盼它到来。

等完全靠近时,他们看见原来是一堆树干。

于是有人失望地说:

“它什么都不是,我们白等了。

”有人却说:

“不如我们把它绑成木筏,乘上木筏顺流而下,也很好啊。

这则材料带给你什么联想和思考?

请以此为基础,给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国继续学业的留学生小郑写一封信。

要求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1.真实情境限制。

这是一则寓言性材料,几个行人顺水赶路,在一处高地看到“一条大船”漂来后,大家充满希望;等“船”靠近,却发现是一堆树干。

有人失望——白等了;有人产生新的希望,自己动手,做成木筏,乘木筏顺流而下。

材料寓意是:

失望只会带来绝望,而保持乐观,直面问题,积极行动,方能解决问题。

受疫情影响,小郑无法出国继续学业。

他是要消极等待,还是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其他途径继续学业?

材料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考生写作时,要借助材料延伸论证,帮助小郑解决问题。

2.典型任务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联想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给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国继续学业的留学生小郑写一封信,帮助他解决问题。

既然要写的是书信,就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综合而言,写信的角度和内容,应该立足于材料的寓意,告诉无法出国的小郑当下怎么做才可以仍旧收获满满。

3.价值判断限制。

面对一堆树干,有人失望,有人却要把它绑成木筏,乘木筏顺流而下。

很显然,第二种人能直面问题,乐观积极地在逆境中解决问题。

材料旨在启发考生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新冠疫情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切题立意:

1.抱怨生绝望,行动生希望。

2.直面困难,春暖花开。

3.积极乐观,寻找新希望。

4.学可不留,但学不可以已。

5.在疫情中做一艘自己人生的木筏。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龟兔赛跑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人们经常嘲笑那只“打盹”的兔子,而赞赏那只“打拼”的乌龟。

因为那只乌龟为了荣誉和尊严而不停地拼命奔跑.对很多人来说,只有不停的“打拼”,才能换来闪亮的人生。

材料二:

李开复是一个“工作狂”,他曾和别人比赛“谁的睡眠更少”“谁能在凌晨里及时回复邮件”……努力把“拼命”作为自己的一个标签。

2013年9月,他被查出患上淋巴癌。

患病之后,他说:

“冷静下来反思:

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

”在他看来,适当的“打盹”也是必要的。

只是,这个“盹”,不要打得太久。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一抓“赞常那只‘打拼’的乌角”,“只有不停的‘打拼’,才能换来闪亮的人牛”,可见材料一对打拼持肯定态度,而“拼命奔跑”兔子象征着不断奋斗,拼命努力的人。

材料二是通过李开复的事例来说明“适当的“打盹“对“打拼”整个过程的积极意义。

这里要特别注意“适当“这个修饰语,显然,过度的“打盹“就不属于材料肯定的范围了。

“适当的“打盹”可以理解为:

打拼过程中的一个调整,一段休息,一种放松。

综合两则材料,凡是正面肯定“打拼”,认可适当的“打盹”对打拼的重要性的都属于符合题意。

1.人生要敢于拼搏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2.凡事都要张弛有度,既要奋力拼搏,又要适当休息,才能走的更远;

3.张弛有度,方显英雄本色;

4.打拼成就未来,打盹助力成功;

5.荡起打拼与打盹的双桨;

6.打盹让打拼更美;

7.拼出精彩,盹出艺术。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昊。

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

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

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

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

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

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作文由材料、引导语、要求三部分构成。

材料叙述了孙权、诸葛亮、周瑜三人在孙刘联合抗曹中的表现。

引导语限定了作文具体任务:

作者、场景、内容、体式。

作者是广佛中学的学生,场景是“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内容是对最欣赏的人的认识和思考,认识即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思考即延展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体式是发言稿。

具体解析如下:

根据“最”字,必须明确回答,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作为写作对象,但也必须对另外两人做出简要评析。

为什么值得欣赏?

要分析“欣赏的理由”,即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强敌入侵时,孙权、诸葛亮和周瑜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优秀品质:

孙权能察纳雅言;有决断能力,采取了合作制敌的正确策略;诸葛亮既有口才,采用激将法进行劝说;对时局做了准确分析,有智谋;周瑜作为武将,有勇,不畏强敌;有谋,冷静分析了曹军的不利因素。

情境任务:

读书会,意味着分享读书的收获。

读书会的主题是“鉴古知今”。

“鉴古知今”的意思是了解过去并把它作为今天的借鉴。

xxx指出: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学生在作文时必须分析历史人物的品格以及这种品格对当今社会、国家、集体、个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人,意味着要联系自身实际来谈。

注意:

我的身份是广佛中学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作文时必须结合个人实际,谈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的精神、品格等,以更好地报效祖国。

文体任务:

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发言稿。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

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2)失去价值观的养成,学校会变成豢养考试机器的工具。

一个只会面对考试的孩子,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

——蒋勛

(3)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

求。

——乔布斯

(4)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四则材料都谈及美和美育。

材料1中小朋友能从残破中发现美。

材料2中蒋勋说的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本该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

材料3苹果科技始终凭借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而与众不同。

材料4讲的是大爱、大美。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以说,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平。

【立意角度】

1美育是一种刚需

2大美源于大爱3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4做一个有审美情趣的人

5请在孩子的心田种下“爱”与“美”的种子

6美育关乎文化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