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3561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58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docx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四中

课题:

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停表测时间

教学目标

 1.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

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

3.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4.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

教学设施

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展示实物图象:

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板进行观察,讨论它们和展示的四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并得出结论。

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它们都有单位和刻度(板书)。

它们的测量精确程度不同。

那如何使用它们呢?

2.刻度尺的读数:

[1]学生开发实验: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利用手中的各种刻度尺来测量物理书的宽度并讨论出本组的结论)。

选五个小组中各推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刻度尺的使用,提醒台下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他们操作中的不妥之处。

[2]教师演示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

4.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

A如何使用刻度尺?

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板书)

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

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板书)

会选:

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会放:

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边缘平行,而且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应认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会看: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垂直刻度尺,不要斜视。

会读:

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

会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即:

③测量结果= 准确值+估读值(一位)+单位(板书)

                      数字

5.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测量钢笔、铅笔的长度(巩固刻度尺的使用)。

并把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读数是否正确。

6.教师:

除了用刻度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有什么方法可测量物体的大致长度?

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教师:

其实人体有许多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这是一种新的方法。

B估测法测长度:

(长度的估测)  (板书)

如:

手指厚度约为1cm,手掌宽约为1dm,伸长两臂长大约等于身高。

利用这些已知长度,对某一些物体长度进行估测。

7.教师:

用刻度尺能不能测以下物体的长度?

若不能,请大家讨论用何方法才能测出?

a.地图上成都到重庆的铁路长度          (棉线法)

b.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辅助法、纸带重叠法)

c.一张纸的厚度                        (累计法)

d.学校足球场的长度                    (滚轮法)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只能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C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板书)

(1)棉线法(化曲为直)

(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板书)

讲完后,学生上台演示利用各种方法测量的实验。

时间的国际单位制:

教师:

刚才这位同学做实验用了多少时间?

时间的单位是什么?

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板书)

常用单位有:

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板书)

1h=60min   1min=60s  1s=103 ms=106μs    (板书)

在平常生活中,你们用哪些仪器测量时间?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把所有答案列在黑板上)。

b.时间测量工具有:

手表、停表、电子钟等。

除此之外,你随身就携带了一只表——生物钟,你平静后坐下来,用停表测10次脉搏的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你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学生观察讨论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中的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石英钟和停表的分度值各为多少?

②停表的读数及如何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

①石英钟的分度值为1min,停表的分度值为1s

              ②停表的使用方法:

一调(调零)、二按、三停、四读

              ③读数:

大圈示数+小圈示数

教师出示停表,让一位同学从教室前走到教室后,其他名同学用停表测量,抽取几个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会发现其测量结果不相同。

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题:

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 程/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1=160

t1=5

v1=32

s2=80

t2=3

v2=27

s3=80

t3=

v3=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t13=t12-t11,t23=t22-t21.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对于问题2: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课题】

  调查在交通规章制度中,对速度的限定

课题:

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目标: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实验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

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

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出示:

“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

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

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汇报交流。

(预设:

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师生讨论,并明白:

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课题、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

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猜想或假设】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

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

【进行实验】

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

海波的状态

时间/min

0

1

2

3

4

5

蜡的温度/℃

蜡的状态

【分析和论证】

1、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

2、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较得出结论是:

3、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

课题: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提出问题】

1、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

3、水的沸点是否是个定值?

【猜想或假设】

1、水沸腾时,伴随着大量气泡上升。

2、水沸腾前温度一直上升,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3、水的沸点可能与大气压强有关系。

【设计实验】

为了证实上述猜想1、2,设计如图6-1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

(一);图6-2所示的实验装置

(二)是为了验证猜想3而设计的。

所需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

【进行实验】

1、用实验装置

(一)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从9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3。

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

2、用实验装置

(二)甲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T1=℃;移走酒精灯,观测到水停止沸腾后,再换上如图乙设备。

拉伸活塞,立刻又观测到烧瓶中的水发生沸腾。

【分析和论证】

1、水在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上升,并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给它加热,但是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汽化存在两种方式:

和。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和②继续吸热。

5、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

【评估与交流】

1、如何缩短水加热至沸点温度的时间?

2、水沸腾时和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沸腾前气泡少且上升变小,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且变大了?

3、水沸腾时,为何烧杯口出现大量的白气?

是否为水蒸气?

4、气压对水的沸点影响关系是什么?

课题:

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

【目的和要求】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仪器和器材】碘升华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实验方法】1.拿起碘升华管,仔细观察碘的外观(颜色和状态):

-------,用试管夹夹好碘升华管;2.用酒精灯给碘升华管预热(开始加热时,不断移动碘升华管,以免局部温度过高,出现碘熔化),然后让火焰固定在固体碘处,碘由固态变成----态,瓶内充满-------色气体,这叫碘的------。

3.停止加热,等到碘升华管内气体变冷时,碘又由气态变成------态,---色气体逐渐消失,这叫碘的------。

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碘升华管管壁,使玻璃的透明度减低。

4.可以再给碘升华管加热,会重复出现上面的现象。

【注意事项】1.使用的碘升华管必须是干燥的。

2.为了加快凝华速度,可在碘升华管已经稍冷(很热的碘升华管淋冷水容易破裂)的时候,向管外淋一些冷水。

3.碘蒸气有毒,应防止碘升华管被打破吸入碘蒸气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反馈】

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你认为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

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

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

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

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

114℃

碘的沸点:

184.3℃

水的沸点:

100℃

酒精灯火焰:

500℃左右

 

答案:

2、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

常温常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低于固态碘的熔点,证明紫色的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来的。

经实验发现:

碘从45℃左右即开始升华,到77℃时,碘升华管中已充满浓密的紫色碘蒸气。

课题: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提出问题】

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题:

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是重合?

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吗?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猜想或假设】

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表明反射后的光线一定是沿原路返回。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表明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无规律可循。

3、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可能与激光向镜面入射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

4、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设计实验】

A.如图2-1所示,取一个平面镜M,一张可以绕轴ON水平转动的纸板E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保持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

B.在A实验基础上,让一束激光沿着纸板斜射向O点,同时把纸板F向后转动,观察反射光线,重复几次操作。

C.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用激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所需器材:

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

【进行实验】

1、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D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2-2。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按上述实验设计中C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2-3所示。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AO

BO

CO

DO

EO

FO

【分析和论证】

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看不见,无法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我们将激光笔贴近硬纸板,根据光的反射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从实验记录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可以完全重合。

1、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

光路是可逆的。

【评估与交流】

1、坐在教室前排两侧的同学,常常会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什么原因呢?

2、人为什么能看到并不发光的物体呢?

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

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

【猜想或假设】

1、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2、像和物体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3、像和物体的对应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所成的像是只能用眼睛观测的虚像。

【设计实验】

该实验是要探究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而所成的像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其大小和位置并不能进行直接的测量,所以要通过一个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来代替镜中的像来完成该实验。

所以,我们先取一块玻璃板,点燃一支蜡烛后立于玻璃板前,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一个像,如图3-1所示。

然后,拿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并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

这样,像与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与镜面和像与镜面之间的关系就可通过实验得到。

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再一次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所需器材:

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

5、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按步骤1-4重做实验,也将测量结果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中。

物体的位置

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比较

A

B

C

2、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汁写上A、B、C三个字母,当墨迹未干时将纸对折,然后摊开,这样在纸上就有2个对称的图形,再将一块玻璃板沿纸的对折线垂直于纸面竖起放置,从玻璃板前进行观察,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和论证】

1、从表中的测量数据可知,物体与像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物到镜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

2、在实验中,两只蜡烛的外形完全相同,从而能将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物与像的大小是相等的。

【评估与交流】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某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课题: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折射的特点

实验仪器:

玻璃砖、印有量角器的白纸、激光笔

注意事项:

玻璃要轻拿轻放,不要弄碎;使用激光笔不要始终亮,实验中注意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在实验时激光笔发出的光不要对着学生的眼。

玻璃砖一定要紧贴白纸

实验步骤:

1、将玻璃砖放在印有量角器的白纸上。

2、用激光笔射出一束光,以某一角度射到玻璃砖的空气的界面上,注意观察进入到玻璃砖内部的折射光线的位置,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做实验两次

4、用一束光沿法线方向垂直射向玻璃砖,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

5、总结出光的折射的特点

实验记录:

次数

入射角(度)

折射角(比入射角大还是小)

垂直入射折射角大小变化

1

2

3

结论: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

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

但是,照相机所成的像比被照的物体小,并且是倒立的;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也是倒立的;放大镜所成的像却是放大正立的。

这是为什么?

凸透镜成像是否有什么规律呢?

1、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放大、缩小的像是以什么位置为分界的呢?

3、实像和虚像是否都能用光屏接收?

【猜想或假设】

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可能与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2、无论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它们都成倒立的像),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成正立的像)成像时,物体和像是在透镜的同侧。

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设计实验】

1、拿一个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焦距。

然后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火焰,观察到的蜡烛能否用光屏接收,它比实际的烛焰大还是小,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什么条件?

2、从左到右依次在水平桌面上放蜡烛、凸透镜(焦距在10cm-20cm之间)和光屏,如图所示。

所需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具座(或直接利用水平桌面)

【进行实验】

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进行观察。

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像在什么位置(只需估测)?

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按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竖直立在水平面上,用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研究烛焰所成的像。

在凸透镜的右侧用一块白色的硬纸作屏,承接烛焰的像。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并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透镜、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把观测的结果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入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50.0

35.0

22.5

20.0

18.0

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