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3668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docx

牙列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牙列缺损的可摘义齿修复

一、教学要求(考试占10-15分)

(一)掌握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作用、设计要求、设计过程中的稳定与固位、Kennedy牙列缺损的分类。

(二)熟悉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症、特点类型、支持形式、临床操作步骤、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三)了解牙列缺损的其他分类方法、可摘局部义齿各部分的制作及修理。

二、教学内容

(一)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优缺点、类型及支持方式(1.牙支持式、2.粘膜支持式、3.混合支持式)、与固定义齿修复的特点比较。

(二)牙列缺损及可摘义齿的分类,包括Kennedy牙列缺损分类、Cummer分类、王征寿六类分类、Kratochvi1分类。

(三)可摘局部义齿的模型(诊断模型、工作模型)观测。

(四)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及其作用。

1.支托的作用及要求(位置、大小、材料、与基牙关系、厚度)。

2.固位体的功能、要求、种类及各类直接固位体的组成、作用和要求。

3.连接体,包括大连接体(腭杆、板、舌杆、舌板、唇杆、颊杆)及小连接体。

4.基托的功能、类型、制作要求伸展范围、厚度、与基牙及邻牙的关系、与粘膜的关系、形态和美学要求)。

5.人工牙的作用、选择原则、种类。

(五)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

1.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基本要求(适应恢复咀嚼功能、保护口腔硬软组织健康、义齿应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作用、舒适、美观、坚固、耐用、容易摘戴)。

2.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组成、影响因素、调节固位力的具体措施与稳定)及不稳定的原因、临床表现、转动性不稳定的消除方法、临床处理。

3.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包括生物学与生物力学原则、固位设计的原则、稳定设计的原则、咬合设计的原则、连接设计的原则、加强设计的原则、牙合学的原则、美学的原则。

4.固定-可摘联合修复。

(六)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技术(修复前准备、印模、确定颌位关系和上颌架、模型设计和模型预备)。

(七)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工艺(铸造支架的制作、弯制法制作支架和卡环、排牙、完成)。

(八)可摘局部义齿初戴注意事项、检查和处理、戴牙须知。

(九)义齿戴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包括疼痛、固位不良、义齿咀嚼功能差、义齿摘戴困难、食物嵌塞、发音不清晰、咬颊粘膜、咬舌、恶心和唾液增多、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不适、戴义齿后的美观问题。

(十)可摘局部义齿基托折裂、卡环及颌支托折断、人工牙折断或脱落或增添、义齿颌面磨耗或咬合过低的修理,重衬,余留牙拔除后增添人工牙、卡环

 

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partialdentures,RPD)是利用天然牙、基托下黏膜和骨组织作支持,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来固位,用人工牙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用基托材料恢复缺损的牙槽嵴、颌骨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形态,患者能够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

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和优缺点

(一)适应证

可摘局部义齿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从个别牙缺失到上颌或下颌仅余留单个牙的大范围缺损,甚至同时伴有软硬组织缺损时均可采用。

其适应证如下:

1.各种牙列缺损,尤其是游离端缺牙者。

2.牙缺失伴有牙槽骨、颌骨或软组织缺损者。

3.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需制作过渡性义齿者,或青少年缺牙需维持缺牙间隙者。

4.牙周病需活动夹板固定松动牙者。

5.he面重度磨损或多个牙缺失等原因造成咬合垂直距离过低,需恢复垂直距离者。

6.拔牙后需要制作即刻义齿或因其他特殊需要的化妆义齿者。

可摘局部义齿的适用范围虽广,但也有临床注意事项,有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如:

1.因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者如痴呆症、癫痫、精神病等,对可摘局部义齿不便摘戴、保管、清洁,甚至有误吞义齿危险的患者。

2.对义齿材料过敏或对义齿异物感明显又无法克服者。

3.严重的牙体、牙周或黏膜病变未得到有效治疗控制者。

可摘局部义齿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牙支持式义齿(tooth-supporteddentures)牙支持式适用于缺牙少、基牙稳固的病例,其修复效果较好。

2.黏膜支持式义齿(mucosa-supporteddentures)黏膜支持式常用于缺牙多、余留基牙条件差,或咬合关系差的病例。

3.混合支持式义齿(toothandmucosa-supporteddentures)适用于各类牙列缺损,尤其是游离端缺牙病例,此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形式。

可摘局部义齿与固定义齿修复的特点比较

Kennedy牙列缺损分类及义齿设计要点(掌握)

第一类牙弓两侧后部牙缺失,远中无天然牙存在。

第二类牙弓一侧后部牙缺失,远中无天然牙存在。

第三类牙弓的一侧牙缺失,且缺隙两端均有天然牙存在。

第四类牙弓前部牙连续缺失并跨过中线,天然牙在缺隙的远中。

义齿设计要点

Kennedy第一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基牙固位体选择:

常规采用双侧近缺隙基牙的RPI

2.间接固位体设置:

在支点线的对侧设置间接固位体,

3.连接体设计:

一般用腭杆、舌杆或基托将两侧义齿部件相连,

4.游离端缺牙间隙修复:

制取功能印模,基托范围尽量伸展,人工牙减径减数

Kennedy第二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基牙固位体选择:

常规采用后牙游离端的近缺隙基牙RPI或RPA型固位卡环组设计。

2.间接固位体设置:

跨牙弓的义齿要在支点线的对侧设置间接固位体

3.游离端缺牙间隙修复:

制取功能印模,基托范围尽量伸展,人工牙减径减数

Kennedy第三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基牙固位体选择:

常规选用双侧近缺隙基牙设置固位卡环,卡环的类型可根据导线的类型来确定,通常采用圆环形卡环。

2.间接固位体设置牙弓一侧多个牙缺失时,义齿要在牙弓的对侧设置间接固位体,多为具有间接固位作用的间隙卡环,

3.连接体设计:

由于是牙支持式,义齿的基托和大连接体在保证强度、良好传力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得适当小巧,以增加舒适度和美观性等。

Kennedy第四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基牙固位体选择:

常选择双侧前磨牙设置固位间隙卡环,

2.连接体设计:

多采用基托将前部人工牙及卡环连接在一起。

3.间接固位体设置:

前部牙缺失较多时,除前磨牙设置的直接固位体外,可在磨牙上增设具有间接固位作用的卡环及he支托,通过大基板或前基板后腭杆连接起来。

可摘局部义齿的王征寿六类分类

第一类牙弓一侧后牙缺失,其前后都设有基牙,义齿不与牙弓对侧相连。

(A)

第二类牙弓一侧后牙缺失,基牙仅设在缺隙的一端,义齿不与牙弓对侧相连。

(B)

第三类牙弓一侧后牙缺失,无论义齿末端是否为游离端,义齿与牙弓对侧(非缺牙区)相连。

(C)

第四类缺牙区在牙弓两侧基牙的前方,主要为前牙缺失的义齿。

 

第五类牙弓两侧后牙缺失,无论义齿末端是否为游离端,义齿两侧相连成一整体。

第六类牙弓一侧大部分或全部牙缺失,基牙全部在牙弓另一侧,且基牙侧亦可伴有牙缺失。

 

什么是观测线(导线)?

观测线的类型与卡环的选择是何关系?

观测线(surveyingline)又称导线(guideline),是分析杆与基牙颊面或舌面触点的连线。

观测线he方是非倒凹区(non-undercutarea),观测线龈方是倒凹区(undercutarea)。

当牙长轴与分析杆方向一致时,基牙的外形高点线与观测线完全重叠。

分析杆的方向就是义齿就位的方向

I型导线:

为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导线,基牙上主要倒凹区在远离缺隙侧。

Ⅱ型导线:

为基牙向缺隙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导线,基牙上主要倒凹区在近缺隙侧。

Ⅲ型导线:

基牙的近、远缺隙侧均有明显倒凹或基牙向颊、舌侧倾斜时所形成的导线,导线位置靠近验面,倒凹普遍且显著。

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及其作用(掌握)

支托(rest):

1.支持义齿及传递he力、2.防止义齿龈向移位,3.防止食物嵌塞和恢复he关系

固位体:

固位、稳定、支持三种作用。

连接体:

固位稳定,传递和分布he力

基托:

1.连接作用2.修复缺损3.传递he力4.固位和稳定

人工牙:

1.恢复牙弓的完整性2.恢复咬合功能3.辅助发音4.防止咬合紊乱

固位体的要求是什么?

1.有一定固位力,保证义齿在正常的咀嚼功能状态时不致脱位。

2.非功能状态时,对基牙不应产生静压力(移位力)。

3.摘戴义齿时,对基牙应无侧方压力,不损伤基牙。

4.符合美观要求,尽量少显露金属,尤其前牙区。

5.与基牙密合,外形圆钝光滑,不应刺激或损伤口内的软硬组织,不易存积食物,以免菌斑堆积,造成牙龋坏和牙周病变。

6.制作固位体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间接固位体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1)主要是防止游离端义齿he向脱位(翘起),减少因义齿转动而造成对基牙的损伤。

2)对抗侧向力,防止义齿旋转和摆动。

3)分散he力,减轻基牙及基托下组织承受的力。

 

间接固位体的设计要点是什么?

一股来说,远中游离端义齿的间接固位体多放置于第一前磨牙的近中he面窝、尖牙的舌隆突或近中切端,间接固位体距支点线的距离愈远,则平衡矩愈大,对抗转动的力愈强。

一般从间接固位体到支点线的垂直距离最好能等于或大于从人造牙列远端到支点线的垂直距离(图5-18)。

因为,力*力臂=力矩,力臂愈长则很小的间接固位力就能起到抗衡用。

 

卡环的结构、作用和要求是什么?

以典型铸造三臂卡环(圆环形卡环)为例

(1)卡环臂(clasparm):

为卡环的游离部,富有弹性。

卡环臂尖位于倒凹区,是卡环产生固位作用的主要部分。

卡环臂起始部分较坚硬,放置在非倒凹区,起稳定作用,防止义齿侧向移位。

(2)卡环体又称卡环肩(claspshoulder):

为连接卡环臂、支托和小连接体的坚硬部分,环抱于基牙的非倒凹区,从邻面包过颊舌轴面角,可阻止义齿龈向和侧向移动,起稳定和支持义齿的作用,同时支撑卡环臂,因而要求卡环体要有较高的强度,不易变形,位于非倒凹区,且不影响咬合。

(3)小连接体(minorconnector):

为卡环、支托等与大连接体或基托相连的部分,主要起连接作用。

连接体不能进入基牙或软组织倒凹区,以免影响就位。

(4)he支托:

常与卡环铸造成一个整体。

所谓三臂卡环,是把he支托亦当作臂的笼统称呼。

he支托的作用及要求已在前面详述。

 

卡环的分类及各型卡环的特点是什么?

(1)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分类

1)铸造卡环:

精度高,其固位、支持、卡抱作用都较好。

但精密铸造需专用器械、材料和设备,以及相关的工艺水平。

2)锻丝弯制卡环:

弯制卡环弹性较大,可调改,制作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经济。

(2)根据卡环臂数目分类

1)单臂卡环(onearmclasp):

只有一个弹性卡环臂,位于基牙颊侧,其舌侧则用高基托起对抗臂的作用,可铸造或弯制而成,多为利用连接体作跨越外展隙的间隙卡环。

2)双臂卡环(twoarmsclasp):

有颊、舌两臂。

颊侧为固位臂、舌侧为对抗臂或两侧交互作用臂,可铸造或弯制而成,无支托。

3)三臂卡环(threearmsclasp):

由颊、舌两臂及支托组成。

(3)根据卡环的形态结构分类

圆环形卡环:

三臂卡环,又称Aker卡环。

特点:

固位稳定作用好。

适用:

牙冠外形正常、健康的基牙,即牙支持式可摘局部义齿

环形卡环(ringclasp):

亦称圈形卡环,多用于最后孤立的磨牙上,基牙向近中舌侧(多为下颌)或近中颊侧(多为上颌)倾斜。

卡环游离臂端设在颊或舌面主要倒凹区,经过基牙远中延伸至舌面或颊面非倒凹区。

(图5-22)

对半卡环(halfandhalfclasp):

由颊、舌侧两个相对的卡环臂和近、远中两个he支托所组成,以各自的小连接体分别连接于塑料基托中或铸造支架上。

主要用于前后有缺隙、孤立的前磨牙或磨牙(图5-23)。

长臂卡环(longarmclasp):

又称延伸卡环(extensionclasp)。

用于近缺隙基牙松动或外形无倒凹无法获得足够固位力者。

它是将卡环臂延伸至近缺隙基牙的相邻牙的倒凹区以获得固位,并对松动基牙有固定夹板的保护作用。

该卡环任何部件不应进入近缺隙松动基牙的倒凹区(图5-24)。

连续卡环(continuousclasp):

多用于牙环周夹板,放置在2个以上牙上。

此类卡环无游离臂端,连接体越过外展隙至舌侧,埋入基托内。

由于该类卡环弹性小,不宜过多进入倒凹区以免损伤基牙,只发挥摩擦固位和固定作用。

(无固位作用)(图5-25)

联合卡环(combinedclasp):

由位于相邻两基牙上的2个卡环通过共同的卡环体相连而成(图5-26)。

此卡环需用铸造法制作。

卡环体位于相邻两基牙的外展隙,并与伸向he面的he支托相连接。

适用于基牙牙冠短而稳固,相邻两牙之间有间隙或有食物嵌塞等情况者。

回力卡环(back-actionclasp):

常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基牙为前磨牙或尖牙,牙冠较短或呈锥形。

卡环臂尖位于基牙唇(颊)面的倒凹区,绕过基牙的远中面与殆支托相连,再转向基牙舌面的非倒凹区,在基牙近中舌侧通过连接体与基托或连接杆相连(图5-27)。

起到应力中断作用,减少基牙承受力

倒钩卡环(reversehookclasp):

用于倒凹区在支托的同侧下方的基牙,又称下返卡环。

当有软组织倒凹区无法使用杆形卡环时选用(图5-28)。

 

尖牙卡环:

专门用于尖牙上。

设近中切支托,卡环由切支托顺舌面近中切缘嵴向下,至舌隆突,方向上转,沿舌面远中边缘嵴至远中切角,反折至唇面,卡环臂在唇面进入近中倒凹区。

此卡环的支持、固位作用较好(图5-29)。

(4)根据卡环与导线的关系分类:

1)I型导线卡环:

一般为简单圆环形(正型)卡环,卡环臂在倒凹区,卡环体在非倒凹区,此类卡环的固位作用及卡抱稳定作用良好。

2)Ⅱ型导线卡环:

铸造卡环为分臂卡环,锻造卡环为上返卡环。

分臂卡环的近缺牙区臂端及上返卡环的游离臂端在倒凹区,卡环臂其余部分在非倒凹区,起对抗平衡作用。

此类卡环有一定的固位作用,但因无卡环体,故稳定作用较差。

3)Ⅲ型导线卡环:

为靠近he缘的高臂卡环,或用下返卡环臂,卡环臂端在倒凹区。

此类卡环有一定的卡抱和稳定固位作用,但不如I型导线卡环理想。

要求卡环臂富有弹性,能通过基牙较高的突点进入倒凹。

但必须注意卡环体既不能太低进入倒凹区影响就位,亦不能太高影响咬合。

卡环臂端不能进人倒凹区过深,否则在取戴通过突点时,超过金属的弹性限度,卡环臂则产生永久性变形。

 

RPI卡环组的组成及其优点是什么?

RPI(rest-proximalplate-Ibar)卡环组:

由近中he支托、远中邻面板、颊侧I型杆形卡环三部分组成(图5-31),常用于远中游离端义齿。

RPI卡环组的优点是:

①在he力作用下,游离端邻缺隙基牙受力小,且作用力方向接近牙长轴;

②I型杆与基牙接触面小,美观且龋患率小;

③邻面导板可防止义齿与基牙间食物嵌塞,同时起舌侧对抗卡环臂作用;

④近中he支托小连接体同样能起舌侧对抗卡环臂作用并可防止游离端义齿向远中移位;

⑤游离端基托下组织受力虽增加,但作用力较垂直于牙槽嵴,且较均匀。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保护基牙及其他口腔组织的健康

(二)适当地恢复咀嚼功能

(三)义齿应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作用

(四)舒适、美观、坚固耐用

(五)容易摘戴

RPD固位力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1)摩擦力

(2)吸附力(3)表面张力(4)大气对可摘局部义齿来说,通常最主要的是摩擦力。

1)弹性卡抱力及其影响因素

a.卡环系统的稳定平衡设计:

固位臂与对抗臂的平衡设计

b.脱位力的大小和方向

c.基牙倒凹的深度与坡度:

d.卡环的弹性(elasticityofclasp)

e.卡环材料的刚度和弹性限度

2)导平面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3)制锁状态所产生的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就位道与脱位方向的相互制约

调节固位力的具体措施:

(1)增减直接固位体的数目:

正常情况下,2~4个固位体即足以达到固位要求。

(2)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形:

基牙牙冠应有一定倒凹,以利于卡环固位臂的进入和形成弹性卡抱固位作用。

(3)调整基牙间的分散程度:

基牙越分散,各固位体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越强,

(4)调整就位道:

改变义齿就位道的方向,从而改变基牙倒凹的深度、坡度与制锁角的大小,即可达到增减义齿固位作用的目的。

(5)调节卡环臂进入倒凹区的深度和部位:

当基牙倒凹深度太大而又不能通过磨改等方法减小时,可将卡环臂设置在倒凹深度适宜的位置上,不一定进入最深部位。

(6)选用刚度及弹性限度较大的固位体材料:

刚度和弹性限度越大的材料,固位体的固位作用越强;但是也不宜过大,否则将损伤基牙。

(7)选用不同制作方法的卡环:

根据固位设计需要,选用铸造卡环或锻丝卡环。

(8)利用制锁作用来增强固位效果:

当脱位道方向与就位道方向不一致时,通过制锁作用可以得到很大的固位力,尤其适用于缺牙少、基牙颊侧倒凹小或因美观要求不愿设置唇侧卡环的病例。

(9)充分利用吸附力、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力来协同固位:

当缺牙多、基托面积较大时,可摘局部义齿更应重视利用这些固位力以增强固位。

取得共同就位道的方法有哪些?

1)平均倒凹法(均凹式、垂直戴入):

将模型方向调节在各基牙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倒凹比较平均的位置,然后画出基牙的导线,根据此导线设计制作的义齿,其共同就位道方向即为两端基牙长轴交角的平分线方向。

多用于缺牙间隙多、基牙倒凹大的病例。

2)调节倒凹法(调凹式、旋转与斜向戴入):

调凹就是使倒凹适当地集中在某些基牙或基牙的某个侧面上。

义齿采用斜向就位,可利用制锁作用,增强义齿固位,并可缩小前牙缺牙区与邻牙间的间隙以利美观。

一般个别前牙缺失多采取由前向后斜向就位道,后牙游离端缺牙一般采用由后向前斜向就位。

义齿不稳定的原因有哪些?

(1)支持组织的可让性:

如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由于黏膜的可让性使义齿末端发生向黏膜方向的移位,此种不稳定现象称为下沉。

(2)支持组织之间可让性的差异:

基牙与牙槽嵴黏膜间可让性不同,腭部硬区与非硬区之间,以及牙槽峰不同部位之间黏膜组织的可让性存在差异,造成义齿以放置于基牙上的部件(卡环、支托)或硬区等为支点产生翘动。

(3)可摘局部义齿结构上形成转动中心或转动轴:

如Cummer分类除平面式以外的其他三类义齿,其支托连线形成转动轴,在力不平衡的情况下易使义齿形成绕转动轴的转动。

(4)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的不协调:

如后牙缺失多、余留牙少的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若其食物粘着力与义齿平衡力力矩之间不平衡,则会使义齿发生翘起等现象。

义齿不稳定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翘起:

游离端义齿受食物粘着力、上颌义齿重力等作用,游离端基托向he向转动脱位。

(2)摆动:

义齿游离端受侧向力作用而造成颊、舌向水平的摆动。

(3)旋转:

义齿绕支承线轴转动。

如横线式和斜线式支点线形成前后(近远中)向旋转,纵线式支点线形成颊舌向旋转。

(4)下沉:

义齿受he力作用时基托压向其下的黏膜组织,如混合支持式义齿易出现此现象。

 

义齿不稳定的消减方法(具体方法可参考下题)

从力矩平衡和消除支点两方面着手。

(1)设置平衡力:

是在义齿的支点或支点线对侧设置间接固位体来增加平衡力,临床上常常通过加大平衡力矩以增加平衡力,

(2)增加支持力:

是在义齿的支点或支点线同侧增加支持力,如增加义齿游离端基托面积以获得更大的牙槽嵴黏膜支撑力,以及利用覆盖基牙、种植体等来增加支持力。

(3)减少不稳定作用力:

通过适当减少游离端人工牙的数目如不排第二磨牙以减小游离距,降低人工牙的牙尖高度以减小侧向力等,达到减少造成义齿不稳定的作用力。

(4)消除或减弱支点作用:

通常由人工牙排列在牙槽嵴上的位置和咬合关系不当、黏膜厚薄不均、牙槽嵴呈凹凸不平状等造成。

临床常采用取功能印模,并对硬区部位的义齿基托组织面进行缓冲,对黏膜可让性差异加以补偿,使义齿均匀下沉。

也可采用全消除支点法(不设支托)将混合支持形式变为单一黏膜支持形式,或半消除支点法(设计近中支托)减小游离端义齿不同支持组织间可让性差异。

 

义齿不稳定现象的临床处理

(1)翘起:

在支点的另一端设置间接固位体并尽量加大其与支点线的距离以增加平衡力矩,同时可利用靠近缺牙区基牙的远中倒凹固位或远中邻面的制锁作用来制止义齿末端的翘起。

(2)摆动:

在牙弓的对侧加设直接固位体或间接固位体增加平衡力矩。

单侧游离端义齿可在游离端相对的对侧牙弓的天然牙上设置直接固位体,控制义齿游离端的颊舌向摆动。

双侧游离端义齿可利用两侧缺牙区舌侧基托或铸造支架的对抗臂等的相互对抗作用来控制义齿游离端的摆动。

另外,通过选择牙尖斜度小的人工牙以减小侧向力,通过调整咬合减小在咀嚼过程中的侧向力,以减少义齿的摆动(图5-50)。

(3)旋转:

个别后牙缺失的肯氏三类牙列缺损区120#义齿修复后易发生沿纵线轴旋转现象;直线型支承轴的义齿,在行使功能时易发生沿横线或斜线轴旋转现象。

其防止发生旋转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减小人工牙面的颊舌径,加宽支托,使面功能尖到支托连线的距离缩短,即缩小了he力力矩。

利用卡环体部环抱稳定作用或义齿一端邻面基托的制锁作用等减少义齿的旋转。

此外,采用分臂卡环可增

加义齿的抗旋转能力。

(4)下沉:

义齿发生下沉是游离端义齿修复中的常见问题,可造成牙槽黏膜的压痛和基牙损伤,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基牙免受伤害。

其处理措施主要有:

游离端缺牙区取功能印模;尽量伸展义齿游离端区的基托面积,充分利用牙槽嵴区的对抗作用;游离端缺牙区保留牙根或植入种植体作覆盖基牙以增加对义齿的支持力;人工牙排列时在近远中方向减径减数以减小游离端的he力。

 

RPD基牙的选择原则

(1)选择健康牙作基牙:

(2)患牙经治疗后作基牙:

(3)选择固位形好的牙作基牙:

(4)基牙数目恰当:

(5)基牙位置合适:

 

RPD支托凹的预备原则

1)支托凹一般预备在缺隙两侧基牙殆面的近、远中边缘嵴处、尖牙的舌隆突以及切牙的切端处。

2)若上下颌牙咬合过紧,或对he牙伸长,或牙面因磨损而牙本质暴露出现牙本质过敏者,则不应勉强磨出支托凹,可以改变支托常规位置,放置在不妨碍咬合接触的面如上颌牙的颊沟区、下颌牙的舌沟区等。

3)支托凹的位置尽量利用上下颌牙咬合状态时的天然间隙,以达到尽量少磨牙的目的。

4)必要时可磨改对he牙,以保证支托凹有足够间隙。

但不应磨除过多牙体组织。

5)基牙预备推荐使用一定形态的钨钢钻,也可使用金刚砂车针。

 

RPD如何确定颌位关系

(一)在模型上利用余留牙确定上下颌牙的关系

(二)利用蜡he记录确定上下颌关系

(三)利用he堤记录上下颌关系

义齿就位困难的原因及处理的方法

1.卡环过紧:

卡环体区域有多余突出的塑料阻挡,可将多余的塑料磨除。

倒凹填补不够,制作支架时磨损模型,以致卡环体部进入倒凹区,轻者可以磨改基牙卡环体部处的牙体组织,重者则需要重做卡环。

2.he支托移位:

he支托因磨损模型或装盒、充填时移位,可使义齿不能就位。

此时需去除支托修理,或取模重做。

3.基托、人工牙进入软、硬组织倒凹区:

此时义齿无法顺利就位,可用红蓝咬合纸进行检查,确定出阻碍就位的具体部位,取出义齿,用不锈钢钻或小轮状石磨除代表阻碍处的着色点,即磨除进入倒凹区的塑料基托,如此反复戴入和调改,直到完全就位。

但每次磨改量不宜过多,以免使义齿与基牙间形成间隙而造成食物嵌塞。

4.义齿变形:

常见原因为印模、模型不准,或出盒、磨光时支架、基托变形。

轻度变形可以通过修改支架、基托加衬等措施来纠正,明显变形者应取模重做。

义齿戴入后出现疼痛的原因及处理

基牙疼痛

先检查基牙有无龋坏或牙周病,若基牙正常,可能的原因是

1.卡环与基牙过敏区产生摩擦而引起的。

处理:

牙颈部脱敏治疗,并调节卡环臂位置,使其避开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