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3919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docx

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考试复习题

一、结合凯思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评价中国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凯恩斯主义那里占有重要地位。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员大量失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凯恩斯否定了自亚当斯密以来传统的关于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

他主张采取各种办法扩大政府开支:

1)增加消费以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政府扩大支出,增加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可以增加就业和克服经济危机。

凯恩斯特别强调政府举债支出的作用。

2)用政府支出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它既可以被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波动。

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

以上是凯恩斯主义对于财政政策的观点。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是转轨经济,也就是国民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又有计划经济的影响。

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理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

我们可以从凯恩斯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肯定性主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评价。

  

1)对增加财政支出如何看?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应当肯定,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从投资项目看,主要利用的是国内资源,因此,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较大。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确实有过剩现象,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行浮动的汇率体制,再加上出口情况尚可,总需求的扩大没有使本国的货币贬值域者说本来是应当升值的),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没有因之上升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使公共借款需求更高,但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既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供应,没有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也没有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反而比以前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没有被抵消掉。

挤出效应很小,甚至没有。

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几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

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

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财政支出的启、体效应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结构性效应。

增加公共投资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资金有效利用的监督,很容易引起浪费。

所以,一方面要改进公共投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缩小政府对公共设施的直接投资规模,把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与私人投资合股,或者增加财政贴息和无息贷款,更多发挥私人投资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扩大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二。

什么是拉弗曲线?

•在原点O处税率为零时,将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时,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型。

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超过图中E点时,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

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

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扩大税基,就必须降低税率。

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国民产量都将增加。

三、如何评价我国的税负

•税收负担的概念:

税收负担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

(一)税收负担的衡量

1.宏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税负率

•=(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100%

•国民生产总值(GNP)税负率

•=(税收收入/国民生产总值)×100%

•国民收入(NI)税负率=(税收收入/国民收入)×100%

2.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居民税收负担率=(居民实际所纳税款/居民同期收入总额)×100%

•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总额/企业同期税利总额(或增加值))×100%

•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企业同期利润总额)×100%

•企业流转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流转税总额/企业同期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100%

(二)税负理论基础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画出拉弗曲线图

“拉弗曲线”认为:

税率高并不等于实际税收就高。

税率太高,人们就被吓跑了,结果是什么经济活动都不发生,你反而收不上税来。

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是最高的。

(三)税收负担的评价

1.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国民与企业的纳税意愿,税收制度及征管能力。

2.中国的税收负担考察

(1)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与政府收入这三个范畴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三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这使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理解需要从三种口径来考察:

•小口径宏观税负:

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中口径宏观税负:

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大口径宏观税负:

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2010年8月23日,财政部官方网站转载了《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文章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文章指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这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则在其《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中指出,按照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标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定义为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这构成全口径的政府收入。

以此计算,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已经从1998年的1.73万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2.2%,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

2007年至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

(2)、宏观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上看,由于各国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基本上反映了政府收入的全部内容,并不存在我国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因此,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小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而税收与非税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大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

(3).我国的微观税收负担考察

•a、从城镇居民税收负担考察,现阶段城镇居民个人税收负担主要体现为个人所得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个人所得税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报酬)×100%

•工资、薪金所得税负担率=工资、薪金所得税/职工工资总额)×100%

•b、从企业税负考察,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包括: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其中增值税又是企业缴纳流转税的核心税种。

为了与宏观税收负担相区分,我们利用工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来分析微观企业的综合税收负担。

•A、工业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工业企业税收总和/工业企业税利总额×100%

•B、工业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工业企业税收总和/工业企业增加值×100%

•我国宏观税负状况:

是高还是低

•政府发布一个统一的、值得信服的宏观税负数据显然比我们想象的难。

假如中国政府收支足够公开,其实这些争论大家坐在家里就可以计较出来了

税收负担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不同分类:

1.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

•前者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政府征税总额占该国同期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其内部结构状况,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后者通常指具体涉税主体的税收负担状况

2.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

•名义负担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它在相对指标上可以表现为税法规定的名义税率。

•实际负担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它在相对指标上可以表现为纳税人承受的实际税率。

3.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

•如果经济主体承受的税收负担直接来自于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则称其为直接负担;

•反之,不是直接来自税法的规定,而是由其他经济主体转嫁而来,则称其为间接负担。

四。

什么是增值税、增值税的不同类型

•增值税:

•以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

•税率:

•一般纳税人:

17%、13%;

•小规模纳税人:

3%;出口货物:

适用零税率

•基本公式

•  一般纳税人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 不含税销售额×税率=应纳销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征收率

•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生产型增值税

•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部分可以扣除,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三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全部可以扣除,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三种类型交纳税额

•一个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一固定资产500万,五年折旧完,无残价,购入原材料100万(不含税),产品销售收入(不含税)1000万.

•生产型:

•进项税额=100*17=17万 

•    销项税额=1000*17%=170万    

• 应缴纳的增值税=170-17=153万元

收入型:

•进项税额=100*17%+100*17%=34万     销项税额=1000*17%=170万    

• 应缴纳的增值税=170-34=136万元

消费型:

•进项税额=500*17%+100*17%=102万元 销项税额=1000*17%=170万  

•     应缴纳的增值税=170-102=68万元

•生产型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税基最大,但重复征税也最严重,也就是理论增值额,优点就是保证财政收入。

•收入型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当期折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其次,是一种标准的增值税。

•消费型允许一次性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最小,但消除重复征税也最彻底,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鼓励投资、税制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简化征纳计算,提高征管效率。

五。

什么是增值税转型,如何看待?

增值税转型,就是将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也称作增值税改革或增值税转型改革。

在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

因为它有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因而颇受企业的欢迎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征收增值税的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只有我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从满足财政收入需要看,生产型增值税因进项税额扣除的范围小,税基较大,在税率相同的条件下,比消费型增值税能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不予抵扣,造成了谁投资谁就要纳税,不利于鼓励投资;  

 二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之间税负不平衡、不公平,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税收负担重,不利于产业政策的实施。

另外,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可以免税,而国内生产的设备所含税款不能抵扣,也影响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

•影响

•购买100万的固定资产

•生产型的增值税交纳17万(100*17%)税

•消费型的增值税不用交17万的税款

•减少企业投资的税负,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增值税转型:

如何看待?

•并非应对危机而生但实行却十分必要

•1993年颁布

•2004年改革试点,没有大规模实行

•2009年开始全面实行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内容

•部分行业营业税:

营业额交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改征增值税:

增值(利润)交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意义)

•税改对企业有利

•营业税的计算基础是营业额,营业额越高要缴的税越多;增值税的计算基础是利润,利润越高要缴的税越多。

而当前原料成本上涨压力比较大,营业额高并不一定利润会高,但营业税却在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随之慢慢变小

•重复征税可避免

•例如一家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在购买车辆、购买燃油的过程中都承担了增值税,但对其征收的营业税却以企业全部营业收入为税基,造成了重复征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可以直接为这些企业减税,提高他们的利润。

•符合国际惯例

•目前国际上在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除了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都是按增值税征收。

六。

扣除标准与起征点的区别,是否应该提高?

•扣除标准与起征点不同

• 起征点:

开始征税的最低限额

•扣除标准:

允许扣除的费用限额

•扣除标准是工薪收入中扣除标准

 费用扣除标准与起征点不同。

从范畴看,费用扣除标准属于费用,不是所得,不属于征税范围。

起征点则是应税收入,属于征税范围。

规定费用扣除标准,是指无论课税对象的数额实际达到多高的水平,费用扣除标准以内部分都不会被列入课税对象的应税数额,而仅就超过费用扣除标准的部分计算缴纳税款。

费用扣除标准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某税种的计税范围、计税金额的大小。

规定起征点,则是指当课税对象的数额实际达到起征点标准时,连同起征点在内的全部课税对象数额都应该依法计算纳税。

  把费用扣除标准说成是起征点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容易误导税收政策意图。

起征点是对一部分人的特殊照顾,而费用扣除标准则是一种普遍性的优惠措施。

起征点体现国家对收入较少的纳税人的特殊照顾,费用扣除标准则体现国家对纳税人的基本需要的照顾。

把个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说成起征点,把本属于纳税人普遍享受的税收政策说成是一部分纳税人享受的税收政策,不利于税收政策意图的实现。

另一方面,给税收政策的落实形成障碍。

假如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按照起征点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税额,就会多扣纳税人的税款,而不明就里的纳税人则会遭受利益损失。

七、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对收入或所得课税)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八。

公共物品理论

•物品分类的标准

1.排他性

•由技术上能排他或者虽然技术上可以排他但因排他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决定

2.竞争性

•增加一个人对它的消费引起其生产成本增加

•物品的分类

 

排他性

非排他性

竞争性

私人物品(食品\衣服)

共有资源(公共用地的悲剧):

环境

非竞争性

准公共品(消防\有线电视)

公共物品(国防)(搭便车导致市场供给无效)

解决搭便车问题

•如果政府确信,总收益大于总成本,他可以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向每个人收税,这样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九。

什么是投票悖论?

•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

三个人的偏好显示

投票悖论

•计算机与汽车选择(甲丙2:

乙1),

•计算机>汽车

•汽车与电视选择(甲乙2:

丙1)

•汽车>电视

•推导出:

计算机>电视

•计算机与电视选择(甲1:

乙丙2)

•电视>计算机

•第一种提案顺序:

•1计算机与汽车选择(甲丙2:

乙1),

•计算机>汽车

•2.汽车与电视选择(甲乙2:

丙1)

•汽车>电视

结果:

计算机>汽车>电视

第二种提案顺序:

•1.汽车与电视选择(甲乙2:

丙1)

•汽车>电视

•2.计算机与电视选择(甲1:

乙丙2)

•电视>计算机

结果:

汽车>电视>计算机

哪个方案最终被通过,不在于能否以多数通过,而取决于投票的次序.假若有谁能决定投票的次序,那么他就左右了投票的结果。

十。

财政政策的类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

(一)财政政策基本理论

  界定和分类

•财政政策简介——工具

财政政策简介——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

财政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1.财政政策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1994年——2008年11月)

1994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4年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1994年: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994经济形势的变化

•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原因:

经济过热导致了通胀。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政策内容:

控制财政支出

•效果:

高增长,低通胀(1996)

1998经济形势的变化

•经济下滑

•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不足

•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

•内容:

国债、基础设施投资

•效果:

经济恢复(2000年)

•2004经济形势的变化

•经济过热

•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结束,房地产的发展

•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

•政策内容减少赤字、减少国债

•2008经济形势变化

•经济快速下滑

•变化的原因:

出口的减少,经济增长模式

•财政政策调整

十一。

什么是分税制?

94年分税制改革的内容及如何评价?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财税制度。

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分配关系的规范方法。

大致作法是:

按税种划分收入;中央集中必要的财力实施宏观调控;中央和地方分设税务机构,分别征税;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中央对地方收入转移支付制度。

•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1993年为财政体制改革测算的基期年,保证各地方1993年既得财力。

实行分税制后从地方净上划到中央的收入一律按净上划中央收入的基数返还地方,称之为中央税收返还。

考虑到地方支出正常增长的需要,中央税收返还按一定比例逐步递增,上划中央收入增量的30%返还地方,另外70%的增量留归中央。

•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整税收结构,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税种(如产品税),代之以较符合市场化改革的税种,例如征收增值税和规范消费税。

•2、重新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3、为了保护个省市(特别是富有的省市)的既得利益,中央设计了一套税收返还制度。

•分税改革遗留的问题

•首先,地方财政困境。

支出、收入

•其次,

•第三,分税制改革重点在征税比例划分,而没有考虑到公共产品投入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在公共产品配置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权利义务不对称现象。

由于事权与财权划分不科学,导致中央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宏观调控始终难以发挥作用。

•第四,分税制改革是以1993年各地经济总量为基础确定分税比例的,没有充分征求各地意见,更没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讨论,在程序上存在问题。

•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增值税,并且从生产环节设计增值税具体规则,出现了大量的税收征管漏洞。

分税改革遗留的问题1:

地方财政困境形成

分税改革遗留的问题

2、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由公共教育指数、基本医疗卫生指数、基本社保就业指数合成,显示全国31个省中有17个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54.84%,占总人口的60.57%。

其中,东部、中部、东北大部分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个别省略低,而西部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低的是西藏,只达到全国平均的64.3%,而最高的是北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3.1%。

二者相差1.69倍

•3、分税制改革是以1993年各地经济总量为基础确定分税比例的

•对既有格局的维持

•在程序上存在问题

•4、个别税制的不完善

十二、财政政策的历史沿袭(参考一)

1、什么是

2、分类

3、理论基础(凯恩斯)

4、历史沿袭

举例财政赤字我国的财政预算是被动性的,也就是有多少收入安排多少支出;或者有多少支出必须组织多少收入,如果不够,在尽可能压缩的基础上,政府再发行国债给予弥补。

财政赤字的发生照例应与国民经济萧条时期相对应,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年年发生财政赤字,许多年份是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近几年国民经济发生疲软,政府尽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在预算安排上仍然采取审慎的原则,只是在国债上增加了发行额度,而没有在财政赤字上故意扩大规模。

特别是在组织财政收入上,政府不仅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减税,而是实行了增收的措施。

这说明政府实行的财政政策既是积极的,又是审慎的。

同时又说明财政政策的逆向调节作用也是靠自动稳定器在发挥作用。

从我国财政收支的两方面看,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似乎要比财政收入明显。

因为财政支出的许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削减的(比如公务员的工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国有企业的基本开支等),在经济疲软时期也是要发生的,所以,对避免经济的过分萧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未来趋向明年的经济要以稳为主,所以中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指要往经济中扔钱,像前两年四万亿的投资,而是要积极保稳增长。

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大幅度增长,所以存在减税可能,那么,减免一些企业所得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指我们要防止通货膨胀,不能再大把发行货币,而是要控制货币总量。

但是,我们也有要一些预调、微调,比如说在沿海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增加贷款。

因此,明年的任务非常复杂,要求我们非常审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