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4282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

.200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8:

古代诗词鉴赏(教师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

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

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此烘托:

“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

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

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

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答:

(2)“又”字有何意味?

答: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重在加点词)。

(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

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3.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边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答: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

(l)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作者用“横笛”、“红旗”来指代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3)“直上”两字,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然,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

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

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

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

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

为什么?

答: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清”。

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

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

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言之成理亦可)

(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有道理。

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

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长安秋望

杜牧①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杜牧:

晚唐诗人。

②南山:

终南山。

③外:

(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在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性格?

答:

参考答案:

(1)答:

高远寥廓的秋空和南山是实写,秋色是虚写。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一句,作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

(将有形之山与无形秋色两相比高)以虚是实,虚实相生。

不但写出了南山的峻拔,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也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

(2)答:

诗人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

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

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现秋色一种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峻拔向上的性格气质。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两小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问:

淡淡的忧愁。

第二问:

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

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

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

②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

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③“饿损纤腰”:

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

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

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

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

(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

春日。

③造次:

匆忙。

(1)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

答:

“边愁”:

“客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的“即遣花开

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

“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李白诗的最后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画面:

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

情感:

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情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日暮征帆泊于何处间接抒情外,还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直接抒情。

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1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

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2)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

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

苏州西门,词人旧居。

②晞:

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

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

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⑴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回答。

  答:

                                  

⑵词的下阕以景取喻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写出了清泉寺优雅清新的风光和环境,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⑵作者以“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出作者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两题。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空,出墙红杏花。

绿扬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简要分析“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

(2)“出墙红杏花”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

为什么?

读这句诗你联想到了哪个有名的诗句?

答:

参考答案:

(1)首句写斜阳映照着溪山,属远景、静景;次句写微风吹来青山楼台的倒影飘荡起来,对对鸳鸯在溪中嬉戏,属近景、动景。

整个画面有远有近,动静结合,富有立体感,富有活力。

(2)“出”字用得好,以“出”字形容红杏花,使杏花富有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联想到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举出一句即可。

20.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

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反衬。

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问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

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