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46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附实验报告汇总小升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附实验报告汇总

【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放大镜

1、放大镜是人们常见的观察工具之一。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3、镜片中间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4、电视机屏幕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5、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6、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

7、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汇聚光、成像等的作用。

8、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9、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物体的功能。

10、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答: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对象大而清楚。

11、请简要回答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

(1)公安人员用来观察现场找到纤维和指纹、拆除危险物品;

(2)修理工用来修理精密仪器;

(3)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和种子、观察病虫害;

(4)考古学家用来研究文物;

(5)老年人用来读书看报;

(6)科学家用来检验珠宝玉石;

(7)我们用来学习科学知识;

(8)汇聚太阳光取火。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我们可以利用10倍放大镜看到蚜虫的肢体。

3、蜻蜓的腿的作用是捕食,它能在空中捕食的昆虫有蚊子、苍蝇、蜜蜂和蝴蝶。

4、我们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7、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

8、为什么说苍蝇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

答:

苍蝇身上常带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虫卵,在进食、排便和吐唾液时都会污染食物。

9、实验:

“观察昆虫的腿”的实验步骤。

(1)确定观察目的;

(2)准备观察的标本及要借助的观察工具;

(3)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4)分析观察结果。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

晶体可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降低温度)和蒸发(减少水分)。

4、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

5、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晶体。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非常漂亮。

7、晶体有哪些形状?

答: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吗?

举例说明。

答:

并非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就不是晶体。

9、晶体有哪些用途?

举例说明。

答:

(1)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

(2)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计算机等电子产品都使用半导体晶体。

(3)光缆通迅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等。

10、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食盐等晶体的形状?

答:

制作一些较浓的食盐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蒸发后,用放大镜在玻璃上观察到的残留物质就是食盐晶体。

11、自然界中的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答: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1-4怎样放得更大

1、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

2、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大,叫做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较小,叫做目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微生物是由列文虎克发现的。

4、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目前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

5、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6、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7、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8、为什么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提高放大能力?

答: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9、怎样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答:

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塑料筒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他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3、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五部分构成。

4、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的。

5、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6、请简述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答: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安放)

(2)转动转换器,将纸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反光镜,从目境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对光)。

(4)调节粗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以大约2~3厘米。

将想象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上片)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自己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调焦)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观察)

7、简述供显微镜观察用的生物标本的步骤。

答:

(1)采集标本;

(2)培养;

(3)制片。

8、简述洋葱表皮细胞标本的制作过程。

答:

(1)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用镊子取下洋葱表皮;

(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4)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即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5)用滴管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从另一端吸掉多余的水。

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1、一些微小的生物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生长过程。

2、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根据实验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6、叶表皮中的叶绿体和气孔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

7、气孔是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体与环境间的通道。

8、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9、在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动物的血液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

10、说一说细胞有哪些共同点?

答:

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

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引进的。

11、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作用呢?

答: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菌、真菌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3、自从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

人们已发现和命名的微生物有10万种之多。

4、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的缘故。

5、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微生物是由细胞组成。

6、列文虎克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7、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是鱼缸、池塘和溪沟等地方。

8、草履虫的细胞数量是1个,它的身体表面有许多能摆动的纤毛;它的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10、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1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池塘水中包含的微生物一般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

一般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等。

12、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这几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

身体都非常微小,结构简单,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

13、制作一个微生物玻片,并记录制作的过程?

答:

取一些池塘或者鱼缸里的水,用滴管吸取一滴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

1-8微小世界与我们

1、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奇妙的微生物世界后,使人类看到了战胜传染病的希望。

2、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弊。

3、馒头内部疏松多孔,吃起来口感很好是因为馒头里的酵母菌的作用。

4、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5、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可以吸取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

6、人们利用细菌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优势,生产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7、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8、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9、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字是多莉。

10、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主要依靠眼、耳、鼻、舌和手五种感觉器官观察认识世界。

1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12、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是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13、酵母发面的原理是什么?

答:

酵母菌使面团里的糖类分解,从而获得养料和能源,排出二氧化碳。

蒸烤时由于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急速膨胀,从而使面包疏而多孔。

1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答:

微生物对我们人类并不都是有害的,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也依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会成为垃圾世界。

有些微生物能够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此外,净化土壤也需要微生物发挥作用。

15、列举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中所取得的成果。

答:

(1)食品工业方面:

依靠生物改善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酱油、醋、泡菜、霉豆腐、面包、馒头等食品。

(2)在医药方面:

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并发明、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克服微生物的危害;还找到了战胜肺结核、霍乱、伤寒等可怕疾病的方法。

16、任意给你一杯水,你能分辨出水中是否存在微生物吗?

答:

能。

取一滴水做成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17、微生物的利与弊有哪些?

答:

(1)微生物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①提供食物,如:

做面包、泡菜、酿酒等等;

②制造药品,如青霉素、胰岛素的制造;

③改良和净化土壤,如: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

(2)微生物对人类有弊的方面:

①使人生病,如:

使人感冒、感染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等;

②使食物腐烂变质,如:

面包发霉、肉类变质发臭等。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2-1我们身边的物质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物质,整个世界都是有物质构成的。

2、火柴燃烧、铁钉生锈,它们的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3、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有的物质变化得快,而有的物质变化得比较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4、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5、我们能直接或间接看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6、如果我们用力扭一根铁丝,它的形状会变弯曲。

7、给一盆水加热,水的变化是越来越烫。

8、点燃的蜡烛的变化是越来越短。

9、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世界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10、“火柴燃烧”,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11、“易拉罐被压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12、物质的变化是绝对,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13、物质变化分两种情况: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

14、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

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了氧气,同时合成了葡萄糖,氧气和葡萄糖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新物质。

因此,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15、请说出几种我们周围物质发生的变化。

答:

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16、实验:

观察一张纸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答:

实验结果是:

纸张逐渐被水浸透,最后变成了纸浆。

17、自然界的岩石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

岩石在大气、阳光、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缓慢的导致岩石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会变成细沙和土壤。

18、火柴燃烧发生的变化和木柴折断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火柴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后火柴变成了灰烬;木柴折断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相同点:

形状都发生变化。

不同点:

火柴燃烧产生其他物质,而木柴没有。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的水分子就会凝结,因此我们就看到了雪花,这个过程叫做物理变化。

2、我们把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蜡烛熔化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因此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5、蜡烛加热后,固体蜡烛会慢慢熔化变为黏稠的烛液。

6、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7、纸张被撕碎是物理变化,纸张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8、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9、请列举两个化学变化的实例。

答: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酸和碱混合生成水。

10、请列举两个物理变化的实例。

答:

水凝结成冰;铁变成铁水。

11、请简要回答,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答:

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2、实验:

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观察白糖的变化?

请写下实验过程,并说出这属于什么变化。

答: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

一段时间后,白糖会熔化成糖浆。

这个过程中白糖只是改变了状态,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13、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现象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答: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到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14、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答:

当蜡烛点燃后一部分蜡烛受热溶化变边蜡油发生了物理变化;而当蜡烛燃烧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所以蜡烛燃烧过程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把糖放进嘴里,能立即尝到甜味,时间长了,反而觉得不怎么甜了。

2、米饭本身不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便可尝到甜味。

米铁中含有淀粉,在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把碘酒滴在米饭上,米饭会立即变成蓝色,这蓝色物质是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4、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绿豆、馒头、豌豆、土豆、红薯中含有大量淀粉;我们常见的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不含淀粉。

5、米饭中有一种叫做淀粉的物质,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甜味的葡萄糖。

这种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

6、我们口腔内的唾液中有一种帮助消化的酶——唾液淀粉酶,这种酶能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所以我们在咀嚼馒头时过一会儿后会感觉到甜味。

7、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8、判断一种物体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是什么?

答:

在该物体上滴上碘酒,如果物体变成蓝色,则说明该物体中含有淀粉,反之则没有。

9、实验:

在一杯清水中加入淀粉,再加入碘酒,瓶中的液体变色了吗?

为什么?

答:

清水将变成蓝色,因为淀粉和碘酒相遇后会发生变化。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新的物质,因为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液体没有气味了。

2、混合以后同醋和小苏打混合后情况相似的物质有铁的生锈、淀粉遇到碘酒等。

3、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

我们喝的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产生。

4、当小苏打与白醋发生反应后,把燃烧着的小木棍放进装有白醋和小苏打下的杯中,小木棍上的火焰将熄灭。

5、小苏打是固体,白醋是液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叫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7、在我们平时呼吸过程中,我们呼进的是新鲜空气,而我们呼出的则是二氧化碳。

8、列举你所知道的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情况。

答:

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打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

9、实验探究:

动手制作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即二氧化碳。

2-5铁生锈了

1、铁和铁锈相比较,导电性强的是铁。

2、一块铁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将磁铁靠近铁,磁铁和铁会相互吸引。

4、铁生锈变成了铁锈,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5、铁片是灰白色的,铁锈是红褐色的;铁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

铁片表面光滑而铁锈表面粗糙;铁片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6、铁与水和空气同时接触时就会生锈。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生锈的好方法。

7、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8、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水和空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9、铁上面涂上油漆,便切断了铁和空气的接触,防止铁生锈。

10、把铁制品如菜刀等用完后放在干燥的地方,则可以切断铁和水的接触,从而防止铁制品生锈。

11、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把它们的特点填在表中。

颜色

光泽

软硬

体积

导电性

延展性

铁片

灰白色

有金属光泽

导电

铁锈

红褐色

无光泽

不导电

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所以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12、简述金属生锈的危害。

答:

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13、看图回答问题。

由上图可以看出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答:

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即水和空气同时存在)最容易生锈,并且盐水和酸能加速铁生锈的速度。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把小苏打倒进白醋里,两种物质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

2、硫酸铜溶液放上一段时间,瓶底会产生沉淀物。

3、把碘酒滴在米饭上,米饭的颜色将变成蓝色。

4、点燃一根蜡烛,蜡烛开始熔化。

5、化学变化不同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常伴随着某些现象,尽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7、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8、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的气体,这种气体叫二氧化碳。

这种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

9、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与二氧化碳相遇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物碳酸钙和水。

10、硫酸铜溶液是一种蓝色、透明的溶液,能与铁钉发生化学反应。

11、在硫酸铜与铁钉反应中:

铁钉的变化:

附着红色物质,溶液的变化:

颜色慢慢变浅。

我们的结论: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发生的变化以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

12、化学变化会伴随哪些现象?

答:

化学变化会伴随着颜色的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和产生沉淀物等。

13.请列举几种判断化学变化的有效办法。

答:

观察物体是否改变颜色,是否发生光发热,是否产生气体,是否产生沉淀物。

14、实验:

现有两个不透明的玻璃瓶,分别装着硫酸铜溶液和碘酒,请通过实验将二者区分出来。

答:

分别倒出少量观察颜色,黄褐色的是碘酒,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或用含有淀粉的物质鉴别,碘酒与淀粉反应后会成蓝色等等。

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

2、把铁钉放在一个装有水的盘子中,铁钉一定会生锈。

3、我们身边的铁制品有铁锅、铁盆、铁钉、剪刀等。

4、铁钉完全浸泡在水中时,会生锈。

5、将铁钉完全放置在空气中时,铁钉会生锈。

6、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7、控制铁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